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薪酬分配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对我国企业薪酬分配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6-17T11:06:31.2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6期作者:高潇蔓[导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实践的理论指导,在我国企业中的薪酬分配方面,高潇蔓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 037009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实践的理论指导,在我国企业中的薪酬分配方面,也一直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作为指导,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按劳分配。
社会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具备主体地位,如何在尊重公有制的基础上做到实现薪酬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是值得企业研究的一项重要问题。
本文将浅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对我国企业薪酬分配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薪酬分配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出现越来越大的情况。
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人们之间存在收入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超出了相对公平的范围,那么就会引起不小的社会问题。
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工薪阶层的收入额呈现出逐年上涨的状态,但是在GDP中的占比却在逐年的下降,而且最近呈现出比价严重的趋势。
在企业当中出现高官工资高的离谱的现象,而工人阶层的工资却被侵蚀,高官薪酬过稿以及工人工资被侵蚀,是一种分配不公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再次背景下,党的十七大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依据向我们指明了方向,企业在分配和再分配方面,应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缩小收入之间的差距,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化。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以及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是企业薪酬分配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制度基础.[1]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概念首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一种按劳分配。
他指出,在私有制的的资本社会,劳动人民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仅够维持生活所需以及持续提供劳力的报酬,而管理阶层和资本阶层却获得了大部分的劳动成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劳动力价值形成和工资分配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现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力价值的形成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具有自身再生能力,即通过工资购买商品来恢复自身的生产能力。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包括维持劳动者和其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还需覆盖劳动者再生产自身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劳动者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包括食品、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财富,如教育、培训等。
这些因素的产出需要消耗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因此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劳动力价值形成的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对工资分配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工资分配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
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然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往往小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使得工资被认为是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资水平的确定受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生产率、工会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水平往往较低;相反,当劳动力供应不足时,工资水平会相应提高。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往往会带动工资水平的增长。
三、马克思主义对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分配不平等问题,即少数持有资本的人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使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马克思“工资的国民差异”理论研究与启示
财经研究5马克思“工资的国民差异”理论研究与启示陈 浩1艾文卫1 朱 凯2摘 要:本文试图解读和还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工资的国民差异”中包含的经典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原典理论的角度对工资的国民差异进行分析与阐释。
首先分析了工资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然后从劳动力价值差异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两个角度说明了工资的国民差异,最后展望了马克思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 工资 工资的国民差异在《资本论》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这一议题的论述中包含两个重要元素:工资与工资的国民差异。
要全面理解这一议题的讨论,必须首先洞悉工资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着手研究工资的国民差异。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观点和思想,工资是劳动力价值在价格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之间的博弈平衡,而劳动力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必需费用三方面要素共同决定;只有在充分了解工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工资的国民差异,为了真正研究不同国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就必须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工种等外部变量在一个不变的环境下来比较计件的实际工资。
因此,可以构造如图1所示的“工资的国民差异”控制研一、关于工资根据《资本论》中关于工资部分所述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具体转化形式,而非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劳动和劳动力,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和关系?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三部分要素构成: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过程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也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论文,马克思工资理论201706
浅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现实启示作用[摘要]马克思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深刻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天经济发展和工资研究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和理实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该理论形成的整体过程、理论主要内容,以此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工资理论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理论的核心巨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重点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这本鸿篇巨著在发表15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早已变更,其理论与方法却继续发挥作用。
它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自己学习资本论的心得,主要阐释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重要部分,是其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的提出与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揭示工资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理论的深刻内涵仍然影响着今后商品发展的各个国家。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范畴,分析出资本家付工人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到 50 年代初期,马克思工资理论雏形初建。
19 世纪40 年代,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工资观点与理论,他和恩格斯一起从研究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活状况开始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原因,他反对蒲鲁东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的说辞,他分析得出劳动价值和劳动所创价值这两个概念在量上是有差异的。
他阐明工人出卖劳动以获得生活资料,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是雇佣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一种商品。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才成为商品,工资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价格的特殊名称,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劳动商品基础上的。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方敏赵奎2012-12-20 10:48:49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京)2012年3期【内容提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即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理论的内涵,并与其他学说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并非互相独立或不相干的。
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起点。
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规律的枢纽。
资本的运动决定了工资的运动,从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两极。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与劳动价值论逻辑一致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地决定的工资理论。
它向我们揭示了隐藏在具有表面的平等假象的劳动力市场背后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与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极。
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计划,在完成对资本和利润的研究之后,还要专门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进行研究。
《资本论》作为对“资本”——尤其是“资本一般”——的理论论述,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充分展开,也不是最终的版本。
我们在《资本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分别是“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按照劳动力价值理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1]按照资本积累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的作用。
[2]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实际工资水平由作为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的议价力量决定,只要工人没有联合起来,工资往往会被压低到生活费的下限。
[3]这三种工资理论的出发点看似完全不同,但是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重要的论述。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三种工资理论是互相独立的还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阐述的是不同的工资运动规律还是同一规律?总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逻辑一致的工资理论?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 又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我国经过几次以市场为取向的工资制度改革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工资关系,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机制。
但是,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又暴露了一些新的弊病和问题。
因此, 在当前的形势下, 再次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对于探讨我国工资制度的利弊,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实质、特点及其运作的规律。
现把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概述如下:1、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才能雇佣劳动的载体。
工人为其创造新价值。
劳动工人被雇佣后所创造的新价值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其中, 雇佣工人在为自己劳动的部分会创造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工资。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 个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在这里, 人们说劳动的价值, 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另一方面, 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 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但事实上, 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 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 之所以会出现把劳动力的价值当作劳动价值, 是因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不仅能够弥补资本家购买这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些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水平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本身的生产力决定。
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支付工资,从而获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与工资水平的确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劳动力市场中阶级斗争的作用。
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权力对抗。
工人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劳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阶级斗争对工资水平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可以促使工资水平上升,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关注了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因素。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受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则可能提升某些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促使工资水平上升。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工资水平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理想化,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工资形成中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力市场中个体行为的分析相对不足,无法充分解释个体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最后,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新型劳动力市场的解释力也在逐渐削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浅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浅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隐藏的剥削关系进行了揭秘,进而揭露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本文在分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深刻的阐述了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环境下工资的本质和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标签:马克思工资理论最低工资制度问题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如月薪酬、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
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或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福利费、计划生育费、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等都属于工资的范畴。
最低工资制度这一说法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它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利益,还有利于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秩序,为企业及其他一切个人和团体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使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继续大步前进。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准确地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实质、特点及其运作的规律作了系统阐述。
其主要内容如下:(1)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资的本质“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从表面上看,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工资的表示形式,但相反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才是工资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不同的涵义,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
首先,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它的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其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可以被出卖,那它在出卖之前就必须像其他商品一样独立存在,可是劳动是与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它不能独立的存在,它是在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的时候出现的;再者,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不是违反了价值规律,就是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基地。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2)——工资决定理论1、古典分配理论的框架在巴德瓦杰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工资”词条中,他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基础结构,简单说来就是:在利润的竞争性假定(利润有平均化的趋势)和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方法已知的前提下,如果“给定”工资,那么利润率和产品价格就可以被同时决定。
他认为这种基础结构明显的存在于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理论中。
因此,“工资在价值论体系中作为“已知数”,其地位和作用于在新古典理论中是大不同的。
”“工资本身的决定,在古典理论中是用各种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来解释的。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人要么从剩余中毫无所获,也就是说获得生存工资,要么历经工资率的变动,它或高于或低于有生存所决定的水平。
他们都承认,工资有稳定在“自然水平”即“生存工资”水平的趋势。
斯密预言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创造出了“所允许获得的财富”和繁殖了足够的人口以至于他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生活费用,在斯密的想象中,中国是这种语言的最接近例子。
配第认为工资有工人“为生活、劳动和繁衍后代”所需决定是理所当然。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则用人口规律——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竞争来证明生存工资。
“在相互竞争中,工人不得不压低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能限制在获取生活费用所需的范围内,……。
”拉萨尔更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工资铁律”,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际工资固定在仅足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水平。
”这样,工资就由“生存工资”的界限被外生给定了,扣除工资之后,就可以确定利润或剩余。
2、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在研究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时,采取了和古典理论相似的框架,并对古典理论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一方面继续承认一个给定的生存工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以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讨论工资决定的问题,把工资的决定同资本积累、控制劳动、利润率变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庞大的整体结构。
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方敏赵奎2012-12-20 10:48:49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京)2012年3期【内容提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即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理论的内涵,并与其他学说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并非互相独立或不相干的。
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起点。
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规律的枢纽。
资本的运动决定了工资的运动,从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两极。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与劳动价值论逻辑一致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地决定的工资理论。
它向我们揭示了隐藏在具有表面的平等假象的劳动力市场背后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与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极。
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计划,在完成对资本和利润的研究之后,还要专门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进行研究。
《资本论》作为对“资本”——尤其是“资本一般”——的理论论述,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充分展开,也不是最终的版本。
我们在《资本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分别是“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按照劳动力价值理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1]按照资本积累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的作用。
[2]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实际工资水平由作为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的议价力量决定,只要工人没有联合起来,工资往往会被压低到生活费的下限。
[3]这三种工资理论的出发点看似完全不同,但是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重要的论述。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三种工资理论是互相独立的还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阐述的是不同的工资运动规律还是同一规律?总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逻辑一致的工资理论?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述评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
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
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
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
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劳动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惟一尺度。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工资决定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工资决定理论,每种工资决定理论都有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各自的缺陷。
梳理这些工资理论对于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制度工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又称“糊口工资理论”或“最低工资理论”,它是指以维持劳动者生计的水平来确定工资的理论,是在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初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代,如何更迅速地加快资本积累的步伐,是资产阶级关注的焦点。
大卫·李嘉图是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李嘉图认为,劳动是一种商品,有其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是使工人大体上说能够生存下去并且能够在人数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代所必需的价格”。
“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可能与市场价格相背离,但“劳动的市场价格不论能和其他自然价格有多大的背离,它也还是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符合自然价格的倾向”。
李嘉图试图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工资水平的变动,说明工资必然以劳动的自然价格即工人最低限度生活资料的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对工资变动规律的见解。
他认为,超过劳动的自然价格的高工资会刺激人口的自然增长,当人口的增长使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时,劳动的市场价格就会降低到其自然价格之下,从而使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恶化,贫穷使人口减少。
当人口减少而使劳动的供给不能满足劳动的需求时,工资就会上升。
李嘉图用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解释工资水平的变动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一定的社会分配方式。
维持生存工资理论认为工人工资一旦超过必要的最低限度,就会引起人口增长,导致大规模失业,将工资重新压回到最低限度。
该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它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提供理论上的辩护。
但该理论违背了生产决定消费、不同生产力水平规定相应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一般规律。
而就发达国家情况而言,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大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明显提高,工资水平超过维持生存的水平已成为可能,这一理论已不适用。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工资本质论及其当代意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国民也应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工资本质理论,引入关于生产要素是否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的思考,以期对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工资本质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1]613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分析是从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的关系角度入手的,得出了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工资的结论,从而揭示了工资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76-77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一)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指出:“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因此,我把它看成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3]4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
(六)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概述马克思在分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许多市场经济运行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包括对市场工资机制运行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实质是劳动力仅有交换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勉强能够维持工人的生存,劳动力根本没有价值决定的问题,工资的标准完全是被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工资的本质,他认为,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关于工资水平的决定,马克思认为,“工资是由那些决定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规律决定的。
”这就是说,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只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才得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的制约和影响。
他说:“劳动报酬忽而提高,忽而降低,是依供求关系为转移的,依购买劳动的资本家和出卖劳动的工人之间的竞争情形为转移的。
在马克思看来,决定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的竞争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将降低工资水平;二是买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将提高工资水平;三是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竞争双方的对比关系。
买主和卖主竞争的优劣势,取决于劳动力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供求的改变,而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将引起工资水平的上涨或下跌,即引起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波动。
关于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引起工资水平的波动,马克思认为这种波动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在这种波动的范围内,劳动的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即为创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就是说,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量化为生产劳动者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简议马克思早期的工资理论
简议马克思早期的工资理论
张佑青;刘学敏
【期刊名称】《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7(000)003
【摘要】<正> 马克思在全面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工资理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他的整个经济学说一样,也有一个形成的历史过程.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工资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而把握科学工资理论的实质,必须对他早期的工资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专门研究工资问题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地代表了马克思对工资问题的最初认识.手稿中专门有一节讨论工资问题.他这时对工资的认识和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一样受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较大,或者说基本上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张佑青;刘学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简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J], 郭清霞
2.把计划工资理论转换成市场工资理论:论社会主义工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J], 杨永华
3.简议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和重点 [J], 稼夫
4.简议“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在“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J], 梁白泉
5.简议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构成的三个角度 [J], 朱宝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其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物质上与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工资作为薪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以它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一直影响着现代薪酬的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其基本观点在于:
(1)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
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受价格规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竞争规律的调节支
配,并受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的影响。
(3)资本主义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尺度的,工资水平上升不会改
变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辩证法原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
因此,工资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
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
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
第四、工资水平的变动,不仅仅是关涉到劳动市场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问题,它更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何种尺度从新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劳动力价值,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路径提供基本规定性。
因此,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
第五、关于工资水平的长期运动趋势,无论是从劳动者供给偏好的变化出发,还是从资本对劳动需求偏好的变化——源于生产函数因技术进步而发生的改变——出发,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在生产力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才能真正洞悉工资运动的长期历史趋势。
三、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理论中,我们无法得出均衡工资的合适位置。
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和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确定了相应的均衡工资水平,并规定了现实工资运动的趋向。
换言之,仅仅考察劳动市场上的交换行为,仅仅考察交换双方的行为模式,就可以充分说明现实工资运动的过程及其趋向,工资的决定仅仅是劳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经济现象。
而马克思关注的重点不是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条件,而是与技术变革紧密关联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物质资本与活劳动结合的具体形式——的不断的变革,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运动提供了基本依据,并因此在根本上规定了工资运动趋势的历史性特征。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辩证法方法论原则,工资绝对量的运动——即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变动,仅仅具有次要的、补充性的意义,所以我们就无法得出均衡工资的位置。
四、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工资决定理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必须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决定,作为劳动者价格的工资同样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也就是说,在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定既要以劳动者在产品中的贡献——边际生产力为依据,同时必须满足劳
动者为维持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需求。
这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然而,尽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实中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即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包括了所有影响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制定,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原则受到破坏。
因此,要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消除扭曲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对工资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