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谱分析-5(MFS)
光谱分析法简介(UV AAS FTIR NMR)..
式中,A ——吸光度
K ——常数 ——意义 该式是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吸光度 (absorbance)A与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 C呈线性关系。通过一组已 知浓度的标准样品,做出A与C之间的工作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 量未知物的吸光度后,利用工作曲线就可求得未知物的浓度Cx
2018/10/8
转变成原子蒸气,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有 火焰原子化器和无焰原子化器两类
●分光系统单色器 ●检测系统
作用是把要测量的吸收谱线同其他谱线
分开。分光部件有棱镜和光栅两种类型
作用是接受光信号,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经放大和运算处理,给出分析结果。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 读数和记录系统等组成
——摩尔吸收系数 在A=lg(I0/It)=Kbc中,当浓度c用mol· L-1, 液层b厚度用cm表示,则K用摩尔吸光系数代之
A= bc
的意义 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 L-1,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
光度。它反映了吸光物质对光吸收的能力,一定条件下为常数; 同一物质用不同显色剂时,有不同的值
——同一波长的光称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称复合光。物质 有色是因其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选择性吸收而产生。下页表列出了 颜色与吸收光之间的关系。其中对应颜色的光称互补色光 ——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纵坐标,吸 光度为横坐标,得一条吸收光谱曲线,它清楚地描述物质对光的吸 收情况。图片分光UV-1图1为MnO4-和Cr2O72-的选择性吸收曲线 。可见, MnO4-在可见光范围内对525nm附近的绿光有最大吸收 max=525nm。浓度不同光吸收曲线形状相同,吸光度大小不同 UV-11
( 6)灵敏度高
(7)样品损坏少
第三章 现代光谱分析
第三章现代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方法是现代仪器分析中一类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段,光谱分析信号不仅包含物质量的信息,同样还包含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能的信息。
无论是原子还是分子,都可以通过对其光谱的解析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或通过对光谱信号幅度的测定进行定量分析。
对光谱分析的统一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基于对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可用信号的检测而形成的分析方法。
能量可以有多种形式,电磁辐射、热能和化学能等常用于光谱分析。
电磁辐射的范围可以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作用的对象可以是晶体、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等,作用的方式可以是吸收、发射、反射、衍射等,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分析方法,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是光谱分析常见的应用形式,这些方法基本上主要研究核外电子在能量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并随之而获得可测的信息。
如原子光谱包括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和原子荧光等,其研究的对象是原子核外电子,以热能促使电子激发并产生光辐射则形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以光辐射作用于原子,当核外电子被激发时吸收光辐射则形成原子吸收光谱;被一定能量的电磁辐射激发后产生的再辐射则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这些方法均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子光谱较常见的形式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均为价电子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所吸收的能量范围不同,电子发生的跃迁能级也不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较多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紫外-可见光谱也是比较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如在绝大多数的液相色谱检测中都采用紫外-可见检测器,因为大多数分子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均有吸收,所以这种检测技术有较好的通用性;红外光谱则较少用于定量分析,但并不是说红外光谱没有定量的能力,在上述讨论到的这些技术中,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能量与物质的作用共同遵守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所以红外吸收和物质存在量之间也是有定量关系的,只是这种方法灵敏度较低,一般不作为定量分析方法来使用。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2011年02月08日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
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
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
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几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光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
因此从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
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技术。
光谱数据处理是消除仪器因素(灯及测量方式等)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和样品物态(如颜色、形态等)等对光谱的影响。
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滑、微分、基线漂移扣减、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FIR)等也可以用小波变换来进行部分处理。
数据关联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方法。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使多组分分析中多元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区重叠的问题。
通过关联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的快速分析。
论述现代有机波谱分析
论述现代有机波谱分析现代有机波谱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研究其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它基于不同类型的波谱技术,通过对有机分子的吸收、发射或散射信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获取有关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现代有机波谱分析方法:1. 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一种通过测量有机分子在红外光波段上吸收的能量来确定分子中功能性基团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分子中的双键、三键、羟基、胺基、酯基等的信息。
2.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一种测量有机分子中核自旋在外磁场作用下状态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氢原子(^1H NMR)或碳原子(^13C NMR)的信息,包括它们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化学环境等,从而帮助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
3. 质谱(MS):质谱是一种通过测量有机分子中带电粒子(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分子组成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的分子量、分子离子峰、裂解峰等信息,以及部分结构信息。
4.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紫外-可见光谱是一种测量有机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上吸收或发射的能量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的共轭体系、电子跃迁等信息。
5. 荧光光谱:荧光光谱是一种测量有机分子在受到激发后发射荧光的能量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的构象、环境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6. 偏振光光谱:偏振光光谱是一种测量有机分子对偏振光的吸收和散射行为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的结构、晶体形态、对称性等信息。
以上仅是现代有机波谱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它们结合使用可以提供全面的有机分子分析,帮助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与其他分析技术(如色谱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离子交换分析法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方法。
光谱分析法是肥料中微量元素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来确定物质中微量元素的浓度。
常用的光谱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ES)和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MFS)等。
这些方法可用于测定肥料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钼等。
光谱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的特点,但是仪器较为昂贵,且操作较为复杂。
电化学分析法是通过利用微量元素在电化学电流的作用下进行电氧化或电还原反应,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有极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解法等。
这些方法可用于测定肥料中的微量元素,如镍、钴、铀、锑等。
电化学分析法具有测定速度快、操作简便、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对样品的处理要求较高,且可能会受到干扰。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无损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食品、药物等领域。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样品制备、光谱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极大地扩展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范围。
近红外光谱是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700-2500nm。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利用近红外光子的能量和量子力学中的跃迁原理,通过对样品进行照射,使样品中的分子吸收近红外光子的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返回基态时发出特征光谱。
通过对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取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化学分析: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上。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石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石油中的不同组分,同时也可以对石油中的含硫量、含氮量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
食品质量检测:在食品质量检测方面,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成分分析、食品质量评估和食品掺假检测等。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奶粉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奶粉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等主要成分的含量。
药物研究: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成分分析、药物代谢研究和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的快速检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成为药物研发和食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例如,荷兰的菲利普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药物代谢研究仪器,可以为新药的开发和疗效评估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荧光分析(MFS)
激依发次过为程T伴2、随T自3等旋变化,形成第一激发三重态为T1,
激发单重态和激发三重态分子的性质区别
(1)S态分子具有抗磁性,磁场中无能级分裂。 T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当溶液浓度很稀时(A<0.05) F=KC (荧光定量分析的依据) 当A0.05时,F与C偏离线性,F下降。
F
c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共轭效应 →* 跃迁
芳香族化合物、五元杂环上取代苯基. 共轭体系越大,越易产生荧光,荧光效率也增大.
─(CH=CH)2─ ─(CH=CH)3─
φ=0.28 φ=0.68
蒽的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激发波长:ex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um, 发射波长:em
荧光光谱的特点
Stokes位移:分子荧光的发射峰相对于吸收峰 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的选择无关. 镜像规则: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
(2)电子在不同多重态间的跃迁需换向,不 易发生。
(3)激发单重态能量高于相应激发三重态的
能量。S2>T2 > S1 >T1>S0
T1是亚稳态
(4)激发态分子平均寿命很短(10-8秒)
亚稳态分子平均寿命可达数秒钟
2、内部转换(IC)和系间窜跃(ISC)
振动弛豫——电子由较高振动能级很快 (10-12s)转至同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无辐射去激过程)
现代仪器分析期末分析资料
现代仪器分析一、现代仪器分析的分类1.光谱分析法(光谱法和非光谱法折射散射)2.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极谱电导电量3.色谱分离4.其他质谱、热分析分析化学: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方法化学分析: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的物理性质或物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定性分析:测定样品中的原子、分子或官能团的信息二、仪器分析的特点:1.灵敏度2.效率高可以一次分析样品中多种元素信息3.选择性好4.满足特殊要求5.准确度相对较低6.一般仪器价格较贵,维修使用成本高三、分析方法选择依据:(一)对样品了解:1.准确度、精确度要求;2.可用样品量;3.待测物浓度范图;4.可能的干扰;5.样品基体的物化性质;6.多少样品(经济)。
(二)分析方法设计的要求:1.精度绝对偏差、RSD(相对偏差)、变异系数;2.误差系统误差、相对误差;3.灵敏度校正曲线灵敏度、分析灵敏度;4.检出限(RSN)blank;5.浓度范围定量限或线性检测限6.选择性选择性系数。
(三)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类:1.按被分析物质的含量划分常量成分分析(>0.01%)、痕量成分分析(0.01-0.00001%)、超痕量成分分析(<0.00001%)2.根据研究对象分类有机分析和无机分析3.按被分析物质的状态分类成分分析、价态分析、结构分析、表面与界面分析4.根据分析任务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解析5.按原理、方法分类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光分析法、热分析法、分析仪器联用技术四、光分析法:(1)定义:凡是基于检测能量作用于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光)或其所引起的变化的分析方法均可称为光分析法。
(2)分类:非光谱法和光谱法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的信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如:折射法、干涉法、散射浊度法、X射线衍射法和电子衍射等。
现代仪器分析 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法:利用核磁共振波 谱进行结构(包括构型、构象)测定 、定性及定量的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核:磁性质的原子核 磁:外加磁场 共振:吸收射频辐射产生核自旋能
级跃迁,产生NMR信号
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③
H0=0
E=
h
2
H
0
m=+1/2
I (I 1) I (I 1)
I=1/2核的能级分裂
ω0 = 2πν0 = γH0 ν0 = γH0/ (2π)
h 0
E
h 2
H0
0
2
H0
第 三 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主要组成及部件的功能
共振吸收法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 向改变而产生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
结论:质量数和电荷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才有非零的核自 旋量子数。
I = 0 时,P = 0,原子核无自旋现象 I≥ ½ 时,原子核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
11H ,
163C,
199F ,
175N ,
P 31
15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 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 的主要组成元素。
2、物理化学研究方面 可以研究氢键、分子内旋转及测定反应速率常数等。
第一节 概 述
3、在定量方面 可以测定某些药物的含量及纯度检查。
4、医疗与药理研究 由于核磁共振具有能深入物体内部,而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 而可进行活体研究,在生物化学药品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如酶 活性、生物膜的分子结构、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鉴别、药物与受 体间的作用机制等。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用于人体疾 病的诊断。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第二节 荧光分析的原理
(一)荧光发生机理 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 被激发至激发态,在返回基态时,产生 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荧光。 通过测定物质分子产生的荧光强度进行
分 析 的 方 法 称 为 荧 光 分 析 (fluorescence analysis)。
1、分子的激发态
荧光和磷光这两种光致发光过程的机理不同, 可从实验观察激发态分子寿命的长短来加以区 别: 对于荧光来说,当激发光停止照射后,发光 过程几乎立即停止(在10-9~10-6秒,荧光寿 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 )。 磷光则将持续一段时间(在10-3~10秒)。
荧光分析法发展简史
2、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分子在室温时基本上处于电子能级的基态。当吸 收了紫外—可见光后,基态分子中的电子只能跃 迁到激发单线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转动能级,根 据自旋禁阻规律,不能直接跃迁到激发三重态的 各个振--转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 跃迁和无辐射跃迁等分子内的去活化过程释放多 余的能量而返回至基态,发射荧光是其中的一条 途径。
世界上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是16世纪 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1575年他提出在含有一种木头切片的 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极可爱的天蓝色。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 荧光时,用分光光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 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从而导 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18工作。应用铝—桑色素配 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 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完成 了第一台荧光计。
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的性质不同
5ms色谱柱 -回复
5ms色谱柱-回复5ms色谱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色谱柱。
本文将分步介绍5ms色谱柱的定义、原理、应用和优势。
第一步:定义5ms色谱柱,全称为5微米微孔Silica色谱柱,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硅胶材料制成的色谱柱。
其粒径为5微米,微孔大小为10 nm。
这种色谱柱具有较高的分离效能和较低的压力降,适用于各种复杂样品的分离和分析。
第二步:原理5ms色谱柱的分离原理基于样品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
主要有吸附、离子交换、分子排斥和亲水相互作用等。
在这些作用力的驱动下,待测混合物中的组分会在色谱柱中按照其亲和性或相互作用性质被分离。
尤其是5ms色谱柱由于其特殊的微孔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压力下,能够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
第三步:应用5ms色谱柱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许多化学分析领域。
其中包括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研究等。
例如,在药物分析中,5ms 色谱柱常用于分离复杂的药物代谢产物,以及快速检测制药过程中的杂质。
在环境监测中,5ms色谱柱可以有效地分析空气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农药和残留物。
此外,5ms色谱柱在蛋白质和多肽的分离以及核酸分析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步:优势5ms色谱柱相对于其他色谱柱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和微孔结构,能够提供更高的分离效能和更好的分离分辨率。
其次,5ms色谱柱具有较低的背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分离,提高样品分析的效率。
此外,5ms色谱柱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均有应用,能够适应不同样品的分析需求。
最后,其耐久性和稳定性较高,能够经受高压和多次重复使用。
总结:5ms色谱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色谱柱,具有高分离效能、低压降、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诸多优势。
在化学分析中,通过利用5ms色谱柱的特殊结构和性能,可以高效地分离和分析复杂的样品,为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各种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现代光谱分析-5-(IR-UV)
外区;但共轭双键体系中,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进
入近紫外区。
电子跃迁的类型
–n→σ*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相应吸收带
的波长在200nm附近,受杂原子性质的影
响较大。
–n→π*跃迁所需能量最小,对应的吸收
带位于270~300nm的近紫外区。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
光源
光源:
单色器
如果谱图呈现出多个吸收带,λmax较大,甚至延伸到可见光区 域,则表明有长共轭链;若谱带有精细结构则是稠环芳烃或它 们的衍生物。
紫外光谱与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
若210nm以上检测不到吸收谱带,则被测物为饱和化合 物,如烷烃、环烷烃、醇、醚等,也可能是含有孤立碳 碳不饱和键的烯、炔烃或饱和的羧酸及酯。
分子中的能级
ΔEe 1~20 eV ΔEv
转动能级 振动能级 A
B
0.05 ~1 eV
ΔEj
电子能级
<0.05 eV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ΔE = E2-E1 = h = hc/
1~20 eV 相应于波长为 1000~50nm(紫外和可见光)的 电磁波能量; 0.05~1eV 相应于波长为 25~1 m(红外光)的电磁波能 量; 0.05 eV 相应于波长大于 25 m(远红外区)。
.. C .. O n →π*
π→π* σ→σ*
↓↑
n π σ
↓↑
电子跃迁的类型
σ→σ* 跃迁需要较高的能量,相应的吸收光波长较短, 在 150 ~ 160nm 的远紫外光区域,超出了一般紫外分光 光度计的检测范围。
π→π*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波长较大。孤立双 键的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位于160~180nm的远紫
现代光谱分析-5(MFS)
5.7 分子荧光光谱仪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激发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5.1.3 跃迁的方式二-辐射跃迁
☆荧光发射 :受光激发的分子经振动驰豫、内转换、振动驰豫到 达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的形式失活回到 基态,发出荧光。 由于无辐射使分子吸收的能量有部分损失,因此荧光的能量 比吸收的能量小,即荧光波长一般比激发光波长长。 10-9~10-7s 。 ☆磷光发射 :若第一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系间窜跃到达第一激 发三重态,再通过振动驰豫转至该激发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 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的光线称为磷光。 由于激发三重态能量较激发单重态低,所以磷光的波长比荧光 的波长稍长。 磷光仅在很低的温度或黏性介质中才能观测到。因此磷光很少 应用于分析。 10-4~10s 。
有机物的荧光分析
荧光法在有机化合物中应用较广。芳香化合物多能发生荧光。脂 肪族化合物往往与荧光试剂作用后才可产生荧光。
单组分的荧光测定 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法:①利用化学反应使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 ②荧光淬灭法:若被测物质具有荧光淬灭剂的作用,可测量荧光 强度的降低来测定该荧光物质的浓度。例如对氟、硫、铁、钴、 镍等的测定。
荧光、磷光能级图
5.2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任何荧光化合物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 (1)荧光(发射)光谱:固定激发 光的波长,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 的强度,得到荧光光谱,即荧光强 度—荧光波长图。 (2)荧光激发光谱(荧光物质的吸 收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 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 度,得到荧光激发光谱。即荧光强度激发光波长图。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2011年02月08日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龙谱仪器、光鮒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
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
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
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近红外光谱主要是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近红外龙2普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 (X-C、N、0)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龙谱范圉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儿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梵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
因此从近红外龙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被测物质的近红外梵谱取决于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样品的组成和结构和近红外龙谱之间有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使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确定出这些重要函数关系,即经过校正,就可以根据被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计算出各种数据。
现在常用的校正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MLR)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拓扑(Topological)方法等。
1995年以来,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始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国内需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并且做了大量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为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5ms色谱柱 -回复
5ms色谱柱-回复什么是5ms色谱柱?为什么在色谱分析中它如此重要?在色谱分析领域,5ms色谱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
它的名称中,“5ms”代表着色谱柱的分辨能力,即分离两个相邻峰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5ms色谱柱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其在色谱分析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5ms色谱柱的构成。
该色谱柱主要由填充物和柱壁构成。
填充物通常是由吸附剂或分子筛等材料组成,主要负责吸附样品分子并进行分离。
柱壁则起到支撑填充物的作用,通常由不锈钢、玻璃或硅胶等材料制成。
其次,我们来研究一下5ms色谱柱的工作原理。
5ms色谱柱的分辨能力取决于填充物的性质和柱壁的特性。
填充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并且能够与样品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吸附作用、色谱作用或离子交换作用等。
当样品溶液通过色谱柱时,样品中的各个组分会因为与填充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以不同的速度通过色谱柱,从而实现分离。
然而,为什么5ms色谱柱在色谱分析中如此重要呢?这主要归功于5ms 色谱柱的分辨能力和高效性。
由于填充物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更多的相互作用位点,5ms色谱柱能够更好地分离样品中的各个组分。
这对于分析目标物质的纯度和浓度至关重要。
此外,5ms色谱柱还具有较短的保留时间,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分析效率。
这对于大样品量或分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除了分辨能力和高效性外,5ms色谱柱还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的稳定性。
由于柱壁材料的选择和合理的柱温控制,5ms色谱柱能够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分析,而不会损坏填充物或导致柱效的下降。
这使得5ms 色谱柱在复杂样品分析的情况下非常有用,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的结果。
综上所述,5ms色谱柱在色谱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高分辨能力、高效性、长寿命和稳定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现代色谱分析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5ms色谱柱在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常见光谱分析方法图表对比
红外
分子中红外光谱(IR)
是物质的在中红外区的吸收光谱,一般将2.5-25μm的红外波段划为中红外区
红外分光光度计、非分散红外光度计
分子
操作简单、应用广泛
在定量检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5
微波
电子顺磁共振波普(EPR)
电子的运动产生力矩,在运动中产生电流和磁矩。在外加恒磁场H时,低能级的电子即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此即所谓电子顺磁共振
电感耦合离子体
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样品气溶胶进入等离子体焰,绝大部分立即分解成激发态的原子、离子状态,这些激发态的粒子回收到稳定的基态时放出一定的能量,测定每种元素特有的谱线和强度,和标准溶液相比
光源、样品室、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
样品的气溶胶
可以很好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应用主要集中在金属元素范围内
可以分析除H和He以外的所有元素、相互干扰较少、能够观测化学位移、高灵敏超微量表面分析技术
分辨率较低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利用初级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离子激发待测物质中的原子,使之产生荧光(次级X射线)而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和化学态研究的方法
高压发生器和X光管、色散单元、样品室等、探测器、放大器等
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
定量的关系需建立在量子论的基础之上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系统
原子中的外层电子
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分析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高
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不高,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3 跃迁的方式二-辐射跃迁
☆荧光发射 :受光激发的分子经振动驰豫、内转换、振动驰豫到 达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的形式失活回到 基态,发出荧光。
由于无辐射使分子吸收的能量有部分损失,因此荧光的能量 比吸收的能量小,即荧光波长一般比激发光波长长。 10-9~10-7s 。 ☆磷光发射 :若第一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系间窜跃到达第一激 发三重态,再通过振动驰豫转至该激发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 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的光线称为磷光。
激发光波长l1和l2的选择
(1)首先,在紫外光区内,固定激发光波长(可以任意 选择几个)对荧光物质进行荧光发射光谱的扫描,从而确 定产生最大的荧光强度时的荧光波长l2 ;
(2)固定荧光波长l2 ,对荧光物质进行激发光谱的扫描, 确定最佳的激发光波长l1 。
关于激发光的波长l1:
①决定荧光物质是否能够产生吸收并发射出荧光;
自猝灭——发光物质分子间碰撞而发生的能量无辐射转移。 自猝灭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自吸收——荧光化合物的发射光谱的波长与其吸收光谱的波 长重叠,溶液内部激发态分子所发射的荧光在通过外部溶液 时被同类分子吸收,从而使荧光被减弱。
荧光强度F与光源的辐射强度I0有关,因此增大光源辐射功率 I0可提高荧光测定的灵敏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无法通过 改变入射光强度来提高灵敏度。
Part Ⅴ
分子荧光光谱
Molecular fluorescent spectrometry
分子荧光光谱
•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照射, 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 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 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温度对荧光的影响很大。 温度降低会减少碰撞和非辐射失活的概率,因此会增加荧光强度。 例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0℃以下每降低10℃,荧光产率增加3%,当 温度降低至-80 ℃时,荧光产率为100%。
②pH值 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荧光与pH有关。pH的变化影响 了荧光基团的电荷状态,从而使其荧光发生变化。
定量方法
①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试样测定荧光强度,绘制标准
曲线,再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未知试样的荧光强度,在标 准曲线上求出浓度。
②比较法: 在线性范围内,测定标样和试样的荧光强度,再进
行比较。
无机物的荧光分析
无机物能够直接产生荧光并用于测定的很少。可通过与荧光 试剂作用生成荧光配合物、或通过催化或猝灭荧光反应进行 荧光分析。非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配合物较多。可用于荧光 分析的元素已近70种。
F = φIa 其中 Ia = I0-I I0——入射光辐射功率; I——透射光辐射功率; φ——荧光效率(荧光量子产率)
溶液浓度较低时:
当入射光的l和 I0一定时 : F=Kc
即: 在低浓度时,溶液的荧光强度与荧光物
质的浓度成正比。
————这是荧光法定量的基础
5.6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
样品池:
采用低荧光材料,通常为石英池。
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
5.8 分子荧光光谱的应用
分子荧光光谱的应用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由于不同的物质其组成与 结构不同,所吸收光的波 长和发射光的波长也不同, 利用这个特性可以进行物 质的定性鉴别。
如果该物质的浓度不同,它 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就不同, 测量物质的荧光强度可对其 进行定量测定。
高功率连续可调激光光源是一种新型荧光激发光源。激光的单 色性好、强度大。激光光源近年来应用日益普遍。
钨灯和氢灯发出的紫外光强度太小,在荧光中应用不多。
单色器:
第一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l1 (>250nm的紫外光), 称为激发单色器。 第二单色器——选择(测量)发射光(荧光)波长l2 ,与激发 光入射方向垂直,称为荧光单色器。
③溶剂 溶剂极性增加,有时会使荧光强度增加,荧光波长红移。 若溶剂和荧光物质形成氢键或使荧光物质电离状态改变,会使荧光
强度、荧光波长改变。 含重原子的溶剂(碘乙烷、四溴化碳)使荧光减弱,磷光增强。
④溶解氧 往往使荧光强度降低。
5.7 分子荧光光谱仪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激发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荧光试剂是具有两个或以上与MZ+形成螯合物的电子给予体 官能团的芳香结构。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 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 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kf
k f ki kec kic
凡是使荧光速率常数kf增大而使其他失活过程(系间窜越、 外转换、内转换)的速率常数减小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结
构因素)都可使荧光增强。
5.5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子之后发出的辐射,荧光强度(F) 与荧光物质的吸光强度Ia及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φ成正比。
光源:
最常用的是高压汞蒸气灯。发出的是较强的线状谱,其中365, 398,436,546,579,690,734nm谱线较强。大多数荧光化合 物都可以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用不同波长的光诱发荧光,因此通常至 少有一条汞线是适用的。
高压氙灯发出的光线强度大,而且是连续光谱,克服了汞蒸气 灯射线数目少、强度差别大的缺点。但氙弧灯热效应大,稳定性较 差。
☆内部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 回到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10-13~10-11s 。 ☆系间跨越 :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 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含有重原子的分子中(如I、Br等), 系间窜跃最常见,10-6~10-2s 。 ☆外部转换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相互作用和能量 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荧光强度的 减弱或消失,称为荧光熄灭或猝灭。
5.1 分子荧光的产生
5.1.1 分子的激发
基态→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 动能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 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 基态
单重态: 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自旋都配对
S0
S1
T1
的电子状态。
三重态: 有两个电子的自旋不配对而平行 的状态。激发三重态能量较激发单重态 低。
5.1.2 分子的失活
荧光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的波长。这是由于发射 荧光之前的振动驰豫和内转换过程损失了一定的能量。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产 生不同的吸收带,但荧光均是激发态电子回到第一激 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而产生的, 这与荧光物质分子被激发至哪一能级无关。因此,荧 光光谱的形状和激发光的波长l1无关。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的关系
镜像规则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基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有关,而
激发光谱的形状反映了第一激发态单重态中的振动能 级的分布。一般情况下,基态和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 振动能级分布是相似的,通常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大 致呈镜像对称。 Stokes位移
Stokes位移是指激发光谱与荧物质产生吸收并发射出荧光的激发光的波 长并不具有唯一性;
③在保证激发的前提下,不同激发波长处的荧光发射光 谱相同,但荧光强度不同。
④在进行荧光测定时,须选择激发光波长以保证荧光强 度最大。
5.3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能够引起荧光的化学物质较少,应用范围小。
• 分子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过程(photoluminescence):荧光 (fluorescence)和磷光(phosphorescence)
• 分子荧光光谱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是基于对化合物的荧 光测量的分析方法。
分子荧光光谱
5.1 分子荧光的形成 5.2 荧光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5.3分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5.4 分子荧光的产生条件 5.5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5.6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5.7分子荧光光谱仪 5.8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由于激发三重态能量较激发单重态低,所以磷光的波长比荧光 的波长稍长。
磷光仅在很低的温度或黏性介质中才能观测到。因此磷光很少 应用于分析。 10-4~10s 。
荧光、磷光能级图
5.2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任何荧光化合物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 (1)荧光(发射)光谱:固定激发 光的波长,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 的强度,得到荧光光谱,即荧光强 度—荧光波长图。 (2)荧光激发光谱(荧光物质的吸 收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 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 度,得到荧光激发光谱。即荧光强度激发光波长图。
有机物的荧光分析
荧光法在有机化合物中应用较广。芳香化合物多能发生荧光。脂 肪族化合物往往与荧光试剂作用后才可产生荧光。
单组分的荧光测定 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法:①利用化学反应使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 ②荧光淬灭法:若被测物质具有荧光淬灭剂的作用,可测量荧光 强度的降低来测定该荧光物质的浓度。例如对氟、硫、铁、钴、 镍等的测定。
5.4 分子荧光产生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只有少数具有某些结构特性 的体系才会产生荧光现象。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与结构的关系
荧光量子产率
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用荧光量子产率(Φ)表示: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发射的光子数 激发态的分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
Φ与失活过程的速率常数k有关: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 最短的占优势。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要以辐射或非辐射跃迁方式回到基态,这就 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辐射形式:荧光和磷光 无辐射形式: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