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的复习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考点二 群 落
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 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14.(8 分)(2010·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最合 适。
11.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 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 点 六 人类与生态环境
12.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是__________,所以其上的羽毛被油污覆盖后,就无法飞行。 (5)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危及数百个物种的生存。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如果没有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污染物,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 重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10 二轮复习专题卷:种群和群落(含答案详解)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生物(十) 种群、群落(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按自然的方式斑状混交,不确定株行距,自然随机布点。
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选择适应新区自然条件的多样化树种,打造百万亩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实现森林自我调节、更新和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千年秀林”的斑状混交状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多样化的树种配置有助于提升“千年秀林”的物种丰富度C.“千年秀林”的建设过程发生的是初生演替D.异龄、复层的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千年秀林”的自我调节能力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种群数量无影响3.下表是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A.根据年龄组成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组成已步入了衰退型C.在进行第7次人口普查时,我国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D.“三孩政策”可以提高出生率,预期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4.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曾发生如下演替:外来植物长刺蒺藜草与牧草争夺光照和水肥,使牧草的产量降低,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人们通过播种羊草和适时刈割长刺蒺藜草等措施,使长刺蒺藜草得到彻底清除,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内原有物种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C.长刺蒺藜草入侵后发生的演替与播种羊草后发生的演替在方向和速度上均不相同D.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5.为研究外来物种福寿螺对本土田螺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将数量相等的本土田螺和福寿螺分别置于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饲养盒中单独饲养,在丙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挡板两侧空间分别与甲、乙饲养盒相同;挡板的孔洞不允许螺通过,但分泌物可以通过),两侧分别放置与甲、乙饲养盒中相同数量的福寿螺和本土田螺。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高考题目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上课)复习进程
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外界环境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年龄组成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 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 同。 (3)调查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 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 ,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线 现实条件下:高斯实验
检查修正:
“S”形曲线
(1)“J”型增长曲
理线想条件:
•食物(养料)
•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Nt=N0t
第二年的数量
= 第一年的数量
增长率= -1 保持不变
(2)“S”型增长曲线
环境条件有限 种群密度
增长率=0
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率随着种群密 度的增加而按一定 的比例下降
调查 10× 20 × 40 × 80 × 90 × 100 110 120 130 140 面积 10 20 40 80 90 × × × × ×
100 110 120 130 140
物种 3
5
6
9
11 13 13 13 13 13
数量
①选取40cm × 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
高一生物导学案16————种群和群落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2014-5-6【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针对训练】1、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____,取样原则__________,计算求平均值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
计算方法:两个较大数相乘除以较小的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于生物防治)【针对训练】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A.①③⑤ B.②④C.②④⑤D.③⑤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2、环境容纳量:在 的情况下,一定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
【针对训练】 4( )A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知识点四: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数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的实验题考点攻破
(12)种群和群落——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题考点攻破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用于计数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粪便DNA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4.调查类实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手段。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群落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狭长区域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调查值偏小C.调查某森林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5.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 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 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 t= N t+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6.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B.装置①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C.装置①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D.装置①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7.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
↓ 1.样方内+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平均值
常用取样方法: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注意:方框内+相邻两边(左、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例.(2011年枣庄模拟)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 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 害虫防治 举一例:________。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要点: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 内斗争。
思考: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思考?
• • • • • 种群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群落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种群和个体的关系?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外界环境
[关键一点]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 出生率高造成的。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群
人
层次
落
与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环
措施
境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
A.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c 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呈“S”型曲线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 K 值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出 现波动,下降甚至消亡;环境阻力在 c 点之前就已出现;阴 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可能短时间内超过 K 值,但会迅速下降。 答案:D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的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 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
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 有关;淡水鱼的分层和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
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 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应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培养 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应先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否则酵母菌不在一个 平面上,在显微镜下就不能观察到所有细胞,使计数结果偏小。 答案:A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 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为 10%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 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 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 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J”型曲线
“S”型曲线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
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第1讲 种群与群落
[真题易错·辨析清]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的正误 (1)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 富度。(2021·河北卷)(√) (2)(题干信息说明:2020 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 2 处发展至 81 处,数量超过 8 000 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可采用逐个计数 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2021·河北卷)(√) (3)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2020·山东等级考)(×) (4)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2019·浙江 卷)(√)
(5)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2020·江苏 卷)(×)
(6)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2020·全国 卷Ⅰ)(×)
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的正误 (1)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2021·全 国甲卷)(√)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2020·全 国卷Ⅰ)(√) (3)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害虫,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 系。(2020·天津等级考)(√)
2.(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 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 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为 保 证 调 查 的 可 靠 性 和 准 确 性 , 选 取 样 方 时 应 注 意 的 主 要 事 项 有 ________ (答出 3 点即可)。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 一般草本植物以1m2的正方形为宜,灌木以16m2,乔木以 100m2
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C.取样的关键(选取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M(总标志数)
完成试卷第10题
注意事项
• 标记个体在种群要均匀分布 • 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以及迁入和迁出 •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
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 标志不能过于醒目 • 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研期
间不能消失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边缘效应: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的顶边、 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做统计。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动物)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 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 N:M=n:m,
可得,N=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必需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度。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度
采集方法: 取样器取样 1.记名计算法
丰度统计方法: 2.目测估计法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
治理主要是达到
(B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2.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 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某野生鱼类和人类
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C )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Ⅲ和Ⅰ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的复习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 种群的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
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举例:一块油菜园的油菜,一个草原上
所有的黄牛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 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 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 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 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生物演替发展的趋势:物种多样 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种群增长J曲线
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S曲线
种群数量变动波动和下降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群落的演替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的时间结构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迁入和迁出率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 对城市的考察要重视迁入和迁出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种群中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 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年龄的三个时期:
幼年(生殖前期) 成年(生殖期) 老年(生殖后期)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1)雌雄相当型:
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
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3)雌少雄多型: 白蚁
性别比例的应用: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 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 达到杀虫效果。
1.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
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 垂直分层现象。
(1)引植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
场所等 (3)引起水域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阳光、温度、
食物和含氧量
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和斑块性。
补充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②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
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③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
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肉汤培养基 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
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趋于稳定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数
实验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 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边缘效应
(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
• 2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本
实验在时间上已经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 3 本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能提高实验
数据的准确性
• 4 如果每个方格内的酵母过多,可用无菌 水清洗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湖底、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2. 次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 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 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 进行的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