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 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 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象的作者的形象用 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 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 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句中“醉眼”就是一个 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 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 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 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 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 答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 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 功立业,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意境、物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意境、物象)

总括
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 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 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 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 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 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 思想感情。 总结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 花。(描图景)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点氛围),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 月情怀的乡愁。(析情感)
小松
杜荀鹤
小结 • 诗歌物象鉴赏思维切入点: 1、诗歌中的物象是什么? (抓题目) 2、物象的有什么基本特征? (抓描述其形态特征的语句,关注表现手法) 3、物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 (联系背景,揣摩诗人情志。或抒发某种 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 隐含生活的道理)
训练2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从 军 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案】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 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 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 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 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 感情。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 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 事物形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 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 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 状好像贵族仕宦头上下垂的冠缨(帽带)。 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 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 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力量凭借 自身能力就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 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一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 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 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 捧出新词字字冰。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例2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 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 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 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 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一.形象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诗歌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的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王维《渭城曲》中“全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歌常常借雁抒情。

《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3.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凉、悲哀气氛)1.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如何欣赏诗歌中的形象。

3.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诗歌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解释诗歌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欣赏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感受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和景物,并思考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5. 总结和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形象欣赏的理解和感受,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的方式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学习内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2、诗歌形象的分类3、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什么是形象?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形象的特点: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阔狭虚实动静强弱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静美妙动听不堪入耳等。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臭等。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咸等。

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温暖凉爽燥热疼痛舒适等。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

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歌中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类比抒情等。

可见,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3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3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 的形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 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 “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 钟情田园 的形象 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 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描写了 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 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答题模式 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诗句用了 ××手法写出了××(或翻译重点诗句)。作者通过××形象表 达××感情。
“步骤一”就是先“盖帽”,即说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特 征。“步骤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为“中心论点” ,运用上面 所讲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论 点进行分析论证。 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 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 “步骤二”和 “步骤三”可能会重复出现。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要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在 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 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 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抓住注解,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 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 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栏目 导引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例 证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 无晴却有晴”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 沧海”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晏殊《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 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王维《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教你分析] (1)意象→汉江 (2)抓词语→“万里”“九龙盘”“横溃”“飞迅湍” (3)描画面→汉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 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 涌,迅疾奔流。 (4)品意境→气势浩大,宏伟壮阔。 点作用→三四句用江水泛滥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 下盛世蓄势。
【答题步骤】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宋 耿 中① 湋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 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这首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证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李白《忆秦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杜甫《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请问:如上答案中,哪些是得分点?
【题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4 分)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 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
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8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 象。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来正面表现人物形象:“背 手”而“抽”的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 角弓”,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 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的情景,侧面表现 出何相公射箭技艺的高超。
[例2](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都把那几万多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对比烘托法。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 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步骤一)上片通过 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 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 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 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步骤二)通过鲜明 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步骤三)
【注】①魏博:古地名。
题目: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
解析:“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 作,“翻身控角弓”展现了猎手臂力强劲的特点。最 后两句写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 。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概括出人 物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从动作上分析,侧面描写主 要从“万人齐指”和“一雁落”上归纳。

诗歌鉴赏形象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形象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形象知识点总结首先,诗歌鉴赏中的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形象,就是指诗歌中通过文字描绘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意象。

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形象,它们都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技巧和想象力构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因为形象是诗歌作品中最为直观、生动和具体的表现手段。

通过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诗歌中的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在许多诗歌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运用,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往往超越了表面的外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比如,在《庐山谣》中,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庐山作为一座山峰的形象,不仅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寄托。

这种通过形象来传达抽象意义的手法,是诗歌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此外,诗歌中的形象还常常具有强烈的感官表现力。

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形象作为诗歌语言的核心成分,具有强烈的感官表现力。

通过对形象的生动描绘和细腻的表达,诗歌可以在读者的心灵中勾勒出令人动容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对月色、秋风、杨柳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寂静清寒的夜晚,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感官表现力,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迷人,也使得诗歌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传达力。

此外,诗歌中的形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还可以通过排比、对仗、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形象具有更为鲜明的对比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通过对楼高泰山、俯视沧海、远眺群峰等形象的描绘,通过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雄伟壮丽的气势和更为深刻的内涵,使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完整版)诗歌鉴赏角度

(完整版)诗歌鉴赏角度

一、鉴赏诗歌形象(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鉴赏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能够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理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难点:如何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古诗词画卷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自己对画卷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2. 知识讲解:讲解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以《登高》一诗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让学生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以《江雪》一诗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词鉴赏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七、作业设计1. 请分析《江雪》一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江雪》一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孤高坚韧的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是幽静寒冷的江雪景象,事物形象是孤舟和翁。

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感悟到诗人以自己的坚韧和孤高,面对寒冷和孤独,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洁的品格。

2. 请课下阅读一首古诗词,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 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 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 雄形象(第一步)。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 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
练习2: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 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点拨】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
变体练习1: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 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两个方面来 刻画的。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诗歌中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 “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3.(第三步)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 的思想感情
例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倔强、孤傲、 清高的诗人形象(第一步)。“众鸟”和“孤云”隐 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 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 的知己(第二步)。显示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 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第三步)。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描写等, 概括形象特征。
②通用分析周围环境、景物形象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 人物形象的特征.
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 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 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 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 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
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 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感情的载体。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或细 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②通用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 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 析。
例①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Biblioteka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景物形象: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3、事物形象:
咏物诗、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知识准备——意象
意 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感兴。“象”——形象(景象、物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
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 要素。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
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 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
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 的认识等。
形 象(意象)
1、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描绘的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寒冷寂静 的环境里,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 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全诗表达了诗 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1.(第一步)形象是什么?
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第二步)结合诗句讲解,即形象的特征。
在寒冷寂静的雪天,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 掉一切,专心钓鱼,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练习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燕国遗迹,燕昭王曾在上面招纳贤士
1、简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简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①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 却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②“前贤”已远, “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 上;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生命又是如此 短暂,不能建功立业,令人悲伤。③诗歌通过抒发诗 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 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 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变体练习2: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 “夜入吴”。平明:天刚亮。
背景:王昌龄曾数次遭贬,此时正处于众口交毁的 恶劣环境之中.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 孤寂之情,托友人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传达自己 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明了诗人为官清 白,心地纯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