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问题-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比例的认识》教学PPT课件(3篇)
练一练
7.⑴写出下图中图A,图B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与边长的比以及周长
与周长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⑵写出两个正方形面积与面积的比,这个比与边长之间的比能
组成比例吗?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方法突破
把等积式改写成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多个比例式,在改写是必须要
满足: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
3.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
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练一练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练一练
5.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
例写出来。
练一练
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如下表。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也可以用对角相乘的方法做
10×900=9000
500×20=10000
所以打字总数与时间不成比例。
返回
比例 比例的认识(2)
同步练习
用上面的方法判断并写出比例。
因为4∶0.5=8
48∶6=8
所以:4∶0.5=48∶6
也可以用对角相乘的方法做
2×3.5=7
1.6×5=8
所以总价与铅笔数量不成比例。
返回
宽的比都是3:2。
2.4:1.6 =3:2。
国旗长5m,宽
返回
比例 比例的认识(1)
课堂练习
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
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
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
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
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
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返回
比例 比例的认识(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第二课时∣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第二课时∣北师大
版
教学目标
•认识比例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比例的定义解决实例问题;
•掌握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能熟练运用比例求解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比例的概念与性质;
•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将比例的定义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学生对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理解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实例演练。
课前准备
•根据教材与学生学情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准备教案与课件,讲解比例的概念、定义与性质,以及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准备练习题目,进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
1. 比例的概念与性质
•通过PPT讲解比例的概念,并给出比例的定义及性质;
•引入第一道例题进行讲解:在一所中学的200名学生中,男生占80%,则女生占_____;
•家庭作业:从教材课后习题集里选出10道题目,讨论其定义和性质。
2. 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通过PPT带领学生认识平行线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常见几何图形,并讲解这些图形中比例的应用;
•引入第二道例题进行讲解:一幢房屋模型高18米,实际房屋高54米,则房屋模型的比例尺是_____;
•家庭作业:从教材课后习题集里选出10道题目,讨论其应用。
3. 实例演练
•布置课堂练习,共10个小组,每个小组解答2个练习题;
•课堂上进行讲解与答疑,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
•家庭作业:完成比例的练习题目。
教学评价
•在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中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比例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在实践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補充和强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含反思-总复习 用比例解决问题 6|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含反思-总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6|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重点
1.比例的概念。
2.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应用比例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演练、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比、商家打折等,引导学生了解比例的重要性。
二、讲解比例的概念
1.引导学生整体比较和部分比较的概念,通过图形化的理解方式让学生了解比例的定义。
2.让学生尝试举一些实际例子,以巩固比例的概念。
三、讲解比例相关术语
1.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比例中的分子、分母、比例因子等相关术语。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计算比例的方法。
四、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比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思考、实际操作,完成相关练习。
五、应用比例解决复杂问题
1.以典型的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比例解决长难句型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群体讨论等多种方式,掌握利用比例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基本了解了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应用比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也掌握了较好的群体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6-17内容及“练一练”【教材分析】《比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起始课,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用比例来解的。
《比例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基础上来教学的。
本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后面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起到关键的作用,更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感受函数的思想,也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能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因此本节课理解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不能仅仅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而应该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观察、比较、总结中得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关键条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在认识比例、学习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法】我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按照教材的情境引导进行教学,先写比,再求比值,观察相等后,直接告诉学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最后练几个习题就结束了。
渐渐地,我感觉这样的教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教学,老师觉得没什么讲,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的完成任务而已,没有数学思考,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基础+提升】2.1 比例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班级:姓名: 等级:【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如果一个外项是1.6,那么另一个外项是()A.6.1B.1.6C.315D.582.如果54a b=,那么:(a b=)A.5:4B.4:5C.5:4a b 3.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A.3.5:6B.1.5:4C.6:1.54.已知22(35a b a b=都不为0),下面比例()不能成立.A.22::35b a=B.22::35a b=C.22::53a b=5.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A.11:25和5:2B.1.4:2和2:40C.2:3和4:12D.5:2和2:56.不能和12,18,1.5组成一个比例的是()A.6B.4C.124D.38二.填空题7.在5251:,:8362、0.8:0.24、103四个比中,选两个组成比例是.8.根据83x y=组成一个比例:x y=:9.用16、6.4、2和5四个数写出4个比例式..10.根据7514 2.5⨯=⨯,写出一个比值最大的比例是.11.如果78(x y x=、y都不为0),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式是和.12.写出比值都是4的两个比,组成比例是.三.判断题13.如果35a b=,那么:3:5a b=..(判断对错)14.两个比和在一起就成了比例.(判断对错)15.任意两个比一定能组成比例..(判断对错)四.计算题16.下列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在下面.3:2和0.5:0.3;11:23和12:8.17.下面哪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写一个即可)(1)0.5,5,9和90(2)411,311,45和38【拓展运用】18.写出两个内项都是6,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的比例.19.果果和丫丫各调了两杯糖水.果果用了20g糖和100g水,丫丫用了25g糖和150g水.(1)分别写出两人所调制的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能否组成比例.(2)按照果果调制的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计算250g水中要加入多少克糖.20.小明的学校里有两种规格的国旗一种规格的国旗长288厘米,宽192厘米,另一种规格的国旗长144厘米,宽96厘米,请问两种规格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D.2.B.3.B.4.B.5.A.6.B.7.10 0.8:0.243=.8.3,8.9.16:6.45:2=.10.14:57:2.5=.11.:8:7x y=;:8:7x y=.12.4:116:4=.(答案不一)13.⨯.14.⨯.15.⨯.16.解:3:2和0.5:0.330.320.5⨯≠⨯,所以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11:23和12:811812423⨯=⨯=,所以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即11:12:8 23=17.解:(1)0.5,5,9和900.5:55:501:10==9:901:10=所以,0.5:5与9:90能组成比例,是0.5:59:90=.(2)411,311,45和3843:4:3 1111=43:32:15 58=所以43:1111与43:58不能组成比例.18.解:前一个比的前项:4624⨯=,后一个比的后项:3 642÷=,这个比例是:3 24:66:2=.19.解:(1)果果:1 20:1001:55==丫丫:1 25:1501:66==1156≠,不能组成比例;(2)20:1001:5=,即水的质量是糖的5倍250550÷=(克)答:250g水中要加入50克糖.20.解:因为2889627648⨯=,19214427648⨯=,所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得288:192144:96=,因此两种规格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相等.答:两种规格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计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学会求比例尺,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比例,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比例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比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会求比例尺,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求法以及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比例的计算以及比例尺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比例,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例的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衣服的尺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数学中的比例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例的认识。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如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比例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例如,在讲解比例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不过多干预,让学生自己探讨、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养成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制定小组合作规则,引导学生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合作。例如,规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3.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不过多干预,让学生自己探讨、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例如,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比例是由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组成的。
2.介绍比例的组成,使学生了解比例的四个数。例如,讲解比例中的外项、内项、比例尺等概念,让学生明白比例的构成。
3.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运算方法。例如,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数学比例的认识(9页)北师大版实用课件
• 5、用2、 2.5、 4,和5 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的比例?
6.⑴写出下图中图A、图B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与边长 的比以及周长与周长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 例吗?
⑵写出两个正方形面积与面积的比,这个比与边 长之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吗?
你学到了什么?
12×4=6×8 6×2=4×3 3×10=2×15 10×3=2×15 淘气的发现你同意吗?再写出几个比例验证一下。
二、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
比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 个外项的积。
三、课堂检测 学习反思
• (一)填空
• 1.表示(
)的式子叫比例。
• 2.在比例2:5=4:10里,( )和( )是外项,( )和( )是外项。
• 9.如果(a,b均不为0)那么( ):( )
• (二)判断
• 1.比是一种运算。( )
• 2.12:4和0.3:0.9可以组成比例。( )
• 3.比例是相等的两个比。 ( )
• 4.用4、12、5、1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值不同的比例。 ( )
• 5.=是比例。 ( ) • (三).把下列的式子改写成比例。 • 1、2.5×0.018=0.15×0.3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比例
• 【学习目标】 •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知道比例
各部分名称,能根据比例意义写比例 • 【学习重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 【学习难点】 •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地组成
一、知识链接 导入新课
写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个比例,仔细观察,你会有 新的发现。
•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 ):( ),( ):(
),写成比例是(
)
• 4.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 第二章比例的认识(补课)北师大版 (无答案)
12比例的认识一、比例的意义(一)温故知新: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2、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
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
4、求下面各比的比值:2.4:1.660:40(二)探索新知上学期我们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过“图片像不像”的问题。
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1、图片像不像可以通过计算各图片长和宽的比,求出比值。
通过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2、你能写出两个相等的比吗?3、像12:6=8:4,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学法指导:写比例时,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即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读法相同)4、议一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5、认一认:在80:2=200:5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80∶2=200∶5内项外项总结:在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3 4 4 33 9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三)知识应用1、填空:(1)15:()=5:4 8:( )=2:4(学法指导: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0.6:0.8 的比值是(),24:32 的比值是(),它们组成的比例是( )。
(3)在比例 3:6 = 10:20 中,()和()是比例的外项,()和( )是比例的内项。
2、判断①0.6:1.6 和 3:4 能组成比例。
( )(学法指导:是否能组成比例看等式两边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③比例是由任意两个比组成的。
()④35:7=140:28,还可以写成35 1407 28( )3、选择1 1(1)在下面各比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1 1 A 、4:3B 、3:4C 、 :(2)下面各组数中可以组成比例的是()。
1 1A 、4,8,3,14B 、0,1,4,8C 、 , ,1,3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探索新知:1、观察下面各组比例,你有什么发现?计算四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的积,寻找特点。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二)》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二)》课堂笔记
一、回顾与导入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回顾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例的认识(二),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1. 比例的项
介绍比例中的项,包括外项和内项。
举例说明,如比例12:6和8:4,其中12和6是比例的外项,8和4是比例的内项。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一性质。
3.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授如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举例说明,如比例1.5:0.5和5:1,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它们可以组成比例。
三、课堂练习
1. 完成教材第17~18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例的项和基本性质。
2. 提醒学生注意比和比例的区别。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比例的认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比例的运用做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二)
1. 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2. 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课堂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认识(二)这一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2.1 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流程清晰,尤其是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
同时,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整节课对学生放手不够。
②讲解过细,占用时间较长,学生主动时间较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比例——比例的认识(比与比例的区别与联系)(含答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二、比例——比例的认识(比与比例的区别与联系)(含答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5,这个比例的内项分别是8和10,这个比例应该是( )或( )。
2.一个比是1.8∶1.2,请你再写出一个比( ),使这两个比组成一个比例:( )。
二、选择题3.在下面各比中能与0.2∶25%组成比例的是()。
A.4∶3B.4∶5C.0.75∶3D.14∶134.男生人数的15等于女生人数的14,则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A.4:5B.5:4C.5:15.在下面各比中,与12∶15能组成比例的是()。
A.5∶2B.2∶5C.15∶2三、判断题6.能与3∶8组成比例的比有无数个。
( )7.16∶15和6∶5能组成比例。
( )8.两个正方形边长比和面积的比能够组成比例.( )9.小圆周长与半径的比和大圆周长与半径的比不可以组成比例。
( )四、解答题10.写出比值是1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11.一辆汽车两次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如下表:(1)分别写出每次行驶路程与耗油量的比值,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两次耗油量与对应行驶路程的比值,看看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2.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成立。
0.3∶0.2和45∶3070∶30和3∶719∶110和10∶9 1.2∶3和16∶40参考答案:1.40∶8=10∶2 50∶10=8∶1.62.18∶12 1.8∶1.2=18∶123.B4.B5.A6.√7.×8.×9.×10.15∶1=15,30∶2=15,组成比例为:15∶1=30∶2 11.(1)12;12;能组成比例(2)112;112;能组成比例12.(1)成立;(2)不成立(3)不成立;(4)成立答案第1页,共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认识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学生将学习到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比如比例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分步骤阐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的比例认识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第一步:认识比例的概念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比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是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比例。
比如,如果说A和B两个人的身高比是1:2,说明A的身高是B的一半。
在学习比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通过例子进行理解。
第二步:比例的使用方法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比例的使用方法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比例进行各种问题的解答。
比如,如果说一个人需要走10公里的路程,他已经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那么他还需要走多少公里呢?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比例运算解决。
学生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比例使用方法的理解。
第三步:比例的应用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比例的应用也是需要理解的知识点。
比例可以应用在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生活、商业以及科学等方面。
在学习比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比例的知识点。
第四步:比例的扩展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比例的扩展也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
比例可以被扩展为更加复杂的数学概念,比如百分数和比率等。
在学习比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扩展知识,并能够应用到不同的问题中。
以上就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课程中比例的认识内容,通过这些步骤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于比例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已经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积极参加课堂练习,并不断巩固和加深对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含试题和答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主要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本周学习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考点分析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K (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 (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知识点汇总
二 比 例一、比例的认识1.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例如:2∶1=2,6∶3=2;所以2∶1=6∶3。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的项。
在比例里,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 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3.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 (1)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2)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设未知数、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比例尺 1.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2.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以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根据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纸上画出来。
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缩小比例尺写成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例如:判断6∶3和3∶1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6×1=6,3×3=9,6和9不相等,所以6∶3和3∶1不能组成比例。
方法:用内项的积(外项的积)除以已知的外项(内项)。
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数值比例尺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相同,线段比例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1《比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了比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比例的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如何表示比例,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比例的知识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引出比例的概念。
2.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来解决问题。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意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表示:a:b = c:d计算:交叉相乘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1、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4:5 ,已知男生比女生少 5 人,男女生各几人?
2、配一种农药,药液与水的比是 1:500 .
(1)0.2 千克药液要加水多少千克?
(2)如果用 400 千克水,要用药液多少千克?
(3)如果要配制 1503 千克药水,需要药液和水各多少千克?
3、一个长方形周长 84 米,长和宽的比是 5:2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一、基础知识
1、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3、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4、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
6、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7、按比例分配: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解答比例应用题用比例的意义为依据
2、解答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先确定题中三种数量关系中的定量,然后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从而确定两个变量的比例关系;
( 2)设未知数 x;
(3)根基题意列出等式;
(4)解答并检验。
例 1: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 2:3 ,现在再加入 6 克锌,共获得新合金 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例 2:一条路全长 60 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 ,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 4:5:6 ,已知他上坡的的速度是每小时 2 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2
例 3:小刚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 6 页,这时已读
15
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 3:7 ,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
例 4: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 14:5 ,如果长减少 13 厘米,宽增加 13厘
米,则面积增加 182 平方厘米,那么原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 5 小强买了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小明买了同样价钱的上衣和裤子各一件,他们用去钱数的比是 4:3 ,已知一件上衣 70 元,求一条裤子多少元?
1、打一份稿件,甲用 6 分钟,乙用 8分钟,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最简比()
A. 6:8
B.8:6
C.3:4
D. 4:3
2、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 12厘米和 8 厘米,按 2:1 放大后,长方形的
面积是平方厘米.
3、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对错)
4、小芳 9 分钟能打 540 个字,照这样计算,她要打完 1800 个字需要多长时间?(用比例知识解答)
5、小红读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读 20 页,30 天读完,现在每天读 25 页几天可以读完?用比例方法解:
算术方法解:
6、服装厂要做一批校服,如果每天做40 套, 15 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做 75 套.多少
天可以完成?(用比例知识解答)
一、选择题
32
1.甲数的3与乙数的2相等,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43
A. 8:9 B .9:8 C . 1:4
2.根据 3a=5b 可以写成()
A. 3:a=5:b B . a:b=5:3 C . a:b=3:5 D . a:5=3:b 3.两个圆柱的高
相等,底面半径的比是3:2 ,则体积比为()
A. 3:2 B .9:4 C . 27:8
4.下面各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的是()
1 1 1 1
A. 12:9 和 9:6 B . : 和 : C .8.4:2.1 和 1.2:8.4
3 6 2 4
5. 3:8 的前项乘以 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A.加上 6 B .乘以 16 C .减去 6 D .乘以 3
二.解答题
1.小英读一本故事书,原计划每天读30 页,8 天读完,实际每天少读 10
页,实际比
计划多用了多少天?(用比例知识解)
2.实验小学举行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25 人,要排 24 列,如果每列 20 人,要排多
少列?(用比例解)
3.玩具厂加工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加工 1500个, 60天可以完成;实际
每天比
原计划多加工 20%.加工这批玩具实际用了多少天?(用比例解)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 50千米, 6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如果
每小时行
60 千米,几个小时到达?(用比例知识)
5.刘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40个,3 小时可以完成,如果要提前半小时完
成任务,工作效率需提高百分之几?(用比例的方法解)
(第 1 天)
1、在比例尺是 1:10 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 ,那么甲、乙两
个圆实际
的直径比是()
A. 1:10 B .4:9 C .2:3 D .无法确定
11
2、2:x= : ,x=()
24
A. 40 B . 4 C . 0.4 D . 1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 ,这是一个三角形。
4、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 250 米,30 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0%,
实际
多少天完成任务(用比例解)
5、一间教室,计划用边长 3 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 300 块.现改用边长 5 分米的方砖来铺,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
(第 2 天)
1、甲、乙两数的比是 2:5 ,甲数是 40,乙数是.
2、被减数是 160,减数与差的比是 5:3 ,减数是.
3、甲数比乙数多 3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4、暑假期间,学校准备用方砖铺走廊,如果用面积是 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 480 块,如果用面积是 16 平方分米的方砖,则至少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
5、出租车司机叔叔从甲地到乙地,前 3 个小时行了 15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 5
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远?(用比例解)
(第 7 天)
1、甲数是乙数的7,甲数与两数之和的比是.
15
2、如果 x与 y成正比例,那么表中的△是;如果x与y成反比例,那么△是.
3、有两种螺丝钉,一种用 3 角可以买 4 个,另一种用 4 角可以买 3 个,这两
种螺丝钉的单价的最简整数比是.
4、万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 2 小时行了 10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
到乙地一共用了 3 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5、图 1 小芳用相同的杯子,探究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变化规律.
高度 /cm 2 4 6 8
体积 /cm350 100 150 200
(1)表中体积与高度的比值是,计量单位是,这个比值表示;因为比值一定,水的体积与高度成比例关系.
33 (2)根据图象推测:水的高度是 10cm时,水的体积是 cm3;杯中倒入 300cm3的水,水的高度是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