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导入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导入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刘松课程名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一、学习目标1.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2. 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能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局地热力环流现象,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成因与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部分)一、教学导入展示【导入】(2分钟)上方谷之战视频,引发思考——火烧上方谷为何使得大雨为天而降(行军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在上方谷这一战虽然占据地利人和,却忽视了重要的“天时”,火烧上方谷缺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死里逃生,那么这个“天时”反映了怎样的地理现象?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展示课标,检查前置性学习内容完成情况】(1分钟)《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让我们先来认识本节课的基本学习目标。

【前置性学习内容情况反馈】(2分钟)(本部分需根据学生实际的前置性学习完成成果而定)【讲解,引导学生完善课前前置性学习内容,完成自学情况检查】(1分钟)热力环流是空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基本运动形态,但对于初次接触他的同学们来说,依然有些难度;面对难题,我们可以把他拆分成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模块,接下来,让我们来完成对于课前自学内容的检查,认识这些知识模块。

【学生作答】(5分钟)1.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2.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下降3. 孔明灯内的空气被加热之后,体积膨胀,而且有一部分空气流出孔明灯外,孔明灯内的空气密度减小,重量减轻,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推动孔明灯上升。

【板书】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和原理【热力环流知识原理导入——播放热力环流实验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并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分析】(3分钟)认识了以上的相关概念后以及观看刚才的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后,让我们来思考接下来的问题:一个地区的空气在受热状况不均匀的情况下,空气将呈现出怎样的运动状况,空气的热力环流又是如何形成与变化发展的呢?【学生合作探究,并作答】(10分钟)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较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堆积,使得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就会受冷收缩下沉。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请学生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杨孟涛(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学法选择基于以上教材与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1.实验法2.合作探究法3..案例分析法4.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现代家用空调伊朗的古老空调-风塔【展示】现代家用空调和伊朗的古老空调-风塔图片。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大气的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案授课人石晓巍学科地理授课内容: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知识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目标3、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学技能1、掌握气压分布和海拔、气温、空气运动的关系。

目2、理解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目标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感要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目标求服务于社会。

《大气的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教材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分析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教学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重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难点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教学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运动。

学生自过程学大气运动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造成各纬度受热不均)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讲授新课](案例引入) 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材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呈现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以及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两部分知识内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首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涉及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而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建构上缺乏理论支撑点,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的过程中往往对这些知识点存在“留白”现象,难以深刻理解。

其次,热力环流中涉及的气温、气压等地理要素的变化呈现多时空交换耦合。

高一学生未建立地理时空观,综合思维能力薄弱,理解这些问题还存在较大难度。

第三,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是走入“田野”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缺少地理意义的思考,易出现置身其中不明其理的现象。

最后,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理解需要借助模拟实验、地理视频、模拟现实技术,这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及周边的自然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知识。

四、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具备运用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热力环流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课件,实验器材:三个杯子,冰块,水槽,自来水,不同颜色的墨水。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教师领学生复习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课题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其次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洁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学问基础。

因此,要让同学更好的把握这节课是特别必要的。

同学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同学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学问,比方:学校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这些学问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同学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同学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组织同学分组商量,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力量,进一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力量。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熟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激发同学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力量,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讨,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并将所学的学问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缘由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同学逐步发觉问题,指导同学进行总结。

2.商量法:将同学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商量探究,并进行沟通商量,得出小组结论。

3.展现、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同学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展现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3.能够解释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4.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与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4.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与地区气候变化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相关气象知识,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讲授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地球的辐射平衡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等,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3.讲授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30分钟)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包括地转偏向力和压强梯度力等,以及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如地球自转、地形和大洋洋流等。

4.探讨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3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热力环流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如副热带高压和副热带西风带等。

5.实例分析地区气候变化与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之间的关系(40分钟)选择多个地区的气象数据,让学生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并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解释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

6.总结与检验(2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带领学生回顾重要知识点,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示意图、气候变化案例等;2.实例分析资料:收集多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及相关资料,用于学生分析;3.参考书籍和教辅资料: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材料。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分析案例等;2.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方式的检验,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解答问题、编写实验报告等,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规律。
-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象化表现,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关注我国大气环境现状,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拓展:
-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气象观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教师将根据论文的质量,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热力环流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一基本原理: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图二板书三:A1004 1006 1008 1010(hPa)冷热不均时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1004 1006 10081010(hPa)受热多 A受热少 B低压ρ ρ 高压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1004 1006 1008受热多A 受热少B受热少C A’B’C’高压1010(hPa)10061008受热多A 受热少B1010(hPa 1004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_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_. (2)甲、乙、A、C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是___________.(3)在图中用箭头将这一热力环流补充完整。

详案(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知道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考察时,他们煮饭用的锅并不是平常我们家里用的蒸锅,而是高压锅。

这是为什么呢?(生)略。

(师)对,因为青藏高原上气压太低了。

用普通的锅空气对锅的压力不够,煮出的饭是夹生的。

他们必须用高压锅增大压强才能吃上松软的饭。

在物理学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气压的概念,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气压就是——(生)略。

(师)气压就是大气的压力,也就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我们还学过一个计算气压的公式P=ρgh(板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气压与空气密度和大气柱的高度成正相关。

由于地心引力,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会减小。

就像我们去高原上旅行,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高原反应:头痛,呼吸短促,严重的还会突发心脏病。

归根到底就是高原海拔太高,由于地心引力,空气密度会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小,空气稀薄,我们脑部供氧不足,导致高原反应。

所以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板书)。

青藏高原上就是因为空气太稀薄,空气密度太小,造成气压太低。

(画图1)那现在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回忆的物理知识,同学们看看ABC三点哪一点的气压最高呢?(生)略。

(师)恩。

(语速稍慢)因为A点处所承受的大气柱最高,h最大。

而且A处海拔高度最低,空气密度最大。

所以气压最高。

(师)虽然说气压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同一高度上,同一个水平面上(用书比划),当地表面冷热均一时(板书),空气密度相等,所以各点气压相等,我们将这些气压相等的点连成一个平面就叫等压面(用书当道具)。

以同学们的角度看是一条线。

同学们可以看到33页图2.8的第一幅图,这其实是一个个的等压面。

同样,他们的气压也是从低空向高空逐渐降低的。

(画图2)(师,承转)注意老师刚才说的是当地面冷热均一时,同一高度上,各点气压相等,没有气压差异,现在的等压面,我们可以看到,是和地面平行的。

这时候空气就像被冻结了,停滞不动。

这是冷热均一时喽。

但多数情况下,地面时冷热不均的。

比如说这儿是杯热水,那儿是块冰。

那这时候的空气还是停滞不动的吗?等压面还是与地面平行的吗?(媒体播放开水沸腾的景象)(师)同学们观察到锅中间的水和锅边的水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吗?(生)略。

(师)为什么锅中间的水会上升,而锅边的水会下沉呢?(生)略。

(师,承转)对。

锅中间要热些,而锅边相对来说要冷些。

在这种冷热不均的状态下,水运动的方向不同。

那大气在地面冷热不均的情况下是不是也会上升或下沉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画图3)(师)如果A处受热,B处冷却。

根据常识“热胀冷缩”。

A处空气受热,空气膨胀,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单位面积浮力大于重力,向上的浮力就托着空气上升(副板书上分析)。

所以空气受热会上升(板书画出)。

相反,B处空气冷却,收缩,体积减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重力大于浮力,向下的重力就带着空气下沉(副板书上分析)。

所以空气冷却会下沉(板书画出)。

(师,承转)同学们看,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就导致了空气上升和下沉两种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再是以前停滞不动的了。

空气一运动,同一地点的空气密度肯定会变化,相应的,气压也会发生变化。

(师)A处受热,空气膨胀上升,低空空气跑到高空去了,低空空气密度就会——减小,高空空气密度就会增大;B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高空空气沉到低空来了,那么高空空气密度就会减小,低空空气密度就会——增大(板书,用粉笔盒当道具比划)。

同学们看啊,在冷热均一时,AB两点处于同一等压面上,他们的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等。

但是现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A点处空气上升,低空空气密度减小;B点处空气下沉,低空空气密度增大。

空气密度不同了,气压还相等么?(生)略。

(师)相对来说,A点气压高还是B点气压高呀?(生)略。

(师)恩。

所以B点相对于A点来说就是高压,A点相对B点来说就是低压(板书)。

同样的,我们来分析高空的A'B'两点。

冷热均一时他们处于同一等压面上,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等。

现在,A’处空气堆积,空气密度增大;B’处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减小。

所以,A’和B’处比较,A’相对来说就是高压,B’处相对A’处就是低压。

(师)注意啦!老师刚在比较高低压的时候都是相对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的两点,而不是垂直方向上的两点。

A和B比较,A’和B’比较。

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得出结论:随着高度升高,气压会降低。

也就是说,低空的气压是绝对大于高空的。

(练习1)同学们现在就给ABA’B’这四点的气压从高到低排个序。

(生)略。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正如同学们说的,B〉A〉A'〉B'。

因为高空气压始终比低空低。

(师)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了气压差异,根据物理常识,气往低处流。

气流会从高压流向低压。

低空气流B由流向A;高空气流A’由流向B’。

产生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从A到A’到B’到B再回到A,不就成一个环流了么?由于这是冷热不均的热力因素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热力环流”。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热力环流形成的全过程(板书4):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产生空气的垂直运动。

运动过程中,高低空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也就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于这是冷热不均的热力因素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热力环流”。

(师承转)同学们看33页图2.8的第一幅图,当冷热均一时,同一水平面上,没有气压差异,各个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但是现在地面冷热不均了,产生了热力环流,同一水平面上有了气压差异,等压面还是以前的等压面吗?(生)略。

(师)我们进一步来分析。

(板书5) 如果A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低空A点相对于两点来说就是低压,BC两点相对而言就是高压。

以前冷热均一时,ABC 三点在同一个等压面上。

但现在呢?A点气压比BC两点低了,肯定不能再在同一个等压面上了,对不对?那现在的等压面时怎样的呀?刚才我们说了,高空气压比低空气压低,A点气压比BC两点低,那么在BC两点的上空肯定能找到一些点,这些点的气压和A点气压相等。

我们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新的等压面。

同样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析高空A’点所在的等压面。

(生)略。

(师)同学们说他画得对吗?(师)根据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等压面的变化情况用八个字归纳“凸高为高,凸低为低”(板书)。

意思就是等高线凸向高空表示这一点是高压,等高线凸向低空表示这一点是低压。

同学们可以把这几个字写在旁边帮助理解记忆。

(师)热力环流在形成的同时伴随着等压面的弯曲,这部分在高考中属于重点考察内容,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掌握。

现在我们做道练习题巩固一下。

(练习2)(师承转)当然我们学知识不单单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天气渐渐热了,再过几天就是荔枝成熟的季节。

荔枝好吃,但特别容易坏。

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水果店的老板是怎样保鲜荔枝的吗?(生)略。

(师)对,加冰块。

那你们建议水果店老板把冰块放在荔枝的上边还是下边呀?(生)略。

(师)最好是放在荔枝上层。

如果放在荔枝下边,根据刚才我们讲的空气冷却收缩会——下沉,那冷空气凉快的就不是荔枝,而是冰块下边的泡沫盒了。

(师承转)除了这个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现象与热力环流相关呢?(生)略。

(师)很好,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空调,暖气。

科学家预测,今年重庆会比2006年还热,同学们课下后思考:如果你家要安装空调,你建议安在什么地方?(师承转)可能同学们都有种感觉,我们越往解放碑中心走,就越觉得热,对不对?(生)略。

(师)这是为什么呢?(生)略。

(师)解放碑人多,植被少。

人们的生产生活排出大量的废热,就使得市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

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城市热岛”。

城市与郊区之间有了冷热不均,在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热力环流,叫做“城市热岛环流”。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学习的热力环流模式,快速阅读34页“城市热岛环流”,理解它的形成过程。

(生)略。

(师)看完了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城市热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语速稍慢,动画辅助)城市比郊区热,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同以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高空气流从城市流向郊区,低空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就形成了一个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

(师)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专家,你会把空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ABC的一处?(生)略。

(师)有人说布局在A处或B处,离城市近,运费少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