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反馈特征结构配置在最优控制问题中的应用
pd控制算法
pd控制算法PD控制算法PD控制算法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算法,它是PID控制算法的一种简化形式。
PD控制算法主要通过对系统输出值和输出变化率进行调节,来使系统稳定运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PD控制算法。
一、P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PD控制算法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比例部分和微分部分。
其中,比例部分通过计算当前误差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异,并乘以一个比例系数Kp,得到一个输出信号;微分部分则根据当前误差与前一次误差之间的变化率,乘以一个微分系数Kd,得到另一个输出信号。
最终,将这两个信号相加得到最终的输出信号。
二、PD控制算法的优缺点1. 优点:(1)相对于PID控制算法而言,PD控制算法更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实现。
(2)由于只考虑了误差与变化率两个因素,所以对于那些需要更快响应速度并且不需要过多精度的系统来说,PD控制算法是非常适合的。
2. 缺点:(1)由于只考虑了误差与变化率两个因素,所以PD控制算法并不能完全解决系统的稳定问题,还需要结合其他控制算法来进行补充。
(2)PD控制算法对于噪声等干扰信号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误差。
三、PD控制算法的应用PD控制算法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机械工程中的位置控制:PD控制算法可以通过调节电机速度和加速度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
2. 汽车工程中的悬挂系统:PD控制算法可以通过调节悬挂系统阻尼来改善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3. 电子工程中的温度控制:PD控制算法可以通过调节加热器功率和风扇转速来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PD参数选择合适的PD参数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确定合适的参数:1. 根据经验值选择初始参数,并进行试验调整。
2. 利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观察系统响应情况,并进行参数调整。
3. 利用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参数调整,不断优化控制效果。
五、总结PD控制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控制算法,它通过对系统输出值和输出变化率进行调节,来使系统稳定运行。
控制理论:系统反馈与调节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控制理论:系统反馈与调节
控01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应
用领域
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起源:控制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的控制理论研究集中在机械领域,如蒸汽机、电话交换机等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控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递函数法 • 20世纪30年代,诺伯特·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
02
系统分析与建模
系统分析与建模的基本概念
系统建模:系统建模是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 线性系统建模:如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 • 非线性系统建模:如模糊逻辑法、神经网络法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 定性分析: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能等 • 定量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稳定性等
•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判断:通过判断电力系统的特征方程是否有实根,或者系统矩阵是否满足某 些条件,来判断电力系统是否稳定 •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应用:如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在线监测、控制器参数调整等
数06字控制系统与自适应控
制
数字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 数字控制系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 数字控制系统的原理:将连续的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 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处理,然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 连续的输出信号,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 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具有高精度、高速度、易于实现复杂控 制算法等优点
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系统:控制系统是一个由输入、输出 和传递函数组成的系统
控制:控制是通过调整 系统的输入或输出,实
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最优控制问题介绍
最优控制问题介绍最优控制问题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使得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这类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如航天工程、经济管理、生态系统等。
通过对最优控制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一、最优控制问题的基本概念最优控制问题通常可以描述为一个动态系统的优化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控制策略,使得系统从初始状态出发,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控制输入,使得系统的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这个性能指标可以是时间最短、能量消耗最小、误差最小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状态方程、输出方程以及约束条件等。
然后,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性能指标函数,这个函数描述了我们希望优化的目标。
最后,我们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找到使得性能指标函数达到最优的控制策略。
二、最优控制问题的分类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指标函数的不同,最优控制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最小时间控制问题、最小能量控制问题等。
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这类问题中,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线性的,性能指标函数是状态变量和控制输入的二次型函数。
这类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因为许多实际系统都可以近似为线性系统,而二次型性能指标函数可以方便地描述许多实际优化目标。
2. 最小时间控制问题:在这类问题中,我们的目标是使得系统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时间最短。
这类问题通常出现在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如火箭发射、紧急制动等。
3. 最小能量控制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是使得系统在完成指定任务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小。
这类问题在能源有限的系统中尤为重要,如无人机、电动汽车等。
三、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解析法和数值法。
1. 解析法:解析法是通过求解系统的动态方程和性能指标函数的极值条件,得到最优控制策略的解析表达式。
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结构主动控制及仿真
第18卷第6期系统仿真学报©V ol. 18 No. 6 2006年6月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Jun., 2006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结构主动控制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结构主动控制及仿真及仿真王国胜1吕强1梁冰2段广仁2(1.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北京 100072;2.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01)摘要考虑了具有最优控制的结构主动控制问题目的是在系统满足闭环特性的前提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得系统性能泛函极小化利用特征结构配置方法提供的自由度给出了性能泛函的显示参数化表示从而该问题转化为带有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参与优化的变量仅为一组参量并给出了求解该优化问题的算法该算法直接基于结构系统矩阵故其简单性为工程应用提供方便地震作用下对三层剪切结构建筑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结构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关键词结构系统主动控制特征结构配置地震控制优化中图分类号TP13; T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31X (2006) 06-1605-04 Structural Active Control Based on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and Its SimulationsWANG Guo-sheng1, LV Qiang1, LIANG Bing 2, DUAN Guang-ren 2(1.Department of Control 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 China;2.Center for Control Theory and Guidance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Abstract: The design of structural active control with minimum control effort was investigated. The aim is to design a statefeedback controller, that the closed-loop system has desired eigenvalues, and a system performance function is optimized. By utilizing design degrees of freedom offered by parametric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a parametric expression for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ndex was proposed. Thus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was changed into a minimization problem with someconstraints and the optimized variables are a group of parameters. An algorithm was proposed for this minimization and utilized the original system data, and thus it is simple to use in applications. A three-story shearing model under earthquake excitation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effect of this algorithm.Key words: structural systems; active control;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earthquake control; optimization.引言自从1972年美国Yao[1]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研究的历程结构振动控制从理论到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按照控制系统有无能源输入分为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等其中主动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抗振手段具有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2-3]近30年来应用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土木结构的主动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二次型最优控制独立模态最优控制极点配置和滑动模态控制等极点配置或特征结构配置作为土木工程结构的主动控制算法之一虽然很早被提出但在土木结构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少可查到的文献很少见文献[4]本文则把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5-6]和最优控制问题相结合引入土木结构领域中考虑了具有最优控制力的结构主动控制问题其目的是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具有希望的极点外还使得系统性能泛函极小化利用收稿日期2005-04-28修回日期2006-03-03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9925308)作者简介王国胜(1975-), 男, 河北唐山人,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线性系统理论结构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 吕强(1962-), 男, 黑龙江人, 教授, 博导, 博士, 研究方向为神经网络控制火力控制及应用特征结构配置方法提供的自由度给出了性能指标参数化表达式把优化问题最终转化为含有约束条件的极小化问题参与优化的变量为特征结构配置方法提供的自由参量给出了解决该优化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直接基于结构系统矩阵不涉及系统增广或变换其简单性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方便最后应用该算法设计了地震作用下三层剪切结构建筑模型的状态反馈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1 结构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考虑在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tx g 作用下n 自由度的层间剪切型结构模型其运动方程为)()()()()(1txMItHutKXtXCtXM gn×−=++(1)式中)(tX )(tX 和)(tX 分别为各楼层相对于地面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向量)(tu为r维控制力向量g x 为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M, C和K分别为结构系统的nn×阶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H为控制力作用位置矩阵1×n I为n行元素均为1的列向量要求M和H均为满秩且矩阵对),(11HMCM−−−可控即nHMsICM n n=−−−×−][rank11C∈∀s(2)系统(1)的等价状态方程为)()()()(tx EtButAZtZg−+=(3)2006年6月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Jun., 2006式中−−=−−C M K M I A n 110,=−H M B 10, =n I E 0,=X X Z 选取状态反馈控制律)()()(10t FZ t XF t X F u =+=][10F F F = (4)式中F 为n r 2×的反馈增益矩阵反馈控制作用是状态变量(速度和位移)的线性组合此时闭环系统为)()()(t xE t Z A t Z g c −=BF A A c += (5)2 特征结构配置控制算法因非亏损矩阵较亏损矩阵对系统参数扰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故本文仅考虑闭环系统矩阵c A 的特征值为互异且自共轭情形记特征值为C ∈is n i 2,,2,1"=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iv ni 2,,2,1"=则有i c i i v A v s =, n i 2,,2,1"= (6)记),,,(diag 221n s s s "=Λ,][221n v v v V "= (7)则方程(6)等价于Λ=V V A c 或Λ=+V BFV AV (8)因矩阵对),(11H M C M −−−可控故对矩阵][11H M sI C M −−−−进行初等变换可得n n ×阶单模阵)(s P 和)()(r n r n +×+阶单模阵)(s Q 满足下式]0[)(][)(11I s Q H M sIC M s P =−−−−C ∈∀s (9)对)(s Q进行如下分块=)()()()()(22211211s Q s Q s Q s Q s Q (10) 其中)(11s Q 为r n ×阶矩阵从而有下述定理它给出了方程(8)中增益阵F 的参数化表达式其证明过程详见文献[5-6]关于更多的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可参见文献[7-13]定理1 给定二阶动力学系统(1)那么1) 若矩阵对),(11H M C M −−−可控则矩阵对),(B A 仍可控的充要条件是存在n n ×阶单模阵)(s H 和)()(r n r n +×+阶单模阵=)()()()()(22211211s L s L s L s L s L (11) 其中)(11s L 为r n ×阶矩阵满足下式]0[)()]()()([)(11112n I s L s Q sI K M s P s Q s H =−+−− (12)2) 若上述条件成立那么满足(8)的状态反馈增益阵F 可如下给出1−=WV F (13)式中1112211()[],()i n i ii i L s V v v v v g s L s ==" (14)][221n w w w W "=i i i i i i i g s KL M s P s Q s L s Q w )]()()()()([111222121−+= (15)其中g i , n i 2,,2,1"=是一组1×r 阶参量需满足0)()()()(det 221121111122111111≠n n n n n g s L s g s L s g s L g s L "! (16)j i s s =⇔ ji g g=n j i 2,,2,1,"= (17)综合上述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结果其优越性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 该方法给出了满足方程(8)的所有状态反馈增益阵和闭环特征向量矩阵的参数化表示其含有的参量可进一步用来满足系统设计中其它性能指标如鲁棒性等2) 该方法计算过程中只涉及层间剪切型结构模型(1)中矩阵MC K 和H 并不涉及增广系统(3)中矩阵A 和B故便于工程应用3 最优结构主动控制设计本文考虑的具有最优控制力的结构主动控制设计问题可如下描述: 给定层间剪切建筑结构系统(1)以及一组自共轭且互异的复数C ∈is n i 2,,2,1"=确定形如(4)的状态反馈控制律)(t FZ u=对于任意正定对称矩阵R满足下述条件:1) 闭环系统矩阵c A 的特征值为C ∈is n i 2,,2,1"=2) ))((min F P tr ;其中正定矩阵P 是下述Lyapunov方程的解RF F PA P A Tc T c −=+. (18)不难发现上述优化问题等价于极小化下述二次型性能指标函数dt t Ru t u I T )()(0∫∞=(19)为求解问题ESA 我们首先给出如下结论给定系统(1)以及一组共轭互异的复数i s ,n i 2,,2,1"=, 若矩阵对),(11H M C M −−−和),(B A 均可控那么对于任一正定对称矩阵r r R ×∈R , 方程(18)中矩阵P 的解为122)()(21−×−+−=V s s g s RM s M g V P nn j i j j i T T i T (20) 式中)()()()()()(111222121i i i i i i s KL M s P s Q s L s Q s M −+= (21)矩阵V 由(14)决定r i g C ∈, n i 2,,2,1"=,为一组满足(16)和(17)的自由参量若记)(i g V V =由(20)易知))2,,2,1,((tr ))(tr(n i g P F P i "== (22)式中)2,,2,1,(n i g P i "=由(20)给出从而问题ESA 转化为))2,,2,1,,((tr min n i s g P i i "=,s. t . (16)和(17) (23)2006年6月 王国胜, 等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结构主动控制及仿真 Jun., 2006综上分析问题ESA的求解过程可归纳为如下步骤我们称之为特征结构配置方法(以下简称算法ESA)1) 算满足(9)的单模阵)(s P 和)(s Q 如(10)对)(s Q 进行分块2) 计算满足(12)式的单模阵)(s H 和)(sL 如(11)对)(s L 进行分块3) 设定ig n i 2,,2,1"=的参量表示根据(14)和(15)分别计算矩阵V 和W的参量表达式4) 求解优化问题(23)确定满足(16)和(17)的一组参量ig n i 2,,2,1"=将其代回上步计算矩阵V 和W5) 根据(13)计算状态反馈增益阵F4 数值仿真分析考虑如图1所示三层剪切型结构模型[2-3]该模型的结构参数取自三层Benchmark 模型但与标准Benchmark 不同的是采用在底层和中间层设置两个主动拉索控制装置结构系统矩阵为)kg (981981981=M−=001011H s/m)(N 3.43763.26.6163.27.4563.576.613.577.382⋅−−−−=C62.741 1.6410.3691.641 3.021 1.62410(N/m)0.369 1.624 1.333K −=−−× − ,假设待配置的特征值为i s 1432,1±−=is 4364,3±−=is 7296,5±−=根据算法ESA有如下结果1) 由奇异值分解易算得满足(9)的单模阵)(i s P 和)(i sQ 6,,2,1"=i 并如(10)对)(i s Q 进行分块;2) 由奇异值分解易求得满足(12)的单模阵)(i s H 和)(i sL 6,,2,1"=i 并如(11)对)(i s L 进行分块;3) 设定=i i i b ag 6,,2,1"=i 由(14)和(15)算得+−+−−−+−−−−++++++−++=−11111111111141)4539.00352.0()0658.03754.0()3566.00186.0()3050.00180.0()0661.014960.0()1538.00481.0()0315.00042.0()0266.00010.0()0246.00036.0()0210.00032.0()0023.00112.0()0098.00055.0(10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v 21v v =+−++++−−++−−−+−−++−+−+=−33333333333343)1471.02036.0()0149.03493.0()0843.00867.0()1189.02153.0()0789.03285.0()0400.05438.0()0051.00027.0()0008.00080.0()0022.00016.0()0053.00020.0()0072.00028.0()0125.00008.0(10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v43v v =−+−−+−−+++−+−++++−+−−−=−55555555555545)0741.02663.0()0496.01058.0()5560.00227.0()0645.02279.0()0799.04484.0()1424.02206.0()0035.00014.0()0009.00014.0()0076.00006.0()0030.00013.0()0063.00003.0()0033.00016.0(10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b i a i v65v v =×−+−−−×−=−−−−1919191101)107765.21()2324.31087.3(10)1088.32297.3(10)108036.91(b i a i b i a i w 21w w =×++−−−×+=−−−−393113113103)102100.11()529.523967.8(10)4043.8529.52(10)109636.11(b i a i b i a i w 43w w =×+++−+×+=−−−−595115115105)102100.11()529.523967.8(10)529.524043.8(10)109636.11(b i a i b i a i w 65w w =4) 由matlab 优化工具箱中函数fmincon 算得优化问题(23)的优化参数为++==i i g g 9283.99984.91414.88380.721,−−+==i i g g 6354.44319.29593.61988.343,+−−==i i g g 0498.45629.71648.28124.365 将其代入第三步易得矩阵V 和W5) 根据(13)算得状态反馈增益阵为50.86260.95530.54900.13530.04420.0198100.4901 1.43260.77330.08910.11590.0786F −−−−− =−−−为进一步验证算法有效性选取输入地震波为El Centro (S00E)波图23和4给出了无控和F 控制结构系统的各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曲线图5给出了相应的控制力时程曲线仿真结果表明El Centro 地震输入下本文所提算法对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均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同样的El Centro(S00E)地震波输入下图2表明采用本文设计控制律的结构位移要远小于无控下的结构位移图3表明采用本文设计控制律的结构速度要远小于无控下的结构速度图4表明采用本文设计控制律的结构加速度要远小2006年6月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Jun., 2006图2 Elcentro 波作用下无控和F 控制的结构位移比较 图3 Elcentro 波作用下无控和F 控制的各层速度比较图4 Elcentro 波作用下无控和F 控制的各层加速度比较 图5 Elcentro 波作用下F 控制的各层控制力时程于无控下的结构加速度图5表明得到上述很好的控制效果却所采用了较小控制力5 结论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特征结构配置方法引入土木结构中考虑了结构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基于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提供的自由度将该问题转化为含有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并给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算法最后把利用该算法设计的控制器应用于地震作用下的三层剪切结构建筑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El centro 地震输入下本文所提算法对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均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表明该特征结构配置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简单且有效性其在土木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参考文献[1] Yao J T P. Concept of structure control [J].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eDivision (S0733-9453). 1972, 98(ST7): 1567-1574. [2] 欧进萍. 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D].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3] 张春巍, 欧进萍. 结构振动控制Benchmark 研究发展综述 [C]//现代土木工程理论与实践,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3: 489-496. [4] Mohamed A R, Horst H L. Structural Control by Pole AssignmentMethod [J].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S0044- 7951). 1978, 104(5): 1159-1175.[5] Duan G R, Liu G P . Complete parametric approach for eigenstructureassignment in a class of second-order linear systems [J]. Automatica (S0005-1098). 2002, 38(4): 725-729.[6] Duan G R, Wang G S, Liu G P.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in a class ofsecond-order linear systems: a complete parametric approach [C]// Proceedings of CACSCUK, Manchester, UK, 2002, 89-96.[7] Wang G S, Duan G R. Robust pole assignment via P-D feedback in aclass of second-order dynamic systems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utomation, Robots and Computer Vision, Kunming, China, 2004, 1152-1156. [8] Wang G S, Liang B, Duan G R Reconfiguring second-order dynamicsystems via state feedback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S1598-6446). 2005, 3(1): 109-116.[9] 王国胜, 柴庆宣, 段广仁. 二阶动力学系统分散状态反馈特征结构配置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6(12): 1585-1588. [10] 王国胜, 段广仁. 二阶动力学系统输出反馈特征结构配置 [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4, 26(8): 1080-1083.[11] 王国胜, 王子华, 段广仁. 二阶动力学系统的干扰解耦与抑制 [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4, 26(11): 1640-1643.[12] 段广仁, 王国胜. 矩阵方程EVJ 2+A VJ+CV=BW 的两种解析通解[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7(1): 1-4.[13] Duan G R. Parametric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in second-orderdescriptor linear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S0018-9286). 2004, 49(10): 1789-1795.。
《现代控制理论》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
求解状态反馈阵k 的步骤:
1) 校验系统的可控性
令
计算k
小结
B
I s
A
x
u
k
v
用状态反馈配置系统闭环极点
结论:1.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但可改变可观测性.
2.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闭环零点。
状态反馈的影响
二、状态反馈对系统零点和可观测性的影响
【例】 系统S:
此时系统可控可观
1).复合系统结构图(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
输出内反馈及状态可观测性
续
状态反馈
状态观测器
复合系统
选状态变量
即:
y=Cx
输出内反馈及状态可观测性
2) 传递函数矩阵
结论:
状态观测器不影响传递函数
输出内反馈及状态可观测性
3)特征多项式
特征多项式
结论
1.引入观测器提高了系统的阶次(由n 2n )
2.整个闭环系统特征值由状态反馈下(A - BK)特征值和状态观测器下特征值(A-HC)组合而成,且相互独立。即观测器的引入不影响已配置好的系统特征值,而状态反馈也不影响观测性的特征值,这就是分离定理。
输出内反馈及状态可观测性
3.状态观测器的引入,不影响传递函数阵.且趋于 x(t) 的速度,取决于观测器的特征值。
分离定理
4).分离定理
定理: 若系统{A,B,C }可控又可观,用状态观测器估值形成状态反馈时,其系统的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可分别独立运行,即K 和H 值的设计可分别进行,有时把K 和H 统称控制器. 一般观测器的响应速度应比状态反馈的响应速度快一些.
状态观测器概述
二、状态观测器概述
利用状态反馈能任意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及有效改善系统性能,然而系统的状态变量并不能用物理方法测量.因此要使状态反馈在工程上实现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重构系统的状态.并用这个重构状态代替原系统实际状态,实现状态反馈.
最优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最优控制课后习题答案最优控制课后习题答案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在最优控制的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最优控制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考虑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其状态方程和性能指标分别为:$$\begin{align*}\dot{x}(t) &= Ax(t) + Bu(t) \\J(u) &= \int_{0}^{T} (x^T(t)Qx(t) + u^T(t)Ru(t))dt\end{align*}$$其中,$x(t)$为系统的状态向量,$u(t)$为控制输入向量,$A$和$B$为系统矩阵,$Q$和$R$为正定矩阵,$T$为最优控制的时间段。
求解该问题的最优控制输入$u^*(t)$。
答案:根据最优控制的原理,最优控制输入$u^*(t)$满足以下的最优性条件:$$\begin{align*}\frac{\partial J}{\partial u}(u^*(t)) &= 2R u^*(t) + 2B^T P(t)x(t) = 0 \\\dot{P}(t) &= -PA - A^T P - Q + PBR^{-1}B^T P\end{align*}$$其中,$P(t)$为状态向量的共轭变量矩阵。
通过求解上述的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最优控制输入$u^*(t)$和状态向量的共轭变量矩阵$P(t)$。
2. 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考虑一个非线性系统,其状态方程和性能指标分别为:$$\begin{align*}\dot{x}(t) &= f(x(t), u(t)) \\J(u) &= \int_{0}^{T} g(x(t), u(t)) dt\end{align*}$$其中,$f(x(t), u(t))$为非线性函数,$g(x(t), u(t))$为性能指标函数。
迭代学习控制PPT课件
x1
0
J
1 m
u
15
应用效果
选取系 ml 2 , s 3
ml
。取系统输出为
y(t)
1 5
x2 (2 sint)
,设理想输
出 为 yd (t) t t2 , 取 x1(0) 0, x2 (0) 0, u1(t) 1 , 选 取 开 闭 环 PD 型 迭 代 学 习 控 制 律
迭代学习控制主要问题之一是鲁棒 性问题,即实际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各种 不确定的扰动、偏差。
由于被控过程的非线性、高阶次、 时变性以及随机干扰等因素,造成模糊 控制规则或者粗糙或者不完善,而且模 糊控制规则是基于人为经验,更决定其 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会不同程度 地影响控制结果。
将迭代学习控制及模糊控制相结合 以弥补相结合,既提高了鲁棒性又保证 了精度。
与模糊控 制相结合
与最优 化原则 相结合
管理指导
22
变结构控制可以保证控制系统在时间轴方向的收敛性,对系统参数和外部扰动的不变性
是其突出的优点,而它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系统存在颤抖。这一明显缺点是由于采用不
连续切换控制规律,系统状态会产生高频颤动,颤动的出现是变结构控制应用中的突出
障碍,它将影响控制的精确性,因此系统的精度不高。因此.考虑把迭代学习和滑模变
( yd (t) 为期望轨迹)
学习律: uk 1(t) L(uk (t), ek (t))
4
基本原理
输入变量(控 制量)
输出变量
期望轨迹
误差
通过对被控系统进行控制尝试,以输出信号与给定目标的偏差修正不理想的控制信号, 使得系统的跟踪性能得以提高。新的控制量存入存储器,刷新旧控制量;在施加控制时,需从 存储器中取出控制量。可以看到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可利用的信息要多余常规的反馈控制算法。
pd的控制律
PD的控制律1. 什么是PD控制律?PD控制律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算法,用于控制系统中的反馈控制。
PD是Proportional-Derivative的缩写,即比例-导数控制律。
PD控制律基于系统的误差和误差的变化率来计算控制输出,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的控制。
PD控制律的核心思想是基于误差的大小和变化率来调整控制输出。
比例项(P项)根据误差的大小进行调节,导数项(D项)根据误差的变化率进行调节。
通过合理的调节P和D的系数,可以使系统的响应更加稳定、快速和准确。
2. PD控制律的数学表达式PD控制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所示:u(t) = K_p \cdot e(t) + K_d \cdot \frac{de(t)}{dt}其中,u(t)表示控制输出,Kp和Kd分别表示比例项和导数项的系数,e(t)表示系统的误差,de(t)/dt表示误差的变化率。
3. PD控制律的作用PD控制律在控制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反馈控制PD控制律是一种常见的反馈控制算法。
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出和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PD控制律可以根据误差的大小和变化率来调整控制输出,使系统的输出逐渐趋向于期望输出,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3.2 稳定性控制PD控制律可以通过调节比例项和导数项的系数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当系统的稳定性不足时,可以增大比例项的系数来加强对误差的补偿,使系统更快地趋向于稳定状态;当系统存在震荡或振荡的情况时,可以适当增大导数项的系数来抑制振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3 响应速度控制PD控制律可以通过调节比例项和导数项的系数来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
增大比例项的系数可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使系统更快地达到稳定状态;增大导数项的系数可以减小系统的超调和调整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3.4 抗干扰能力PD控制律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由于导数项的存在,PD控制律对误差的变化率敏感,可以及时对干扰信号进行补偿,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设备及系统
1800自动化技术与远动技术0618812引入分维值进行南京市区土地利用分类刊,中/刘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 182184,188(E)0618813采用ALR算法对Landsat7图像缺行修复的应用研究刊,中/寿敬文//光电子激光.2006,17(3). 368371(E)0618814激光遥感成像信号与目标细特性关系研究刊,中/赵楠翔//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5(2).226229(E)0618815基于IDL与VB的遥感数据提取刊,中/朱玉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181182,201(D)为满足遥感图像信息批量快速提取等需求,利用IDL6.0结合Visual Basic6.0软件编程技术实现了遥感图像自动输入与处理的目的,并结合IDL6.0的IDLD r awWidget技术实现了VB6.0下的遥感数据可视化。
参31810自动化理论与技术0618816一类非线性多阶段最优控制问题解的研究刊,中/钱伟懿//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 2527(G)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一类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该问题的时间水平集被分成几个变化的子时间段,在不同的子时间段上具有不同的动力系统,称这样的问题为多阶段最优控制问题(MOCP)。
针对MOCP问题,对动力系统解的存在性及唯一性进行了研究。
参30618817电力系统自动化远方终端的研制刊,中/杨兰//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6,21(1).2225(L)0618818基于模糊集值统计的输出跟踪控制器设计刊,中/苏伟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8(2).158 161(E)提出基于模糊集值统计下修改模糊推理模型的控制规则库方法。
对于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非线性系统,当外界条件和系统内部结构参数变化时,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对,首先建立控制规则库的估计函数,引入相似度概念,在线修改隶属函数,使实际输出跟踪期望值的变化。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作最优控制
摘要摘要本文考虑多智能体系统的协作最优控制,需要同时达到两个控制目标:(1)保证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2)保证由控制输入输出及智能体状态组成的性能函数的最优性。
文中主要研究多智能体系统协作最优控制中的三类问题:第一部分研究独立位置和速度拓扑结构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逆最优一致性问题;第二部分在拓扑结构相关的性能函数下求解二阶多智能体系统包含缩放因子的最优控制器;第三部分为线性离散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近似最优问题的研究。
首先,应用线性二次型理论解决独立位置和速度拓扑结构下的二阶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逆最优一致性问题。
现有几乎所有考虑二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文献中都假设位置和速度信息交换基于相同的拓扑结构,本文考虑位置和速度拓扑结构不相同情况下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逆最优一致性问题。
由研究二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文献中的条件给出包含位置和速度拓扑结构的分布式控制器。
通过求解代数Riccati方程分别获得位置和速度拓扑图的最优Laplacian矩阵,可以证明所得Laplacian矩阵分别对应一个有向强连通图。
文中最优Laplacian矩阵组成的分布式控制器是由Riccati方程求解所得,所以保证了性能函数的最优性。
而该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又由控制器结构保证。
为了证明结果的有效性,本部分结尾给出了两个仿真例子。
其次,对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最优一致性问题进行拓展,考虑拓扑结构相关的性能函数。
因为实际应用中,存在需要考虑权重信息的性能指标。
设计包含缩放因子的一致性控制协议,在最小化拓扑结构相关性能函数的过程中,求得最优缩放因子。
性能函数在所给控制协议下达到其最小值,同时系统在包含最优缩放因子的控制协议下一致性得到保证。
仿真实例证明了本部分算法的有效性。
最后,对离散时间线性高阶多智能体系统设计了分布式近似最优控制器。
现有考虑离散时间多智能体系统协作最优控制问题的文献存在两个限制:性能指标为单个智能体的局部性能指标;多智能体系统动态限制在特定形式下。
舵机pd控制
舵机pd控制第一章:引言舵机是一种用于控制机械装置转动角度的设备,常用于模型飞机、机器人、船舶和工业自动化系统中。
为了实现舵机的精确控制,需要使用特定的控制算法。
在众多的控制算法中,PD 控制器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控制方式。
本论文将重点研究舵机P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以提高舵机的精确控制性能。
第二章:PD控制原理2.1 P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PD控制器是一种基于比例和微分的控制算法,其控制输出由目标值和当前状态值的差值以及其变化率来决定。
PD控制器的输出公式可以表示为:输出 = Kp * (目标值 - 当前值) + Kd * (目标值变化率 - 当前值变化率)。
其中,Kp 和 Kd 分别是比例和微分增益参数。
2.2 PD控制器的特点PD控制器具有响应快、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通过增加比例增益可以提高响应速度,通过增加微分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过大的比例增益会导致震荡现象,而过大的微分增益会增加噪声和干扰的敏感度。
第三章:舵机P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3.1 系统建模首先,需要对舵机系统进行建模。
舵机系统的基本元素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控制回路。
通过电机的旋转力矩和传动装置的转动角度来实现舵角的变化。
对于舵机系统,可以采用传统的传函数模型进行建模。
3.2 P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为了实现舵机的精确控制,需要进行P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试验和优化的方法,通过调整比例增益和微分增益来改善系统的响应性能和稳定性。
可以使用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等优化算法来获取最佳的PD控制器参数。
3.3 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为了验证舵机PD控制器的效果,可以进行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
采用MATLAB/Simulink等工具进行系统仿真,并采用真实舵机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比较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可以评估舵机PD控制器的性能,包括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等。
第四章:结论本论文基于PD控制器设计了一种舵机控制算法,并对舵机系统进行了建模、参数调整和仿真验证。
最优控制问题的状态反馈设计
最优控制问题的状态反馈设计最优控制问题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来设计最佳控制策略。
其中,状态反馈设计作为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系统的状态,并将此信息反馈给控制器,以实现期望的控制效果。
本文将介绍最优控制问题的状态反馈设计原理和方法。
一、最优控制问题简介最优控制问题旨在求解系统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佳控制策略,使得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最优控制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态最优控制和动态最优控制。
定态最优控制问题是指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使系统达到最优性能。
动态最优控制问题是指在系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调整控制策略使系统达到最优性能。
二、状态反馈设计原理状态反馈设计原理是基于系统状态可测性的假设,即系统的全部状态均可通过传感器进行测量。
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目标是调整反馈增益矩阵,使得系统的闭环特性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
状态反馈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反馈控制器实时地根据系统状态对控制信号进行修正,以实现期望的控制效果。
三、状态反馈设计方法1. 线性二次型(LQR)调节器法LQR调节器法是一种常用的状态反馈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使系统的性能指标最小化。
具体而言,LQR调节器法通过优化系统的二次型性能指标来确定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该方法需要先将系统建模为状态空间模型,然后通过求解Riccati方程得到最优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2.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可用于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的设计。
基本思想是通过优化系统的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来确定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通过最小化误差函数,可以得到最优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3. 公共部分系统方法公共部分系统方法是一种基于H∞控制理论的状态反馈设计方法。
该方法通过最小化系统的H∞性能指标,使系统的最坏情况下的性能达到最佳化。
具体而言,公共部分系统方法将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凸优化问题,并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来确定最优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pd的控制律
pd的控制律摘要:一、引言二、pd 控制律的概念1.比例控制2.微分控制3.比例微分控制三、pd 控制律在工程中的应用1.工业过程控制2.机器人控制3.飞行器控制四、pd 控制律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2.缺点五、pd 控制律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2.高精度3.系统集成正文:一、引言pd 控制律,即比例- 微分控制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本文将对pd 控制律的概念、工程应用、优缺点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阐述。
二、pd 控制律的概念pd 控制律主要包括比例控制、微分控制和比例微分控制三种。
1.比例控制:控制量与偏差信号成正比,比例系数为控制系统的放大倍数。
比例控制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减小系统的静差,但可能导致系统的超调。
2.微分控制:控制量与偏差信号的导数成正比,可以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减小系统的超调。
但微分控制可能导致系统的静差增大。
3.比例微分控制:综合比例控制和微分控制的优点,通过调整比例系数和微分系数,实现对系统的最优控制。
三、pd 控制律在工程中的应用1.工业过程控制:pd 控制律广泛应用于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调节,能够实现对工业过程的稳定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机器人控制:pd 控制律用于机器人的关节控制和姿态控制,能够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和稳定姿态,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
3.飞行器控制:pd 控制律在飞行器姿态控制、导航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对飞行器的稳定控制,提高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
四、pd 控制律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pd 控制律具有快速响应、超调小、稳定性好等优点,能够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2.缺点:在实际应用中,pd 控制律的设计和参数调整需要丰富的经验,且对于非线性、时变等复杂系统,pd 控制律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五、pd 控制律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pd 控制律将结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已知线性定常系统如下所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图片】参考答案:引入状态反馈后,不改变系统的能观测性。
2.串联组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各串联子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之和。
参考答案:错误3.在最优控制问题中,如果系统的性能指标是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二次型函数,则称为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简称LQ(Linear Quadratic)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4.用不大的控制能量,使系统输出尽可能保持在零值附近,这类问题称为输出调节器问题。
参考答案:正确5.研究系统控制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
参考答案:正确6.现代控制理论以多变量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域法,特别是状态空间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正确7.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亚普诺夫发表了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用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述了稳定性问题。
参考答案:正确8.经典控制理论以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时域法作为研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错误9.下述描述中哪些作为现代控制理论形成的标志()参考答案:用于系统的整个描述、分析和设计过程的状态空间方法._最优控制中的Pontriagin极大值原理和Bellman动态规划。
_随机系统理论中的Kalman 滤波技术。
10.内部稳定性表现为系统的零初态响应,即在初始状态恒为零时,系统的状态演变的趋势。
参考答案:错误11.系统矩阵A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是线性时不变系统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
参考答案:正确12.从物理直观性看,能观测性研究系统内部状态“是否可由输入影响的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13.由系统结构的规范分解所揭示,传递函数矩阵一般而言只是对系统结构的不完全描述,只能反映系统中的能控能观测部分.参考答案:正确14.下面论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李亚普诺夫意义下渐近稳定等同于工程意义下稳定。
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方法综述
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方法综述作者:王忠晶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6期[摘要]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古典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
最优控制理论已被应用于综合和设计最速控制系统、最省燃料控制系统、最小能耗控制系统、线性调节器等。
同时,这篇综述也阐释了几种常见方法之间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043-011、最优控制问题基本介绍最优控制是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从大量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
它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对一个受控的动力学系统或运动过程,从一类允许的控制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控制方案,使系统的运动在由某个初始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的同时,其性能指标最优。
最优控制是最优化方法的一个应用。
从数学意义上说,最优化方法是一种求极值的方法,即在一组约束为等式或不等式的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极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
从经济意义上说,是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条件下,是经济效果达到最大(如产值、利润),或者在完成规定的生产或经济任务下,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为最少。
控制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古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现已进入了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为核心的第三个阶段。
对于确定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理论,实际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它以1956年原苏联数学家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和1957年贝尔曼提出的动态规划法为标志。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最优控制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高端的航空航天领域,而更加渗入到生产过程、军事行动、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其他有目的的活动中,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静态优化的方法,解决的主要是如何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变分法则被用来求解泛函的极值问题;极小值原理的方法,适用于类似最短时间控制、最少燃料控制的问题。
pd的控制律
pd的控制律摘要:一、pd 控制律简介1.pd 控制律的定义2.pd 控制律的作用二、pd 控制律的原理1.pd 控制器的基本构成2.pd 控制律的数学模型3.pd 控制律的稳定性分析三、pd 控制律的应用领域1.工业控制2.机器人控制3.飞行器控制4.其他应用领域四、pd 控制律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pd 控制律的研究2.新型pd 控制器的开发3.pd 控制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正文:pd 控制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飞行器控制等领域的控制策略。
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出进行反馈,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系统性能的优化。
pd 控制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鲁棒性强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pd 控制器的基本构成包括比例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
比例控制器根据系统的输出误差进行调节,微分控制器根据系统的输出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调节。
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对系统误差的快速消除,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pd 控制律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u(t) = Kp * e(t) + Ki * de(t)/dt + Kd * de(t)/dt^2,其中,u(t) 为控制器输出,e(t) 为系统输出误差,Kp、Ki、Kd 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系数。
pd 控制律的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证明pd 控制律具有全局稳定性。
pd 控制律在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飞行器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工业控制领域,pd 控制律可以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量等过程参数的优化控制;在机器人控制领域,pd 控制律可以实现对机器人关节运动的精确控制;在飞行器控制领域,pd 控制律可以实现对飞行器姿态、速度等参数的实时调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pd 控制律也在不断进步。
智能化pd 控制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神经网络pd 控制器、模糊逻辑pd 控制器等。
新型pd 控制器也在不断开发,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pd 控制器、基于自适应控制的pd 控制器等。
pd的控制律
pd的控制律
摘要:
1.PD 控制器的概述
2.PD 控制器的控制律
3.PD 控制器的应用
4.PD 控制器的优缺点
正文:
一、PD 控制器的概述
PD 控制器,全称为比例- 微分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线性二次型控制器。
它主要由比例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两部分组成,通过将两者的输出相加得到控制器的输出。
比例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的输出分别与偏差(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值)的比例和微分成正比。
二、PD 控制器的控制律
PD 控制器的控制律是基于偏差的大小和变化速率来调整控制量。
具体来说,当偏差较大时,比例控制器的输出较大,使控制量迅速靠近期望值;当偏差变化速率较快时,微分控制器的输出较大,使控制量提前响应,减小系统的超调量。
三、PD 控制器的应用
PD 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线性时变或线性定常系统中,例如温度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等。
在这些系统中,PD 控制器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四、PD 控制器的优缺点
优点:
1.PD 控制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调整;
2.能够同时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3.对系统的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pd的控制律
pd的控制律引言在控制理论中,控制律是指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要求。
其中,pd控制律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在许多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pd控制律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案例。
pd控制律的原理pd控制律是一种比例-微分控制器,由比例项和微分项组成。
其输出为控制变量的变化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u(t) = Kp * e(t) + Kd * de(t)/dt其中,u(t)为控制变量,Kp为比例增益,e(t)为误差,Kd为微分增益,de(t)/dt为误差的变化率。
pd控制律的原理是通过比例项和微分项对误差进行调节,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比例项用于根据误差的大小调整控制变量,微分项用于根据误差的变化率调整控制变量。
通过合理选择比例增益和微分增益,可以使系统的响应更加快速、稳定。
pd控制律的特点pd控制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单易实现pd控制律只需要测量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可得到控制变量的值。
因此,其实现相对简单,适用于各种控制系统。
2. 对系统的响应速度有较大影响pd控制律通过比例项和微分项对误差进行调节,可以使系统的响应更加快速。
通过增大比例增益和微分增益,可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引入过冲和震荡。
3. 对系统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pd控制律通过比例项和微分项对误差进行调节,可以使系统更加稳定。
通过增大比例增益和微分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引入过冲和震荡。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pd控制律的应用案例pd控制律可以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
1. 机器人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pd控制律常用于控制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
通过测量机器人当前位置和期望位置之间的误差,可以计算出控制变量,从而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2. 电机控制在电机控制中,pd控制律常用于控制电机的速度和位置。
pd控制原理
pd控制原理
PD控制原理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算法,常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
其原理是根据被控对象当前的差值(偏差)来计算控制器输出的值,进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具体来说,PD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值与期望值之间的
差异(偏差)来调整控制器的输出。
其中P代表比例项(Proportional),D代表微分项(Derivative)。
比例项的作用是根据偏差大小来计算比例增益,并将其乘以偏差,得到控制器的比例输出。
比例增益决定了控制器对偏差的灵敏度,即偏差越大,比例输出也越大。
微分项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计算微分增益,并将其乘以偏差的导数,得到控制器的微分输出。
微分增益决定了控制器对偏差变化的灵敏度,即偏差变化越快,微分输出也越大。
通过将比例输出和微分输出相加,得到PD控制器的最终输出值。
这个输出值会作为控制信号发送给被控对象,从而使其逐渐接近期望值。
PD控制器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并且能够快速响应偏差变化。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消除稳态误差和振荡现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可以使用更高级的控制算法,如PID控
制器。
PID控制器在PD控制器的基础上加入了积分项,可以
更好地处理稳态误差。
总结起来,PD控制原理通过比例和微分两个项来计算控制信号,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
pdone原理
pdone原理PDONE原理: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的关键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高效的流程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而PDONE原理,即问题定义、目标设定、执行计划、需求分配、执行监控的缩写,被认为是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的关键。
通过遵循这一原则,项目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定义和解决问题,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合理分配需求,并进行监控和调整,从而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顺利完成。
问题定义是PDONE原理的第一步。
项目管理中,问题的定义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地识别和理解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问题定义阶段,项目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项目的背景和目标,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并通过分析和调研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只有通过全面准确的问题定义,才能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标设定是PDONE原理的第二步。
在问题定义的基础上,项目管理者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并且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为后续的计划制定和任务分配提供指导和依据。
同时,目标设定还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动力,推动项目向前发展。
执行计划是PDONE原理的第三步。
在问题定义和目标设定的基础上,项目管理者需要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应包括任务的分解、资源的调配、时间的安排等内容。
在制定执行计划时,项目管理者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体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优先级和顺序,并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和协调。
通过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可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地完成。
需求分配是PDONE原理的第四步。
在执行计划制定完成后,项目管理者需要将各项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团队成员。
在需求分配过程中,项目管理者应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专长,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项目管理者还应该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沟通,明确任务的要求和目标,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执行监控是PDONE原理的最后一步。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需要不断监控和调整项目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 甲 兵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A cademy of Ar mo red Force Engineering
Ap r .
2008
Vo l . 22 No . 2
文章编号 : 1672 2 1497 ( 2008 ) 02 2 0071 204
, A ′=
0
C
I A
, B ′=
0
B
.
1 问题提出
考虑如下形式的二阶线性系统 :
q ¨- A q � - C q = B u,
n r
采用如下反馈控制律 :
u = K0 q + K1 q � = Kx, K = [ K0 K1 ] ∈ R (1)
r× 2n
,
系统 ( 1) 对应的闭环系统为
x � = A c x, A c = A ′ + B′ K. ( 3)
K∈R r
n
对 Q ( s )进行如下分块 :
Q ( s) = Q 11 ( s) Q 21 ( s ) Q 12 ( s) Q 22 ( s ) , Q11 ( s) ∈ R
n× r
[ s ].
r× 2n
, 使其满足 :
基于上述推导 , 可通过下面定理给出问题 ESA 的解 。 [5 - 6] 定理 1 : 给定二阶线性系统 ( 1 ) 和 一组共 轭复数 si , i = 1, 2 …, 2 n, 则有 1 ) 如果矩阵对 (A , B ) 可控 , 那么矩阵对 (A ′ ,
2 ) 当上述条件满足时 , 满足方程 ( 10 ) 及 ( 11 ) 的所有矩阵 V 和 W 的参数化表达式可如下给出 :
v1 i v2 i L 11 ( si ) g i si L11 ( si ) g i
punov方程的正定对称解 :
Ac P + PAc = - K R K.
T T
(5) ) 表示矩阵
)可控的 充分 必要 条件 是存 在单 模阵 H ( s ) ∈ B′
R
n ×n
和
L11 ( s) L21 ( s) L12 ( s) L22 ( s) , L 11 ( s ) ∈ R
n× r
L ( s) =
[ s]
时 , 满足
H ( s ) [Q 12 ( s ) P ( s ) C + s I Q11 ( s) ]L ( s) = [ 0 In ]. ( 13)
(Depart m en t of Control Engineering, Academ y of A r mored Fo rce Engineering, B ei jing 100072, Ch ina)
Abstra ct: The problem of p roportiona l plus derivative ( PD ) feedback e igen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its app lica tions in optima l control problem s are investigated in a second 2orde r linear system s . B ased on the parame tric me thod of e igenstruc ture assignment via PD feedback, the op tim al control p roblem in second order linear system s is formula ted as a constra ined m inim ization problem and a corresponding a lgorithm for this m inim ization p roblem is p roposed. A lumped ma ss2spring da shpot system with three degrees and the sim 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posed a lgorithm. Key wor ds: second2order linear system s; feedback control; optima l control; e igenstruc ture configuration 许多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都可以用二阶线 性系统表示 。作为一种重要设计方法 , 二阶线性系 统的特征结构配置引起了广泛关注
r ×r
令
V =
V1 V2
, V1 , V2 ∈ C
,
将其代入方程 ( 9 ) , 可得
V2 = V1Λ, A V2 + BW = V 2Λ - CV 1 . ( 10 ) ( 11是能控的 , 故通过对 [ A - s I
B ]进行一系列的矩阵初等变换 , 得单模矩阵 P ( s )
x �= A′ x +B′ u, ( 2) q q �
。笔者在
文献 [ 5 - 9 ]中给出了二阶线性系统的比例微分反 馈特征结构配置方法 , 其结果具有显示完全参数化 形式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二 阶线性系统的 数学结 构 , 只与原二阶线性系统参数矩阵有关 , 提供了系统 设计的自由度 。
其中 x =
则方程 ( 4) 可写为
Ac V = VΛ. (7) (8) (9)
n× 2n
令 则方程 ( 7) 变为
W = KV , A′ V + B′ W = VΛ.
3 求解问题 O ESA
基于定理 1 中特 征结构配置设计的参数化方 法 , 可给出如下求解 OESA 的定理 。 定理 2: 给出二阶线性系统 ( 1 ) 和一组共轭复数 )可 si , i = 1, 2, …, 2 n , 如果矩阵对 ( A , B ) 和 ( A ′ , B′ 控 , 那么对任意 正定对 称矩阵 R ∈ R ( 5) 的所有矩阵 P 可通过下式给出 : T T 1 V - T g i M ( si ) RM ( sj ) g j P = 2 si + sj
σ( 其中
) 表 示矩阵的特征值 ; tr (
r ×r
V = [ v1 v2 … v2n ], vi =
=
, ( 14)
的迹 ; R ∈R 为任意正定对称矩阵 。 上述的极小化问题等价于如下指标的最优控制 问题
[ 10 11 ]
W = [ w1 w 2 … w2n ], w i = M ( si ) g i ,
( 15)
:
∞
I =
0
u ∫
T
( t) R u ( t) d t.
(6)
其中 v1 i 、 v2i ( i = 1 , 2, …, 2 n ) 分别是矩 阵 V 1 和 V2 的列向量 ;
M ( si ) = Q21 ( si ) L 21 ( si ) - Q22 ( si ) P ( si ) CL11 ( si ) .
其中 q ∈ R 、 u ∈ R 分别是该系统的状态向量和输
收稿日期 : 2008 2 01 2 07 作者简介 : 王国胜 ( 1975 - ) , 男 , 河北迁安人 , 讲师 ,博士.
72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第 22 卷
( n + r)
假设闭环系统 ( 3 )的特征值为 si ∈C , 和其对应的特 征向量为 vi ∈C , i = 1, 2 , …, 2n, 则有
(A c - si I) vi = 0 , i = 1, 2, …, n. (4)
2n
∈R
[ s]和 Q ( s ) ∈ R [ s ] , 满足 ( ) ( ) P s [ A - sI B ]Q s = [ 0 I ], Π s ∈ C. ( 12)
n
× n
×( n + r)
从而二阶线性系统 ( 1 )的比例微分反馈特征结构配 置问题可如下描述 。 问题 ESA ( Eigenstruc ture A ssignm ent) : 给定二 阶线性系统 ( 1 ) 和一组共轭复数 si , i = 1, 2, …, 2 n , 求解比例微分反馈增益阵 K∈ R 1 ) 方程 ( 4 )成立 ; 2 ) 特征向量 vi ( i = 1, 2, …, 2 n ) 线性无关 。 在问题 ESA 的基础上 , 二阶线性系统 ( 1 ) 的最 优控制问题可如下描述 。 问题 OES A (Optimal Eigenstruc ture Assignm ent) : 给定二阶线性系统 ( 1 ) , 一组共轭复数 si 和稳定区 域 si , i = 1 , 2, …, 2n, 以及 正定 对称矩 阵 , 在问 题 ESA 的解中寻求增益阵 K∈ R r ×2n , 满足 1 )σi (Ac ) = s i ∈Si , i = 1, 2, …, 2 n; 2 ) m in tr ( P ( K ) ) , 其中 P ( K ) 是下 述 Lya 2 × 2
2 求解问题 E SA
Λ = diag ( s1 , s2 , …, s2 n ) , 令
V = [v 1 v 2 … v 2n ],
此外 , 问题 ESA 的所有反馈增益矩阵 K为
K = WV
r -1
,
( 16)
其中 gi ∈C ( i = 1, 2 , …, 2 n) 为一组自由参量 , 且 满足如下 2 个约束 : 约束 1 : s i = sj Ζ g i = g j , i, j = 1, 2 , …, 2n ; 约束 2 : det (V ) ≠0.
Ap p l ica t ion s of PD F eedba ck E igen str u ctur e C on f igu ra t ion i n O p ti m a l C on tr ol P r ob lem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