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二静【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其翻译思想见解独到,涉及翻译的多个方面,在当时翻译界影响深远,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指导作用,我们需认真解读鲁迅翻译思想,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鲁迅 翻译思想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翻译态度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翻译活动前后达33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他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鲁迅在近代翻译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多产的译作,更在于其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见于其有关翻译研究的文章和译序跋、一些杂文集和书信集中,涉及翻译多个方面,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其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翻译目的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技、社会制度等踏上救国之路。

鲁迅是其中之一。

“他当时翻译的书籍或文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除这些以外的文章和作品。

对于前一类理论书籍的翻译,他曾多次对人说,那好比是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

”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革命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翻译是为改造社会,而不是为随心翻译。

秉承这种救国救民的思想,鲁迅借助日文转译不少东欧弱小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他觉得这些民族的境遇与中国境遇形同,对于中国读者更有借鉴性。

对于前一类书,“他主要是供大家参考,但着眼点仍是‘有用’和‘有益’”。

二、翻译方法鲁迅在翻译方法上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提倡“直译”:“直译”与“意译”之争,从佛经翻译时期至当代翻译,从未停歇,最初翻译家称其为文质之争。

鲁迅提倡“直译”,有些死译的人便高举鲁迅的旗帜,极力反对“意译”,但鲁迅提倡的“直译”实际是“正译”,其对立面是“歪译”,并非“意译”。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一个独特的译论思想,具有至今尚未被取代的历史意义。

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译论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极力提倡精准、逐句、直译的方法,他认为中外文之间的直接翻译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有助于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作品大胆创造,融入自己的文化本土元素,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字面的表达而不是主旨的把握。

而鲁迅先生大胆提出的“直译观”,就是他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意义、精准翻译上,实现原文风格与目标文风格,源文意义与目标文意义间的兼容性,重视汉译者文化特色和辩证思维能力,把译者置于文化异质性对话的中心。

在今天众多社会文化交融现象日盛的今天,鲁迅先生“直译观”在译学及社会中仍然具有高
度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刻的想法不但能够为当今的译论实践者提供很多灵感与启示,而且更加可以有效的影响着我们译论界对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知,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之,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理念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熟知,因
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文翻译学会中不断进步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

11 翻译 目的 .
字无 几的。而其 中的丙 , 则在 ‘ 读者 ’ 的范围之外 , 发他们的是 启
图画 、 演讲 、 戏剧 、 电影 的任务 , 在这里可 以不论 。但 就是 甲乙两 种, 也不 能用 同样 的书籍 , 应该各有供给 阅读 的相当的书 。供给 甲类读 者的译本 , 无论 什么 , 是至今主张 ‘ 我 宁信而不顺 ’ 的。我
鲁迅说“ 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 ,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 也在输
入新 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 ,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 了, 作文的秘 诀, 是在避去孰字 , 删掉虚字 , 讲话 的时候 , 也时时要词不达意, 这
人术》 他 想通过 翻译 这些小说 在 当时 的中国提倡科 学 , , 启迪 民
智。鲁迅在 当时就已经意识到 了科技兴邦的道理 , 自觉地本着科
学意识从事科幻小说的翻译 。

相 。剽窃 、 ” 抄袭 、 冒之重译不但不能给读者 、 假 给社会带来好处 , 反而会 给社会产生毒害。重译者 除了要有 高度责任感之外 , 还应 有强烈 的竞争意识 , 与前译者竞争 , 要 这样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 取 得社会 和经 济双重效益 。关于重译 , 鲁迅还说 , 旧译 的长处 , “ 取 再 加上 自己的新心得 , 这样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 的定本 。这句 ” 简单的话 , 实际上包含 了深邃 的翻译思想。首先是鲁迅对原文的 认识 , 在他看来 , 原文在不同的译者那里会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 , 译 文对原文只是一种 近于完全的定本 。这与 当今 翻译 信息论研 究成果是非常一致的。信息 论认 为, 语言不是单一平面的线形结
还 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 的书 , 也应 时常加些新的字眼 , 新的
鲁 迅 关 于 翻 译 目 的 的 思 想 可 以说 与 德 国译 论 家 Has n V r er em e 的翻译 目的论是一致 的,emer V r e认为翻译领域中有三种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A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 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属造型: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 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A
2
评价: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
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A
3
翻译思想
硬译—民族文化的身份意识
鲁迅PK林纾
A
鲁迅PK林语堂
4
---鲁迅以“硬译”闻 名
鲁迅的翻译思想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30年在日本的时期,他便翻译了法 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光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夫人《随见录》中的 《哀尘》。1907年与弟周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 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二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 41本,但鲁迅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
标准的讨 论极有启迪 ,成为传世之论 。
A
6
鲁迅:宁信而不顺
鲁迅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是 非常忠实的翻译。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

鲁迅的翻译思想精品.ppt
2.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 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3.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 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 《地底旅行》
演示课件
二、 鲁迅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 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 显克微支的作品
罗马利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 品。
演示课件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演示课件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演示课件
四.直译硬译与宁信不顺的关系
鲁迅一再提到硬译,而这硬译正是宁信 而不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演示课件
《出了象牙之塔》
这本书“于本国的微 温, 中道, 妥协, 虚假, 小气, 自大, 保 守”等世态, 一一加 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 假借的批评。
演示课件
一、鲁迅的一生翻译了不少的外国作品。 主 要是俄、日德法等国的作品。
《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翻译的代表 作。
1.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俄《域外小说集》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 芬兰女作家明那·康特的《疯姑娘》
保加得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 中的威尔柯》
演荷示课兰件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
《小约翰》
鲁迅自己举过一个例子: “务欲直译,文句也反成蹇涩; 欧文清晰,我的力量实不足以 达之。《小约翰》虽如波勒兑 蒙德说,所用的是‘近于儿童 的简单的语言’,但翻译起来, 却已够感困难,而仍得不如意 的结果。
演示课件
3.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 词汇以及句法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为中国 的语言引进新的表现形式,输人新的表现方法。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作者:黄梦贤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

近些年来,学界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愈发深入,探究最多且最为激烈的要数鲁迅提出的“硬译”思想。

一、“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03年鲁迅以文言文翻译出首部作品《斯巴达之魂》,受西方小说与晚清译界翻译风格的双重影响,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改写和创作。

在此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风格无一不带有晚清林译小说的痕迹。

随着鲁迅对翻译文学和翻译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他逐步摆脱了最初“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①的意译翻译方式,转而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

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可谓鲁迅翻译生涯及整个中国近代译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确写到此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

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

”自此鲁迅确立了直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信念,为当时意译蔚然成风的译坛带来一股清流,同时也为其“硬译”翻译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鲁迅作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翻译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苦闷的象征》等多篇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其直译的翻译主张。

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中写到“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思想

例如末尾的紧要而有力的一句:‘Und mit seinem Begleiter ging er den frostigen Nachtwinde entgegen,den schweren Weg nach der gro ssen,finstern Stadt,wo die Menschheit war und ihr Weh.
重大革新与方法实践 1、直译理论的提出暗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 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1. 鲁迅使翻译文学化了,他又使文学文化化了 2. 使文化政治化了,使政治意识形态化了
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 用的传承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 但是这些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一部分 建议不顺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当地不顺而 被淘汰,被踢开。这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判 断。
那下半,被我译成这样拙劣的‘上了走向那大而 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 路’了,冗长而且费解,但我别无更好的译法, 因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 然而原译是极清楚的:上了艰难的路,这路是 走向大而黑暗的都市去的,而这都市是人性和 他们的悲痛之所在。
《死魂灵》
《死魂灵》系鲁迅从德文转译。 德译本与俄文原作之间,本来就 有一重“语言层面的问题”; “因 为从第三种文字转译而稍微有所出 入”之类问题。 在郭家申译的《鲁迅翻译研究》 中写道:“他希望自己的译文至少 与原德译文没有丝毫出入,这样鲁 迅的译文中就难免出现了不少很长 而且难解的句子。”
鲁迅主张 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 着对“顺”的否定。他对翻译中 “信”与“顺”的关 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宁信不顺的目的
( 一) 端正不信之译风 ( 二) 改造、发展白话文 ( 三) 要改造社会, 改造国人的思想, 推动新文化运动

lecture 11 鲁迅的翻译思想

lecture 11 鲁迅的翻译思想

五 翻译与创作并重思想

坚决反对崇创作轻翻译的思想
错误思想 “在男女交际自由的时候,谁还 喜欢和媒婆周旋呢。”

THE END


二 提高整个新文学水平的需要 “而且复译还不止是击退乱译而已,即使已有好 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曾有文言译本的,现 在当改译白话,不必说了。即使先出的白话译本 已很可观,但倘使后来的译者自己觉得可以译得 更好,就不妨再来译一遍,无须客气,更不必管 那些而且复译还不止是击退乱译而已,即使已有 好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曾有文言译本的, 现在当改译白话,不必说了。即使先出的白话译 本已很可观,但倘使后来的译者自己觉得可以译 得更好,就不妨再来译一遍,无须客气,更不必 管那些。”
双标准的意义



一 对“信、达、雅” 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真谛所在“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 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一切要素的全面 忠实。” 二 解决了外国作品“归化”还是“洋气” 的问题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 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 算不得翻译。”
二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思想



(四)反对“文言本位的翻译” J· K认为这样的翻译与严又陵、林纾、梁启超 等人的文章一样是文言本位的翻译,其价 值就在于可以作为标本陈列在博物馆, “可以使后来的人看一看:中国的末代士 大夫是多么可怜,他们是如何被新的社会 力量强迫着一步一步的抛弃自己的阵地, 逐渐的离开中世纪文言的正统,可是,又 死死的抓住了文言的残余,企图造成一种 新式的文言统治。但是,这种统治是始终 支持不住了,五四时期来了一个大暴动, 动摇了这个统治的基础,最近,又一个大 暴动开始了,目的是要完完全全的肃清这 个中世纪的毛坑。”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导读:本文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作者/谢飒一、鲁迅的文学翻译(一)时代背景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

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

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

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

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

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

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

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在《通讯一则》一文中,梁实秋假借与人探讨翻译为名,从七个方 面对鲁迅发难,指出在从事翻译时,“译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译”,“不 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不以改良国文和翻译 搅成一团”等等,所言可谓是招招弹不虚发,矛头直接指向鲁迅。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继续对鲁迅发起猛攻。例如他 在《论翻译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的翻译,不仅有硬译,而且还有误 译,原因是鲁迅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可靠的重译本;鲁迅先生的 译文所以“令人看不懂者,是译文有毛病之故,和中国文有缺点那件 事是没有关系的”;鲁迅“以自己所不能懂的文字要读者‘硬着头 皮’读懂,这就是‘硬译’的本色”。文章结束时,他又指出了坏的 翻译所具有的三个条件: (一)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未能达出的“原文强悍的语气”; (三)令人看不懂。 并进而指出,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的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 翻译,言外之意,实指鲁迅先生的译文可谓是三条兼备了。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Lu Xun is an e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were formed by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He adopt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translation.StageThe early stage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from the year of 1903 to 1918,which means he began to study in Japan until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is stage, translation works introduce one’s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n 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s about Russia Northern Europe and Po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919 to 1927,which also focuses on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aspects of social darkness in Russia, Japan and so on . The last stage is from 1927 to 1936, which was from the ev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ontroversy to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movement. Lu Xun emphasizes the Soviet revolutionary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theory.类型Practice of Lu Xun’s translation1.Science novels2.Short stories of Eastern Europe3.Foreign arts4.Children’s literature5.Children’s works6.After 1919Strategy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translation career, he adopted free translation, that is, between 1903 to 1906, but very soon in 1906 to 1909, he shows his new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in his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his co-published Stories from Abroad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Zhou Zuoren, which marked his great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t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 a paraphrase much longer than the original, a so-called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ten prolix. Another method adopted by Lu Xun at his early translating stage isadaptation, the “freest” form of translation, the source culture converted to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text rewritten.Stiff or 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与硬译)The literal translation here doesn’t mea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e usually refer to, but Lu Xun’s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dhering to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or foreignization or “rigid translation”. For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generally means that the source languag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re converted to their nearest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 but the lexical words are again translated single, out of context. While Lu Xun’s literal translation is far beyond this. He laid much emphasis on the faithfulness to original forms, and the uniqueness in his literal translation is that he emphasizes the faithfulness at the level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in his Chinese version. For Lu Xun, this is one of the feasible way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ood and flavor in Chinese version or “preserve the exoticism”.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宁信而不顺)Lu Xun advocated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he protested “smoothness but unfaithfulness”. In Letters of Translation(《关于翻译的通信》), he says: "I still prefer "faithfulness" than "smoothness". Naturally, the "non-smoothness" does not mean"kneel" is translated into“跪在膝之”,"the Milky Way" into“牛奶路”.I mean the translations need to be chewed with great effort, not to be swallowed down in several mouthfuls just like drinking teas and eating.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Why not be completely sanitized to save labors of the readers? ...My answer is, this is also translation. Such translation introduces not only new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new ways of expression. The mind of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clear. To remedy that, we will have to undergo a little ordeal, that is, to bring in bizarre ways of constructing sentences---ancient, outlandish, foreign ways, incorporating them into our language. This is not imaginative.“non-smoothness” Lu Xun advocated in translation means introducing new subject matter as well as new ways of expression. And a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will became smooth from its non-smoothness and part of it will be cast away and kicked off because of its “non-smoothness”.主要翻译作品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后人评价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Lu Xun to put his literary values into practice.Lu Xun’s talks about translation purpose, source text select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classification of target readers, and translation evaluation give an expression to his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s serving the readers by “stealing foreign fire”(“窃得洋火照人间”) His views on the value of translation, the value of “other” cultures and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imply his profound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ethics, from which some inspiration can be drawn.名人评价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