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理》实践教学·学生课外经典阅读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毛泽东《实践论》阅读报告
组长/小组序号:关泽丰/第三小组
院系专业班级:周二3-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刘小容
填表日期: 2017/11/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7年 11 月 25 日
读书报告信息表:
说明:小组成员“序号”是指教务系统导出的、本班同学名单排序(因选课先后由系统自动形成的序号)。
第三小组课外经典阅读《实践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经典阅读读书报告主要从《实践论》的概要开始,阐述我们小组选读的原因、选读的想法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新认识。
关键字:实践与认识、实践论、辩证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规律及辩证。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及其概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着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
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这篇着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二、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阅读《实践论》
1、通过《实践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之前,我们几乎没有真思考过我们的世界是怎样客观存在的,怎样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当我们有机会上马克思原理课并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我们了解到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地自发演变,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地产生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变的进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怎样认识世界,也是个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经常遇到的问题。到有时,这些问题晦涩难懂,于是伟人毛泽东的《实践论》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希望借此了解世界,并指导我们的生活。
2、想要了解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实践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区别,知行合一是要理论指导实践的。《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三年间遭受极大的损失,时值卢沟桥事变不久,工农红军又在长征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毛泽东同志将实践与马克思思想相结合产生的着作之一,为我党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旨在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来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便在党内重塑正确的革命思想。文章通过解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顺理成章地指出教条主义者的思想思想不能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前进,是顽固派,是右倾机会主义;经验主义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幻想看作真理,是左倾冒险主义。既然它经过了检验,也必定存在着科学的地方,因此,我们选择阅读之。看看能否在其中汲取养分,讲究方法的同时解决我们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三、我们从《实践论》中提取到了哪些主要观点
1、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
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因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跃过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再次,随着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新任务,推动认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最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段和可能,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实践中的矛盾推动着认识地逐渐深入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论》中提出,要想实践取得预期的成果,就应该要以客观规律相结合,否则必然会是失败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2、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方面,事物的片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实践论》中提出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