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四、里根主义
1、1981年,里根的第一任国务卿亚力山大·黑格声 明,苏联必须明白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受抵制 的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在第一届里根政府 时期,美国对韩国、菲律宾、南非种族主义政权 和中美洲右翼军事独裁政权的支持达到了顶点。
一、对苏联的新遏制政策2
3、基本方针:以抗击苏联为中心,重振国威 ,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即以美国的 经济、军事实力压住苏联;在地区争夺上 ,把苏联顶在70年代末的扩张线上,使苏 联不能再进一步。同时,保持各种渠道, 加强同苏联的对话,迫使苏联妥协让步, 促使苏联“演变”。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1
1、主要内容:大幅度增加军费,重振军备, 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以针锋相对的强硬姿 态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对付苏联的扩张。
2、强调通过加强实战准备获取可靠的核威慑 力量;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 ;打有限核战争是可能的;核战争也可能 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
二、新灵活反应战略2
3、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争体系,大力推行“ 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同时 把军控谈判纳入核战略轨道。
4、在常规战略方面,主张在多个战区、多条 战线上对苏作战,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持久 的常规战争基本出发点。
三、星球大战计划
1984年1月,里根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 。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 星球大战计划”。
在战略防御方面,它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 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 、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 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
2、1986年3月14比里根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 和平》的对外政策咨文中,进一步阐发了“里根主 义”,即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多种 手段,将苏联的影响局限在其国内。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背景:1.希腊土耳其危机2.英国实力衰落3.美谋求发动对苏冷战内容:1.狭义: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经济军事援助方案2.广义:表明美外交政策转变,开始全世界围堵共产党影响:1. 希土革命被镇压2. 希土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3. 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艾森豪威尔1.外交:㈠(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在中东真空,抢占中间地带㈡对那些“被人征服”的国家实行解放政策㈢鼓吹和平取胜㈣大力加强中情局的活动与作用2.军事:㈠制订大规模报复战略㈡实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对中国)㈢进一步建立双边和多边军事集团肯尼迪和平战略: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政治工具②重点把“和平演变”放在东欧③鼓吹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④叫嚣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背景:(1) 必要性:认为美国失去了核优势;与苏争夺亚非拉国家处于下风(2)可能性:苏推出“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与裂痕1.外交战略:㈠寻求与苏对话㈡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㈢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㈣借支持民族独立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2.军事战略:㈠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㈡提出“两个半战争”战略思想尼克松主义1.外交战略:⑴1969年7月,尼在关岛演说,提出关岛主义,及“尼克松主义”⑵同年11月,在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明确提出尼克松主义⑶1970年2月,向过会提出咨文,提出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实力谈判伙伴关系2.军事战略:⑴提出“现实威慑战略”⑵以“一个半战争”战略取代“两个半战争”战略⑶推行“分担负担”防卫方针3.实施:⑴1972年2月访华⑵1973年结束越战⑶对苏推行缓和⑷加强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卡特主义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提出:1980年1月23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主要内容:美将会用武力维护其在波斯湾利益,阻止苏联南下扩张产生因素:⑴意识到苏联扩张的严重性⑵安抚欧洲盟国⑶适应国内政治气氛变化⑷改变美政府及自己优柔寡断的形象里根基本特征:政策趋向强硬,加强对苏遏制实施政策基础:保守主义,经济形势好转新遏制政策:1.军事:增加军费;准备既打常规战争,又打核战争;放弃“一个半战争”;星球大战计划2.经济上:贸易歧视不提供最惠国待遇;严控高技术产品出口;经济制裁3.第三世界:提出里根主义,抵抗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将苏联的扩张推回去,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式民主4.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苏攻势5.国际上构筑围堵苏战略防御:中东、中亚、西亚、亚太布什“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5月,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提出。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建立的来由 宗旨和原则 与的区别
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美苏冷战的爆发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1946/2
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国际政治观, 根本目的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
苏联对外政策也源于俄国传统的和本能的 不安全感。
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4、美苏冷战的爆发
东西方“冷战”首先在土耳其问题上爆发。 时隔不久,美苏又在伊朗问题上闹翻。 1948年的柏林危机强化了冷战的局面。
三、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1、马歇尔计划和经济互助委员会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3、东西方在远东的对峙 4、杜鲁门时期建立的其他旨在遏制苏联(和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1年9月美国单方面在旧金山召开“对日
第五节 卡特时期(1977/1-1981/1,民主 党)
第六节 里根时期(1981/1-1985/1-1989/1, 共和党)
第七节 布什时期(1989/1-1993/1,共和 党)
第八节 克林顿时期(1993/1-1997/12001/1,民主党)
第九节 小布什时期(2001/1-2005/1-今, 共和党)
“铁幕演说”是美国当局 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 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3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咨文, 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 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 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 “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 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 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 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 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 关”。
15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关系再次缓和1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自70 年代中期起,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方面,同美国的差 距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
一、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布什上台后,依据已经变化的国际 形势,在里根的战略构想上作了进一步调 整,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该战略强调在不放弃对前苏联军事遏制的 同时,抓住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改革” 之机,充分发挥美国和西方的优势,更多 地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手 段,同前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夺。其中突 出的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的 方式将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逐步“融合”到西方的经济、政治体系 中。
该计划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 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 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领先地位,同 时可以拖垮苏联国力。
四、里根主义
1、1981年,里根的第一任国务卿亚力山大·黑格声 明,苏联必须明白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受抵制 的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在第一届里根政府 时期,美国对韩国、菲律宾、南非种族主义政权 和中美洲右翼军事独裁政权的支持达到了顶点。
二、地区防务战略
1992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正式将布什政府 的军事战略定名为“地区防务战略”。
主要内容: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 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战争;建立侧重于 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
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重 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署上, 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 沿存在;在战争准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 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临潼区职教中心[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纵观其对朝政策,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的本文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关键字]:朝鲜政策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一、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完全侵吞成为日本的总督管辖区。
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12月,盟国首脑在开罗宣言中表示打败日本后,“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苏美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讨论对日参战问题时,商定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海空军的作战分界线,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遂以“三八”线作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投降。
但是,美军占领南朝鲜后,出于称霸世界的考虑,并没有立即清除日本的势力,而是建立了军政厅。
原封不动的留用日本的总督阿部信行以下全部日本官员,宣布“朝鲜独立,尚有困难”。
禁止“对日本人和美军的叛乱行为”从而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总督政府的继续。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以美、苏、英、中四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方案,企图使美国获得实际统治权。
[1]P135但美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其后,美国有企图使南朝鲜在未来的朝鲜政府中得到多数席位,但又未成功。
至此,美国认为用和平手段获得对朝鲜统治权的愿望已经破灭。
于是美国在南朝鲜导演了“单独选举”的丑剧。
1948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傀儡政府。
此后,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加快了早已开始的扩军备战步伐,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
李承晚的战争叫嚣也一天比一天高。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
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
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新面貌”战略。
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1.“新面貌”战略1952年1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批评民主党外交政策无力、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大选。
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文件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动方案。
这套行动方案包含五大要素。
服从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遏制效果的总目标施的共同安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条约,将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之下,构筑起对苏联、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最终达到威慑苏中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
最典型的心理战是杜勒斯在东欧推行的“解放战略”,即和平演变战略。
“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强调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50 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根据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几十年和几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他提出实行“大规模的人民对人民的交往计划”,企图通过人员交往,进行渗透,努力争取新的一代,以达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
第四,“隐蔽行动”。
隐蔽行动的目的是“损害苏联与共产党中国的关系,增加苏联对卫星国控制的困难,阻止苏联集团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增长”第五,谈判策略。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杜鲁门:公平施政军队复员,军事订单大批缩减,实业人数增加,房荒问题严重,通货膨胀加剧,工人罢工运动高涨。
为保持经济繁荣,避免大规模失业,缓和国内矛盾,杜鲁门政府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
1946年9月6日,杜鲁门第一次向国会提交内政问题的综合性咨文。
后又陆续提出一些。
内容包括:帮助工业尽快从军需生产调整为民用生产;为退伍军人的就业训练、大学教育、失业补助、购买农场和住宅提供资金和贷款;制定充分就业法;成立总统民权委员会。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纲领,把过去的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继续维持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推进保障民权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成效:国会1949年通过了建筑廉价公共住房和清除贫民窟的法案;1950年《公平劳动标准法》修正案,提高工人最低工资;1950年通过有关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法案。
其他改革目标,如保障民权的法律、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的努力、支持农业的布兰南计划等都失败。
原因:时代背景;党派分歧;个人因素。
艾森豪威尔:现代共和党主义(能动的保守主义)走介于罗斯福新政和20年代传统共和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既要争取共和党传统的目标即削减政府开支和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等,又要继续社会经济改革。
表现为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上的二重性。
称“能动的保守主义”。
•二战后经济的繁荣使改革紧迫性削弱,新政以来国家干预造成的大政府、“大劳工”、高赤字和高税收等,又使垄断资产阶级深感不安。
•新政以来美国社会全面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内容:(1)试图改变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发展趋势,计划减少联邦预算,但无效。
艾森豪威尔执政的大部分财政年度里,实行的其实是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联邦开支不断攀升。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 交政策回顾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回顾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届美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政策。
乔治·华盛顿在任期间,倡导美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为新生的美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认为美国应当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托马斯·杰斐逊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是领土扩张。
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等手段,使美国的领土大幅增加。
亚伯拉罕·林肯在专注于解决国内南北分裂问题的同时,也在外交上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西奥多·罗斯福奉行“大棒政策”,强调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通过武力和威胁来实现其外交目标。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试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他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合作,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哈里·杜鲁门时期,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美国开始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对抗。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干涉。
约翰·肯尼迪时期,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其外交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登·约翰逊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进一步升级了美国的介入,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裂。
理查德·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访问中国,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格局。
杰拉尔德·福特在外交上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政策。
吉米·卡特时期,强调人权外交,但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显得力不从心。
罗纳德·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美国二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美国二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影响力,成为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外交政策不断演变,其影响至今影响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一、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陷入了一片废墟。
欧洲各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战后恢复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为欧洲各国提供财政援助,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稳定欧洲地区政治和经济局势。
美国在此次外交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欧洲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它为后来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北约成立冷战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北约作为美国在欧洲的组织策略,旨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加强欧洲防务,并防止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北约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
它加强了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并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策略的重要一环。
北约与苏联的竞争和冷战之后的持续影响,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中东政策转变在冷战的影响下,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许多转变。
如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是围绕着利益和安全展开的。
但是,在冷战期间,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以反共为主,支持阿拉伯国家抵御苏联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与伊朗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伊朗和美国关系的紧张愈发显著。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四、“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为了重振经济,美国政府掀起了一场“供给侧革命”,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整个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新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包括放松管制、降低税收、缩减社会福利、鼓励企业进行自由竞争等政策。
这种政策的影响不仅限于美国国内,还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1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1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
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
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
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
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
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
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美国二战后历届总统对内外改革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杜鲁门:公平施政军队复员,军事订单大批缩减,实业人数增加,房荒问题严重,通货膨胀加剧,工人罢工运动高涨。
为保持经济繁荣,避免大规模失业,缓和国内矛盾,杜鲁门政府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
1946年9月6日,杜鲁门第一次向国会提交内政问题的综合性咨文。
后又陆续提出一些。
内容包括:帮助工业尽快从军需生产调整为民用生产;为退伍军人的就业训练、大学教育、失业补助、购买农场和住宅提供资金和贷款;制定充分就业法;成立总统民权委员会。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纲领,把过去的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继续维持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推进保障民权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成效:国会1949年通过了建筑廉价公共住房和清除贫民窟的法案;1950年《公平劳动标准法》修正案,提高工人最低工资;1950年通过有关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法案。
其他改革目标,如保障民权的法律、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的努力、支持农业的布兰南计划等都失败。
原因:时代背景;党派分歧;个人因素。
2.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953-1961年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推行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 宣称要“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
”1955年2月,他发表了关于共和党原则的演说,宣称:“政府固有的职责是为某些社团,或者某些个人做些他们所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
”他的政策代言人拉森,1956年在《一个共和党人心目中的党》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共和党主义的八条原则,宣称:“政府的职责应该尽可能由地方承担”,“凡是能由私人完成的事情就应该由私人去完成”,发展经济“最好靠援助和解放私人企业的力量,而不是要加以压抑”,谋求人民的普遍福利,“最好靠建立私人保险”、灾难救济、以及对教育、卫生、安全进行援助制度,要最大限度地由私人与地方经营,最小限度地由中央控制。
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的政策
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的政策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美国面临着国内外许多重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富兰克林·D·罗斯福成为了美国的总统,并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来引领国家走出困境。
本文将探讨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的政策,从经济、外交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经济政策方面,罗斯福总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大萧条期间的经济困境。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即为“新政”。
该政策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加强金融监管和提供经济援助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复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福总统于193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法案》。
该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老人、残疾人和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外交政策方面,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维护美国的地位并打击纳粹德国。
他推动并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与苏联和英国的合作,在战后重建欧洲和平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罗斯福还积极推动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例如他提出了“四大自由”概念,其中包括了“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并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作为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回应。
在社会政策方面,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推动公民权利和民主价值观的实现。
他通过签署《公平劳动标准法案》来保护工人权益,以及推动《民权法案》的通过,禁止种族隔离和歧视。
此外,他还提出了“第二个新政”概念,旨在改善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系统。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美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打下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基础。
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的政策不仅在经济、外交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美国历史上的许多后续政策奠定了基础。
他的领导和改革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并为未来的总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尽管他的政策遭受了一些争议,但罗斯福总统为美国走出困境和实现国家繁荣所做的努力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总之,罗斯福总统与美国的政策在经济、外交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政策改革为美国走出大萧条提供了希望,同时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美国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最新整理)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 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 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罗斯福-杜鲁门时期(1933/3-1937/1-1941/11945/1-1945/4——1949/1-1953/1,民主党)
一、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
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三、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
1949年 4月,美、英、法、意大利、比利时 、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加拿大、 冰岛、葡萄牙等12国在华盛顿举行了北大西 洋公约签字仪式。至今有26成员国。
1955年5月,北约吸纳并重新武装西德的巴 黎协定正式生效后,苏联同阿、匈、保、 波、罗、捷和民主德国等7国缔结华沙条约 。该组织直到1990年7月解体。
5、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其就职典 礼上宣布了“技术援助落后地区”的“第四点 计划”(Point Four Program),将美国的援 助范围扩充到发展中国家。
到1953年4月份,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 这一计划。美国与这些国家缔结了经济、 军事协定,大量掠夺它们的战略资源,并 在一些国家建立了军事基地。
第四章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 策
第一节 罗斯福-杜鲁门时期(1933/3-1937/11941/1-1945/1-1945/4——1949/11953/1,民主党)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1957/11961/1,共和党)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1963/11——1965/1-1969/1,民主党)
1994年3月31日“巴统”解散,取而代之的《 瓦森纳协定》继续对中国实行制裁。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功能:监督、协调和融资 发达国家在其中的地位
1945年—2008年美国先后实施的各种对外战略
1945年—2008年美国先后实施的各种对外战略1.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实施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2.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实施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 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 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3.1961-1969年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施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4.1969~1977年尼克松、福特政府实施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美国历任总统与中 国外 交关系
美国历任总统与中国外交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历任总统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外交关系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历程。
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华采取了敌视和封锁的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杜鲁门政府支持国民党政权,阻挠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地位。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之间直接军事对抗,关系进一步恶化。
艾森豪威尔时期,延续了杜鲁门政府的对华遏制政策。
继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阻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对华政策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依旧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的态度。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迎来了重大的转机。
由于美苏冷战的形势变化以及美国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尼克松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也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福特时期,中美关系在尼克松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由于福特执政时间较短,中美关系的进展相对有限。
卡特时期,中美于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交后,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逐步展开。
里根时期,中美关系既有合作,也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
在经贸领域,双方的合作有所加强,但在台湾问题等敏感问题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老布什时期,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但在一些国际问题和经济领域,双方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利益冲突。
克林顿时期,中美关系经历了起伏。
在经贸领域,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但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时常产生争端。
小布什时期,初期中美关系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在“9·11”事件后,中美在反恐等领域展开了一定的合作。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进行合作,但在贸易、南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遭遇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李璐璐)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
美国的对外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1945—1952年)。
形成:杜鲁门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已经被一个庞大的强国所控制,海洋国家如果要保持在全球范围的力量均势,就必须遏制住这个国家向大陆边缘地带的扩张。
美国必须以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把苏联的力量控制在它目前所占据的地区。
也就是首先遏制苏联的进一步扩张,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使遏制战略扩展到中间地带及整个世界。
实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评价: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
二战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就开始筹划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但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美国决策层内部分歧严重。
以总统罗斯福和财政部官员组成的严厉派主张严惩德国,而以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和国务院官员组成的宽容派主张对德国采取温和的政策。
为此,两派争论不休。
罗斯福出于对德作战需要及实现战后美国领导世界的蓝图均离不开苏联支持之考虑,对内力压宽容派,对外诱压英国,主张对德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借以拉拢苏联。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罗斯福的去世,美苏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两国昔日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上的巨大差异和冲突,致使美苏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冷战的兴起。
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美国决策者认为,战后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而非德国,故必须变削弱为复兴德国,借德国力量来遏制苏联。
美国对德政策的调整损害了苏联利益,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和尖锐对抗。
在冷战时代,美苏对地缘政治优势的争夺成为冷战最根本的特征,而地处欧洲中心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德国便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在冷战初期,美苏均奉行“零和”对策,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亦不例外,最终致使德国被分裂。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2、基本依据:综合国力
3、本质特点:谋求霸权
4、一贯特点:欺骗性、伪装性(以“公正” 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分期
1、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一战开始后
4、30年代——1945年 (1)冷战时期
5、二战以后至今 (2)冷战结束后
一、北美大陆扩张阶段
1、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 表现 :(1)门罗主义
(2)加入瓜分中国行列、 (3)入侵日本
重点在西半球
特点: 对欧洲不干涉
主张――“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实质:为分享侵华权益,凭其强大的经济 实力,挤垮对手以便独占中国。
影响:(1)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 标志。
(2)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
宰割中国的同盟
(3)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提出原因
此政策最先是一种专门针对中国的外交政 策,后来则成为海外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 指南,它反映了美国国立上升、但实力又 不敌英法等列强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打 着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旗号,力求最大 限度地维护和扩大美国的海外利益,同其 他列强争夺海外市场。
美国总统里根
里根访华
(2)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
表现: 科索沃战争,出兵阿富汗、北约东扩、 伊拉克战争等等
特点: 单边主义(企图单独主宰世界)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思考
★联系所学知识,从美国外交政策 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认识与启示。
二、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认识
特点:在徘徊中艰难决定
原因:(1)前期经济危机的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
杜鲁门主义
背景:1.希腊土耳其危机
2.英国实力衰落
3.美谋求发动对苏冷战
内容:1.狭义: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经济军事援助方案
2.广义:表明美外交政策转变,开始全世界围堵共产党影响:1. 希土革命被镇压
2. 希土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
3. 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
艾森豪威尔
1.外交:㈠(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在中东真空,抢占中间地带
㈡对那些“被人征服”的国家实行解放政策
㈢鼓吹和平取胜
㈣大力加强中情局的活动与作用
2.军事:㈠制订大规模报复战略
㈡实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对中国)
㈢进一步建立双边和多边军事集团
肯尼迪
和平战略: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政治工具
②重点把“和平演变”放在东欧
③鼓吹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
④叫嚣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
背景:(1) 必要性:认为美国失去了核优势;与苏争夺亚非拉国家处于下风
(2)可能性:苏推出“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与裂痕
1.外交战略:㈠寻求与苏对话
㈡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㈢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
㈣借支持民族独立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
2.军事战略:㈠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
㈡提出“两个半战争”战略思想
尼克松主义
1.外交战略:⑴1969年7月,尼在关岛演说,提出关岛主义,及“尼克松主义”
⑵同年11月,在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明确提出尼克松主义
⑶1970年2月,向过会提出咨文,提出尼克
松主义三大支柱:实力谈判伙伴关系
2.军事战略:⑴提出“现实威慑战略”
⑵以“一个半战争”战略取代“两个半战争”战略
⑶推行“分担负担”防卫方针
3.实施:⑴1972年2月访华
⑵1973年结束越战
⑶对苏推行缓和
⑷加强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卡特主义
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
提出:1980年1月23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
主要内容:美将会用武力维护其在波斯湾利益,阻止苏联南下扩张
产生因素:⑴意识到苏联扩张的严重性
⑵安抚欧洲盟国
⑶适应国内政治气氛变化
⑷改变美政府及自己优柔寡断的形象
里根
基本特征:政策趋向强硬,加强对苏遏制
实施政策基础:保守主义,经济形势好转
新遏制政策:
1.军事:增加军费;准备既打常规战争,又打核战争;放弃“一个半战争”;星球大战计划
2.经济上:贸易歧视不提供最惠国待遇;严控高技术产品出口;经济制裁
3.第三世界:提出里根主义,抵抗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将苏联的扩张推回去,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式民主
4.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苏攻势
5.国际上构筑围堵苏战略防御:中东、中亚、西亚、亚太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5月,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提出。
1990年,美国家安全报告再次确认
背景:美苏力量对比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苏国内政局动荡
内容:强调继续保持美强大实力与地位
目标:由遏制苏联扩张转向根本改变苏联制度
实施:⑴在政治上支持戈尔巴乔夫
⑵鼓励苏联支持东欧国家改革
⑶经济上提供援助,以规范制约苏联的行为
⑷8.19事件后,重点转向促使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