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二○一三年十月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为规范山洪沟防洪治理,推进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治理项目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是指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对以溪沟洪水灾害为主,直接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重点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的项目。

原则上一条山洪沟对应一个治理项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纳入实施方案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应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并对本地山洪沟防洪治理有典型示范作用。

项目选择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①山洪灾害危害严重;②影响人口不少于2000人;③影响范围内一般有2个以上行政村或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④流域面积一般大于20平方公里小于200平方公里。

二、治理目标通过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形成重点山洪沟所在小流域相对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护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治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在城镇、集中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局部重点河段合理布设各项工程措施,增强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减少应急避险频次,在突发较大山洪灾害时争取应急避险转移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以岸坡防护为重点,畅通山洪出路,提高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

要统筹规划,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避免山洪风险转移。

要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等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xxx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xxx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长阳县xxx出口左岸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abc建筑设计院二○○四年八月..目录前言 (1)1、概述 (3)2、工程地质条件 (7)3、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2)4、方案比较及拟定 (20)5、推荐方案工程设计 (25)6、工程监测设计 (39)7、施工组织设计 (43)8、环保规划设计 (49)9、投资概算 (52)概算附表及图纸见报告后面前言0.1 任务由来xxx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高坝洲水库区津洋口镇大防护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于1999年动工修建,至今已有五年。

撇洪渠渠底高程78m,进口高程78.2m,出口高程77.3m,渠长580m。

出口处左岸坡顶高程111m,为一宽80~120m的平台,左岸边坡上部为自然边坡,下部为人工边坡。

平台上有一35kv高压线塔,撇洪渠水位一般78~80m,最高水位85m。

南侧有几处居民住房。

在潘家淌至邓家榜的公路两侧分布有大量的冲积沙砾石及漂砾,山体自然坡度35°~45°,xxx出口左岸蠕变形区边坡呈视顺向坡,平均坡度46°。

2003年下半年,发现覆盖层下的强风化岩体中有小裂缝,现在裂缝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对居民生命财产、35kv高压铁塔的稳定和撇洪渠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亟需治理和加固。

受长阳县移民局委托,我院承担了该段边坡的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任务。

本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是以《xxx出口左岸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0.2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高坝洲水利枢纽是清江梯级开发的最下一个梯级,是隔河岩枢纽的反调节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80m,死水位78m。

津洋口镇位于隔河岩水利枢纽下游4km、长阳县城上游5km处,临近318国道,另有公路与宜昌、宜都相通。

xxx为原津洋口镇大防护工程的一部分,撇洪渠位于丹水左岸七里湾电站与潘家堂淌之间,利用曾经开挖的雏形渠道这一有利地形垭口对xxx口进行布置。

防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防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某市###河近期治理工程###河镇上游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初步研究阶段)某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二〇二〇年七月某市###河治理(二期)工程###河镇上游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初步设计阶段)批准:审定:审查:校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写:参加人员:目录前言 (1)1.区域地质概况 (6)1.1.地形地貌 (6)1.2.地层岩性 (6)1.3.地质构造及地震 (7)1.4.物理地质现象 (8)1.5.水文地质条件 (8)2.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10)2.1.###河左岸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10)3.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17)3.1.地质概况 (17)3.2.工程地质条件条件及评价 (18)4.天然建筑材料 (22)4.1.粘土料 (22)4.2.砂砾料 (25)4.3.块石料 (25)结论及建议 (27)结论 (27)建议 (28)前言⒈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条件拟新建的某市###河上游左岸防洪工程位于某市###河镇东南部,治理段河流两岸分布有大面积农田,左侧毗邻301国道和滨洲铁路,右侧与G10紧邻,工程建设很有必要。

本次拟治理河段上游起点位于###河镇三道村###河桥、下游终点为###河镇东201国道###河大桥,拟治理长度3030m,本次治理拟新建涵闸3座,堤防结构形式拟定为土堤加防浪墙。

本次治理###河段两岸现状无堤防,拟建成后河流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

###河镇位于某市阳明区,地处牡丹江右岸,西部与某市区隔江相望,201国道与301国道在此相交,交通便利,###河镇现有人口 4.7万人,行政面积269.5km2。

工程地理位置座标为:东径:129°42′00" ~129°43′55"北纬:44°33′28" ~44°35′17"防洪工程效益见表1。

表1 防洪效益表###河为牡丹江右岸一级支流,地处“U”型山间河谷,###河自东向西在在###河镇汇入牡丹江。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总则(一)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应根据山洪沟的河道、洪水和灾害特点,区分不同山洪沟防洪治理类型,做好重点防护河段的规划布局和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报告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山洪沟防洪治理的特点,可适当简化。

(二)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山洪沟洪水特性分析、历史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加强治理方案论证和比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加快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二、水文(一)应说明项目所在小流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暴雨山洪特性和已建、在建、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概况;应调查、测算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流域特征值;应收集、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的实测与调查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暴雨洪水图集、水文手册以及流域内已有水利工程设计采用的水文计算成果等。

宜充分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有关成果。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结合当地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山洪沟实测暴雨、洪水资料一般较为短缺,可根据当地经审批的《水文手册》或《暴雨洪水图集》中的计算方法推求设计洪水。

三、工程地质(一)对于拟治理的河段,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

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型式,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中的相关条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目录1综合说明 (6)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 (6)1.2水文 (7)1.3工程地质 (10)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3)1.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4)1.6施工组织设计 (16)1.7工程管理 (17)1.8工程占地 (18)1.9环境影保护及水土保持 (18)1.10 工程投资概算 (18)1.11国民经济评价 (18)1.12 项目招投标 (19)1.13工程特性表 (19)2水文 (22)2.1流域概况 (22)2.2气象 (22)2.3水文基本资料 (25)2.4设计洪水 (26)2.5分期洪水 (31)2.6泥沙 (32)2.7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3)3工程地质 (34)3.1前言 (35)3.2地质概况 (37)3.3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42)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6)3.5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8)3.7天然建筑材料 (49)3.8结论 (50)4工程任务和规模 (52)4.1工程建设依据 (52)4.2工程建设必要性 (53)4.3工程任务及标准 (55)4.4工程建设规模 (55)4.5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 (56)4.6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计算 (57)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60)5.1工程等级与标准 (60)5.2设计基本资料收集 (60)5.3堤防工程总体布置 (61)5.4堤防结构设计 (64)5.5排涝设计 (69)5.6疏浚设计 (69)5.7原挡墙砂浆抹面 (69)5.8观测设计 (69)5.8项目工程量 (70)6施工组织设计 (71)6.1施工条件 (71)6.2施工导流 (73)6.3料源选择 (74)6.4主体工程施工 (75)6.5施工交通设施 (77)6.6施工工厂设施 (77)6.7风、水、电及通讯 (78)6.8施工总布置 (78)6.10施工总进度计划 (80)6.11主要技术供应 (81)7工程管理 (83)7.1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 (83)7.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84)7.3 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84)7.4管理设施 (85)7.5工程观测及其他设施 (86)7.6工程管理费和维护费用 (86)8工程占地 (88)8.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及实物指标 (88)8.2移民安置规划 (89)8.3工程占地处理 (89)8.4补偿投资概算 (90)9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91)9.1环境保护评价 (91)9.2水土保持 (93)9.3水土保持概算 (94)9.4综合评价结论 (94)10工程概算 (95)10.1编制说明 (95)10.2编制原则及依据 (95)10.3投资概算主要指标 (97)10.4投资概算成果表 (97)11国民经济评价 (99)11.1概况 (99)11.3综合评价 (101)12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102)12.1招标依据 (102)12.2建设项目招标范围 (102)12.3招标组织形式 (102)12.4招标方式 (103)12.5招标初步方案 (103)12.6资质要求 (103)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某防洪治理工程位于某村境内XX左岸,地理位置在北纬30°10′50"~30°10′55",东经102°10′30"~30°10′45"。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
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水利厅
•【公布日期】2020.04.09
•【字号】
•【施行日期】2020.04.09
•【效力等级】地方行政许可批复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鹤岗市水务局、伊春市水务局、穆棱市水务局:
你局关于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的请示文件已收悉。

经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设计审批项目3项:鹤岗市东山区小石头河山洪沟治理工程、伊春市朗乡河治理工程、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砬子沟治理工程。

二、原则同意你单位报送的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三、要严格按照批复内容实施,不允许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和建设内容。

四、项目建设应于2020年底前完成。

五、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项目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并拍摄隐蔽工程照片,完工后做好验收工作。

附件:1. 鹤岗市东山区小石头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2. 伊春市朗乡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3. 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砬子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水利厅
2020年4月9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信息
黑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 2020年4月10日印发
上一篇:关于印发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0年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
[相关附件下载]。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总则(一)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应根据山洪沟的河道、洪水和灾害特点,区分不同山洪沟防洪治理类型,做好重点防护河段的规划布局和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报告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山洪沟防洪治理的特点,可适当简化。

(二)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山洪沟洪水特性分析、历史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加强治理方案论证和比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加快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二、水文(一)应说明项目所在小流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暴雨山洪特性和已建、在建、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概况;应调查、测算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流域特征值;应收集、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的实测与调查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暴雨洪水图集、水文手册以及流域内已有水利工程设计采用的水文计算成果等。

宜充分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有关成果。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结合当地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山洪沟实测暴雨、洪水资料一般较为短缺,可根据当地经审批的《水文手册》或《暴雨洪水图集》中的计算方法推求设计洪水。

三、工程地质(一)对于拟治理的河段,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

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型式,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中的相关条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防洪堤初设地质报告24页

防洪堤初设地质报告24页

防洪堤初设地质报告目录3.1 前言 (1)3.1.1 工程概况 (1)3.1.2 勘察工作概况 (1)3.2 地质概况 (2)3.2.1 地形地貌 (2)3.2.2 地层岩性 (2)3.2.3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评价 (3)3.2.4 物理地质现象 (5)3.2.5 水文地质条件 (6)3.3 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7)3.3.1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7)3.3.2 堤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9)3.3.3 堤基岩、土体渗透特性 (13)3.3.4 堤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3)3.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15)3.4.1 地震液化问题 (15)3.4.2 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 (15)3.4.3 堤基持力层的确定 (15)3.4.4 冲刷稳定问题 (15)3.4.5 堤防修建后对堤内环境的影响 (16)3.4.6堤岸边坡稳定问题 (16)3.4.7抗滑稳定问题 (16)3.5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6)3.6 天然建筑材料 (17)3.6.1 砼粗、细骨料 (17)3.6.2砂砾石填筑料 (19)3.7 结论 (20)第 1 页3.1 前言3.1.1 工程概况xxx堤防工程位于xxx县xxx才子村xxx河才子滩大桥至下游养牛场之间约1.5Km 河段,没有人工建筑护堤,现有河岸护堤均为自然泥土护岸,汛期冲蚀垮塌严重,不能够起到防洪护岸的作用。

沿河两岸分布有金鹤乡镇、超强养殖场、成片基本农田以及沿河两岸村民集中居住区,为保护国家、集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新建防洪堤势在必行。

拟建防洪堤由两段组成,主要沿xxx河左、右岸布置,为新建堤。

左岸堤防起于才子滩大桥,止于下游养牛场,长1486 m。

、右岸堤防起于才子滩大桥,止于下游超强养殖场桥边,与原建堤防相接,长947.6m。

设防标准为10一遇的洪水,相应的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堤身采用砂卵石填筑,过水面用砼衬砌,堤高3~6m。

工区紧邻xxx~西充公路,工区道路纵横,交通方便。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是针对地区的洪涝灾害频发问题,进行防洪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

主要目标是提高地区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生命财产的损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项目背景该地区常年面临洪水灾害的威胁,尤其是在雨季和台风季节,洪水频发、水患严重。

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和低洼地区被洪水淹没,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进行防洪治理工程是当务之急。

三、工程内容1.防洪堤建设:计划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的防洪堤,目的是防止河水超过警戒水位,防止洪水侵袭田地和居民区。

防洪堤的设计标准参考当地历年洪水数据和水位测量结果,将选择适当的高度和宽度进行堤防的修建,以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水库建设:为了提高洪水调度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计划在地区上游建设一个大型水库。

水库可以在洪峰期间调节河水流量,减少下游洪水的压力。

水库还可以作为灌溉用水和农田排涝的水源,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3.河道疏浚:对地区主要河道进行疏浚工作,清除河床和两岸的淤泥、水草,保持河道畅通。

疏浚工作可以提高河道的输水能力,减少洪水的滞留时间和影响范围。

同时,疏浚还可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四、工程预算根据初步设计方案,预计本项目的总投资为XXX万元。

其中,防洪堤建设约占投资的60%;水库建设约占投资的30%;河道疏浚约占投资的10%。

五、工程进度安排本项目的建设周期预计为X年,主要包括前期调研、初步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验收等阶段。

具体的工程进度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根据项目进度进行动态监控。

六、风险控制措施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2.加强对工程现场管理,确保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严防事故发生。

3.建设过程中,及时与相关部门、专家和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4.定期对工程进展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施工。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试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试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二○一三年十月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为规范山洪沟防洪治理,推进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治理项目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是指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对以溪沟洪水灾害为主,直接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重点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的项目。

原则上一条山洪沟对应一个治理项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纳入实施方案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应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并对本地山洪沟防洪治理有典型示范作用。

项目选择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①山洪灾害危害严重;②影响人口不少于2000人;③影响范围内一般有2个以上行政村或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④流域面积一般大于20平方公里小于200平方公里。

二、治理目标通过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形成重点山洪沟所在小流域相对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增强沿岸城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护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治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在城镇、集中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局部重点河段合理布设各项工程措施,增强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减少应急避险频次,在突发较大山洪灾害时争取应急避险转移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以岸坡防护为重点,畅通山洪出路,提高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

要统筹规划,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避免山洪风险转移。

要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等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xxx市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延长段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察报告

xxx市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延长段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察报告

xxxx城市防洪达标工程延长段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察报告1 工程概述xxxx城市防洪达标工程一、二期工程经审查批复后堤段合计总长30.3km,包括星子河堤7.13km,连江干堤9.86km,东陂河堤1.96km,三江河堤7.26km,九陂河堤7.13km,白水坑河堤2.0km,其它支堤0.5km;新建水闸12痤,泵站5座,工程保护xxxx城区。

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3级。

为适应xxxx城市发展的需要,xxxx城市规划发展范围扩大,新规划堤防总长47.19km,延长段总长16.89km,具体为星子河左堤延长1.24km;东陂河左堤延长0.77km,右堤延长1.75km;三江河左堤延长3.85km,右堤延长6.30km;连江干流右堤延长0.61km;九陂河左堤延长1.21km,右堤延长1.16km。

在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2007年11月对延长段进行地质勘察,重点对区域地质、土料及在拟布置穿堤建筑物部位进行了钻探。

根据省水利厅粤水规计[2008]42号文《关于xxxx城防延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要按规范补充地质勘察工作。

因此,本次延长段工程地质勘察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的有关规定,在利用可研段勘察成果基础上,按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勘察。

2 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沿堤纵剖面钻孔间距100m~500m,横剖面间距为纵剖面2~4倍,根据实际情况,本次xxxx城防延长段工程地质勘察沿堤纵剖面地质钻孔间距为200m~400m。

横剖面间距为1000m~1500m,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兴建水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部位、堤防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

横剖面上的钻孔间距为10m~30m,各延长段地质钻孔布置如下表2.1和附图2。

共布置地质纵剖面8个,横剖面15个,地质钻孔87个,其中利用可研阶段横剖面5个,地质钻孔20个,土料场调查4个。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第一篇: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一、总则(一)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应根据山洪沟的河道、洪水和灾害特点,区分不同山洪沟防洪治理类型,做好重点防护河段的规划布局和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报告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山洪沟防洪治理的特点,可适当简化。

(二)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山洪沟洪水特性分析、历史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加强治理方案论证和比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加快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二、水文(一)应说明项目所在小流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暴雨山洪特性和已建、在建、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概况;应调查、测算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流域特征值;应收集、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的实测与调查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暴雨洪水图集、水文手册以及流域内已有水利工程设计采用的水文计算成果等。

宜充分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有关成果。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结合当地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山洪沟实测暴雨、洪水资料一般较为短缺,可根据当地经审批的《水文手册》或《暴雨洪水图集》中的计算方法推求设计洪水。

三、工程地质(一)对于拟治理的河段,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

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型式,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中的相关条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地质报告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目录3 工程地质 (1)3.1概述 (1)3.1.1工程概况 (1)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1)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 (1)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2)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3)3.2 区域地质概况 (3)3.2.1 地形地貌 (3)3.2.2 地层岩性 (3)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3.2.4 水文地质条件 (5)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5)3.3.1 地形地貌 (5)3.3.2 地层岩性 (5)3.3.3 地质构造 (6)3.3.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6)3.3.5 岩体风化特征 (7)3.3.6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7)3.3.7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7)3.4 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10)3.4.1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0)3.4.2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0)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0)3.5.1 地震液化评价 (10)3.5.2 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10)3.5.3 抗滑稳定性评价 (11)3.5.4 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1)3.6 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6.1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1)3.6.2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7 天然建筑材料 (13)3.7.1 石料 (13)3.7.2 土料 (13)3.7.3 砂砾料 (13)3.7.4 石笼卵石填充料 (14)3.8 结论与建议 (14)3.8.1 结论 (14)3.8.2 建议 (15)附图(具体见附图目录):1、区域地质图xx张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3 工程地质3.1概述3.1.1工程概况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或地表地貌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常见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并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项目概述本项目位于某省某市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山体崩塌。

预计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寿命为50年,治理面积约5000平方米。

本次报告将介绍初步设计及治理方案。

二、初步设计(一)调查步骤在实地调查中应通过地质调查、地形和水文地质调查、空照及遥感分析等调查方法获取数据。

1.地质调查:采用摸排、钻孔、切坡、开沟等方法对区域内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夹层结构、岩体裂隙、地下水和地形地貌等地质背景进行详细调查,获得地质构造分布图,判断潜在滑坡区。

2.地形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现场勘察以及现有文章和图纸资料,绘制出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图和水文地质分布图。

3.空照及遥感分析:通过地面样本采集、人工解译和计算机数字处理,对地面表面进行量化、统计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详细的地面信息。

(二)治理方案通过调查和初步设计,提出如下方案:1.滑坡治理:(1)加固滑坡脚,采用悬挂撑杆固定滑体,同时在滑道上构造混凝土杆栏板,防止滑坡范围扩大;(2)增设水泥粉混凝土加固桩在滑坡体内部逐层设置,有效提高滑坡体整体稳定性;(3)采用伞形排水管系统排除滑坡周围的地下水,减少滑坡体重量,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2.泥石流治理:(1)对流域内三岔河、三眼泉、悬壶溪等主要沟道开展除淤清淤工作,加固沟道两岸。

同时,在流域上游拦截泥沙,有效减少泥石流发生频率;(2)在泥石流沟道头部,通过加固桩、搭建拦沙栏杆等方式建设拦沙桥,防止泥石流发生;(3)陡坡处采用大坝、拦挡墙等措施减缓泥石流的速度和能量,进一步降低泥石流对下坡地区的危害;(4)利用高压喷雾技术对滑坡处加固松散土层,预先稳定泥石流来源发生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目录3 工程地质 (1)3.1概述 (1)3.1.1工程概况 (1)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1)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 (1)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2)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3)3.2 区域地质概况 (3)3.2.1 地形地貌 (3)3.2.2 地层岩性 (3)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3.2.4 水文地质条件 (5)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5)3.3.1 地形地貌 (5)3.3.2 地层岩性 (5)3.3.3 地质构造 (6)3.3.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6)3.3.5 岩体风化特征 (7)3.3.6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7)3.3.7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7)3.4 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10)3.4.1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0)3.4.2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0)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0)3.5.1 地震液化评价 (10)3.5.2 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10)3.5.3 抗滑稳定性评价 (11)3.5.4 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1)3.6 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6.1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1)3.6.2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7 天然建筑材料 (13)3.7.1 石料 (13)3.7.2 土料 (13)3.7.3 砂砾料 (13)3.7.4 石笼卵石填充料 (14)3.8 结论与建议 (14)3.8.1 结论 (14)3.8.2 建议 (15)附图(具体见附图目录):1、区域地质图xx张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3 工程地质3.1概述3.1.1工程概况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流经山区,山势陡,河床窄,水流急,水力资源较丰富。

XX河山洪沟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涉及XX镇XX村XX屯、XX乡XX村,河道现状宽度XX~XXm,平均宽度XXXm左右,河沟深度0.5~1.0m不等,经多年冲刷,两岸农田损毁严重,作物耕植土被冲开露出卵石层,村民无法耕种,造成河道内多处分布卵石滩。

本次山洪沟防洪治理范围:XX河上游左侧支沟从XX塘屯起经XX屯汇入主沟,共治理长度为xxkm(其中主沟xxkm,支沟xxkm)。

本项目主要是防止河岸冲刷、坍塌,保护两岸农田为主,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按平岸设计。

水工建筑物级别按5级设计,相应护岸建筑物等级为5级。

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本次初步设计勘察是对工程区有关地质问题进行详细勘察,故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和任务主要有:(1)查明区内拟实施的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重点查明河道区岩土体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

(3)提出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对地基变形、渗透稳定、岸坡稳定、已建堤防填筑质量、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进行评价。

提出边坡稳定开挖坡比和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查明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位置、数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为本阶段工程建设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提供满足要求的料场。

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是根据我院编写的《xx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的,依据的技术标准有:(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2013)(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15)(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根据工程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有关规定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中提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本工程勘察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工程平面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钻探。

⑴平面地质测绘:在认真研究区城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测区地形地貌形态和地层岩性出露点,布置适当的踏勘线路和地质观测点来完成工程区1:5万地质图校测及堤线区工程地质调查。

⑵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是勘察的主要方法手段,使用一台XX便捷式钻机施工,取得地表以下预定深度内的地层岩性、厚度、工程特征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阶段XXXXX 防洪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大致垂直河岸堤线布置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堤岸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其长度均达堤、渠内外工程影响区,剖面间距一般为300.0~500.0m,孔距约为10.0~30.0m。

那共布置xx条工程地质横剖面,每条横剖面布置xx个钻孔,共计地质钻孔xx个。

工程勘察所用的1:1000地形测量资料及钻孔坐标资料,均为我院测量队提供,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1米;河道整治堤线等水工建筑物布置情况由我院第xx综合设计所提供。

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地质勘察外业于xx年xx月xx日开始,至同年xx月xx日结束。

工作量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 完成勘察外业主要工作量一览表3.2 区域地质概况3.2.1 地形地貌测区地处xx高原东南边缘,属低中山地貌。

区内海拔大都在1000 m 以上,相对高差200~450 m,河床坡降比较大,沿河两岸有明显阶地。

两岸山坡部分地段基岩已经出露,覆盖层比较薄,坡残积土层厚约1~3m,局部地段较厚。

河沟覆盖层以冲积的卵石、黏土、粉土为主,一般厚1~5m。

地形坡度变化大,陡坡多,一般在20°~60°。

河床相对狭窄,与两侧山坡呈狭窄的“V”字型。

植被茂盛,植被以灌木林、荒草为主,岸坡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滑坡、塌方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3.2.2 地层岩性测区区域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三叠系(T)、二叠系(P)、石炭系(C),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三叠系(T)(1)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上段(T2b2):为黄色薄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中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421~439m。

(2)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下段(T2b1):为黄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该层于中部、南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667~1357m。

(3)三叠系下统上组(T12):为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85~340m。

(4)三叠系下统下组(T11):以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02~882m。

2、二叠系(T)(1)二叠系上统(P2):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79~209m。

(2)二叠系下统(P1):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29~180m。

3、石炭系(C)(1)石炭系上统(C3):为灰岩夹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46m。

(2)石炭系中统(C2):为灰岩,底部白云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8m。

(3)石炭系下统(C1):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结核灰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3m。

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工程区大地构造位置一级属xx地台,二级为xx再生地槽,三级为xx拗陷,四级为xx断褶带。

本区构造轴线以北西西向为主,部分为北东向。

(1)褶皱区内褶皱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向、近东西向次之,呈紧密线状发育。

台地上以平缓开阔为主,倾角在10°~50°,盆地内一般较紧密陡峭,倾角在30°~70°。

(2)断裂可分为三组,北西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以北西西向为主,延伸远,断距明显,断层通过的地带硅化蚀变明显,断层角砾岩较发育。

大部分断层卷入的最新的层位是中三叠统,推断应属印支运动产物。

但由于大多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继承性明显。

少数断裂长期控岩控相,具有明显的基底断裂特点。

本区主要断裂为北西西向断裂,与印支运动关系密切。

北东向常切割北西向,为更后期断层。

(3)地震XX县位于xx低强震地震构造区,工程区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在区域构造上属于相对稳定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2.4 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梅雨,夏季闷热多暴雨;秋季干燥凉爽,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干冷,常有降雪及霜冻,盛行北风,最大风速达八级。

根据xx县气象局2003年—2007年气象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气温19.3℃~22.8 ℃,最高温度可达40 ℃,最低温度—3.6℃,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1500 mm左右,丰水期为每年的五至八月,枯水期为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雨季最高降雨量曾达到每小时116 mm。

年蒸发总量为400~530 mm,相对湿度65%~95%。

6~8月偶有冰雹或小规模的龙卷风。

水文地质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卵砾石、残坡积层中,一般含水量大,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变幅,分布于xx河沿线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xx河流域一带,以砂泥岩类为主,地下水埋藏于基岩之中,含水量微、水位变幅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多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在沟谷中,流量小,常年不断,集水成溪。

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本工程勘察场区位于XXXXX左右岸坡一级阶地上,属低中山地貌,总体地势陡峭狭窄,地貌单元比较单一。

山洪沟基本在山谷之间,沿线地形以冲积台地为主,部分为坡脚地段,洪沟两侧多为稻田、林地、菜地,洪沟岸坡高度XXm,地形坡度变化大,一般在10°~40°,部分岸坡呈陡坎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