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1.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是由社会环境和条件塑造的。
2. “历史是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句话强调了人类主体性和历史发展的相互作用。
3.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指出了宗教对人民的影响和社会现实中的某种逃避现实的倾向。
4. “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
”这句话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批判。
5.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推翻剥削制度的阶级。
”这句话强调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6.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
”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和追求。
7. “劳动使人变得有尊严。
”这句话强调了劳动对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8. “通过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
”这句话强调了无产阶级运动中对政权的争夺与夺取。
9. “私有制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这句话暗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产生。
10. “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工具。
”这句话指出了资本对劳动力的统治性和剥削性质。
11. “人民不应该迷信法律,而应追求社会正义。
”这句话表达了对法律和正义关系的思考和批评。
12. “真正进步的力量是群众。
”这句话强调了群众运动中的力量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13. “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这句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具体路径。
14. “财富的公有化可以促进社会平等。
”这句话强调了财富分配方式对社会平等的影响。
15. “人的解放必然是全面的解放。
”这句话表示了对个体自由和社会解放的共同追求。
16. “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句话把历史视为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17. “资本主义的灵魂是资本的运动和增值。
”这句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特征。
18.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句话强调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19. “自由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权利,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解放。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一)

1. 哲学家们只是⽤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本段话是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内的唯⼼主义哲学家的时候,指出其康德和⿊格尔哲学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也即维护现实世界秩序或者说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对现实社会中的⽆产阶级的机器悲惨境地的⽆视。
对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马克思的历史观⽴⾜于现实,体现了对⽆产阶级⽣活⼯作状况的⼈⽂关怀。
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
2.“全世界⽆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 本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中的最后⼀句话,放在宣⾔的最后,意思有两层,⾸先是作为⼀种思想宣传,是⼀个标语式的⼝号。
其次,是他的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美好愿望得以实现的途径,也即指出社会主义⾰命必须的依靠⼒量不是分散的⽆产者⽽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命,改变个⼈和整个阶级的悲惨境地,同时也指出只有⽆产阶级的彻底的⾰命性和组织性纪律性,没有哪⼀个阶级因为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产阶级更多更⼤,因此他们的⾰命性组织性也。
号召⽆产阶级组织起来与占有⼀切的资产阶级进⾏决⽃! 3. 资产阶级,由于⼀切⽣产⼯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切民族甚⾄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来摧毁⼀切万⾥长城、征服野蛮⼈最顽强的仇外⼼理的重炮。
它迫使⼀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资产阶级的⽣产⽅式;它迫使它们在⾃⼰那⾥推⾏所谓⽂明,即变成资产者。
⼀句话,它按照⾃⼰的⾯貌为⾃⼰创造出⼀个世界。
——《共产党宣⾔》 本段话含有两层意思,第⼀层:是科学技术的运⽤,新的劳动⼯具投⼊⽣产和⽣产⼒的提⾼,推动了整个社会⽣产的发展和社会⽣产关系的变⾰,原来的封建庄园制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知识点,⽣产⼒决定⽣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产关系也会对⽣产⼒起到能动的反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语句分析1.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一名言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咱们的感觉而存在,为咱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算了。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动身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此刻: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大体领域③实践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进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进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五、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括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六、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处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熟悉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方式论前提。
②现代科学研究方式及其功效丰硕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式。
八、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经典语句赏析【毛概论文】

姓名:孙越学号:201300600080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解读“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一、历史背景以上经典语句出自恩格斯于1890 年9 月21 日致柏林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月刊》编辑约瑟夫·布洛赫的一封信。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到垄断阶段,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马克思去世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胡说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因素看成是历史过程的唯一动力,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为了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入歧途,竭力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反对无产阶级改革。
这些谬论在无产阶级和青年中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柏林大学的学生约瑟夫·布洛赫就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是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等问题,于1890 年9 月3 日向恩格斯请教,布洛赫在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这个原理应当怎样理解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只有经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个其他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身在当时情况下也能发生作用)的固定的基础?……我想问一问您,根据唯物史论,是不是只有经济关系作为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在所有的地方直接地和不以个性为转移地起着作用,或者,还有其他一些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条件同时本身又能加速或阻止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也起作用。
”恩格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无产阶级和青年一代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党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在1890 年9 月21-22 日给约·布洛赫写了这封回信。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1、从现实的历史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变成人类整个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同时又渗透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它不断地变成历史,不断地创造历史。
(1)、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只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且同时又是实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就马克思主义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代现实生活,它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吸取勃勃生机和力量,在社会生活广阔舞台上实现和扩展自己。
(3)、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向当代生活,还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远景。
3、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历史发展的理性和当代主流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
(2)、完全彻底地批判虚无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合理性。
(3)、毫无保留地批判教条。
【反马克思主义两种类型:拼盘论、矛盾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1、宏观上看: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帝国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垄断】2、微观上看:(1)、新世界理论准备时期(1841—1844)(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1845—1848)(3)、欧洲风暴时期(1848—187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其主导思想体系,在此时期马克思发表《资本论》。
(4)、进一步总、论证、阐发时期(1871—1895)(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1894—1917)(6)、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1917至现在)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意义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利于确立正确是思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名言名句

马克思名言名句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和经济学。
以下是我对马克思名言名句的总结,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
首先,我想从马克思最著名的名句中开始。
其中之一就是“无产者们,联合起来!”(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
这句名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即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团结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联合起来,无产者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句名言还暗含着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即全世界无产者都应该联合起来,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国际性的制度,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只能通过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斗争来实现。
另一个著名的马克思名句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Religion is the opium of the people)。
这句名言体现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态度。
他认为,宗教在现实困境中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心理慰藉,但却掩盖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宗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压力。
宗教提供了一种对于苦难和痛苦的解释,以及对于来世的希望,从而麻痹了人们的斗争意志。
马克思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寄托于宗教。
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正义仅仅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和正义,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The mor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bourgeoisie are only the mor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ruling class, serving their own interests)的名言。
这句名言揭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正义观的批判。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1.马克思的名言有哪些马克思名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 ……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哲学名言赏析

马克思哲学名言赏析
1. "世界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句话是马克思最为著
名的名言之一。
意思是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之一。
2. "哲学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这句话强调
了哲学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
们发现和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足,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3. "物质决定意识" ——这句话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
要表述。
意思是人类的意识和思想都是由物质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而不是相反。
这一思想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4. "无产者没有失去的东西,只有要夺取的一切"——这句话强
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没有任何东西可
以失去,只有通过革命夺取一切,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解放。
5. "劳动使人自由" ——这句话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人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也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自由。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19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1)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
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
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泛神论: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是它所讲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自然界本身。
3.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受任何感情、欲望的限制,也不考虑是否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和行为的实际效果。
这种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4、“庙里的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天堂和文化之光,所以称之为精神和文化的灵光。
5、“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6、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它压抑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它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则成了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再具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马原经典名句

马原经典名句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原中蕴含了许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选取几条马克思主义经典名句,并对其进行解读。
名句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历史上的伟大变革和进步都是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创造的结果。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劳动阶级的信任和尊重,鼓舞着人们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奋斗。
名句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实践唯一性原则,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科学的道路上必须紧密结合实践,不能脱离实际和实践背离真理。
名句三:解放全人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句名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关怀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解放全人类,消除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这句话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共同福祉而奋斗。
它呼吁我们关注人类全体的利益,超越个人和集团的狭隘利益,努力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贡献力量。
名句四:新事物总是要代替旧事物这句话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新事物总是要不断涌现并取代旧事物。
这个规律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的不可逆转性。
在社会发展中,旧的生产方式、旧的观念和制度总会被新的生产方式、观念和制度所代替。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更新观念,推动社会进步,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名句五: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强调了党的利益的至上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意味着党员必须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纯洁性。
马原名言分析

马原名言分析1、(教材28页)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2、(教材30页)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科学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会混淆了物质和具体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3、(教材30页)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答:这是列宁对物质概念所做的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其重大意义是: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教材30页)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答:马克思这段话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从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5、(教材32页)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答: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

1、原著名句解读:如何理解黑格尔2个凡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常简称《费尔巴哈论》)第一章中所引用的黑格尔哲学的经典名句。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主要是评述黑格尔哲学,在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局限性的同时,重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出自他在1821年所写的《法哲学原理》的序言。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这一命题也成了理解黑格尔哲学基本性质和所起历史作用的关键。
这一命题从表面上看,显然是为德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作辩护,把德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看成是现实的合理的,因此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及其拥护者十分感激这一命题,而反对专制的德国最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也对这个命题感到愤怒。
恩格斯紧接着指出,普鲁士专制政府和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对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看法都是“近视”的。
因为,他们都只看到黑格尔这一哲学命题的表面,并没有正确把握黑格尔这一命题的实质。
实际上,黑格尔的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保守性。
这一哲学命题的保守性在于:黑格尔这里所谓的“理性”,指的是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
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万物之源,整个世界都是绝对观念发展的表现形式。
因此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显然有替普鲁士专制政府作辩护、相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
正因为这样,因而这一命题也就必然会引起当时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感激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
但为什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政府和自由派都是“近视的”呢?因为,他们只看到这一命题的保守性一面,而没有看出蕴藏在黑格尔命题中的革命性方面,即该命题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11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
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
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
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列经典原著摘抄及理解

马列经典原著摘抄及理解以下是几个马列经典原著摘抄及理解:1. 摘抄:“工人无需银行或金融家做中介,他们可以通过直接调配资源和分配生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共产党宣言》)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将直接管理和控制生产,无需通过中介机构如银行或金融家实现资源调配和产品分配。
这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认为工人应该是生产的主体,而不是资本家和中介机构。
2. 摘抄:“共产党人担当着代表公共利益的阶级利益以及消除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任务。
”(《共产党宣言》)理解:这句话阐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目标。
共产党人代表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自身的阶级利益。
他们致力于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平等与正义。
3. 摘抄:“所有社会中一切制度、政治、刑法以及宗教、道德、哲学等等的观点、看法和观念都总是由当时的经济关系与随之而来的社会形态的契合程度来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解: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基础,而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等,则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对于社会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
4. 摘抄:“共产主义让人们摆脱了几千年来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克服了个体和个人以及私人利益的狭隘束缚。
”(《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
共产主义消除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使人们摆脱了个体和个人以及私人利益的狭隘束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将完全统一起来。
以上只是对马列经典原著的一些摘抄和简要理解,这些经典原著包含了更为复杂和深入的思想,需要在全文的背景下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

马克思的名言及理解
1.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革命,推动社会主义的实现。
2. "无产者没有可失去的除了枷锁。
他们有一个世界要夺取。
" 这句话强调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他认为无产阶级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他们只有通过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自己争取权力和资源。
3. "宗教是苦难的呻吟,是人民没有那好饭吃的心灵的鸦片。
" 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于社会困苦的逃避,它以含糊不清的心理安慰来掩盖人们的痛苦和不满,使人民没有毅力去追求改变现实的行动。
4.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是改变世界。
"
这句话强调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义思想。
他认为不同的哲学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解释来看待世界,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行动来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考。
5. "共产主义夺取的条件已经成熟。
"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相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必然的。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阶段,阶级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将使共产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名言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未来的理想。
他相信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无产阶级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马克思的名言(共五则)

关于马克思的名言(共五则)第一篇:关于马克思的名言把所谓的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的错误的。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既然掠夺给少数人造成了天然的权利,那么多数人就只得积聚足够的力量,来取得夺回他们被夺去的一切的天然权利。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条件。
每一个时代、社会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让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体吧。
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著作名句摘抄

马克思著作名句摘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
句话多深刻啊!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些人只是空谈理论,而真正
厉害的人是去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出改变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哇,这话说得太绝了!这不就跟我们看到一些曾经觉得不可动摇的观念或
事物,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消失一样嘛。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不是很像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
周围的人、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性格、行为都是在这
些关系中形成的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
来摧毁。
”这就好比光靠嘴上说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达成目标,就像我们想要实现梦想,光空想可不行,得实实在在去努力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11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
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
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
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
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
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
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
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
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主要针对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的缺陷,以批判的方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则采取正面论证方式,提出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条是对第一条的展开和深化。
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的对象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
关于第一个方面,在哲学史上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关于第二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有旧哲学都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这里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坚持主观标准。
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是主张以是否对人有用为标准,凡是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就是真理,这是把真理范畴和价值范畴混淆起来,真理对人的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
另一种是以圣人的意见和权威的意见为判断真理的标准,也还有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定真理的标准。
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典型的主观标准论。
旧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不同,坚持客观标准,主张直接以客观事物本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凡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真理性的认识。
例如,费尔巴哈说:“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指客观事物——编者注)而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
旧唯物主义主张在人的思维之外寻找检验标准,坚持了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
但是旧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缺陷是没有真正解决检验真理的机制问题,它不能解决外面的事物如何主动跑进人的头脑中来检验认识与对象的一致性问题。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能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寻找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验证,这是真理本性所要求的。
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实践既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转化为实践过程,通过实践的结果与认识进行验证,一般说来,当实践结果与人们预期的观点相符合相一致,就说明认识正确反映了客体本质和规律,具有真理性。
这样,实践活动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了,把人的认识的规律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了。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才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马克思接着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此岸性”,这里是借用康德的术语。
康德把世界分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表象世界,它处于人的认识可以达到的此岸,而自在之物的本质处于认识的彼岸,是人的认识达不到的。
马克思这里“思维的此岸性”指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客观规律,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最后,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的本义是指欧洲中世纪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
其特点是把哲学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为基督教的教义作烦琐的哲学论证。
哲学家们围绕宗教经典,引经据典,争论不休。
如:“天堂里的玫瑰花究竟有没有刺?”、“圣母玛利亚究竟是不是处女?”、“上帝能不能创造出它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等等。
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学风叫做经院哲学,又叫烦琐哲学。
马克思这里讲的“经院哲学”就是从引申义上使用的,意思是说,如果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像经院哲学一样,是毫无意义,无法证实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三222“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怎么样理解实践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主要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这里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思想。
所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当然也包括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在内所主张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爱尔维修等人针对法国一些唯心主义者宣扬的“人具有先天观念”的错误观点,指出人及其思想观念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但爱尔维修等人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前提,并不直接使人变好或变坏,使人变好变坏变恶变善的是社会环境,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会使人变好变善,而如果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好,则会使人变坏变恶。
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爱尔维修等人又认为社会环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究竟谁对社会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呢?不是普通的芸芸众生,而是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天才人物的意志决定并塑造着理想的社会环境,普通大众就只能被动地由社会环境所决定。
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指出:“这种学说必然把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马克思在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时,为什么用括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专门提出来呢?这说明马克思这里用意深刻。
它表明马克思开始把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哲学上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