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精编版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61ed2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4.png)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主线,以英雄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权谋之争为主要情节,描写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战争环境。
以下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看似英勇无敌的英雄形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无畏、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如关羽、张飞等。
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无敌,马术、武艺、兵器使用等方面都非常出众。
通过精彩的战斗描写,体现了英雄人物的英勇与过人之处,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残酷和无情的。
小说中的战争常常伴随着杀戮、血腥和死亡,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场上残忍地丧生。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战争中的百姓遭受军队的掠夺和屠杀,以及士兵们在战斗中的残忍行为。
这些描写凸显了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和个人的悲剧,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5.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中,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在战争中表现出忠诚和背叛的行为,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宋宪背叛刘备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对人们忠诚与背叛观念的冲击。
6.敌我矛盾的对立与较量:《三国演义》中呈现了多个势力之间的敌我矛盾,如刘备与曹操、曹操与孙权等。
小说通过细致的对比描写,展示了各个势力的优劣与强弱,使读者对敌我双方的对立与较量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7.宏大的战场与气势恢宏的场面:《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场面非常壮观,所展现的战争规模非常宏大。
战场上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各种兵器、战马、军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
这些场景描写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力量和威严。
总之,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小说中通过英勇的英雄形象、智勇双全的战争策略、残酷无情的战争场面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混乱时代的战争环境,使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战争激烈与紧张。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33400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a.png)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1、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1abf7fdf10a6f524cdbf8519.png)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6f97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7.png)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战争与政治。
其中,三国时期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战争的描写和战术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
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笔触和详细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刘备军队在火攻之下成功击败曹操,使得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对于火攻的描写非常详细,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火势蔓延的恐怖场景以及士兵们在火海中殊死搏斗的情景,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气氛,使得读者对战争的恐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战争描写,三国演义还对战争中的战术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小说中,蜀国主公刘备以及他的谋士诸葛亮是以智取胜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多次战争中运用巧妙的战略和计谋,化解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例如,在对抗曹操时,诸葛亮曾提出“苦肉计”,借助假意降曹的方式,躲过了曹操剿灭蜀国的危机,进而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外,诸葛亮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战术,如木牛流马、八阵图等,都为蜀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也展示了人物智谋和战略的精妙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作品,作者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往往夸大了一些情节,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因此,读者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时,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可过分忽略小说本身的虚构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分析,读者能够充分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场面以及人物的智勇之处。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小说的虚构性,不可将小说中描绘的战争场面与真实历史混淆,理性对待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30d9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56ad6811a76e58fafab00360.png)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 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烧掉袁绍粮草辎重,然后发动奇袭最后以 全面胜利宣告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 十万。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冶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们 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例如: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 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 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 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 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 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 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争。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 两岸。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 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 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 亡数万人,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20018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e.png)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https://img.taocdn.com/s3/m/72ed973b453610661ed9f4e0.png)
!""#$%初中生版战争描写艺术名著赏析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
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
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揭示胜负的决定因素。
例如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南下,吴国孙权本来无心抵抗,欲投降曹操。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利益,智激周瑜。
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铜雀台赋》中的“揽二乔”,使得周瑜勃然大怒,因而孙权决计破曹操。
赤壁之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分析当时形势:虽曹军号称百万,其实只不过十五、六万,且疲惫已久;所得袁绍之兵有七、八!周松英主持:马超勤《三国演义》的!&!""#$%初中生版名析赏著万,他们对曹操不会忠心耿耿;北方军士不习水性,不利于水上作战。
所以曹军虽然数量多,不足以惧怕。
吴国虽然只有五万兵,但是精通水性、勇猛善战、精壮强悍,必然会大败曹操。
由于诸葛亮的正确分析,树立了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勇气。
在斗争中诸葛亮和周瑜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曹操上当受骗。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使得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黄盖受刑假降曹操,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献连环计。
这些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虽然曹军强大,但是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曹操失败,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再如官渡之战,在战前田丰和沮授也分析了战前的形势:曹操起兵从许都而来,袁军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举。
但袁绍所信逢纪的谗言,不但不听从田丰的意见,而且还要杀田丰,因此袁绍的刚愎自用,袁军内部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833b9f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e.png)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摘要:在我国的小说名著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国演义》。
全本书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为了争得国家的统一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
作者在对每场战争的描述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让整部小说富有变化,逻辑清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尤其是在战争中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行了凸显,成为了我们日后的美谈,下面对《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1.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作者在战争的描写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情交代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将战争的实况进行了重点的描写,体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人物特点和性格。
比如最精彩的赤壁大战,对于这场大战的描绘上,作者从铺垫到大战的结束一共运用了八个回合的篇章。
不仅仅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还对赤壁大战的原因和历史事件进行了精雕细刻,让逻辑更加的清晰,让人们的观看感受更加的震撼,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功底。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不是仅仅就战争的各种打斗场面进行描绘,而是将三个政治军团的斗智斗勇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政治背景。
外交斗争、战争场面合理地进行组织。
并且是以斗智为主要的核心,充分的让人们体验到了一场赤壁大战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受。
先看一个重要的高峰,那就是曹操的总体实力排名第一,孙权和刘备只能结盟来应对曹操的大军。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曹操吞并了袁术、袁绍、吕布等,集结了八十多万的军队挥师南下,想要在赤壁之战后中原在无大战,一统天下。
当时的刘备只是在新野偏居一隅,图谋发展,虽然已经请到了诸葛亮这样有智谋的军事,但是军事实力明显是三家最弱的。
反观孙权,虽然占据了东吴这样的富庶之地,但是跟曹操的百万大军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刘只能结盟,这就形成了这两个弱小集团在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也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孙刘两家克敌制胜的关键之处。
在东吴主站和主和派争吵不休,但是主和派支持的人比较多。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9bce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0.png)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逼真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及这些战争所承载的意义。
1. 战争描写模式1.1 单挑和群雄混战《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采用了多种模式。
其中之一是单挑,表现了英勇战士之间的交锋。
关羽与华雄、张飞与吕布等对决场景极具激烈性和紧凑感。
此外,群雄混战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斗形式,例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展示了各方势力在巨大规模上发生冲突。
1.2 攻城与围困攻城与围困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术手段。
刘备攻打荆州时,曹操对付刘备的攻势时常采用围困战术。
关羽围城令曹操陷入困境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甚广的经典描写。
2. 战争意义2.1 政治斗争与合纵连横《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并非简单的血腥冲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各个势力通过战争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统治地位等政治目标。
而合纵连横则是各方智者所采用的策略,通过利用战争形式来达到政治联盟的目标。
2.2 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在战争中展现了忠诚和背叛之间的选择。
例如曹操身边的贾诩,他以智谋帮助曹操在战场上屡屡取胜,然而最终出于民生不得已离开曹营;关羽向刘备效忠,在长坂坡之战中表现出了对主公无尽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坚守信仰。
2.3 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以英雄气概和悲壮情调为主线的。
无论是吕布的浴血奋战、刘备的群英会、还是诸葛亮献计连环计,都在展示出人物对于忠诚、荣誉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冲突和恶斗,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复杂而真实的政治斗争和人性之间的纠葛。
在这些战争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包含了政治联盟、忠诚与背叛、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等方面,这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2a21657e21af45b307a87f.png)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
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7c10e78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f.png)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第一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谋略《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
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
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0b645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c.png)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小说,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下面我来说说书中战争描写的特点吧!1。
选择典型环境,展开细致的描写。
不管是黄巾起义还是诸侯讨伐董卓,又或者是孙刘联盟抗曹,都是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展开描写的,作者抓住当时发生的典型事件,展开了细致而有层次的描写,使人读了如临其境。
2。
表现复杂性格,揭示矛盾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单纯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错综复杂的、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仁”“智”“勇”“忠”“奸”等多种人物性格。
作者对这些矛盾斗争都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这些矛盾冲突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广阔的描写舞台,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主要内容,占去全书五分之四以上篇幅。
它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表现出作者卓越艺术才能的地方。
小说不仅结构宏大,气势磅礴,还写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比鲜明。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在战争中歌颂正义,鞭笞邪恶;在战争中描写战胜者,塑造战败者。
在同一场战争中,胜[gPARAGRAPH3]与失败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使整部小说笼罩着一种紧张、悲壮的气氛。
2。
短小精悍。
《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那样拥有巨大的篇幅,但仍然洋洋洒洒,将人物之多,战争之频繁,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简洁凝练的手法,去掉冗杂拖沓的情节,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鲜明的图景,使读者耳目一新。
3。
合理安排。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放在第一章,因为他们一登场就是高潮,一开始就精彩纷呈。
许多英雄人物往往是先被打败,然后又经过奋力搏杀最终战胜对手,赢得胜利。
正是由于这些非凡的战绩,使小说充满了神奇、惊险的色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斩魏延、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脍灸人口的篇章。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643ea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e.png)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东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
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
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
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
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
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
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
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
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8df05d79e314332396893ca.png)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东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
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
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
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
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
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
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
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
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
《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9613bda8956bec0875e36b.png)
《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最擅长描写战争,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有:
首先,作者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而是着重表现每次战争的不同条件,特别是具体条件下战略战术的运用,突出战争指挥者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战争成败的重要意义,因此它不仅描写了战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揭示出战争的某些客观规律,而且写出了各次战争的特点。
其次,小说所描写的系列战争彼此关联照应,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
第三,在以写战争为主的同时,也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而这些活动又与战争的进程有机联系。
如“赤壁之战”杀伐之际,庞统挑灯攻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都富有诗情画意,不但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也使节奏富于变化,张弛有致,更切合艺术欣赏的要求。
第四,着眼于最富于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情节,通过战争进程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众多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赤壁之战中描写具有英雄才略的周瑜和诸葛亮。
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和支使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将计就计,巧妙地加以利用。
但周瑜的安排都不出诸葛亮所料,而且周瑜假借断粮道、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计谋,也被诸葛亮识破。
这些自然写出了诸葛亮的才能气度处处超过周瑜。
总之,这部小说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歌颂了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ed147b2927284b73f2425094.png)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作者:张鹏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
小说描写了大小战争共四十多场,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
在作者笔下,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生动具体而又各具特点,作者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每一次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详尽地介绍了主将的性格、兵力的配备部署、双方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无不丰富多彩,各尽其妙。
作者笔下的战争,变换无穷而又互不雷同,读来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深长。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1.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写出了政治军事斗争中的许多奇谋胜算,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关系全局,决定成败的。
2.把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
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战争的全局,而战术运用是否得当,则影响战争的局部。
如赤壁之战整个战略决策写得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并和战术应用相结合,把战争描写得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3.把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魁伟动人”的“武勇智术”,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6c43a331b4daa58da0114a7a.png)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战争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政治斗争的白热化,就有可能导致战争。
汉末三国时期激烈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转化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争,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再现了三国的兴亡史,在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战争规模之广和延续之久,它描写战争的高度艺术技巧,在中外军事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对战争进行描写时,选取了一些战役做重点描写,作者并未花费在所有战争上平均用墨;在战争描写中侧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在对战争进行描写时,侧重于表现“智斗”在战争中的作用;此外,善于虚构和夸张、采取缓驰相间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一些妙趣横生的场面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三国演义》可以算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巨作,它关于战争描写方面的成就是任何一部中国古代军事题材小说都无法与其相伯仲的,《三国演义》整个故事的中心始终是贯穿始终、延绵不绝的战争,通过对这一时期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描写,再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战争场景,使读者犹见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为之厮杀的场面;运筹帷幄,奇策妙计迭出不穷、令人拍案叫绝!《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的着眼点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千军万马的攻略城池的拼杀、刀枪剑戟的搏斗,而是通过战争去反映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志、情绪和他们之间尖锐的冲突,借政治的尖锐化、激烈化来充分展现人物行动和灵魂,这是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感动人、令人百看不厌的根本原因。
此外,《三国演义》通过对战争的的描写所传播的军事知识及作战经验,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据此,我认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数百次的的战争描写中,有侧重点的描写一些战争,而不是在所有的战争上平均用墨(一)《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既有排山倒海的血战,也有惊心动魄的厮杀、既有旷日持久的两军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役,又有千出百击的小战斗。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创)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创)](https://img.taocdn.com/s3/m/b05431c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d.png)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析了《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点,以及战争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军事事件、战争描写、塑造人物《三国演义》从形式看主要是许多政治军事事件构成的,特别是战争战役的叙述,更成为本书的鲜明特色之一,以致有不少人将其成为军事文学。
其中各次战役前的论争和准备最令人叫绝。
敌对双方对战役的胜负运算与论证,对战略战术的确定,以及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对方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软肋对写的十分生动、逼真,使读者犹如置身战争中。
作者描写战争不但逼真,而且富涵文采。
作者擅长描写战争,并且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如注意描写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战术的运用,以及作战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如作品中最著名的三次战役: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每次战役的写法都跟随战争的特点发生变化,司马懿的长于谋略等都写得绘声绘色。
如下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中的战役有一大部分具有相似性,而又分别各具特色。
作品中最大的三次战役:关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名战。
但强者失败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曹袁的关渡之战,袁绍输在不会用人,坐失良机。
沮授劝袁绍:“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及自败矣。
”但是袁绍没有用他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对峙中,韩猛押运粮草被曹将徐晃、史涣烧掉,袁绍不引以为戒当曹操军粮告竭之时,如果袁绍听信许攸的建议掩袭许昌,那失败的应该是曹操吧!官渡一役袁绍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袁绍没能采谏,没能用对人,后者说袁绍根本不会用人。
赤壁之战曹操输在骄傲自负,战术失误,赤壁之战前曹操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除刘综屡战屡胜,没遇到大的军事挫折。
当时曹操有北方兵和荆州降兵共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左右,曹操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
试析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特色_王世勇
![试析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特色_王世勇](https://img.taocdn.com/s3/m/292a969cdd88d0d233d46acf.png)
试析 三国演义 的战争描写特色王世勇(甘肃定西师专中文系 743000)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 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争,总结了许多封建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战争描写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成就突出,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原则。
其中含有辩证法因素,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争,避免了呆板和单调。
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三国演义 中的战争描写,由于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更由于作者非凡的军事组织才能,从而使 三国演义 中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后世之人所仰慕,也为后人描写战争提供了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作,是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
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方面写战争,充分表现战争前的政治形式,战争的错综复杂,揭示胜负的原因,通过人物活动和内心的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起伏发展。
关键词:试析战争;战争描写;特色三国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和传说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它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公元184年),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公元280年),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作者在广泛采用史传材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酝酿而成。
东汉后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日益骄奢淫逸,宦官和外戚相继专权,因而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国力凋敝,民不聊生,终于导致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割据一方,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
而 三国演义 就反映了公元3世纪前后,黄巾起义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展示了历史的过程。
谴责了董卓、曹操、歌颂了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歌颂了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
各集团之间由于利害关系或联合或斗争,而这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地主武装,为了取代东汉王朝,攫取财产和权力,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
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把战争写的各具特点、有声有色、绝不雷同。
有时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有时从小处着手写细节;或者以少胜多弱克强,或以多胜少强凌弱;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交的速决;不但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而且有千百人出场小打;有先胜后败,也有转败为胜;有刀枪相向的疆场搏杀,更有幕后运筹出奇制胜;这样写充分展示出了各场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其中的三个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均为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均都运用了火攻,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各不相同。
先以交战双方而言:官渡之战是曹操对袁绍,赤壁之战则是孙刘联军对曹操,彝陵之战则是陆逊对刘备;从战场环境而言也不尽相同,官渡之战主战场在黄河边的平原地带,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则在长江上,彝陵之战的主战场则在深山密林中;再从用火的目标来看也各不一样,官渡之战烧的是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烧的是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烧的是刘备的军营;最后从决定战一胜负的因素来看,也各不一般,官渡之战曹操胜在能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而袁绍则听不进去别人的忠言和劝告,一意孤行、错失良机导致战场惨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在东吴军队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周瑜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以及巧借东风等方面,而曹操则输在兵士不习水战、连船练兵及对黄盖诈降的轻信等因素;彝陵之战东吴则胜在陆逊的沉着冷静、对战局的准确洞察及其超凡卓越的军事才能、良好的军事素养;刘备则败在盲目自大、骄傲轻敌、对自己的对手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以及其在率兵打仗方面的才能平庸。
作者能将有很大的共同之处的三场大战役写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且都有声有色,精彩绝伦,可见作者在这方面费了相当的心思,花了不少的气力,更可看出做作者写这些大场面方面的非凡造诣。
二、政治外交相交织,刀兵唇舌俱惊心。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既利于表现与战争相关的复杂形势,有利于突出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使战争局面更加复杂,使战争场面更加宏大,使战争气氛更加风起云涌,使读者觉得扑朔迷离、紧扣心弦,觉得刀兵未动,却已是杀机四伏、争斗激烈。
如第四十四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曹操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下江南欲吞并东吴。
此时此刻,东吴内部政治争斗已是非常激烈,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多想投降,以鲁肃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两派之争相当激烈,他们在孙权面前陈述观点,据理力争,各不相让,使孙权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决断,进退两难,这就是内部的政治争斗。
而在东吴内部争执不断、孙权左右为难,形势极不明朗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身过江,来到东吴,与江南的文臣刚一照面,张昭等人便相继发难、唇枪舌剑、轮番攻击;诸葛亮则不慌不忙、沉着应战、针锋相对、据理力辩、言辞犀利、势孤而理不孤,尽挫江南一班文臣锋芒,或使其无言以对,或使其满面羞愧,还有后面的智激周瑜,这即为外交争斗,唇枪舌战,精彩绝伦。
作者将这些内部政治争斗、外在外交之争,与后面的赤壁大战交织在一起写,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复杂形势,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以及相关集团的矛盾冲突,又生动的反映了结盟、共同拒曹的全过程,还为曹操兵败,孙权、刘备取胜埋了伏笔,下了注脚,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却激烈异常,更扣人心弦。
又如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周瑜请刘备会面,设宴相待,并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衣壁中,抛杯为号,欲除刘备欲为国除去后患。
饮宴之时,周瑜起身把盏,待发现刘备身后一人按剑而立,到弄清此人为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时,吓得汗流浃背,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刘备安然返回,这在三江口之战前,此后,蒋干向曹操自荐:“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周瑜于群英会上设下圈套,使用反间计,让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除了蔡瑁和张允。
这一着妙棋,无异于斩掉了曹操的左右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也是将各怀心事、暗藏杀机的外交斗争与短兵相接、战场争锋交织在一起来写,使的各方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既反映了孙吴联盟的不坚固,又为曹操连船练兵的原因作了解释。
这足见作者的苦心经营,一番匠心,把战场明争与战场外暗斗结合起来写,使读者的心随之起伏,情随之波动。
三、运筹帷幄重决策,奇谋妙计定成败《三国演义》写战争着重于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着重于战略决策及战术的应用,往往以奇谋妙计定成败,多出奇制胜,突出了统帅部、谋士团在战争的重要作用。
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劫乌巢、烧粮草,以七万军胜袁绍七十余万众;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决定用火攻,施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接着又派庞统过江授曹操连环计,最后火烧赤壁,所以孙刘联军以数万之众胜曹操八十余万;在彝陵之战中,陆逊以十万兵敌刘备七十余万精兵,先坚壁不出,后火烧连营,转守为攻,迫使刘备败走白帝城。
这三次重大战役,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都是用了火攻,都体现了统帅部或谋士团的正确决策、运筹帷幄、妙施巧计、连环用计、计中有计、重视战略、战术的应用,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才得以决胜千里。
就穿插于这几场大战之中的小仗也是如此,不用说诸葛亮火烧博望、白河水淹、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葫芦峪,这些战例无不闪着智慧的光芒。
更有苟攸献计劫粮车、许攸定计诀漳河、郭嘉遗计定辽东、徐庶用计袭樊城、庞统计取涪水关,等多谋善断、长于神机妙算的谋士;还有张辽将计就计战合淝、巧设伏兵逍遥津;黄忠巧计夺取黄天荡、以逸待劳占对山;赵云据汉水以寡胜众;关云长计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姜伯约背水破大敌、弃粮胜魏兵;这些有勇有谋、长于领兵作战的武将;就连勇猛过人、脾气暴躁的张飞也能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竟然也粗中有细、偶然用计。
这么多的战例,或设伏、或劫营、或水淹、或火攻;或江上水战、或陆地车攻、或马上对阵;或声东击西、或围城打援、或调虎离山;形式多样、规模不一、见仁见智、各显其能、兵法战策、多在其中,难怪人们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兵略。
四、情节事件显性格,战争之中写人物。
《三国演义》将人物置身于事件冲突之中、战争纷争之内,让人物去表现,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
且不说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事件来突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特点;且不说于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战长沙等事件来表现关羽的神勇无敌、忠肝义胆;且不说于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凤鸣山力斩五将等事件来塑造赵云英勇盖世、一身是胆;且不说于立马长板桥、义释老严颜、葭萌关下战马超、智取瓦口隘来表现张飞的勇猛过人、粗中有细。
单说以造箭欲除诸葛亮、遣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被三次气死等事件来反映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单说以不听诸葛亮的叮嘱、不听王平的劝谏,在山顶扎营,失掉街亭等来表现马谡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特点;单说以甘被杖责,书信诈降,放火烧船,冒火冲杀诸事件来表现黄盖的忠勇果敢、不计个人得失。
《三国演义》于诸多战争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人物形象,他们或足智多谋,或昏庸无能;或英雄盖世,或软弱无能;或是忠肝义胆的大丈夫,或为阴险奸诈的伪君子。
那么多的人物在上演着一场场历史大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战争中把人物表现的各具特色、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生动鲜活。
五、轻松场面巧穿插,张弛有度写战争。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战争,即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样大的战争场面、少有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那样惨烈的场面描写往往却在大战在即、战云密布、刀出鞘、弓上弦的紧张气氛中插入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如赤壁之战前:周瑜不管曹操大兵压境,敌众我寡之势,在蒋干来做说客时,大摆筵席、群英会上舞剑作歌,这即为大将风度、英雄襟怀;诸葛亮草船借箭时,靠近曹军水寨,传令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劝其只顾饮酒取乐,置身如此凶险之地,诸葛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且明知周瑜要以此来加害自己,仍是沉着冷静、淡然置之;更有曹操大船设宴、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慨当以慷”,拥兵百万、心雄万夫、踌躇满志、志在一统江山、平定天下,真乃一时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