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推算法
年份顺推和倒推天干地支推算年,公元前也能推算,准确无误【完美版】
知道几几年算天干地支,知道天干地支算倒退算出几几年。
包括算公元前。
真正顺推和逆推。
其他就不用看了算天干:按照以下顺序。
记住下面的顺序就行,其他不用管。
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算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公元干支纪年法:如:2000年(庚辰)天干即:庚0地支:用2000除以12等于166余8即:辰8公元前纪年法:如:公元前781年(庚申)781天干:11-1=10即:庚0地支:781除以12等于65余1 13-1=12即:申12公元前314年(丁未)天干:11-4=7即:丁7地支:314除以12等于26余2即:13-2=11即:未11公元前57年(甲子)天干:11-7=4(甲)地支:57除以12等于4余913-9=4(子)公元前1年(庚申)天干:11-1=10(庚)地支:13-1=12很关键的一个关系:被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很辛苦才发现的算法。
大家给点分吧。
如下内容绝对真实,具有较高价值。
(申)(被除数-余数)/除数(12)=商即被除数=12*商+余数比如要算甲辰年离今年2012年最近的是公元几几年:1、知道了是算公元后的。
那么天干:甲就是4地支:辰就是8。
(这个8就是余数,而这个4就是被除数的末尾那个数必须是4)注意:如果要算公元前天干:那就需要11-4=7;地支:就需要13-8=52、设被除数为X,商为S那么X=12S+83、分析:如果我们要得到甲辰年,被除数S的尾数必须是4的数。
当S=1时,X=20当S=2时,X=32当S=3时,X=44...............................这个就符合当S=4时,X=56当S=5时,X=68当S=6时,X=80当S=7时,X=92当S=8时,X=104..............................这个就符合4、这样下来就知道了,以60年为系数往上加当S=163时,X=1964当S=164时,X=1976当S=165时,X=1988当S=166时,X=2000当S=167时,X=2012当S=168时,X=2024所以1964年和2024年是离我们最近的甲辰年。
年干支的计算方法
年干支的计算方法
年干支的计算方法是将公元纪年除以12,取余数,根据余数来确定对应干支。
如果余数对应着前一年的干支,就用上一个年份的干支来计算。
例如,如果今年的年份为壬寅,即“天干=水木、地支=水木”,那么就是天干为壬水,地支为寅木。
再根据年干支的计算方法,将天干地支排列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完整的年干支。
此外,也可以通过“太岁纪时法”来计算年干支。
即从甲子年开始,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轮流纪年。
在确定好年份之后,就可以根据生肖顺序来确定当年的天干地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公历年份换算农历干支纪年口诀】(含公元前后两种换算方法公式)简单、实用、易学、好记
【公历年份换算农历干支纪年口诀】(含公元前后两种换算方法公式)简单、实用、易学、好记【公历年份换算农历干支纪年口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采用的是阴阳合历。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干支纪年以每年春节换年。
而在历史教学中记录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都是采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有一个简单的换算口诀如下:一,用数字对应天干地支:自然数: 1 2 3 4 5 6 7 8 9 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自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举例(以2018为例):公元年数减去3——2018-3=201510除余數是天干——2015÷10=201……5(戊)该数再用12除——2015÷12=167……11(戌)余数就把地支显所以2018年按干支纪年就是戊戌年。
以上是公历公元年份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
下面姜毅同志研究发现了另一段年份的换算方法,即:公历公元前年份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一,用數字對應天干地支:0 9 8 7 6 5 4 3 2 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0 1110 9 8 7 6 5 4 3 2 1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二,口訣並舉例(以公元前57年為例):公元前年數加3:57+3=601.60除10的余數是天干:60÷10=6……0(0对应的天干是甲);还有一种更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年数加3后的和不用作除10计算,直接用和的个位数与天干对应即可。
2.60除12的余数是地支:60÷12=5……0(0对应的地支是子)余数就把地支显所以公元前57年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就是甲子年。
又如:将公元前1250年换算成干支年:1250+3=1253① 和的个位3对应的天干为辛②1253÷12=104 (5)余数5对应的地支为未故公元前1250年为辛未年。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导读:我们查询日历的时候,会看到两种表示方法,一个是数字版的公历年份表示,一个是文字版的农历年份表示,公历年每年加一,农历年却是不同的,计算方法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那么,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是怎样的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第一种:先将天干进行编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 2、 3凡是公元后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余类推。
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
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余类推。
如辛酉政变(1861)、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发生年代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1”,而“1”刚好对应天干中的辛。
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干支年份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是以年份的干支命名的:辛酉政变(麒祥政变)、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癸卯学制、辛亥革命等等。
原因是当时还没有使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直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时才开始使用。
干支纪年(1)辛酉政变——发生于1861年,农历辛酉年,慈禧太后夺权。
(2)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农历甲午年,中日黄海大战。
(3)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农历戊戌年,变法仅维持103天。
(4)庚子赔款——发生于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5)辛丑条约——发生于1901年,农历辛丑年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癸卯学制——发生于1905年,农历癸卯年,晚清最后一次学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
(7)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农历辛亥年,起义推翻了满清统治。
再将地支进行编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10、11、 0、 1、 2、3把公元某年的数字除以12,余数为“4”,那么该年的地支就是“子”;余数为“5”就是“丑”;其余类推。
天干地支纪年的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的计算方法简介:天干地支ti a n^ n zh i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 为、乙(y)丙(bi n)丁(d i n)戊(wu)>己(j )庚(ge ng、辛(x i )壬(r n)癸(gu)十二地支:子(z )丑(ch 、寅(y n)卯(mdo)、辰(ch旳)巳( s )午(wd)未(wei)>申(shen酉(yb)戌(xu)>亥(h c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1] ------------------------- 子: 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早在公元前 2697 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 z)丑(ch 6)寅(y n)、卯(mdo)、辰(ch en)、巳( s )午(wu)>未(wei)申(sh e n 酉(y 6 U、戌(xo)亥(hC、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 3,除以 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 12 的余数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则用 58-“年份数除以 60的余数”后计算)也可以天干:年份出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 3 为负,则 +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 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 3 为负,则 +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怎样从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对应的干支纪年和纪日)摘要: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
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的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的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的干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日期。
------------------------------------------------------------------------------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
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
干支纪年的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
因此,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的人,总不免要遇到查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问题。
通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
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
(10)干支纪年推算方法
(10)干支纪年推算方法一、概论干支记日法,也称甲子记日法,这是我国独特的计时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个,因而也叫“十天干”或“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因而也叫“十二地支”或“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记日,即用十天干周而复始地来记日,早在夏代就出现了。
这从夏代后期的几个国王棗胤甲、孔甲、履癸等用天干命名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商代则在夏代天干记日的基础上创造了干支记日法。
干支记日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等共六十个甲子,俗称“六十花甲子”(简称“花甲”)。
一个花甲以后天干地支再从头相配组合,如此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的干支记日法,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一直使用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这长达2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从未间断过,也没有发生过错乱,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悠久而完整的记日史料。
干支记日法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一个重要进步。
二、纪年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凡是公元后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其余以此类推。
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
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依次类推。
干支推算法年
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法一、干支结合纪年:干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都可依据其所属干支的属性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
在研究子午流注开穴,推演五运六气变化等过程中,都必须掌握年、月、日、时干支。
目前我们采用公元纪年,就需要将公元换算干支,以利应用。
干支纪年,其方法是把每一年配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
配的方法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按着干支的顺序依次向下排列。
天干的第一位是甲与地支第一位子相互配合起来便是甲子,这一年就叫甲子年。
从甲子年开始天干和地支相配合,每年不同,天干往复排列六次,地支往复排列五次,共得六十年。
以后又转到甲和子相合,所以每六十年称为一周,或者叫一个甲子。
我们一般把一个快满六十岁的人称为年近花甲,这就是因为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的意思。
为了避免临时换算麻烦,现将干支相合一周的次序,排列如后:古代历法,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年分十二个月,一日分十二个时辰。
每逢五年有六十个月,五天则有六十个时辰。
为便于记忆,有一首歌诀(见本书二十四页十六行)。
因为甲己、乙庚等皆隔五数,由甲至己周而复始。
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一月是甲子月。
甲己之日由甲子时开始,第一个时辰是甲子时。
乙庚年、日,第一月则为丙子,丙辛年、日,第一月则为戊子,丁壬年、日,第一月则为庚子,戊癸年、日,第一月则为壬子。
年干支的推算法;只要知道1982年是“壬戌”年,即可按干支六十环周顺推,则知1983年为“癸亥”年,倒推1981年为辛酉,1980年为庚申年。
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干支或任何一年的干支怎么办呢?可采取如下公式:“取当年的年数,减去三,再从余数中除去干支周转数,余下的数字就是所求的年干支的代数。
例如:欲求1982年干支,1982—3:1979÷60(在1979这个数中共有32个60,即干支周转数),余下的59,按六十环顺推,就是“壬戌”,则知1982年干支为壬戌年。
又如:1983(年)—3=1980;以1980÷60(干支周数)=33余0,零表示六十甲子环最后一个,就是癸亥,可知“癸亥”是1983年的干支。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一)干支纪年法的传统算法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
以此类推。
(如下表)十二生肖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如下表)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子丑寅卯辰己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午未申酉戊亥11-13:13-15:15-17:17-19:19-21:21-231(二)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传统的计算法,必须知道一个已知年,然后往前后推算,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每个字都有对应的一个符号。
如下表:4 5 6 7 8 9 0 1 2 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虎牛鼠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年份的最后一个数字就对应天干的相应的字,然后用年份除以12所得的余数,用这个余数去找相对应的地支字和十二生肖字,于是天干地支字的组合便是干支纪年,对应的生肖字便是生肖纪年。
如2006年,6对应的天干字是丙字,200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2006年是丙戌年,狗年。
干支纪年怎么换算的?(计算年份)
干支纪年怎么换算的?(计算年份)
转载:先看下面两个对应关系:
一、干支与公元纪年年份的尾数的对应关系。
尾数(编号) 4 5 6
7 8 9 0 1 2 3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二、地支与公元纪年年份除60后的余数的关系,如果余数大于12则除12找余数,若小于12则直接找最终余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
余数(编号)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需要说明的是,天干的0代表10和0,地支的0代表0和12。
除60代表60年一轮回,余数除12是因地支有12位数。
注意:天干与地支的编号都是从4开始的。
第一种方法:
例1:公元1900年换算干支纪年如下:
1、看尾数找天干。
1900年尾数为0,则对应天干为“庚”。
2、算余数找地支。
1900÷60余数40,40大于12,则除以12余4,4对应地支为“子”。
于是1900年就是庚子年。
第二种方法:
1、确定天干:用年份除以10,可得到一个余数,该余数就是对应的天干。
2、确定地支:用年份除以12,可得到一个余数,该余数就是对应的地支。
例2:怎样确定今年(公元2006年)的干支纪年?
1)2006÷10=200……6 “6”对应的天干是“丙”
2)2006÷12=167……2 “2”对应的地支是“戌”。
所以,2006年就是丙戌年.。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推算方法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计算方法牙克石第五中学刘亚萍我国主要采纳公元纪年,干支纪年仍在使用,历史教课中,经常会接触到干支纪年,学生经常迷惑。
关于文科教师和学生而言,认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关系和互相计算方法,有必定用途。
一、由公元纪年计算干支纪年1、运用公元余数与六十甲子对应法直接计算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必定次序组合成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循环往复。
因此,任何一个公元年份除以 60 此后,只需所得余数同样,其对应的干支也必定同样。
依据这个推理,笔者将公元年份除以 60 所得余数按次序加以编号与六十甲子表对应制成表一。
该表有两大长处:第一,它成立在以公元4 年为甲子年这个已知条件上;第二能够同时检索公元前、后的全部干支。
使用方法是①当公元年数小于 60 时,能够直接从表一中找到对应的干支,公元后的与干支左边的编号对应,公元前的与干支右侧括号内的编号对应。
如公元 4 年和公元前 57 年都是甲子年,公元 1 年和公元前 60 年都是辛酉年。
②当公元年数大于 60 时,将公元年数除以 60,所得余数对应表一中的干支就是该公元纪年的干支。
如 1894 年除以 60 得余数为 34,对应表一可知 1894 年的干支是甲午年,而公元前 1894 年则是丁亥年。
表一六十甲子与公元余数对应表04 甲子14 甲戌24 甲申34 甲午44 甲辰54 甲寅(57)(47)(37)(27)(17)(07)05 乙丑15 乙亥25 乙酉35 乙未45 乙巳55 乙卯(56)(46)(36)(26)(16)(06)06 丙寅16 丙子26 丙戌36 丙申46 丙午56 丙辰(55)(45)(35)(25)(15)(05)07 丁卯17 丁丑27 丁亥37 丁酉47 丁未57 丁巳(54)(44)(34)(24)(14)(04)08 戊辰18 戊寅28 戊子38 戊戌48 戊申58 戊午(53)(43)(33)(23)(13)(03)09 己巳19 己卯29 己丑39 己亥49 己酉59 己申(52)(42)(32)(22)(12)(02)10 庚午20 庚辰30 庚寅40 庚子50 庚戌00 庚申(51)(41)(31)(21)(11)(01)11 辛未21 辛巳31 辛卯41 辛丑51 辛亥01 辛酉(50)(40)(30)(20)(10)(00)12 壬申22 壬午32 壬辰42 壬寅52 壬子02 壬戌(49)(39)(29)(19)(09)(59)13 癸酉23 癸未33 癸巳43 癸卯53 癸丑03 癸亥(48)(38)(28)(18)(08)(58)2、尾数余数对应法因为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挨次搭配而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都是按次序循环使用。
公元前的干支计算公式
公元前的干支计算公式一、天干对应数字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或10)二、地支对应数字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或12)三、公元前的干支计算公式公元元年(1年)是辛酉年,所以公元前1年是庚申年,公元前2年是己未年,由此可以得出公元前年份干支推算公式:公式一:天干:8-公元前年份尾数,得到是几,就是天干对应的第几位,如果不够减,就用18减去公元前年份尾数;地支:10-(公元前年份除以12余数),得到是几,就是地支对应的第几位,如果不够减,就用22减去(公元前年份除以12余数)。
例如:公元前2019年,公元前2019尾数是9,不够减,就用18-9=9,天干第九位为壬;公元前2019除以12余数为3,用10-3=7,地支第七位为午,所以公元前2019年是壬午(马)年。
公式二:用58-(公元前年份除以60余数),得到是几,就是六十甲子中对应的第几位,如果不够减,就用118减去(公元前年份除以60余数)。
例如:公元前2019年,公元前2019除以60余数为39,用58-39=19,六十甲子的第十九位为壬午,所以公元前2019年是壬午(马)年。
【资料拓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是指中国传统纪年历法。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这就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进入下一年。
(1)天干(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干支计算法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数为 7 ,天干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2028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闰七月大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闰六月小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壬戊年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2004年是公历“闰年”,2月为29天,比平年2月28天多一天。古代埃及人及我国春秋时代的历法家都测算出一年为365天。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即阳历的一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这样,4年时间就要多出23时15分4秒,接近一天(24小时)的时间,于是,历法家便规定每四年置一个“闰年”,即在这一年的2月增加一天,这一天也称“闰日”,后来又规定每400年置97个闰年。
天干地支算法
天干地支算法转换规则方法一 1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 年,用该年尾数 5 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
然后,用1995 除以12 得余数为3。
用余数 3 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
那么,公元1995 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 ,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 1 查找地支为“酉” 。
那么,公元1861 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 或者用该年除以12 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 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 ;除以12余数为0, 则取地支中的第0 位“申”。
那么,公元120 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 6 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 6 相对应的“丙”和“寅” ,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 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 年,则取尾数 1 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 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 年则为壬申年。
2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 年,用尾数 5 取天干中的“丙” ;155 除以12 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方法二 1.天干的确认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
由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一、干支介绍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3、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十二时辰(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
以此类推(如下表)。
(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下表是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二、由公元推干支纪年(一)方法一,天干地支统一算出干支纪年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借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如下: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1、计算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怎样从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对应地干支纪年和纪日)摘要: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除以地余数是天干,除以地余数是地支.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地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 [*() ][] [] [*() ] (奇数月,偶数月)其中是世纪数减一,是年份后两位,是月份,是日数.月和月按上一年地月和月来算.除以地余数是天干,除以地余数是地支.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地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地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地干支纪日对应地公历日期.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地日食地研究,我国地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年月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干支纪年地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因此,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地人,总不免要遇到查某一年地干支或某一日地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地问题.通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日期求干支地公式.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地公式前,先把干支地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地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地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地最小公倍数.而正是和地最小公倍数.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号,“乙丑”编为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地对照表,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地,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天干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地序数(如果余数是,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号干支,因为(表示取余数),对应地天干是庚,,对应地地支是子,所以号干支就是庚子.显然,一个整数除以地余数就是它地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而由干支推它地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地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地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地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地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其中是待求地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 ( ) ,即戊午地序号是.这和上面地对照表地是一致地.一般地,若天干地序号为,地支地序号为,则干支地序号为:≡( ) ()简单点说,如果地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地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就是干支地序号.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地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地求算.需要说明地是,干支纪年纪地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但因为农历年地岁首和公历年地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地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地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地农历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地干支序号为:() ,()其中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号,就可以求出相应地干支来.比如年地干支序号:() ,,天干为甲,,地支为申,因此,年是甲申年.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天干,用直接除以,就可以得到地支.这是因为()等价于* ,其中是除以地商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余数也必然相等.而右边第一项是地倍数,自然也是地倍数,能够被整数,于是除以地余数就必然等于除以地余数.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地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而对于年份地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甲,末尾为地年份地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再来看日干支地求算.我们可以仿照星期地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地计算日干支地公式如下:()* [()] [()] [()] ,()其中是年份,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地整数部分.把除以,余数就是干支地序号.或者把除以或,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过,和形式相似地求星期地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在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地结果是一个较大地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地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先来看和年份有关地部分地改进.我们知道,按公历地置闰规则,一个世纪地总天数可能是天,或天.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地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天;否则就只有天.我们不妨称有天地世纪为“平世纪”,有天地世纪为“闰世纪”.对于平世纪,因为,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地干支就向后推进个序号.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月日地公式:[] ,()其中是世纪数减一.而计算任一年月日地干支地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 [] ,即[] [] ,()其中是年份后两位数字.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天数()减后地剩余天数()如果把月和月看成是上一年地月和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地式子:’ ≡[*() ] ( ) ()及’ ≡[*() ] ( ) (奇数月,偶数月),()其中,’是从月日开始算起地累积天数,是月份,是日数.把()()两式和()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地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地天干和地支地公式:[] [] [*() ] ;()[] [] [*() ] (奇数月,偶数月)()如果先求得了,那么(奇数月,偶数月).()地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除以地余数就是地支序号.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月和月是当做上一年地月和月来算地,因此和也要按上一年地年份来取值.我们可以把()()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 [] [*() ] ,可以看出它们地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地不同.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地.比如,历法有所谓“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天最热地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地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地用语.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地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地时间,所以就在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地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地日期以备参考.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地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来.历法规定夏至之后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或二十天;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中伏地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为夏至、立秋地日期和庚日地日期是逐年浮动地,立秋之后地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地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就长达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地第一个丙日,出梅是指小暑之后地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地规定.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年地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这需要先知道夏至和立秋地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月日,立秋是月日,那么运用公式(),夏至这天地为:* [] * [] [*() ],个位数是,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天,也就是月日,这天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则是月日.同样可算出立秋这天地为:* [] * [] [*() ],是个戊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天,也即月日,这天就是末伏第一天.由此也可知,年地中伏只有十天.同样可以由芒种和小暑两节气地日期,算出年地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别是月日和月日.反过来,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应地年份和日期就相对麻烦一点了.因为干支是循环使用地,所以必须先知道欲求对应年份和日期地干支是属于哪一次循环.比如我们预先用公式()算出来、、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变法是哪一年,首先要确定它是十九世纪末地事情,也即是属于年开始地这一个循环里.那么,我们用公式()可以算出来戊戌地序号是,于是戊戌年就是()年.之所以要先减一,是因为甲子地序号为,需要把这个序号先减去.至于日干支,因为古书里地日干支总是和年、月配合使用地,所以不难确定它属于哪个循环.比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地日子是崇祯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祯十六年就是公元年.三月虽然是农历地三月,但我们知道农历地日期在公历里虽然是浮动地,但也不出一定地范围,比如农历三月初一,总是在公历月日到月日之间浮动.因此,先来算年月日地干支.我们有:* [] * [] [*() ],个位数是,,除以余,所以这一天地干支是癸酉,其序号为**.而丁未地序号是**,在癸未之后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月日之后天,即月日.这就是说,崇祯自缢地日子是年月日,这和查万年历地结果是一致地.。
干支纪年法的计算
干支纪年法的计算安徽万鸣在历史学习中,对于时间序列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纪年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干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等等。
由于纪年方法的多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记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年份和先后顺序。
因此,认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纪年法是必要的。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纪年方法,其依据主要是天象和农时,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找到相应的规律来理解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计算方法了。
此外,近年来各地高考题中偶尔能见到天干地支纪年法的题目,虽然有人认为考这样的题目有超纲的表现,但能够掌握好干支纪年法对历史学习不无裨益。
干支纪年法是根据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的。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干支纪年就会出现“六十一甲子”的现象了。
用图示来表示就是:表一当然,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去一个一个地数年份。
不过,从表一的排列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十个天干和我们现行的公元纪年都是符合十进制进位法的。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公元纪年尾数相同的,则天干应该是一样的,如同表一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公元后年份的天干地支的推理方法。
一、公元后纪年的干支计算法1.天干定位──尾数定天干首先,我们从一些的已知的年份中去发现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辛酉政变发生于1861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其中的共同点是干支纪年的干支都为辛,公元纪年的尾数同为1。
所以,我们可以假定天干辛对应的数应该是1。
那么依此类推,壬对应的数应该是2;癸对应的数应该是3。
制表如下:表二下面,我们可以检验一下:甲午战争爆发于1984年,尾数为4,对应的天干是甲;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尾数是8,对应的天干是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前辈史家通过逆推,已经确认公元元年系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是年辛酉。
辛对应的数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