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特点。

2.了解水乡的特色和文化。

3.认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全国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1.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

2.水乡的文化特色。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周庄古镇出示一组图片,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的代表建筑,大家说得出它们的名字吗?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1.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游地区,濒临海和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市、省南部、省北部地区。

2.“鱼米之乡”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河网,湖泊星罗,盛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4.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1)目前, 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还有、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3)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约2 300万,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4)上海不仅对地区和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地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和,这里的人们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

知识点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文化特色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和深厚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新城实验学校张敏课标要求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P15)。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P16)。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P16)。

(1.2.3为第一课时)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P16)。

5.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P17)。

(4.5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简要分析“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3.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其它区域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纸币等教具、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发卡纸划分学习小组、安排计分人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家长的认可。

我们在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中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养,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喜欢)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选定目的地就出发吧!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一、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播放微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随身携带的美景——三潭印月;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奶味十足的大白兔奶糖;桂香扑鼻的咸水鸭。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教学分析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摘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本课时学习目标
K
G
明确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点
2
分钟
自制
自学指导
初步感知课本基础知识


本节课重点知识
G
I
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解决该部分问题
5
分钟
自制
自然环境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文字&图片
范围、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知识内容及图片展示等的具体学习过程
E
H
掌握鱼米之乡自然环境的具体特征
10分钟
自制&下载
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三)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49-52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为什么称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鱼米之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探究o思考】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着重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学生可能对其经济发展和人文特点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3.图表解读法:利用地图、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案例材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让学生对这一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如: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师生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区域,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区域的实际应用和区域合作的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区域合作等情况。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了解?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理解这些自然特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结果。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所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2.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实例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学习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学目标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绍兴2013年7月18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

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

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板书)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
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

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板书)
板书: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

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园林艺术
水乡风貌
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作业布置:抄做地理复习提纲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城市
古都:南京、苏州、扬州园林艺术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