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网上考试题库

7 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会伴随梦境的出现。 答案:正确。
第六章 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 所为“潜移默化”是通过()
A 无意识记而接受
B 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C 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D 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答案:A
2 “触景生情”是()
A 有意回忆 B 无意回忆 C 间接回忆 D 机械回忆
答案:B
3 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大描述,在头脑
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A 记忆
B 想象 C 注意 D 思维
答案:B
4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很快 D 很慢
答案:A
5 时记忆中贮存信息的确数量有限的,大约是()个组块。
A 8—10 B 2—5 C 5—9 D 10—15
答案:C
6 在人们的记忆中,大多数的信息是以()形式出现的确。
2、神经元按照突起的数目可以分为() A 单极细胞 B 内导神经元 C 外导神经元 D 双极细胞 E 多极细胞 答案:ADE 3、神经元按照功能可以分为() A 单极细胞 B 内导神经元 C 外导神经元 D 双极细胞 E 多极细胞 答案:BC 三、判断题 1 人类皮层的生长只表现为功能的增加,而数量上没有变化。 答案:错误。也包括数量的增加。 2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有很多树突。 答案:正确。 3 静息电位是指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 答案:正确。 4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 答案:错误。是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5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 答案:正确。 6 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的法则。 答案:正确。 7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 答案:正确。 8 杏仁核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答案:错误。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9 信号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正确。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第一章绪论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D、能力、气质和性格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B、干涉活动C、反映活动D、返回联系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B、神经系统C、脑D、大脑皮层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B、自然性原则C、社会原则D、主观性原则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B、华生C、费希纳D、弗洛伊德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C、认识过程D、反映活动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思维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A、脑B、客观现实C、实践活动D、主观意识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A、反映形式B、感应性C、反应活动D、心理现象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A、生物反映形式B、物理反映形式C、心理反映形式D、化学反映形式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A、感知活动B、思维活动C、想象活动D、意识活动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A、思维B、意志C、意识D、心理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第七章思维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三、突触及突触传递 •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神经元相互联系而构 成的,从而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对人类 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 连,仅互相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 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 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 整合的关键。
• 每个突触包含三个部分。突触前部分, 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突触前部分 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 触小体,其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 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
• 二、中枢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柱中,脑 位于颅腔内。 • (一)脊髓 •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在脊管内,上接 延髓,下端终止于细长的终丝。从横切面看,脊髓中 间是呈“H”型的灰质,灰质外面是白质。灰质的主要 成分是神经元的胞体,白质的主要成分是聚集的神经 纤维束。
• 五、第一作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是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 的,他将客观环境中所有的刺激分成两种 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进一步认为存在 着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 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 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 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 作第二信号系统。
舌回
海马回钩 海马旁回 齿状回 海马沟
底面的沟和回
嗅球 海马回钩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内外侧回
侧副沟
海马
在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隆起。
海马结构 : 海马 + 齿状回
海马
侧脑室
齿 状 回
海马旁回
海马旁回
齿状回
海马
边缘叶
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动的基本过程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 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跟有机体的 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抑制 过程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 弱相联系。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 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 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 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客观现实。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2、生物的反映形式 3、动物的反映形式 4、人类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条件反射 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
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 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理惧怕;吃过梅子的 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
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的条件反射,常 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有: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加以 强化,结果就会造成其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有许多与条 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 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刺激物不发生反应。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 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实质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 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等科学验证,探讨 脑的机能,证明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 关。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 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 是不同的。所有这些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 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实验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兴奋: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过程。
抑制: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过程。
动型:本来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第四章: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五章:感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刺激量。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六章:知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错觉: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第七章: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有意识记: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识努力的识记。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焦虑症患者的荷尔蒙水平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能发生 变化,导致身体紧张和不适感。
精神分裂症的生理机制
大脑结构异常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结构可能存在异常,如脑室扩大、皮质萎缩等, 影响神经元信息传递和大脑功能。
神经递质失衡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多种神经递质可能失衡,如多巴胺、谷氨 酸等,导致思维障碍、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记忆形成的生理机制
1 2 3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生理机制
短期记忆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活动, 而长期记忆则需要新的蛋白质合成和突触结构的 改变。
记忆编码与存储
记忆的编码涉及信息的选择、处理和整合,而记 忆的存储则依赖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突触强度 的维持。
记忆巩固的过程
记忆巩固是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 的过程,涉及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共同活动。
04
认知过程的生理基础
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感觉器官
人类和动物通过感觉器官 接收外部环境信息,如眼 睛、耳朵、鼻子等。
神经传导
感觉信息通过神经元传导 至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大 脑皮层是处理感知觉信息 的主要区域。
感觉适应
随着刺激的持续,感受器 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这 是由于感受器的适应机制。
06
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做出 “战斗或逃跑”反应,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维持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功能。
自主神经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脏器官、血管、腺体等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也参与情 绪反应和行为调节。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2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
[统考2007研]A.杏仁核B.边缘系统C.大脑左半球D.大脑右半球【答案】C【解析】边缘系统是由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组成。
在边缘系统中,海马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大脑皮层则与言语活动存在密切关系。
但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
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按不同方式加工语言信息。
说话、写作、言语理解等言语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左半球来控制与调节的,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言语能力将随受损的不同程度而受到影响。
2.根据拉什利(shley)的脑功能“整体说”,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是()。
[统考2007研]A.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B.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无关C.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有关D.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有关【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shley)的脑功能“整体说”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整合过程,并不存在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都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相联系。
人的学习活动与受到损害的大脑皮层的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害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被损害的区域越大,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就越大。
由此得出推论,学习活动效率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与大脑皮层广泛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有关。
3.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
[统考2008研] A.布洛卡(P.Broca)B.拉什利(shley)C.斯佩里(R.Sperry)D.威尔尼克(C.Wernicke)【答案】C【答案】斯佩里通过对切断了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所进行的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并因此获得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A项,布洛卡发现了言语运动中枢,即布洛卡区。
自考 【章节知识点 重点1】00031心理学 1 学习资料

目录第一章概论 (1)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2)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3)第五章记忆与学习 (4)第六章思维与创造性 (5)第七章智力 (5)第八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6)第九章人格 (6)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7)第十一章心理健康 (8)第十二章毕生发展 (9)第一章概论知识点名称内容认知心理学★★★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是人的心理与研究对象;要研究的是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锡比XX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心理学各流派★★★★流派国家创始人代表人物研究对象其他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斯金纳行为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国M.维特海默维特海默、库尔特.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罗杰斯——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认知心理学美国——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涉及对心理障碍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轻度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主要工作方式包括面谈、实施心理测验和提供集体或个人的心理咨询。
与临床心理学区别在于它面对的心理障碍者症状较轻,更具有辅导和指导的意义。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式。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介绍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包括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介绍了心理学研究发展概况、心理的生理基础、人的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
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基础心理学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在阐述各章内容时,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各个实践领域的应用,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能够顺利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达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学习方法上,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课后的实验研讨等;另一方面,逐渐养成学生批判性学习的习惯,心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即:分析情况以确定因果关系,提出假设,作出客观的决策,批判性地阅读综述文献,批判性地写作。
在本课程中把这些活动中包含的思维技能与大量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学理论一起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课时)主要内容: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二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一.单选1.体表感觉区是(中央后回)2.____即是运动区,也是本体感觉投射区。
(中央前回)3.脑神经有____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12)4.中枢神经系统不包括(脑神经)5.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6.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7.人体感觉信息从脊髓传经____中转,再分别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
(丘脑)8.对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9.____是人体的生命中枢。
(脑干)10.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网状结构)二.名词解释1.全或无定律:是神经元的兴奋性传导的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即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阈限值时,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激强度达到该值时,神经冲动发生并能瞬时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强度即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已诱发的冲动强度也不再发生变化。
2.突触:指相邻神经元间可以传导神经冲动的小空隙。
3.事件相关电位:当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刺激或撤销刺激时,在脑区引起的点位变化。
4.激素:内分泌腺所分泌,由腺细胞直接释放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运输到全身各处的器官组织,从而对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技能起调节作用。
5.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天赋。
表现型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
三.简答1.简要说明各大脑皮质投射区的主要特点是:a.体表感觉代表区:(1)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交叉的(2)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倒置的(3)大脑皮质代表区的大小和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
b.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也是本体感觉的投射区。
刺激中央前回也会引致病人企图发动肢体运动的主观感觉。
c.视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在枕叶距状两侧。
刺激该区域,可以使患者产生简单的主观光感觉,但不能引起完善的视觉形象。
d.听觉代表区:在颞叶的颞横回。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细胞体:整合信息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M: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开车,早操)工具性条件反射M: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
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
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主要分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M: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M: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M: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心理现象的基础

进化理论认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是简单生命形式长期进 化的结果。雌性鸟寻找最美丽、最强壮的雄鸟是为了其携带 的能够提高后代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基因信息,以便获得进化 的优势。在“动物世界”电视节目中,我们从人的认识角度 看动物的行为,但不应假设动物具有任何情境知识,以及把 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意识,它只是这样做了。这样做是成功的, 它们的基因受到进化的偏爱。因此,进化本身是无心的。或 许“天地之美”从来就不是刻意得来的,那仅仅是“无心” 的流露。如果把鸟类筑巢的行为看做是它意识到需要繁殖, 那就是误解了鸟类,因为鸟并没有“意识”活动。
下一页 返回
2.2 感觉与知觉
2.2.2注意
注意是心理学用来描述和解释集中和转移的心理现象。 注意的功能在于把认知过程对准外部刺激,因此能收集有关 信息。听觉注意通常是根据输入的物理特征,选择一个输入 进入意识。在嘈杂的会场中,我们仍很容易注意到朋友熟悉 的声音。视觉注意类似于一个可调节的聚焦灯,不过区域外 的刺激的意义有时也会被加工。视觉注意是指向物体或对象 的,而不是视觉环境中的特定区域。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其 实就是竞争注意的行为。如果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你的包 装设计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切设计将失去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左右脑半球
大脑沿中线被分为两半,即两个半球。半球理论认为, 人脑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语言的、分析的、逻辑的和抽 象概念的思维;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进行非语言的、综合的、 整体的、直观的和形象的思维。左半球思维是串行的、线性 的和收敛的;右半球思维则是并行的、整体的和发散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感觉与知觉
解构与重构
汉字的信息化处理研究包括运用特征检测理论对汉字的 特征和关系的研究,以获得汉字的识别模式。汉字的特征研 究中,特征识别和部件识别是两个重要的方面。部件识别认 为,独体汉字不多,大部分汉字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部分或部件。这些部件在汉字的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汉字数量虽多,但部件却是有限的。特征识别认为,汉 字笔画中的端点、折点、岐点、交点以及汉字结构上的转折 点,被当做汉字的特征点。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
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
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
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
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1.脊髓及其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神经冲动。
2.脑的结构和功能。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部分。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脑干既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联系的重要通路,又是许多重要内脏器官的神经中枢。
延脑为脑千的最下部,是脑的最后部分。
脑桥在延脑的上方,它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
它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和脑桥之间。
它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与睡眠、觉醒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间脑位于中脑上方,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人体传人冲动的转换站。
又称低级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也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主要环节,下丘脑有些部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下丘脑的一些部位与觉醒和睡眠的节律有关。
人的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和脑桥的背侧,分左右两半球。
小脑与延脑、脑桥、中脑均有复杂的纤维联系。
它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入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
它的功能是: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③参与记忆活动;④感觉的整合。
3.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
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几个大区,叫做叶。
中央沟前方、大脑外侧裂以上是额叶;大脑外侧裂以下是颞叶;顶枕裂以后是枕叶;中央沟以后、大脑外侧裂以上和顶枕裂前方是顶叶。
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神经有12对,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
脊神经有31对,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一、反射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二、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反射弧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感受器是指直接接受刺激作用的器官。
效应器是执行反射动作的器官。
其余部分是神经传导通和中枢过程。
三、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反射弧的神经传导通路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特殊通路,一种是非特殊通路。
特殊通路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
这种由一定刺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的传人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四、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人或传出,以致高、低中枢之间都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使感受器更好的接收刺激。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
无条件反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生来具有、不学而能的。
它的反射弧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
所谓无条件反射就是在遇到某种刺激时_定发生某种反应。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情况所发现的,首先有泛化和分化。
条件反射的泛化是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如果多次单独使用条件刺激而不加以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消退。
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如果停止强化,动物已经建立起来为获得强化物(如食物)而进行的活动(也叫反应)就会减弱或停止,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二)工具性条件反射1.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2.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二者的不同之处: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3.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②定比间隔强化。
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
③定时间隔强化。
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
④不定比间隔强化。
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
它的效果最好。
⑤不定时间隔强化。
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三、两种信号系统信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另一类是第二信号,指人类特有的言语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引起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据此,可将人的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一)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二)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
掌握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其中,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第一信号系统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
通过这两个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协同的活动,才得以实现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抑制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尽管它们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