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
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区域要素 禀赋 区域分工 的重要前 提条件 区际要素 流动
要素区域间不 完全流动是一 个重要前提。 要素的不完全 流动能够保持 区域之间在要 素禀赋差异上 的长期性和稳 定性,因此, 才能够在要素 差异的基础上 形成分工。
市场的差 异
区际贸易
企业组织 结构
利益诱导
市场是区域 区际贸易首 分工产生和 先决定了区 发展的基础。域分工是否 能够发生; 区域分工能 区际贸易对 否实现从根 区域分工的 本上讲是由 发展具有引 市场决定的。导作用;区 市场对区域 际贸易的长 分工的作用 期开展使得 主要是通过 区域之间的 分工关系趋 市场结构和 于稳定,从 层次实现的。而促进区域
区域分工的意义
• • • • • • 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区域分工产生了区域的专业化效益。 3.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4.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 5.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6.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分工的深化。
随着企业的 区域在专业 跨部门、跨 化效益的诱 区域发展, 导下,在经 企业的组织 济发展决策 结构对区域 中会有意识 分工影响越 地去发展专 来越大。企 业化生产, 业的组织结 在没有区域 构不同,区 专业化生产 域分工的具 条件的区域, 体形式也呈 也会创造条 现出差异性。件发展专业 化生产。
富裕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合作模式
• 此外,雁形形态在亚洲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中国也曾是雁 形形态发展模式中的一员,中国经济学人对雁形形态的研 究成果也比较多,同时中国在雁形形态中的发展经验可以 有效地运用的国内的经济发展中。 • 以成渝地区为例,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 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成渝铁路、成渝高 速公路为运输线。靠近西部资源富裕经济落后地区,可以 成渝地区为雁头,周围地区为雁翼雁尾,成渝地区进行研 发向周围地区进行技术溢出,鼓励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同 谋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联系形式,它是指各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割和组织。
它的特点和模式如下:
一、特点:
1. 地方专业性:各地区在经济活动中以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为主,形成地方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2. 区际协作性:各地区之间通过贸易往来和互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 层次性:区域分工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单个企业的部门分工发展到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分工,再到跨区域的经济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分工。
4. 综合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交换上,还体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二、模式:
1. 垂直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彼此相互关联并产生互动合作的关系。
2. 水平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以不同的行业为主,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形成一个紧密的区域经济网络。
3. 组合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也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互补优势,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区域经济体系。
4. 交错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又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网络。
总之,区域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它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融合、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七章 区际要素流动
第三节 区际资本流动
二、区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二)资产组合模型
资本流动存在风险: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某一特定公司或产业面临的独特风险 ,可以通过分散化加以消除;系统风险是所有公司 都要面临的,产生于所有公司共同经历的事件。如 商业循环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如果将投资选择扩展 到世界范围,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国际分散化中 获益。
(一)吸引投资的动态福利效应
竞争效应
技术外溢 示范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
案例; 假设一个投资者打算将10000元投资于金融资产,他既 可以投资于资产X,也可以投资于资产Y,,这两种资产 都有风险。假定这两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都相同。每一 种资产的年收益率都是20%,而实现这一收益率的概率 只有50%,另有50%的可能性是分文不收,即每一种资产 的预期收益率为20%×50%=10%。 比较单一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单位与雇员分担成本与收益
2.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第三节 区际资本流动
一、资本与资本流动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重要的区域生产 投入要素;资本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极端不均衡的。
资本流动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1)指居民收入中部 分储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的投资;(2)指企业 与企业之间发生的资金关系,即一个企业的剩余资金 转化为另一个企业的投资;(3)居民和企业的剩余资 金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居民的消费。
对公共税收和支出的影响:劳动力流出地可能会 因为劳动力流动而蒙受财政损失;劳动力流动对流 入地带来净收益。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其他影响:新的知识技能传播、公用设施拥挤、犯 罪率上升。
区域分工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生产
相关产业
需求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区域分工名词解释
区域分工名词解释区域分工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旨在描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分工合作的现象。
这种分工可以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能力、劳动力市场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在区域分工中,各个地区专门从事特定的产业或提供特定的服务,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最佳利用。
首先,区域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如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服务业资源等。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例如,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专门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而工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
这样一来,各个地区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区域分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不同地区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存在差异。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在某种特定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另一个地区可能在营销和销售方面更加擅长。
通过合作和交流,各个地区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外,区域分工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流动。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差异,包括技能结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通过区域分工,劳动力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在不同地区间灵活流动。
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例如,某个地区的高技能工人可以到另一个地区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总之,区域分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流动。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最佳利用。
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要素流动》课件
类型
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 播。
国际要素流动的利弊
1
利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文化交流等。
2
弊
国内资源外流、经济体系紊乱和文化失衡等。
结语
1 国际要素流动的未来
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但应注意对贫困地区的带动效应。
2 我国应对策略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立优质人才引进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际要素流动
国际要素流动是指资金、技术、人员和资源等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这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生产要素流通网络。
什么是国际要素流动
定义
国际要素流动是指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资金、技术、人员和资源等,形成的全球化的生产 要素流通网络。
包括哪些要素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文化等要素。
影响因素
开放程度、国际市场、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
政策措施
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合作等。
国际文化流动
定义
国际文化流动是指在全球范围 内文化事务及文化艺术、文化 旅游等方面的互动。
类型
电影、音乐、艺术品和体育等 文化要素的交流与演出。
影响因素
旅游、文化交流、国际传媒等 因素。
政策措施
优惠政策、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 交流等。
影响因素
文化传承、国际认可和文化多样 性等因素。
2
类型
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动。
3
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和移民政策等因素。
4
政策措施
签证政策、劳动人事管理和保护本国劳动力等。
国际技术流动
定义
国际技术流动是指国际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在不 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和转化。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1.分工的内涵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
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
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
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
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
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
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
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
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
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
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分工的演进。
区域经济第十章:区域分工
(二)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背景
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在 这种制度背景下,区域分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行政命令,采 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 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产业政策趋于向落后地区倾 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 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整个国民经济在各区域之 间呈现均衡增长势态。
第七章
区域分工
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大问题。 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 不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各有特点, 呈现出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性。区域差异显 现区域优势,导致区域分工,形成各具特 色的专业化部门,促成区际贸易与要素流 动、区域合作与竞争。区域之间的分工合 作、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 发展。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 面。
(2)农产品资源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 业化意义的主要农产品相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轻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偏 集于沿海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空间布局与农产品原料地之间存 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现象。
(二)我国的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⒉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区域分工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工 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 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
区域分工
则:
分工前 A国 分工后
生产:6W+4C
消费:6W+4C
生产:12W 消费:6W+6C 生产:1W+2C 消费:1W+2C 生产:4C 消费:2W+2C
∴分工后比分工前A国多 获得2C
分工前 B国
分工后
∴分工后比分工前B国多 获1W
结论:分工生产、贸易使两国均能获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
A 小麦W 6
B 3
布匹C
K
KA
EA
KB
pA pB
EB
由图可知: PA>PB, 故 A 国 为 资 本 丰 富 的 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L LA LB
(2)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产Y产品的资 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且有: (K/L)X> (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获利。
具体分析
A 小麦W 6 B 1
布匹C
4
2
分析
⑴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小麦W B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布C 结论:两国存在贸易的基础。 ∵ 6W/4C>1W/2C ∵1C/2W>6C/4W
⑵贸易的模式: A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小麦, B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
⑶假设交换比价:1W=1C
假设条件
(1)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4)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 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1 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
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
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这样,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
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
斯密的学说最早成为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
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
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
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
第五章区际要素流动和区际及分工与联系PPT课件
三、区际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 发展的作用
区际要素的流动的内容包括劳动 力、资金、技术。
➢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 ➢区际要素流动提升区域比较优势 ➢区际要素流动突破资源稀缺的瓶颈 ➢区际要素流动使人们更加关心未来
6
§5-2 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
一、资金流动 二、劳动力的流动 三、信息、技术的区际扩散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7
10
(三)资本流动有生产资本的输 出和借贷资本的输出
1.生产资本的输出
从生产联系看,在跨区的投资中,母 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可能采取的方式: ⑴垂直联合,即生产过程的联合。 ⑵水平联合,子公司与母公司生产同样产 品。
2.借贷资本的输出
11
二、劳动力的流动
(一)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经 济原因
(二)劳动力流动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三)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显著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信息、技术的区际扩散
(一)信息、技术的区际扩散与区域经济
发展
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新技术发
明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时间间隔的
缩短,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新
资料的迫切性,使得技术和信息的扩散
也越来越快。
13
信息、技术的区际扩散
1.技术扩散与区际竞争比较优势 一般地说,在技术没有扩散的情况下,
要素流动与我国地带间的产业梯度转移
要素流 动 与
一 王 兴 中
( 桂林 工 学院管理 学 院 ,广 西 桂林 要 素 流 动 与 产 业 转 移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地 区 主 导 产 业 由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向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业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发 展 的 同 时 伴 随 着 要 素 在 产 业 间 、 地 区 间 和 国 家 间 的 流 动 。 一 国 境 内 不 平 衡 发 展 形 成 的 “中 心 外 围 ”经 济 格 局 及 相 应 的 区 际 产 业 结 构 梯 度 性 差 异 , 是 地 区 间 要 素 流 动 和 产 业 转 移 的 主 要 推 动 力 , 后 发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经 济 结 构 、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升 级 往 往 是 通 过 向 外 转 移 低 层 次 产 业 , 对 外 承 接 高 层 次 产 业 来 实 现 的 , 因 而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是 产 业 转 移 的主 要 形式 。
产业 结 构升级 。我 国地 带 间的要 素 流 动和 产业 转移 存在 劳动 力流 动规模 大、 趋 势强 ,资本反 向流 动 ,劳动 密 集型 产业 转 移不 畅等 特 点和 问题 。要 顺 利 实现我
国 产业 结构 整体 优化 和 协调 发展 ,需要 合理 引导 区 际要 素 流 动 ,促进 劳 动 密集 型 产业 在我 国东、 西部 间的梯度 转移 。 [ 键 词] 关 劳动力 流动 资本 流动 [ 中图 分 类号]F 4 20 [ 献标 识 码] 文 A [ 章编 号]1 0 —7 6 (0 60 - 0 4 0 文 0 2 3 x2 0 ) 1 0 9 — 3 产 业梯度 转移
、
圃
维普资讯 论 Fra bibliotek源 密 集 型 产 业 是 主 导 产 业 。 并 假 定 区 域 甲 具 有 较 丰 裕 的 资 本 要 素 , 且 资 本 边 际 生 产 率 低 于 区 域 乙 ; 而 区 域 乙 具 有 较 丰 裕 的 劳 动 力 要 素 , 且 劳 动 力 边 际 生 产 率 低 于 区 域 甲 。 由 于 国 际 产 业 竞 争 和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压 力 ,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有 由 区 域 甲 向 区 域 乙 梯 度 转 移 的 趋 势 , 而 区 域 乙 有 承 接 国 际 资 本 密 集 型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梯 度 转 移 的 机 遇和 挑 战 。 首 先 看 劳 动 力 要 素 流 动 。 如 果 允 许 劳 动 力 自 由 流 动 , 由于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的 劳 动 力 货 币 工 资 远 高 于 欠 发 达 地 区 , 除 去 劳 动 力 流 动 成 本 的 影 响 , 劳 动 力 主 要 由欠 发 达 地 区 流 向 发 达 地 区 。 在 资 本 不 发 生 流 动 的 情 况 下 , 对 于 乙而 言 , 由 于 劳 动 力 供 给 减 少 , 根 据 劳 动 边 际 报 酬 递 减 规 律 , 劳 动 力 价 格 上 升 ; 对 于 甲而 言 , 劳 动 力 的 流 入 增 加 了 劳 动 力 的 供给 ,劳动 力价格 下降 。特别 的 , 如 果 注 意 到 欠 发 达 地 区 的 单 位 产 品 价 值 中 的 工 资 含 量 较 高 , 即 欠 发 达 地 区的相 对 劳动力 价格 水平较 高 , 则 进 一 步 削 弱 了 欠 发 达 地 区 劳 动 力 成 本 优 势 。 因 此 ,在 资 本 不 发 生 流 动 的 情 况 下 , 区 际 劳 动 力 流 动 抑 制 了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由 发 达 地 区 向 欠 发 达 地 区 的梯 度 转 移 。 其 次 看 资 本 要 素 流 动 。 在 假 定 劳 动 力 不 流 动 的 情 况 下 , 为 了利 用 欠 发 达 地 区 劳 动 力 成 本 优 势 ,市 场 导 向 的 资 本 从 发 达 地 区 流 向 欠 发 达 地 区 , 并 将 主 要 流 向 区 域 乙 的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 直 接 投 资 形 式 的 资 本 流 入 , 往 往 伴 随 着 管 理 经 验 和 技 术 等 其 他 要 素 的 的 整 体 流 动 , 这 些 要 素 与 区 域 乙 已 有 的 劳 动 力 要 素 相 结 合 , 促 进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从 区 域 甲 向区域 乙的 梯 度转 移 。 可 见 , 劳 动 力 流 动 和 资 本 流 动 对 产业 梯度转 移 的影响 是相反 的 ,
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
李小建教材
•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 式。 •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 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 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 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 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 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 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 就产生了分工。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 论
• 常冠以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简 称H-O理论) • 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全 世界可划分为若干大地区,大地区又可 划分为亚地区,还可以逐级细划。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 论
• H-O认为,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生产要 素中,除土地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 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分 布的不均衡,取决于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财产占有情况、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和社会的 安定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等。 •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生 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 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 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致区际和 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 直接原因。
吨
专业布 效率高
专业 小麦
效率 高
问题
• 上海生产羊毛衫成本低于内蒙古,为什么 从内蒙古购买羊毛衫?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 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假设美国比欧洲 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即较低的 成本),生产衣 服是两倍,生产 食品是三倍。这 时,如果美国产 食品并出口欧洲, 欧洲生产衣服并 出口美国,对双 方均为有利(表 4-3)。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区域分工是指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差异,将不同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各个区域中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一、区域分工的特点1. 目标明确:区域分工的首要特点就是确定明确的目标。
各个地区会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目标。
有些地区可能注重农业生产,有的则注重工业发展,还有的可能发展服务业。
因此,区域分工的特点是因地制宜,目标明确。
2. 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的地区适宜农业生产,有的则以旅游资源为主等等。
基于这些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域分工会因地制宜,使得每个地区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3. 产业链配套:区域分工不仅仅简单地将一个产业放在某个地区,而是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各地区进行配套发展。
不同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关系。
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一个地区可以专注于零部件的生产,另一个地区则专注于最终产品的组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4. 市场需求差异:区域分工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来进行产业定位。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有所不同,有的地区的消费水平较高,偏向于高端产品,而有的地区则对中低端产品有更多需求。
因此,区域分工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产业定位,满足各地区市场需求。
5. 经济增长互补:区域分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互补发展。
各地区通过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大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二、区域分工的模式1. 地域式分工:地域式分工是指将一个地区的特定产业在该地区进行发展。
这种模式通常是根据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来进行产业定位,形成地域上的产业集群。
新区域经济学--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新区域经济学–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引言新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其中,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作为新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探讨。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概念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是指人力资源、物资资本、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分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要素之间的区域流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可以通过劳动力迁移、资本投资等方式实现,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环境因素。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影响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规模、需求水平和产业发展状态等因素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较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动到该地区,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于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吸引力。
一些地区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动到该地区。
同时,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执行力也会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决定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到该地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同时,流动的生产要素也为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是指在地理上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的流动和配置。
这种流动和配置是由于各地区或国家间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而产生的。
1.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从事工作和生活。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可以是临时性的,比如季节性的农业劳动力流动;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比如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受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经济因素的影响•薪酬差距: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存在差距,劳动力会选择薪酬较高的地区就业。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动过去,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劳动力市场发展: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吸引更多劳动力流动。
1.2. 社会因素的影响•生活质量:劳动力会考虑目的地地区的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因素。
•福利保障:目的地地区提供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也会影响劳动力的选择。
•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有影响。
1.3. 政治因素的影响•移民政策:移民政策的宽松程度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流动政策的限制会影响劳动力的选择。
•国际关系:政治稳定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动。
2. 资本的区际流动资本的区际流动是指投资资本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
资本的区际流动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利润预期的差异引起的。
2.1. 投资环境的影响•政府政策: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外资的政策和法规不同,对外资投资的限制程度也有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资者可以预期更高的回报率。
•法律和法规:不同地区的法律和法规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不同,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法律和法规健全的地区进行投资。
2.2. 利润预期的影响•市场空缺: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市场空缺、需求旺盛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实现更高的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区域分工的因素
——外生和内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它是区域分工的基 本前提,包括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以及作 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等。 内生因素是在区域分工中由各个经济主体自利的专业化决策交互作用 所决定的因素,如投资、消费等。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程 度不同,人们所认识的内生变量也是不同的,如技术、制度等在 以前就不被认为是经济内生的。 ——区域利益和区域竞争 ——区域竞争力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 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 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 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联机。它 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 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 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 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 A、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家B资本充裕; 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相 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 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 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 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 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 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 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 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 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 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 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 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 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 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 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2、产业集群 (1)含义 (2)集群的分类: 第一类:高科技产业集群; 第二类:传统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 其次,集群的乘数效应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书305页)
2、比较成本理论 又叫比较利益学说,由大卫· 李嘉图提出。认为任何国家 都有自己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两个国家能以较 低的成本生产最利于本国的商品,以这种商品出口换 取在本国生产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两国资源都得到 有效利用,使两国均能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比较成本是指相对成本,即进口的应是相对不利 的产品,出口的是相对有利的产品。比较成本的实质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即“优 中选优、劣中选优”的相对比较的优选法则。
一、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比较利益陷阱 四、新贸易理论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二、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一)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
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该理论又称绝对优势理论或绝对成本论,由亚当· 斯密提 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种 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下。 如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进行专门化生产,再通过贸易交换,将使各个国家和 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从而 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 理论局限性:不能解释两国或地区并不存在绝对优势时, 是否应该参加劳动分工,如果参加,分工如何进行等 等问题。
图1 国际贸易前的均衡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 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 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 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 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 (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 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 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PA<PA', 也即国家A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小于国家B的X商品相 对价格,国家A在X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B在Y 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 口Y进口X,各国都是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的生 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的生产要 素的商品。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
内部性: 内部经济表现为:分工条件下两个地区的生产总量大于自给自足 条件下的生产总量。(1)区域分工使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 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可以产 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3)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外部性: (1)区域分工可带来整体功能效应。 (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中可通过区位的乘数效应带动周 边地区的发展。 (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 (4)在区域分工中,每个区域发展目标往往与全社会的整体目标 不一致而产生负面效应。
图2 国际贸易后的均衡
ຫໍສະໝຸດ 局限性:列昂惕夫之迷。 2、三个重要推论 (1)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推论:征收关税会使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对国内分 配格局产生影响。 (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雷勃津斯基定理。
三、比较利益陷阱
1、比较利益学说的现实意义: 三方面:见书291-292页。 2、比较利益陷阱 两方面:一是落后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在与发达 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品交换时,其贸易条件日益恶 化: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而初级产品的成 本呈日益上升。 二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势必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3、新时期的“新的比较利益陷阱”: 发达国家或地区出于国内或区域内就业的压力,以各种方式限制 和阻碍劳动密集性或资源密集性产品的进入。 总之,传统的分工的交换不利于落后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提高。
二、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经斯托尔帕、萨缪尔森 和雷勃津斯基发展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 模型认为区际分工和交换产生的直接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在 各区域间的丰裕程度的差异。在生产要素的存量上,有的地区 劳动力相对丰富一些,因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便宜一些;有的 地区资本相对丰富一些,因而资本的相对价格便宜一些。因此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生产劳动密集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 丰富的地区生产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便产生了 地域分工和交换。通过使用各自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来生产和 交换可使双方获得更多的利益。
(3)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产业不可能脱离 相关产业而独立地发展。决定一国优势产业竞 争力的重要条件是与该优势产业相关的产业都 应相应地发展。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对竞争力的 影响有三方面:一是产业间合作的可能性;二 是产业间的互补性;三是产业集群度和信息环 境质量。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两个外部因素:一靠机遇、二靠政策。 共六方面,故称为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
用图2进一步说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进出口商品数量和来自国际 贸易的利益。当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时,国家A逐 步增加X生产、减少Y 的生产;国家B逐步增加Y的生产、减少X的生 产。国家A 的生产点沿 PPFA 从A 向 X 轴方向移动,国家B 的生产点沿 PPFB 从 A '向 Y 轴方向移动。这使得国家 A 的 X 商品相对价格上涨, 过生产点的PPFA斜率变大;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下跌,过生产点 的PPFB斜率变小。当两国X商品相对价格都变成 PB时,生产点的移 动就停止。这时斜率为PB的直线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B、B', B、B'分别为国家A、B国际贸易后的生产点。这条斜率为PB的直线 同时还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Ⅱ相切于E点,E点所表示的X、Y商品数量 为国家A、B的消费量,E点为两国消费点。国家A的消费点E 是通过 出口BC段的X、进口CE 段的Y来实现的。国家B的消费点E 是通过出 口 B ' C '段 的 Y 、进口 C ' E 段 的 X 来 实现 的 。此 时 BC=C ' E 、 CE=B'C'。国家A、B 通过国际贸易提高了本国消费水平,获得来 自国际贸易的利益。
四、新贸易理论
略
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波特的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 分工中的某个方面长期占据优势,关键的因素 是它不断地建立和创新着优势产业。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四个内在因 素和两个外在因素决定的: 四个内在因素是:
(1)要素条件。 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具有资源禀赋性 质,对某些产业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竞争中的 重要性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后者是现代化通信网络、 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等等,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它 在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竞争 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等要素发展的环 境。 (2)需求条件。 需求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波特认为,最主要的 是国内需求,成熟的爱挑剔的消费者往往会促进本国 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会提高其竞争力。需 求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一是需求的时 间差,本国需求越是超前,就越能成为领导世界新潮 流;二是需求的规模差,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有特 定优势的产业。
第十讲 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 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