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医学影像是包括X线、CT、MRI、介入、超声、核医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影像医学。
为了规范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特定一下制度:一、医院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应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1、装备设置满足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需求;2、建立放射科统一管理体系,医技人员相对固定。
有专职设备保养维修管理人员,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具备急诊X线检查(包括床旁X线)及CT检查的能力;3、大型影像设备安装隔离变压器;4、病人与环境辐射防护达到规定要求以及设备管理要求;5、医师及技师必须获得相应资质方能上岗,不能混岗;6、从事CT与MRI医技人员持全国统一颁布的上岗证上岗;7、主要大型设备(CT、MRI、DSA、CR/DR、胃肠造影机)有保修合同;8、配置有DSA、CT、MRI设备以及PACS、RIS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医院有相应技能的技术人员。
二、各医院医学影像科室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1、二极以上医院要有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成立科内质控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建立与个人质控责任联系的奖惩制度;2、建立逐级质量控制管理途径和反馈渠道,开展临床随访;3、科主任主持日常的常规X线、CT、MRI、介入诊断、重点病例综合读片制;4、建立疑难及误诊病例分析,记录与读片制。
建立机器设备专人负责与维修保养制度;5、就诊病人登记资料规范,建立诊断报告保存制度,影像资料使用、保管制度,保护病人隐私措施。
三、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1、X线投照质量(如检查部位、影像质量、画面质量、投照缺陷)符合临床要求;2、有完善的X线、CT、MRI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或出院诊断对照资料与统计;3、正常体检、B超的孕期检查等不做阳性率计算。
X线、CT、B 超检查阳性率分别应达到60%、70%、60%。
CR摄片甲级率≥80%,废片率≤1%;普通X光摄片甲级率≥40%,废片率≤3%。
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规范,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由医疗机构医务科负责组织实施,医疗机构领导全面负责。
2. 医学影像科主任负责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1)建立健全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2)组织实施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3)定期对医学影像检查质量进行自查、抽查和评估;(4)组织培训医学影像检查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责任心;(5)处理医学影像检查质量事故。
3. 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医学影像检查质量。
三、医学影像检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1. 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取得《医学影像技术资格证书》。
2. 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应熟练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了解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 医学影像检查前,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
4. 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查质量。
5. 医学影像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应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给医师,医师应认真审阅报告,必要时进行追踪检查。
6. 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关注患者安全,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剂量。
7.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伪造、篡改。
8.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应妥善保存,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9.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10. 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应参加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四、医学影像检查质量监督与考核1. 医学影像科应建立健全医学影像检查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对检查质量进行自查、抽查和评估。
2. 医学影像检查质量考核内容包括:(1)检查人员资质;(2)检查操作规范性;(3)检查结果准确性;(4)设备维护保养情况;(5)患者满意度。
医学影像报告与诊断质量评估管理制度
医学影像报告与诊断质量评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提高医院医学影像报告与诊断质量,规范医学影像工作流程,确保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特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科室内全部医学影像工作人员。
医学影像工作人员包含医学影像科医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负责人。
第二章医学影像报告流程第一节患者信息手记1.医学影像科接收患者后,患者信息手记工作由医学影像科负责人统筹布置;2.医学影像科负责人确保患者信息手记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历号等;3.医学影像科负责人要求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在信息手记过程中,确保患者信息准确完整。
第二节影像检查与报告书写1.依据医生开具的医嘱,医学影像科及时布置患者进行相应的影像检查;2.影像检查时,医学影像工作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图像质量;3.影像检查完成后,医学影像工作人员应立刻与医生沟通,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4.影像检查结果应及时书写影像报告,并在报告中认真描述检查所见,准确供应诊断看法;5.影像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患者信息、检查方法、影像学所见、诊断看法等内容;6.影像报告书写完毕后,应及时提交至医学影像科负责人进行审核。
第三节影像报告审核与发布1.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应对全部影像报告进行审核,并核实报告与影像检查结果的全都性;2.审核完成后,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应及时将报告归档,并记录审核时间和审核者信息;3.影像报告审核通过后,应及时发布给相关医生,供应给临床诊断使用;4.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应及时与医学影像工作人员沟通、沟通并进行必需的矫正;5.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影像报告质量评估会议,对影像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都性进行评估。
第三章影像质量评估第一节影像技术质量评估1.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影像技术质量评估工作;2.影像技术质量评估应包含但不限于影像设备性能、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等内容;3.影像技术质量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要求改正问题。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范文(3篇)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范文一、任务和职责1. 影像科质量管理的任务是确保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准确性,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
2. 影像科质量管理的职责包括负责影像设备的维护和校准,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督,以及质量问题的分析和改进。
二、设备维护和校准1. 影像科应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影像科负责设备的定期校准和检验工作,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督1. 影像科应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对影像设备、设备操作和影像质量的监控和控制。
2. 影像科应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案,明确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
3. 影像科应实施日常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设备的性能测试、图像质量评估和工作流程的监控等。
4. 影像科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审,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执行情况。
5. 影像科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外部审核和评估,接受第三方的质量认证和监督。
四、质量问题的分析和改进1. 影像科应建立健全的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记录质量问题的信息。
2. 影像科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3. 影像科应制定详细的改进方案,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跟踪改进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4. 影像科应建立质量问题的回顾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五、培训和发展1. 影像科应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影像科应建立培训记录和档案,跟踪员工培训的实施和效果。
3. 影像科应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促进员工的专业发展和学术进步。
六、文件管理1. 影像科应建立文件管理制度,对重要的质量管理文件和数据进行管理和保存。
2. 影像科应进行文件的版本控制和更新,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影像科应建立文件的索引和归档系统,方便查阅和检索相关文件和数据。
七、制度遵守和违纪处理1. 影像科的员工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保证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在医疗领域,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建立方法、执行流程、监督管理和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必要性1.1 提高影像质量:质量控制制度可以帮助影像科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像质量问题,提高影像质量,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1.2 保障患者安全:影像质量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医学影像的准确性,避免因影像质量问题导致的误诊、延误诊断等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
1.3 保障医疗质量:质量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信誉和竞争力。
二、建立方法2.1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影像科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影像质量控制标准。
2.2 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定期对影像科的工作流程、设备维护、质量管控等方面进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2.3 培训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设备,保证影像质量。
三、执行流程3.1 设备检查维护: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影像质量稳定。
3.2 影像质量控制:对每一份影像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图像清晰、无失真、无伪影等问题。
3.3 影像报告审核:对医学影像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准确无误,避免因报告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
四、监督管理4.1 设立质控小组: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负责影像科的质量控制工作,定期开会讨论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2 外部审核评估: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影像科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3 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对影像科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奖励和惩罚,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质量控制。
五、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改进:影像科应定期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影像质量。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影像质量控制
(1)影像显示标准: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 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 质。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三级:
①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 征可见。
②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 细节显示。
3.检查 利用客观的物理评价和统计学手段,将实施结 果与计划相比较,了解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4.总结 计划实施完毕时,根据上一阶段提供的数据、图 表及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和次要原因 加以解决。
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并向下一级 PDCA转移,反馈到新的计划中去。
医学影像质量标准
(4)受检者剂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 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5)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设定的不 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 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2.标准影像必须遵守的一般规则 该准则适 用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整、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三)因果关系图
因果关系图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箭头组成。中间是一 条粗的箭头,表示结果,也就是需要分析原因的某一个质 量特性,粗箭头两旁有若干大箭头,表示人、设备、材料、 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四)管理控制图
管理控制图是利用图表形状来反映作业过程中的 运行状况,并据此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监督控制的 一种工具,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图表。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
医学影像人员素质与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人员素质与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一、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影像质量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影像诊断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控制(QC)、质量认证(QA)。
1.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管理。
目前在我国对医学影像设备的运行状态主要由三个部门进行管理:疾病控制中心部门、环境保护检测部门和卫生管理机关的质控部门。
在管理设备质量方面,以上三个部门有各自的特点和着重点。
2.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是指对于获得医学影像的各种技术手段的管理。
通过对医学影像本身的质量评价和监控,监督和改善技术人员的各项操作,达到获得高质量医学影像的目的。
3.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是整个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终端管理,医学影像设备管理和医学影像诊断管理都是为医学影像诊断服务的。
目前,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是通过各医院的医学中端管理体制来实现的,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专门的医学影像诊断管理体制。
二、人员素质与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里素质及身体素质等。
思想素质中最主要的是意志品质、工作作风、医德修养等。
能力素质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智力水平、体质和工作能力。
医学影像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医学影像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1、医学影像是通过操作人员的设备和病人的操作来获取的,操作人员的设备的了解程度、对影像技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工作的态度会对所获得的影像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
37页2、医学影像是由设备的正常运转来获得的,如果设备维修人员素质不高,因自身的技术水平或工作态度等原因,就不会保证设备运转中的各个系统的参数正确。
3、医学影像的诊断工作直接面对临床和病人,诊断者的素质决定着其个人的诊断水平,也决定着医学影像诊断的质量。
4、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尽管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方法有客观评价法和主观评价法之分,但是目前我国医学影像质量的评价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评价中还存在许多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会因相关人员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质量的评估标准
分辨率
医学影像应具备足够的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和器
官的细微结构。
对比度
医学影像应具备良好的对比度 ,能够区分不同组织之间的密 度差异,便于医生观察和诊断 。
伪影
医学影像中应尽可能减少伪影 的出现,避免干扰医生对病变 的判断。
诊断信息
医学影像应包含足够的诊断信 息,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医学影像质量提升措施
设备更新与维护
1 2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 在问题。
及时更新换代
引入更先进、高分辨率的设备,提高医学影像质 量。
3
制定维护计划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环境优化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保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影像质量。
选择稳定、可靠的存储介 质,如硬盘、光盘等,确 保数据安全。
数据备份与恢复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 复机制,防止数据丢失。
存储管理
制定存储管理规定,定期 清理过期和无用数据,保 证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
医学影像传
传输协议
采用稳定、高效的医学影像传输 协议,如DICOM协议,确保数据
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诊断医师资质
确保诊断医师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03
医学影像质量影响因素
设备因素
设备性能
设备性能直接影响医学影像的质 量,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动态
范围等。
设备更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 更新换代对于提高医学影像质量
至关重要。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起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正文内容:1. 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1.1 设备校准: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参数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1.2 故障排除:建立设备故障排除机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3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率。
2. 影像科医生的质量控制2.1 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医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2.2 质量评估:建立医生质量评估机制,对医生的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2.3 学术交流:鼓励医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研究能力。
3. 影像科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3.1 标准化操作: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2 质量检查: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工作记录:建立完善的工作记录系统,记录每个环节的操作和结果,方便追溯和分析。
4. 影像科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4.1 数据收集:建立数据收集机制,收集影像科的各项质量数据。
4.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4.3 质量报告:定期编制质量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管理层汇报影像科的质量状况和改进措施。
5. 质量改进和持续提高5.1 问题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5.2 改进措施:制定改进措施,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3 持续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能力,推动质量持续提高。
总结: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学影像科必不可少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设备、医生、工作流程和数据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医学影像管理制度
医院医学影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提高医院医学影像管理水平,规范医学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保障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安全,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影像质量掌控标准》《医学影像临床应用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科室及相关人员。
2.全部医学影像工作都应依照本管理制度进行。
第二章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第三条设备购置和验收1.医学影像设备的购置应与医院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协商确定,并经过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2.设备购置后,应依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并编制验收报告。
第四条设备运行和维护1.医学影像设备应设定特地的运行操作规程,明确设备的启动、关闭、维护和保养等步骤和要求。
2.设备的日常维护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五条设备故障处理1.发现设备故障时,应立刻停止使用并及时报修。
2.维护和修理人员应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并记录维护和修理情况和原因。
3.设备维护和修理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并编制维护和修理报告。
第六条设备报废和更新1.医学影像设备的报废应依照医院相关规定办理,涉及设备的报废申请必需经过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2.设备更新应依照医院的科技发展要求和设备更新计划进行,确保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性能不绝提升。
第三章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第七条影像质量掌控1.医学影像科室应遵从医学影像质量掌控标准,订立相关规程和操作指南,确保影像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依照质控标准进行影像手记和处理,减少误诊、漏诊等错误。
第八条影像质量评价1.医学影像科室应定期开展影像质量评价工作,包含影像分析、诊断结果验证等。
2.影像质量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订立改进措施。
第九条影像质量监测1.医学影像科室应建立影像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2.影像质量监测结果应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紧要依据。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6篇)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一、图像打印、记录设备对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应作图像打印或其他图形记录提供临床资料并存档。
二、操作手法、图像记录与观察分析必须观察标准切面及特写切面。
前者主要查询脏器整体结构,依靠超声解剖学作病灶的定位;后者则针对病灶放大、细察,分析其物理性能等。
如做超声血流成像,则进一步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观察过程中,必须经常调节仪器面板上有关功能钮,使之呈现最佳显示。
三、图像记录对疾病有关的声像图表现或对临床拟诊不符的图像表现,检查者应给予记录。
记录媒体可采用热敏打印,计算机打印,cd盘存储,工作站存储,光盘刻录等。
(1)观察分析后特征认定。
(2)图像中病变(要点)加注释。
(3)写出重要观察记录结果,重点指出图像特征。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2)是为了保证影像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而设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管理:制度规定了对影像设备的选择、验收、备案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修复。
2. 人员管理:制度规定了影像科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培训要求和考核要求等,以确保人员具备合格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
3. 工作流程:制度规定了影像科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图像质量评价和报告录入等环节,以确保工作的规范和连贯性。
4. 质量控制:制度规定了影像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方法,包括影像质量评价、故障处理和质量跟踪等,以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5. 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了影像科工作中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包括防止影像设备被病原体污染、防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等,以确保工作的安全进行。
6. 审核和评估:制度规定了影像科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审核和评估要求,包括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评估和参与外部质量评估等,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制定和执行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影像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和医生的需求。
同时,也能够为影像科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治理目标及实施细则依据卫生部《放射诊疗治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标准》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状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治理小组,制定《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治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治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治理水平,获得最正确影像质量,削减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供给准确依据,到达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展质量治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治理医学影像科。
二.医学影像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治理小组”〔下称治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治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把握和日常的质量治理工作。
三.治理小组以以下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展质量把握治理和放射防护治理工作。
包括《医用 X 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治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标准》、《放射诊疗治理规定》、《儿童 X 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 X 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削减过失的重要环节。
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标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需严格认真执行。
治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视检查执行状况。
五.依据我院实际状况,医学影像科分为普放、CT、MR、介入四个个组。
MR、CT 室由从事多年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
各专业组每天各由一名医师值班。
六.CT 及 MR 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加由医师进展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
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准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4篇)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影像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影像科质量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持续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第四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质量控制、全方位质量改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断结果和服务。
第五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医学保密质量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
第六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实行科室领导负责制、技术负责人协助制和全员参与制。
第二章质量管理机构第七条影像科设立质量管理机构,由科主任担任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质量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第八条影像科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开展质量管理评估、推进质量管理提升、监督、检查和评价质量管理工作,定期向本科全体人员发布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九条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科室领导、技术负责人、科室各业务骨干和业务骨干组长等组成,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第十条影像科质量管理机构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具体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执行、监督和评审。
第三章质量管理制度第十一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属于科室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第十二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责任、过程控制、纪录与文件、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处理等方面。
第十三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要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相衔接,并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具体的制定。
第十四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由科室领导负责,质量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和监督。
第四章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第十五条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包括影像设备的选购、验收、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和报废处理等。
第十六条影像设备的选购要根据需要制定选购方案,确定设备品牌、型号和配置等要求,经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医学影像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分组、制度、职责及具体实施方案)
医学影像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分组、制度、职责及具体实施方案)医学影像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为了保障医疗、护理、院感及各种非医疗等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监控和管理,医学影像科设立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该小组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对科室内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科室副主任担任副组长,骨干医师、骨干技师和护理组长担任成员,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明确。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下设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应急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药品(耗材)进销存管理小组。
各小组负责对科室各项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日常医疗、护理、院感等工作、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医疗及护理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各种安全不良事件、医疗器械及耗材使用、医疗纠纷隐患、危化品管理等进行日常督查、管理,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按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各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小组工作会议,对科室质量管理及安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评价。
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成员要及时认真完成相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督促、落实医院各专项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本科提出的质量与安全整改意见,按要求定期填报各种质控表及有关数据信息。
对XXX发生缺陷、差错、纠纷、事故的责任人,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要按相关规定及时处理,必要时召开科务会进行通报,防止类似情况重复发生。
医学影像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下设各小组,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应急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药品(耗材)进销存管理小组。
各小组负责管理日常医疗、护理、院感等工作,确保科室各项核心制度得到执行。
同时,对医疗器械及耗材使用、医疗纠纷隐患、危化品管理等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
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二)评价指标:1.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2. 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5.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三)影像科质量考核标准项目 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 评分方法服务能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普通放射、介入放射、DR 或CR 、数字胃肠X 线机、CT 、MRI 等)能满足医院临床日常诊疗需求; 普通放射和CT 有医师值班,能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对急、重症患者,可行床边放射检查; 放射科普通平片检查:急诊30分钟内出报告,平诊2小时内出报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1.实地检查普通放射和CT 是否提供24小时值班服务,存在脱岗现象,每次扣20分;2.实地查看或询问临床科室急、危重病人床旁检查接到电话后15分钟内是否到位;不宜搬动的其他病人在申请6小时内是否完成,一项超时扣10分;3.现场查看急诊平片、平诊及大型设备如CT 、MRI 出具报告时间。
4.每月由监审科到临床各科对医护人员及病人分别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每下降1%扣5分。
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医学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1、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2、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如:常规X线、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2、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4、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审核签名方可发出。
5、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
6、建立放射科统一管理体系,实行放射科主任对常规X线、与放射诊断及相关放射治疗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医技人员实施相应固定。
7、每天科主任直接主持常规X线诊断统一读片。
8、严格执行接诊登记、影像片保管、借阅及值班、交接班制度。
9、严格执行设备专人负责与维修保养制度。
10、积极参加省级室间质控评价活动,力争取得名次。
11、努力提高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规定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
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指定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二、每月由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召开图像质量评价及诊断报告质量分析会,分析问题并找出分析,对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当事人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的内容和格式由科室制定出一定的规范,并有审定和签发制度,诊断报告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或主任授权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签发出.
四、医学影像科有质量保证工作的各种记录、质量控制等资料.至少保存五年,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运行、保养及维修档案.定期进行设备保养、准确性校准.
六、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影像工作质量.
七、根据业务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人员、设备,建立合理工作秩序,保证影像科正常运转.。
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确保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订立本《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管理制度》(以下简称管理制度)。
全部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确保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掌控组织与职责2.1 质量掌控委员会医院成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委员会(以下简称质控委员会),负责全面统一管理和监督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工作。
质控委员会的职责包含但不限于:•订立医学影像质量掌控标准和流程;•监督和评估医学影像质量;•组织医学影像质控培训和连续教育;•提出改进和优化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建议;•处理医学影像质量纠纷等问题。
2.2 质量掌控部门医院设立医学影像质量掌控部门(以下简称质控部门),负责具体执行质控委员会的决策和要求,协调医学影像科和其他相关科室之间的工作,并负责对医学影像质控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质控部门的职责包含但不限于:•订立医学影像质量掌控工作计划;•监督和检查医学影像质量掌控工作的执行情况;•组织医学影像质量掌控人员参加培训和考核;•统计和分析医学影像质量掌控工作的数据;•定期向质控委员会汇报医学影像质量情况。
3. 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要求3.1 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必需符合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掌控标准,必需获得相关资质证书;•仪器设备必需定期检修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仪器设备必需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掌控测试,记录和报备测试结果;•仪器设备必需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2 影像质量掌控•影像手记必需依照医院订立的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影像的清楚度和准确性;•影像后期处理必需依照医院订立的标准进行,确保影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像质量必需经过质控人员的严格评估和审核,确保满足诊断要求;•影像质量评估结果必需记录和保管,作为质量掌控的依据;•对于影像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必需立刻采取矫正措施,并向质控部门上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教学目的
一、掌握内容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医学影像质量标准:常规X线影
像质量标准。 二、熟悉内容 质量管理方法。医学影像质量标准:胸部正位的影像质量标
准。 三、了解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程序、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CAD的临床应用及开发原则。
第一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概述
第一步:对出现的管理上的问题,制定出新的对策或 意见。
第二步:对新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良好的作用进行评 价。
(二)主次因素图
主次因素图也称为排列图。它是把产生质量不良 的数据,以不同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分清主次因素, 确定管理工作的重点。
图13-1 主次因素图
主次因素图
注意点: ①在取数据时要进行分层,归类分成不同的项目、层别。 ②将不是重点的项目集中,向横座标右侧排列; ③对已知的重要项目,进一步分类,做成主次因素图。
它包括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QC)一切活动的全部过程,是结合现代质 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形成的理念、精神、质量标准、价值及 行为准则,是一种质量文化。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就 是为了最经济地生产、销售令用户充分满意的合乎质 量标准的产品,将企业内所有部门为质量开发、质量 保证、质量改进所付出的努力统一、协调起来,从而能 达到效果的组织管理活动。
1.计划 包括工作目标、人员组织分工、设备材料购置 方案、技术路线与方法、质量控制标准和目标管理项目等。 计划的制定要保证可行性、科学性、稳定性、可定量性和 严肃性。
2.实施 按计划内容进行具体工作,形成惯性运行。必须 做到:①各级各类人员在整个计划中的任务、职责要明确; ②规章制度合理可行;③人员任务配置合理,工作作风良 好。
1、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组织协调活动: ①以低的辐射剂量获得好的影像质量。 ②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照片影像。 ③引进高质量的成像设备。 ④影像学科全员参与并共同努力开展QA、QC的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明了影像质量既是影 像学科全员的存在价值,又是患者的期望。
(三)因果关系图
因果关系图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箭头组成。中间是一 条粗的箭头,表示结果,也就是需要分析原因的某一个质 量特性,粗箭头两旁有若干大箭头,表示人、设备、材料、 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四)管理控制图
管理控制图是利用图表形状来反映作业过程中的 运行状况,并据此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监督控制的 一种工具,是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图表。
3.检查 利用客观的物理评价和统计学手段,将实施结 果与计划相比较,了解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4.总结 计划实施完毕时,根据上一阶段提供的数据、图 表及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和次要原因 加以解决。
图13-2 -R管理控制图
X-R管理控制图
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程序,由题目(问题) 的决定(包括建立目标及其理由)、现状分析、 要因分析、对策探讨、对策实施、效果确认、 标准化的制定、总结等八个程序组成。
三、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组 织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整套严密完整的质量保 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以达到合理的最低辐射剂量和最 低医疗费用,确保影像质量、机器设备质量、放射防护质 量、人员工作质量以及成本管理等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成立组织机构 2.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3.制定质量保证计划 4.实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二)实施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检测、影像质量标准
的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几部分。 1.设备检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检测: (1)验收检测 (2)状态检测 (3)稳定性检测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
1.质量(quality) 质量是指产品的特性及满足顾客和 其它相关方面要求应具备的性质。
对影像诊断而言,质量就是“影像本身或该项检查固 有的、决定是否能满足临床诊断目的、作为评价对象的性 质的anagement) 是指制定质量计 划,并为实现该计划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2.影像质量标准的监测
制定医学影像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以最优的成像技术条 件为保证,达到合理的最低辐射剂量水平,为临床提供满 足诊断要求的高质量影像。
(1)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包括影像显示标准、重 要的影像细节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受检者剂量标准、 照片影像特定点密度值、成像技术标准等。
(2)标准照片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 ①影像显示必须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学要求。 ②照片影像中的标注完整、无误,包括检查日期、影 像序号、定位标志单位名称等。 ③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包括无划伤、污染、静电及 伪影等。 ④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⑤影像整体布局美观,无失真变形。 ⑥照片影像的诊断密度值范围应控制在0.25~2.0。
3.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
通过检测发现设备性能超过了所规定的误差限,必 须及时维修,重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加以评价,使设 备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
(三)运用PDCA循环方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学科的正常管理程序,可采用美国管理 学家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方法。
PDCA是该方法的四个阶段 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 (action) 的简称。
质量等于用户(患者)的利益,其结果是质量提 高,本部门的利益也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质量管理方法 (一)集体创造性思维 质量管理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全面、全员、全过程之上。 质量管理首要的是全员管理共识的建立,以及QC需要
全员的推动。
推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第一要素,就是全员集体创造 性的思维归纳。其目的是将多数意见中和、总结,进行大 量积累之后,作出新的总结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