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程标准(二)

合集下载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简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本文档将介绍该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主要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基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

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规范意识教育:- 了解道德、法治和社会规范的基本概念;- 研究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规则的基本能力;- 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2. 道德发展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共同责任。

3. 法律常识教育:- 研究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 了解宪法和国家法律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 法治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抵制违法和不良行为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法律态度。

5. 社会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派出所等相关法律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教育目标,教学应采用以下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考察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开展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的评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必修课程的重要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和遵守法律,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该课程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意识。

一、课程目标1.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惯。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习惯。

2.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3.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个人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奋研究等方面内容,以实例讲解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 法律基础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公民权利与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实际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四、教材与教具1.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2.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02年修订本·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课时数约ω学时,其中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

前言一、教学内容: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

二、基本要求识记: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活动:结合实例,交流对学习法律常识重要意义的认识。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教学内容: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遵守法律.二、基本要求——识记: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理解: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

活动:谈谈个人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的认识。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一.教学内容:生活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

公共秩序主要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等。

法律严禁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法律严禁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社会管理秩序是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

法律严禁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二.基本要求——理解: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活动:汇集个人所见所闻,列举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其危害,并谈谈对养成守法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点击蓝字关注☞清茶老师8月18日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思品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旨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通过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人物的品德典范,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基本道德规范。

2. 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法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法治意识。

3. 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行为习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5.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6. 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 反思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新课标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提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些措施,新课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均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公民。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思品课要注重实践活动—学习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的体会

思品课要注重实践活动—学习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的体会

注 器果一,行只 一 茎 宜格实曝 生,学 堡 。践的化的。 器 针弱强有、品 课性思目f课_ 垂 以这 双标 的 必丁德学言 对套教为最 敦 及和想 表终 .种 重生了 为教学才落 须思品 现 思 性做育学 实 严主 效说 学状 人践 了学德 。 突一 得 、动的 行 重品 践 生M : 宴胜 改套 出. 削 说增 效 变
如 玉 “ 学 生 厌 学 丁 , 会 想 . 就 住 , 裁 我
另 外 , 真 实 与虚假 我 们 对学 像
当 然应 该 有 真 情实 感 .当 然 盥谆 有真 正 的爱 但 是 善 意 的 虚 假有 时 也 是 必要 的 一 个学 生 拿 r别人 的 东 西 .班 }任知 道 事 情 的真 相 似 、 意 的时 候把 东 西 交 出来 这 样 的 虚 假 ” 什 么 小好 呢? 有 班 主 任 r 时时 事 事处 址 部 包 作 音有 辩 证渣 , 用辩 证 法处 理 问题 . 是具 体情 况 具 体 分 自 丁对 学 析, 是对 学生 的 真 正 的爱
石 虫房 子 得 了 .我 就 娶 个 媳 妇 得 任 工作 的 良好基 础 : 了 , 是 一样 电能 生 ? 是 如果 这 不 但 个 学 生 真 正懂 得 了国 家 的 强盛 是 多 【 责任 编辑 i盛采) 0
29
维普资讯
凸 现 丁思 课 教 学 的 开 放 性

从 教 学 目标 看
思 品 课 的实 践 性 ,首 先 体 现 在 教学 目标 上 思 品课 的教 学 目标 包 括 认 知 目标 、情 感 目 标 和 行 为 日
标 。这 三 种 目标 相 互 联学 习要求 看 从 体 来说 .要 以 江 泽 民总 书 记 《 于教 育问题 的谈 话 》 为指 导 关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二年级思品下学期教案

二年级思品下学期教案

二年级思品下学期教案教学目标在二年级思品下学期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的意识,树立自尊、尊重他人和尊重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互助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5.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教学内容1. 主题:尊重他人目标通过学习尊重他人的相关知识和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和重要性。

•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学会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尊重他人游戏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设计一款尊重他人的游戏,并在班级内分享和玩耍。

游戏的规则和内容需要体现尊重他人的原则和价值观。

活动二:尊重他人的小故事分享请学生准备一个小故事,内容为他们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事例。

每个学生轮流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在分享过程中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主题:合作与互助目标通过合作与互助的学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学会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取得共同成果。

•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探究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并在一定时间内报告结果。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的意识。

活动二:合作游戏选择一些适合培养合作精神的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

3. 主题:批判性思维目标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序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以六三学制为基准,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适用于五四学制和仍在施行的六三学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4课时)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认知: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感悟(二)——对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感悟(二)——对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探 览 活 对 的 评 价 中 提 升 学 生斟 学 素 养 ” 研 宽 . 评 谴 的 对

些 粗 浅 的认 t 只与思 考 一
最 早 倡 导评 价 的 是 美 国疆 育 ÷ 价 与 课 程 理 论 专 幂 奉 五 勒 , l3 9 3年 ,成 立 了豪 勒领 导 的 评 价 委 具 鲁 , 经过 8年 的 研 究 , 干 14 9 2年 评 价 委 员 鲁 第 一 坡 系统 地提 出 了评 价 的基 矗 思 想 和 方 法 , 从 而 奠 定 了现 代教 育评 价 的基 础
方案:
查形 式南 方法可 以夏活多捧 . 应有利于帮助 学生掌握基础 妒记 …… J 比较之 _ . 标准》 :《 中的评价 , 再是过 去抽 象
的 郭 幺几 何 . 提 出 一 条 理 惫 来 . 面都 有 - 些 可 操 作 性 每 下 一
2 .以阶段总结性评价 方法看待研讨全程 发 挥 参研人 员集思广益的智囊 作用 , 为确定新 的研 讨内容或起点提供决策依据。 , 如 本课题就忻经 了 从最初的“ 变式 重现” 模式 直到今天 的” 问题—— 探 究” 模式 , 运用集体决策 力量 , 不断为课题实验 的生存与发展濑注新鲜营养。
研工作 陷人 盲目性 、 随意性 的直接原 因 4 活动 f 】 课程属 发展性课程 , 它必须植根于基础性课程 的 肥土沃壤之中 . 没有优质 长救的学科课程教学 . 没 有牢固的双基垫底 , 活动课 程就可能像墙 七芦苇 , 头重脚轻。 当前 尤其要 在 艺术教育 、 体育 、 鲢康教 育等方面加大授人 外 , 计划 、 此 有 有组织地 开展
大提供决策和条件 。 1研究课题 多具有一定的脆 (J 弱性和 多层面的难度 , 尤其是像 町视作技本课程 开发的活动类课程 . 凭参 研人员 的几分热情 是 单 远远不够的 , 它还 与行政主 管的坚强决心 、 与力 参 度以及提供 必要 的物质支持程度息息相 美。 动 活 课程实施需要协 同作战 f ) 2 参研 人员太多是青 年 教师, 他们课时多 、 任务重 . 经验 足 , : 如何时他们 从精神上或一定的物质 L进行 及时鼓励 , 别是 特 业务上的热心帮助是不容忽视的。3 课题研究必 () 须面向实际 , 科学规划, 台理安排 , 注重 实施 , 缺少

新课标小学思品

新课标小学思品

新课标小学思品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对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的全面介绍。

#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小学思品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品质。

2. 增强公民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3. 发展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内容。

2. 公民教育:涵盖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

3.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教授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4. 社会适应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

2.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挑战。

# 四、课程实施1. 课程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

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师资培训:加强对思品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思品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2. 成果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

4.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公正评价能力。

小学思品新课标内容

小学思品新课标内容

小学思品新课标内容
小学思品新课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认知:通过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尊重、公平等。

2.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感,通过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感恩社会。

3. 行为习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4. 社会交往:教授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5. 法治意识: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6. 环境意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7.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8. 自我管理:教授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9. 文化传承: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0. 国际视野: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

新课标还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二套)

2021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二套)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试题(一)一、填空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2、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

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7、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8、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9、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包括(我的徤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10、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11、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2、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二、选择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B )。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D.生活课程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一、教材编写原则
1. 情感品德原则:教材应渗透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需符合儿童品德发展及教育规律,适应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具有时代感。

3. 理实性原则:教材应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的有意义内容,并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差异,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使用留出空间。

4. 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将儿童生活各方面内容整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5. 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特点,突出活动性,融合活动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设计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

二、教材范围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后可由各地或学校选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教科书、音像资料、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儿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1.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认真学习研究。

2. 充分利用儿童自身资源,如兴趣、经验等。

3.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如学校设施、校外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等。

4. 利用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视障儿童教育规律,改革和加强盲校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视障儿童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盲校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视障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视障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盲校小学中高年级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

本课程根据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身残志坚和心理卫生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视障儿童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意志、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帮助视障儿童平等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自强不息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视障儿童的成长,发展视障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身残志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视障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视障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视障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视障儿童的生活,反映视障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二)我是xx人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

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13.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2.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且说明它们之所以能够代表祖国的理由。

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像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相互交流。

3.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

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

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4.有条件的地方可参观历史博物馆。

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5.在搜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7.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诸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

8.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中,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9.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或参观农业科技园。

10.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

11.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

12.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使用这种通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

13.从媒体的报道中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走近世界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

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

8.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1.开展一个环游世界的模拟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

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6.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搜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

7.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资料,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8.搜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一两个国际组织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内容标准”说明1.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2.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年级内容的分布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示意图。

3.根据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这些建议仅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1.目的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功能诊断与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态度。

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

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

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1.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

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

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