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的案例
光环效应的案例【篇一:光环效应的案例】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2]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
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方面的倾向。
仪表、相貌的主要表现为和晕轮效应。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
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晕轮效应名词解释心理学
晕轮效应名词解释心理学晕轮效应指的是在认知人或事物时,由于心理作用,一个人对其印象整体或局部地以好或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等。
所谓“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它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光环作用。
它认为,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体的某种特性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旦这种印象得到强化,它就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性也发生良好的印象,即产生光环作用。
具有晕轮效应的人往往夸大自己和他人的长处,缩小别人的短处;无论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只要他具有其中一种长处,他就会无限放大,并认为其他方面的品质或特性肯定与此有关;如果认为某人不好,则他就会将其全部品质或特性看得一团糟。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被自己喜欢的偶像迷惑,而错误地评价别人的优缺点;还要注意晕轮效应,不要让自己所崇拜的人的特点掩盖住了自己的缺点;也要克服晕轮效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失误。
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以致对他人的认知判断受到自己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具有这种思维定势的人在判断人、事、物时,往往只从自身出发,只注意到别人身上与自己相似的东西,而把其他的特征视为与自己无关,这种现象就是“光环效应”。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上的偏差。
研究发现,许多伟人的发展和成功都曾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
比如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冰心,童年时由于家境贫困,三四岁就失去了母爱,五六岁时就在亲戚家寄养,而她姐姐的孩子比她大两岁,成天粘着她,叫她妈妈,这使她从小就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
冰心的家乡在北京附近的一个小镇,从那里到城里有十几里山路,这使得冰心比同龄的孩子要早熟许多,她虽然也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但不喜欢念书,而更爱跟着母亲下地劳动,这使得她幼年时便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懂得了底层百姓的艰难困苦。
晕轮效应
• 娜坦丽娅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
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
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 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
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舞会邂逅
• 她的出现,使整个舞会都为之震颤、沸腾 了,以致在场的其他佳丽们都相形失色, 在场的男宾们则一致被其超然绝伦的美貌 和高雅气质而深深地打动和倾倒了。这其 中,自然也包括当时已经名满全国、倍受 人们关注和欢迎的诗人普希金在内。
狂热追求
• 1829年4月,普希金郑重地请朋友做媒,向 冈察洛娃求婚。结果被其父母以女儿年纪 尚小,还需再等等的说辞推迟下来。 • 1830年的春天,普希金的一位好友在莫斯 科的一个舞会上遇见了冈察洛娃,出于对 好友的关心,他特意邀请冈察洛娃共舞, 一面借机向她打探她的家族对普希金的看 法。
狂热追求
• 出乎意料的是,冈察洛娃的一家对普希金的印象 都不错,并且在舞会之后,冈察洛娃母女还请他 向普希金致意。年轻诗人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 息时,当即欢天喜地地雇了马车从圣彼得堡赶到 莫斯科,去看望思念已久的心上人。这次,心上 人的一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年轻诗人。 • 1830年4月6日,普希金再次向冈察洛娃求婚。普 希金终于如愿以偿了。1830年5月6日,他以无比 喜悦的心情同美丽圣洁的冈察洛娃订了婚。
的是,一些既外貌庸俗、又毫无才德的女人,也妄想前来 诱惑她那伟大天才的丈夫。
• 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对娜塔丽娅来讲,无 异于是一种折磨。好在,作为一个超然绝 世的美女,灯红酒绿、浮华璀璨的上层社 会为她敞开了大门。
• 很快,娜塔丽娅的美丽便引起了宫廷的注 意。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就同当时最高阶 层的贵族、官员们一一相识了,大凡见到 过她的男人,没有不迷恋于她的
解释光环效应
解释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来。
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非常好的评价。
例如:“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就是光环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感知,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
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比如说,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
如果后续了解到的信息,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 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下面请根据对小张和小李两个人的描述,评判一下这两个人的性格。
现在告诉我,小张和小李两个人,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猜测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会更喜欢小张一点。
因为前几条列出的性格特征改变了后边出现的特征的含义。
我们认为聪明的人有理由固执,而且还会尊重他一点。
然而,一个嫉妒心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聪明的话,则带有一些危险。
一个人性格特征出现的顺序很重要,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掉。
光环效应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光环效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或光晕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评价或看法受到其整体形象或某一方面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主观偏见或错误判断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将某些明显的特征或优势推广到整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光环”,使得个体或事物的其他方面也受到了正面评价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光环效应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导致对某些人过分崇拜或过分歧视。
在组织管理中,光环效应可以影响人们对领导者的认同和决策,导致对某些领导者的过分信任或过分质疑。
在媒体传播中,光环效应可以影响人们对明星或名人的追捧和关注,导致对他们的过分赞扬或过分批评。
为了减少光环效应的影响,人们可以尝试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和评价个体或事物的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关注某些明显的特征或优势。
此外,媒体、组织和个体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和透明的决策过程,来减少光环效应的产生。
总之,光环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们在认知和评价他人时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判断。
了解光环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他人和事物,避免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面试中的晕轮效应研究
面试中的晕轮效应研究在求职过程中,面试是关键的一环,而在面试中,晕轮效应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影响面试官和求职者的行为。
本文将详细探讨晕轮效应的概念、理论基础、在面试中的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如何缓解晕轮效应,为求职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晕轮效应的概念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对方的某种特征过于,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表现。
在面试中,晕轮效应通常表现为面试官对求职者某一方面的过分,如学历、工作经历、外表等,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考察。
二、晕轮效应的理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晕轮效应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认知偏差。
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人类往往只能有限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因此会根据已有信息产生一种“过度概括”的认知。
此外,晕轮效应还与人际交往和印象管理密切相关。
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求职者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三、晕轮效应在面试中的应用在面试中,晕轮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求职者可能会因为面试官的“晕轮”而过于紧张,影响自己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求职者往往会因为面试官的威严或名气而产生恐惧,导致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面试官可能会因为求职者的某一突出特征而过于看好或看低求职者,从而产生评价上的偏差。
例如,有些面试官可能会对拥有名校背景的求职者产生偏好,导致最终选人结果可能并非最合适的人选。
四、晕轮效应的实践案例某公司在进行校园招聘时,收到了大量优秀简历。
在筛选简历过程中,HR发现有一名学生来自知名高校,且有丰富的学生组织经验,便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后续的面试过程中,该生的表现也相对较好,因此顺利获得了offer。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该生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岗位,而HR也逐渐发现该生在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案例正是晕轮效应在面试中的典型表现,面试官因过于名校背景和社团经历而忽略了该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潜力。
五、如何缓解晕轮效应为了减少晕轮效应对面试的影响,求职者和面试官都需要采取措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其实是人受到权威、名望等影响下,使得人作出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反的 1. ,是指在甥?搱光晕现象”、“成见效应结论,这种作用即为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在云雾的月的光辉,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一点概面效应”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的“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这个由认知特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现,。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光环效应”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识者的光环效应。
是一个摄影名词。
凡懂得”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当光线过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造成乳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这被称之为光晕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层的二次光。
这样,现象。
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如人们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发生模糊感。
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见其一点,不及其余”常说的“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应正确把我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克服社会知觉中产生的偏见。
他认为,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
2. 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像日晕一样,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据此,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晕轮效应”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一个人如果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并被认为具有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种坏品质。
光环效应是什么意思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就像是当一开始给某人加以好坏定义,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他人心中被赋予所对应的品质。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春秋时期,卫灵公有一宠臣名叫弥子瑕,是卫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弥子瑕得知母亲生病,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卫灵公的车出宫看望母亲,根据国法,私用君主的车应被砍去双脚,可卫灵公并未怪罪于他,反倒称赞他孝顺。
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其宠爱淡薄。
有一次,弥子瑕得罪了他,国君一改昔日对弥子瑕的宠爱,开始怪罪起来弥子瑕曾假传君令私自驾车一事,弥子瑕因此获罪。
在现代,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著作更不愁销售。
卫灵公对弥子瑕前后的态度差异,以及现代的名人效应,这些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而在年轻人口中常说的“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也是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的体现。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关系;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我们在执著地追求光环效应正面影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它的负面作用,因为,笼罩在光环之下的人或事物,一旦有问题,引起的后果就有可能毁灭性的。
心理学-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很难感觉到他缺点的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光环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热恋中的情人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
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
所以,在社交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
许多师生对李某持刀伤人简直无法相信,其理由和原因是:李某学习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种的“无法相信”的现象所反映的就是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这一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上面所讲的无法相信李某持刀伤人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地品质掩盖了其它的品质所造成的心理错觉。
其实大多数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
如果学生装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发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常见的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常见的管理学效应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许多人称之为第一感。
在心理学上,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3.近因效应: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4.从众效应:也称羊群效应、随大流效应。
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众现象的产生源于多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原因。
寻求一致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和极为普遍的心态。
5.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帕累托)发现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6.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心理-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7.名片效应: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8.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华盛顿合作定律类似于中国的“三个和尚”故事,说明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
行为金融学晕轮效应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学晕轮效应名词解释一、引言在行为金融学中,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个体在评估某一对象时,由于对其他相关对象的印象或情感影响,而导致对该对象产生不客观、片面的认知偏差。
本文将详细解释晕轮效应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二、晕轮效应的定义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一个对象时,由于对另一个相关对象的印象或情感影响,而导致对该对象产生不客观、片面的认知偏差。
这种效应就像月晕一样,会产生一种扩散效应,使得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评价产生偏差。
三、晕轮效应的原因1.情感迁移: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迁移到其他相关对象上,从而影响对该对象的评价。
2.刻板印象:人们对于某一类群体或事物往往会形成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影响人们对新对象的评价。
3.感知架构: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架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释,导致评价时出现偏差。
四、晕轮效应的影响1.决策失误:由于晕轮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可能会使人们在投资、消费等决策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2.偏见:晕轮效应可能会导致人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产生偏见,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
3.自我实现预言:晕轮效应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即由于对某一对象持有某种预期,从而影响对该对象的评价和行为,最终实现预期的结果。
五、应对晕轮效应的方法1.保持理性思考:在评价一个对象时,要保持理性思考,避免情感迁移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2.多角度获取信息:在获取信息时,要尽可能多角度地了解对象,避免感知架构的局限。
3.批判性思维: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不盲目接受信息,避免偏见和决策失误。
4.反思与自省: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
5.沟通和交流:与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克服晕轮效应的影响。
六、结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晕轮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2019心理学考研实验:晕轮效应
2019心理学考研实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个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相关实验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相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
晕轮效应事例
晕轮效应事例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它描述的是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由于一个突出的特点或品质的印象,而对其他方面也产生好或坏的印象。
这种印象就像光环一样,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全面评价。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来深入理解晕轮效应。
事例一:明星代言明星代言是商业营销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企业选择明星代言人时,往往看重的是明星的名气和形象。
由于晕轮效应,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位明星而对代言的产品产生好感,进而产生购买意愿。
然而,这种好感并不一定基于产品本身的质量或性能,而是受到明星光环的影响。
事例二: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
当我们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特点或行为而对整个人产生好或坏的印象。
比如,某人在一次会议上的表现给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领导可能会认为这个人非常有能力,进而对其在其他方面也给予高度评价。
这种评价可能并不客观,因为领导已经被第一印象所影响。
事例三:偏见与歧视晕轮效应也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的产生。
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某个群体的某个特点而对整个群体产生好或坏的印象。
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某个人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对其整个人格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可能并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评价。
事例四:友情与爱情在友情和爱情中,晕轮效应也经常出现。
人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个优点而对其整个人产生好感,或者因为对方的一个缺点而产生反感。
这种情感的产生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对方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晕轮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了解晕轮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避免因一时的印象而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晕轮效应的存在,避免对他人产生偏见和歧视。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效应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例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点评: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
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
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晕轮效应一词由来最早提出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认知角度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
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与NLP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NLP学习日志2008-05-10 23:58:56 阅读105评论5 字号:大中小订阅在4.29 - 30两天参加了“ NLF智慧教师工作坊”,两天的体验学习,把我带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段时间适逢广交会,课程培训没安排住宿,每天早岀晚归,公交、地铁跑来跑去,很累,但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主讲导师是来自香港的张国维博士(Dr.Alex Cheung ),作为一位资深的国际NLP导师,他还拥有其他很多的头衔。
早年他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后来转向研究NLP,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一NLP改变了他的人生,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还培养了三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博士儿子。
在整个课程,张博士主要运用体验式和交互式的方法,使整个课堂既轻松又有趣,让我这个本来累得想打瞌睡的人也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放松。
我似乎没办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好像只是听到了一些小故事,做了一些小游戏,可当我回来和家人相处、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NLP的一些技巧了。
以下将记录我在课程当中捕捉到的一些火花以及自己的感受。
一、什么是NLP ?N —No L —Lazy P-Person,NLP就是No Lazy Person,哈哈,可别把这当真,这只是张博士在跟我们开玩笑呢。
NLP的正确解释应该是:N-neuro神经L-liguistic语言P-programming程式,简称神经语言程序学。
NLP是一门令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NLP让我们看到无限多的可能性。
NLP精神:(张博士语录)弹性思维弹性行为;智慧,就是从多角度去看问题;正面阳光的心态;效果比道理更重要;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先达到效果,再回头看如何成功的方法;任何最坏的事情都可帮助更好地察觉,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可以掌控;人类的成功在于不同思考,并非冲突,而是创意无限;将所有的借口、原因转化为方法;困难解决不了,只是暂时没找到解决的方法,力量来源于方法……二、所谓意义人类不断地地在大脑中制造意义,成为人生的推动力或者是阻碍力。
晕轮效应
教育中的危害
师生关系
晕轮效应具有极端性,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据往往是学 生的IQ 高低或学业成绩好坏,这种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会使一 部分学生产生不平等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对老是产生疏远 和隔离。 老师因晕轮效应对学生间某些局部的差别甚至个性化差别 扩大化,而教师评价学生时的晕轮效应也会以某种权威性, 把不公正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并误导 儿童,可能制造出学生们之间的隔膜,影响学生间的交往。
7
案例分析
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很容易就看出晕轮效应的实质,他是非常的片面, 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对学 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印象,并以此为中心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 了他的其他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喜欢某个人,就认为他什么都 好。反之,不喜欢某个人,就认为他什么都不好,一无是处。它使教 师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公正地评价学生,使教师对学生难以采取客 观的态度,从而比较严重地影响教育的效果
晕轮效应
效应解释
简介
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 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 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 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 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生生关系
学生发展
老师的评价如果出现晕轮效应,受偏爱的学生容易忽略自 己的不足,骄傲自满,而受到不公待遇的就会产生自卑, 抑制自己的闪光点,均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光环效应反义词
光环效应反义词
光环效应反义词是恶魔效应。
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月晕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提出者: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坏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光环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光环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光环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