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幽灵—民主日本之可能性

论二战缘起,经济决定论往往一统江湖。然而自一战后至二战,数十载光阴,从和平鸽飞起至兵戈不息,从民本主义至军国中心,民主和平的呼声如何沦为军国主义的前奏?暴力,残忍,弑杀,这是否能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性,刻画成所谓的在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太平洋中一介岛国,如何拥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历史渊源与隐瞒的现实,煽动与宣传,集体中的民众和士兵,拨开重重迷雾,二战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战争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缕缕忧思?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将以如下三个客体做一番探讨即:一场运动,民主和平的先行者大正民主运动;一位作家,由反战转至尚武的文坛女诗人于谢野晶子;一个团体,在“神风”的旗帜召唤下,前赴后继,争相奔上死亡之路的日本青年。接下来,将以这些裹挟而行的一代人为着眼点,力求一窥一战后日本社会思想跌宕起伏之全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受战火牵连,生产受损,许多物资不得不依靠出口国。日本虽为参战国,却远离主战场,损失较小,这使得欧洲成为战时日本的一大金主。并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战后日本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大幅加快。面对清帝国,奥匈帝国等的覆灭,深深震撼了日本国人,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生起。

由于日本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大约半个世纪,国家大致平稳发展,一战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现了日本近代以来前所

未有的盛世局面。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城市的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可以参政、出演现代剧目、上班,随便出门逛街、看电影等。甚至在一战末期发起了“米骚动”。至此,大正民主运动达到最高潮。

然而这只是一瞬,如同烟花经历了绚烂的开放,大正民主运动迎来了它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秩序逐渐恢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在军部推动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和平的日本有可能性吗?军部用武力打消了一切幻想,将一个可能孵化成真正和平民主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徒留无尽唏嘘。我们能够缺锌的一点就是大正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奋力挣扎后,没能逃出军国主义步步收紧的罗网,却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灯塔,照亮过许多迷路的船。它有力的证明了战争是罪恶的,却并不意味着民族本性之罪恶。没有那个民族骨子里是罪恶的,流淌着弑杀的血液。和平与安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多数人的向往。

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

你不要死去!

你是咱家最小的弟弟,

双亲加倍地疼爱你。

双亲何曾教你紧握利刃,

为了杀人到前线去?

双亲把你养育成二十四岁,

哪里是为了你先杀别人后葬自己?

这首《你不要死》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反战诗歌,而它的作者与谢野晶子,正是日本早期追求自由爱好和平的新时代女性代表。诗歌中洋溢着“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洋溢着一种超越个人命运的广义上的人类爱。充分反映了在战争气焰嚣张的国内环境下,这位26岁的普通国民不惧危险,敢于触碰强大军国壁垒的勇于超越的本真个性。然而这位活跃在明治与昭和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在那个枪炮声与机器轰鸣声交织的时代,竟从早期的和平主义者转变成晚年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如此转变,虽然是当时国民集体状况的一个典型,却也不得不使人惊讶。那么,究竟是谁用何种方式只用春秋几载便使军国主义的种子牢牢地深植于心间?

1929年她跟随自己的丈夫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中国,当她看到中国东北幅员辽阔,资源广袤,与狭窄贫瘠的日本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使源源不断的资源运往国内,现在看来,战争似乎毕竟战争能够带给国家不再变得肮脏,帝国荣誉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毕竟战争的产物能够带给国内所需要的资源、财富、强大的军国力量和国际荣誉。日本需要战争,而亚洲也需要日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方一举夺下国家大权,在这样一个狂热、激进的外部环境恰恰与她心中的家国情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促使了其思想的彻底转变。从此,人不再是人,而只是军国构造这

部庞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自此,即使是轰动世界的9.18事件在她看来只不过是中国人自己招惹的灾难。这绝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日本忍辱负重的结果,是不得以而也为之的自卫。战时的日本,没有新闻,只有宣传。她只是战时日本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每个人心中怀着的就是大东亚共荣,与西方抗衡,为天皇陛下尽忠。

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日军战败,大西洋制海权丧失,落入美国人手里,这战役的后果就是日本国土直接可被美军轰炸。在这时爱国热情从未像这样高涨,被如此猛烈地激发出来。面对死亡,恐惧与排斥才无疑是普遍反应,正因如此,日本青年视死如归的态度竟是如此的令人错愕。那么,一个显要的问题呼之欲出,为什么?对大多数在志愿书签字的队员来说,为祖国而战是武士至高之荣誉。爱国主义教育,军国主义,这些本就普遍存在于日本国民心中的观念。经由军部浪潮式的强化宣传,自然也被无限多倍放大,以至于死亡与之相比,都是如此的无足轻重。在当时环境下的日本青年,正如《乌合之众》所说,在群体氛围的感召下,争先恐后,一心赴死。

神风特工队阻挡得了忽必烈的大军,却阻止不了日本的失败。它亦是二战日本军队的一个总缩影。二战后,一些士兵依然相信日本的神话他们终生抱着复兴帝国的幻想,以至于无法过上正常安稳的生活。罪行已然放下,而伤口却是极难愈合。

历史是沉重的,我们不应忘却,然并不意味着记住仇恨,记住仇恨,只会是埋下了未来战争的种子。活在现世的的我们啊,该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或许,战争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之复杂性的问

题。正如《乌合之众》所说,集体中的思想变化,只在一瞬间而已。真正被置于场景之中的每个人,都是被浪潮裹挟前行。因为大浪滔天,逆之则亡。换句话说,你,我,每个人都有成为加害者的可能。所以,我们在战争之中究竟要找到些什么?是穷尽心血寻找人性残忍暴力弑杀之证据?还是理解恶魔之缘起,避免可能的煽动与蛊惑,让战争之戟褪去锋芒?当然,选择权,永远在我们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