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形考四案例分析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公共管理学形考四案例分析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公共管理学形考四案例分析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安徽地处中国中东部,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相邻,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安徽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分析四个案例,探讨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1. 安徽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安徽省政府近年来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同时组织开展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品牌打造的转型。

例如,合肥长江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在应对全球疫情工作中高速数控铣床出口量首超德国等欧洲传统制造强国,并且保持全球出口第一的地位,为安徽新兴产业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2. 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安徽省政府大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安徽以集成电路、光电子、物联网等产业为重点,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例如,安徽富士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5G通信基站天线,这不仅推进了公司转型升级,更为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重大突破。

3.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安徽省政府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在电动汽车方面,安徽省以生产制造为主,同时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布局产业链。

例如,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机,实现了从单纯生产到技术创新的跨越。

4. 安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呈现新生态安徽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在粮食加工、食品制造、新型农产品开发等方面逐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

例如,安徽绿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型农业生态系统,解决了粮食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总的来说,安徽省政府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以组织的职能为基础进行工作归类,是一种部门化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各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缺点有:易于强调本部门的目标和利益,而忽视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全局利益。

等级森严,机构臃肿,不利于创新、协调、合作和沟通,造成效率不高,还可能增加管理费用。

适用范围:职能制结构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具备以上特征的企业,其经营管理相对简单,部门较少,横向协凋的难度小,对适应性的要求较低,因而职能制结构的缺点不突出,而优点却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事业部结构优点:职责范围明确,分工细,各事业部内部办事效率高,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经济规模,采用专用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缺点:是容易形成小团体利益冲突及各事业部之间协作能力下降。

适用范围:适用于产业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而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2.产品事业部形式。

金果子公司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仍然属于中小型公司。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只有桃子和橙子两种。

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企业的生产始终是劳动力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

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可以从容生产销售。

3.企业规模变大之后,必须要增加专门的会计,财务,人事,采购部门完成组织结构正规化。

这些部门要与销售和生产部等部门平级。

企业生产能力变大,需要拓展市场,要将销售部职能扩展,成立市场营销部,新部门职能包括:接受订购,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公关活动,市场调查等等。

需要建立内部物流部门(物流部)或者选择外包物流。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信息部完成企业信息化。

跪求公共管理案例急向好心人求几个公共管理案例,请附上分析!!!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一、医学的病例研究案例研究发源于医学,其基本出发点是医学理论研究往往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一领域的,而临床实践却是复杂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7页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7页

案例分析案例一希望工程:辉煌与危机1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在成立初始,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1万元办公经费。

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8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9—1992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1995-1996年的巩固提高阶段。

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97 80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54万人,援建希望小学3634所。

在这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年的“1(家)+1助学行动”和1997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

其中,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

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

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50万人。

1994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开“1(家)+1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及问题描述某市A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城市社区。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数量不断增加,社区管理压力日益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管理部门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居民投诉频繁、社区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区管理部门决定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改革。

二、目标设定1. 提升社区管理效能: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和流程,提高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居民投诉次数。

2. 提供优质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3. 加强社区居民参预:通过建立居民参预机制,增加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预度,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解决方案1. 优化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格局,提高管理效能。

2. 强化培训与人员配备:加强社区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同时,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的数量,确保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修缮社区公园、建设健身设施、增加公共停车场等。

4. 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的便捷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加强居民参预:建立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建议箱制度,鼓励居民积极参预社区管理。

同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1. 实施过程:社区管理部门根据解决方案,逐步推进改革措施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项措施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 效果评估:通过对改革后的社区管理进行评估,可以评估改革的效果。

可以从居民满意度、居民投诉次数、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不足之处。

五、经验总结与启示1. 多部门协同工作: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和协作,惟独形成合力,才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公共管理案例解析

公共管理案例解析

公共管理案例解析
本文将介绍几个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它们的情况、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些案例包括:
1. 疫情防控管理
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封锁措施、人员流动控制和医疗资源调配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举措的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2. 城市交通拥堵管理
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研究几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包括推广公共交通、限制私人车辆、调整路线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案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3.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整个政府系统的大型项目。

我们将研究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包括部门合并、职能转移、机构优化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方案的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 环境保护管理
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我们将研究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减少废弃物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措施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将探讨公共管理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
决方案。

这些案例将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并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垃圾处理量大幅增加,导致垃圾处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

市政府面临着如何提升垃圾处理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的挑战。

公共管理理论分析:1. 公共政策制定,在面对城市环境问题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规范市民的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推动市民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2. 组织管理,市政府需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垃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人员配备、工作流程设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

同时,市政府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

3. 公共财政管理,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需要进行财政预算和资金调配,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承担城市环境整治的责任。

案例分析:针对垃圾处理问题,某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提升了垃圾处理的效率。

同时,政府还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了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水平。

结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政府在面对城市环境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公共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理论,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案例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央电大师范部闫平(2004浏览人次15782年12月13日)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案例: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下面从“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其目的不是营利,而是有效地增进、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这就牵涉到“政府应当做什么”“政府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2004-12-13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公共管理学的案例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案例,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案例背景。

某市政府计划推出一项新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该政策包括限制私家车的通行、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等措施。

然而,在政策实施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质疑,一些市民和企业对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质疑,甚至发生了一些抗议活动。

问题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公共管理学进行分析。

首先,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决策过程是否充分、公正和透明?其次,政策的实施是否考虑到了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再次,政策的沟通和宣传工作是否到位,能否有效地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是否健全,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避免利益冲突。

再次,政府应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政策,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后,政府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结论。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管理学的实践中,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

只有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一个富有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读者能对公共管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做出更好的贡献。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公共管理者法律案例(3篇)

公共管理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成立于2015年,主要负责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近年来,交易中心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2018年,一起违规招标案件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2018年5月,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某工程项目招标公告,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

在招标过程中,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甲某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收受了某投标企业负责人乙某的贿赂,违规为该企业提高了评审分数。

在甲某的帮助下,该企业在招标中顺利中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乙某发现甲某在评审过程中收受贿赂的事实,于是向有关部门举报。

经调查,甲某确实存在违规行为,交易中心随即对该案件进行了处理。

三、案件处理1. 交易中心对甲某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其行政记过处分,并调离交易中心。

2. 交易中心向被举报企业公开道歉,并要求其退还中标项目款项。

3. 交易中心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整顿,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管。

4. 交易中心向全市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出通报,要求加强自律,严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

四、案件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

甲某在评审过程中收受贿赂,表明其法治观念淡薄,对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

(2)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不健全。

交易中心在招标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3)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竞争不充分。

部分企业为获取中标项目,采取不正当手段,干扰公共资源交易秩序。

2. 案件影响分析(1)损害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

甲某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的透明度。

该案件暴露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的不足,降低了公共资源交易的透明度。

(3)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公共资源交易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一、超生现象(一)公共政策的规划是指在原则指导下,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设计、分析、整理、选择等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的原则。

主要原则①公正原则:指在政策规划是要兼顾相对主体利益,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地成全另一部分人②受益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从中得到益处。

受益是普遍性的,也有局部性的③系统性原则:指政策规划要从社会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次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综合地、辨证地规划政策④权变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影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⑤优化原则:指对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个政策规划方案以备选择(二)从以上理论看分为①公正原则。

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②系统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

二、公民旁听制度(一)该省直机关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二)完善公务员制度还需要做到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②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更新公务员思想观念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创新制度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主要有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两方面④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根本。

第一,加大培训国度,造就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家公务员,第二,加强管理,造就一支高效廉洁,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第三,加强公务员职能专业化与身份职业化管理。

⑤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障。

第一,公务员管理必须有法可依;第二,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二)建议(1)对公务员的监督要引入长效机制,仅仅是一次面试监督是不够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3)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制度创新,大胆吸收两方先进的成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当代社会,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1:城市垃圾分类管理1.1 案例描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

某市政府决定引入垃圾分类管理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1.2 案例分析(1)目标与策略:该市政府通过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旨在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因此,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教育宣传、设立分类垃圾桶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2)资源配置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如环保部门、住建部门等,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同时,政府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

(3)权力运行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企业、居民等,确保垃圾分类管理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的监测。

(4)公众参与与沟通:政府需要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同时,政府还需要借助各种传媒工具,扩大垃圾分类理念的传播范围。

三、案例2:政府危机管理2.1 案例描述某市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遇到了一次危机,需要进行紧急应对和管理。

2.2 案例分析(1)危机预警与防控: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2)决策与指挥:政府应组建危机管理的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并进行决策和指挥。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各方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危机。

(3)信息发布与公众安抚: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有关危机的信息,以避免谣言的传播和恐慌的产生。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互动,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它通过分析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帮助学习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正文内容: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交通。

以某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首先,该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主要表现在早晚高峰时段,尤其是市中心区域。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出行,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市政府首先进行了交通流量的调查和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确定了拥堵的主要路段和时段。

接着,市政府与交通规划专家合作,制定了一个综合的交通改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增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以及鼓励市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等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市政府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广泛宣传交通改善计划,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

同时,市政府还与私营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为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提供优惠,为骑自行车上班的市民提供安全设施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公共交通的使用率提高了,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了,交通流量得到了有效分散。

此外,市民的出行时间缩短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公共管理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实施,公共管理能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这个案例也强调了公共管理在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只有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公共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及如何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2004-12-13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旨在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公共管理者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共管理案例,探讨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一座中等规模城市中,该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

垃圾积压、垃圾分类不达标、垃圾收运车辆老旧状况导致的噪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市政府决定进行全面的垃圾管理改革,希望通过改善垃圾处理系统,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

问题分析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垃圾处理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然而,该城市的垃圾管理部门却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导致无法有效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垃圾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介入垃圾处理行业,利用垃圾处理环节进行非法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

3. 资金投入不足:垃圾处理系统的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市政府的资金预算有限,无法满足改革的需求。

解决方案1. 招聘专业人员:市政府应该积极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管理垃圾处理系统。

同时,为了增强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应提供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激励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能力。

2.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市政府应该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确保各个环节都符合法规要求。

同时,应加大打击非法垃圾处理行为的力度,严惩违法者,维护垃圾处理行业的正常秩序。

3. 多方合作,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市政府可以与企业、社区和国际组织等多方合作,争取外部资金支持。

通过合作项目和资金投入,共同改善垃圾处理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效果评估与调整在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市政府应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监测改革的进展和效果。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总结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个深入了解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施和评估的过程。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精选一、案例一:“大同市垃圾分类工作”(公共政策)大同市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迫切。

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推出垃圾分类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

其主要政策内容包括:1、设立垃圾分类站,划分垃圾收集区域,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投放管理;2、关闭城市内所有的垃圾中转站,杜绝垃圾交叉感染;3、组建垃圾分类管理队伍,实行日清日扫,严格管理;4、对不分类投放垃圾的市民进行处罚,经济罚款并在垃圾分类站学习时长不低于3小时;5、大规模宣传和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

这项政策的出台,帮助市民养成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减轻了市政府围绕垃圾问题处理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环境文明程度。

二、案例二:“滴滴整改工作”(公共管理)2018年,滴滴出行在国内用户规模、市场份额等各项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连发生了多起受害人被司机性侵、乘客丧失生命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舆论抨击。

面对公众声讨和央视的监督报道,滴滴公司迅速展开整改工作。

其主要措施包括:1、全面整改“顺风车”业务,并停止相关服务直到安全措施得以加强;2、逐步实行“三项规则”:配备安全助手、强制司机每日间歇休息12小时、完善安全急救机制;3、重新设立安全、司机评价等机制,对司机安全驾驶行为、乘客与司机评价标准进行数据记录和客户投诉反馈处理;4、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迅速公布有关安全、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滴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信任度,也进一步体现了企业的公民责任和社会担当。

三、案例三:“厦门市文旅客流监测系统建设”(公共项目管理)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厦门市的文化旅游活动频繁,需要解决游客数量的管控问题,为此市政府投资建设了文旅客流监测系统,建立聚合多源数据、智能分析预测、实现全覆盖的智慧城市客流监测体系。

公共管理者法律案例(3篇)

公共管理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在2019年负责审批一宗房地产开发项目。

该项目开发商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市规划局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未依法履行审批程序,擅自降低审批标准,导致该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问题。

二、案件经过1. 项目审批阶段开发商向市规划局提交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相关材料,包括土地使用证、项目规划方案等。

市规划局在审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进行审批,擅自降低了审批标准。

在未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情况下,市规划局于2019年4月审批通过了该项目。

2. 项目建设阶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根据市规划局的审批意见,开始了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发现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存在诸多违法问题。

具体如下:(1)未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在审批该项目时,市规划局未征求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擅自降低审批标准。

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进行审批,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违法问题。

(3)审批程序不规范。

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未依法进行公示,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和参与项目审批。

3. 举报与调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周边居民发现项目存在诸多违法问题,遂向有关部门举报。

经调查,市规划局在审批该项目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问题。

三、案件处理1. 市规划局违法审批行为被认定经调查,市规划局在审批该项目过程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行为构成违法。

2. 依法撤销审批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市规划局应当依法撤销该项目审批决定。

3. 责令整改市规划局被责令立即整改,重新按照法定程序审批该项目,并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公共管理案件典型案例

公共管理案件典型案例

公共管理案件典型案例1. 案例概述公共管理案件是指由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处理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

这类案件通常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机构、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管理案件的处理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政府或管理机构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下面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公共管理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类案件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2.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计划建设一家新的垃圾处理厂,以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然而,该计划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抗议,他们担心垃圾处理厂会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健康。

市政府为保障公众利益、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决定对该案进行公共管理处理。

3. 案件处理过程市政府组建专门工作组,由政府官员、环保专家、社区代表等组成,负责商讨垃圾处理厂建设的具体方案。

在几轮沟通和协商后,工作组提出了一系列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方案,包括采用最新的环保技术、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等。

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居民的担忧,并试图在环保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市政府在公布方案后,举行了多次公开听证会,邀请居民、专家学者等参与讨论。

在听证会上,各方就垃圾处理厂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透明公开的听证过程有助于政府更加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终,市政府在全面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最终方案并正式实施。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垃圾处理厂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环保标准和公众利益。

4. 案件效果经过公共管理处理,垃圾处理厂建设顺利实施,居民的担忧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新建的垃圾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并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保护了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此案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展示了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重要性,提高了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案例一XX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XX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XX市市长曾说:“在XX,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XX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XX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XX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XX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XX 低质皮鞋在XX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XX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XX政府。

为此XX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XX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XX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XX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XX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

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

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因此,改革后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

国务院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

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不过,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建设,政府职能不可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1993年机构精简的成就并不显著,比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993年86个仅仅减少到59个(其中国务院部委机构40个),但1997年又膨胀到72个,精简的人员也是如此。

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也是取得成效较多的一次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X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此次改革同以往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其主要特点:一是精简力度大,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减至29个,减量为11个,减幅为27%;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7.5%。

二是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有了一些新突破,这主要表现为:(1)设立了由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托管的国家局,即把原国务院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全部降格转换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同时对其职能做出了新的、明确的定位。

(2)设立和加强了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能机构。

尽管如此,此次改革的成本依然很高,中央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为此多支出了20%。

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成为正部级单位。

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立了很多司局级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

还成立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等。

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构的行政级别来运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

2003年3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标志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组织变革的有关理论,说明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

案例三XX慧灵弱智服务机构XX慧灵弱智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慧灵)是一家主要为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创办于1990年2月。

作为一家自下而上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慧灵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发展道路。

现任董事长孟女士曾是XX一家家具工厂的工会干事,1985年她与一批热心的青年人及弱智人士的家长们,共同创办了一家致力于向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民办机构——XX至灵学校。

由于各种原因,孟女士在1989年第二次创业,筹办了“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

在经历了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目前,XX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学校、职业训练中心、托养中心和研究所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慧灵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XX(如XX大学、XX理工大学、“扶康会”等)、意大利、英国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大批捐助者,成为慧灵发展的坚强后盾。

同时,慧灵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及一些专业手法和技巧融入日常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慧灵的宗旨是:提供机会让弱智人士发挥潜能,尽可能独立自顾,并且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真正一分子。

慧灵每年都要派出员工到国内外同行那里学习,也有不少国内外的业内人士亲临慧灵指导,给慧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服务质量日益提高。

慧灵事业欣欣向荣,她所作的努力与成绩得到了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认可,有很多机构都给予了慧灵资助和项目。

慧灵的财务是公开的,每年年终由会计作财务报告,虽然没有严格的审计,但他们坚持把收支状况刊登在《XX慧灵通讯》上,以此方式向家长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力求做到透明化。

如,2000年慧灵的收费标准如下:托养中心:根据学员能力程度不同和选择的宿舍不同分为:A宿舍600元/月~800元/月,B宿舍1000元/月。

XX市弱智人士办理终生托养公证手续时须借出2万元,外地人士借出5万元,到该弱智人士亡故后归还。

职训中心:300元/月。

慧灵一校:590元/月幼儿园:普通走读生330元/月;智障走读生550元/月;智障住宿生750元/月。

研究所:每个自闭症儿童1500元/月。

每到节假日,不接走学员的一天多收30元。

根据慧灵的成本核算,如果按照服务成本,起码要增加收费30%。

但由于机构非营利的服务宗旨,使收费标准设定在服务对象普遍可承受的程度内,并对困难家庭实行一定的减免费用或助学助养等措施。

慧灵的经济来源于社会,其创办者并不是投资者,只是发挥个人智慧去筹集资金,并不具备财产所有权,因此慧灵章程明确规定:若日后机构不得不停办关闭,除了还清债务外,剩余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以防止归属不明的弊端。

结合上述案例和有关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理论,谈谈你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特点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如何使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健康发展。

案例四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1~3名的位置。

199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生育实行高额罚款。

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000元。

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

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30%。

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然很严重。

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

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根据上述案例结合所学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公共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以及有效执行政策的对策。

案例五公开招考公务员几个月前,《S市报》上登出了新成立的监察局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启事。

而一项社会舆论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有49.8%的人将政治体制改革列为最关心的一项,关于其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31.1%的人对公务员制度不了解,有39.3%的人对实行这项制度缺乏信心。

似乎深谙人们的心态,S市的决策者们深知抛出这只球的利害关系,决策之前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场认真的运筹和准备。

要切实对公务员从吸收、录用、考核、晋升、辞退、奖惩、退休形成一套崭新的管理办法,而不能只换件“衣服”,或换块牌子。

带着这样的思索,实验者搜集材料、掌握信息、外出考察、精密筹划。

几个月后,S市人民政府机关公务员试行办法,政府现职人员转为公务员暂行办法,人才再开发暂行办法相继出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