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华夏意匠 》读后感

《华夏意匠 》读后感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 学号:201103406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

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

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

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怀念那些课本的颜色。

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

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

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基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斥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

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

比如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

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则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

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

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则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华夏意匠》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书籍。

作者李元素用文字和图片,以现代讲述方式,向读者阐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穿插了许多亲身经历和见闻,让人深受启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工艺,更被其文化内涵所深深吸引。

从传统的木雕、漆器、陶瓷等工艺到现代美容、服装、建筑设计等领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新中的生气勃勃。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古老和现代的结合。

这不仅仅是在工艺中,还包括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对这种传统的借鉴、融合、重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生活方式more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介绍传统工艺与文化,更是在于它对于当代文化创新的启示。

当代的审美价值观和人们的思想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虽然有其历史纪念意义,但缺少创新将逐渐被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在我的思考中,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拥有独立性,保护性和进化性。

独立性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保护性则是需要政府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文化的发展,而进化性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来发掘其潜力。

总之,读完《华夏意匠》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传统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作为一本备受称赞的书籍,它不仅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用现代的语言、视觉和思考方式,去诠释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匠人精神著作读书笔记范例五篇

匠人精神著作读书笔记范例五篇

匠人精神著作读书笔记范例五篇匠人精神著作读书笔记范例1我毕业后一上班,就在办公室工作,我的领导曾对我说过,在办公室工作肯定要“眼里有活”。

多年的办公室工作,我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其要求可以说是和《匠人精神》第10项法则异曲同工。

众所周知,办公室细碎繁琐,又是整个公司的核心部门,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全部事情都得有人操劳,才能准时落实。

二要敢做。

根据文中所说,“但假如是出于为对方好,而且真的觉得有必要做的话,就不是多管闲事”,正如“眼里有活”一样,要能主动去发觉工作疏漏,主动去担当工作任务,不是自己负责范围内的,要能主动提示一句,别人忙不过来主动帮忙解决,大家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团结全都肯定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匠人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去做一个富有激情、富有责任感的人。

(张楠)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书名镇住了,有点摸不到头绪,甚至提不起爱好。

在部门“共享一本书”的活动中坚持读下来却收获颇丰、甚是喜爱。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美国兰德公司曾花了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觉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

人是制造社会财宝和推动历史进展的主体。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距离“制造强国”和“创新强国”还有特别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的职业精神。

读完此书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有钱任性”“富二代”“和土豪做伴侣”,经济快速进展的现在,仿佛钱就是万能的,有钱就仿佛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吗?诞生于一般家庭的我们,在这个年龄段,肩负着买房、成家的压力,正是需要钱的时候,但是确是人生最贫困的阶段,因此更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工作观。

匠人精神著作读书笔记范例3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名目,翻开名目看到了我熟识的企业案例,比如德胜洋楼,比如热门的乔布斯。

工匠精神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工匠精神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工匠精神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工匠精神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工匠精神的读书笔记1这本书是____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先生关于如何培养具有____特色的合格“匠人”的作品。

秋山利辉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努力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

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自己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

读完全书,有三点体会:一、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匠人”旧指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而“匠人精神”那么是一种态度,或者可以说是工匠的灵魂。

我喜欢并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穷尽一生,磨练一项技能。

二、对照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我将“匠人须知三十条”进展了分类。

“打招呼,联络、报告、协商,听懂并回应别人的话,随时准备好以及纯熟使用工具,做好自我介绍,好好发表意见,勤写书信,擅长打,会打算盘,可以撰写工作报告”,这些归于“才能”。

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必不可少。

“匠人须知三十条”中才能部分又可以分为自身硬件才能和沟通交流才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的磨练和进步自己,才能在时机降临的时候将牢牢抓住,时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今社会,再也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具备良好沟通才能的人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开朗,不使别人焦躁,和蔼可亲、好相处,执着”,这些可以看做是方程式中的“热情”。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热情,离不开执着。

积极乐观的形态以及对事情的“不抛弃”、“不放弃”都是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必要条件。

“明白自身立场,积极考虑,拥有自豪”,这些相当于成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

“匠人须知三十条”与“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异曲同工,都告诫我们:“先德行,后技能”,想把事做好,先把人做好,“己成,那么物成”,“有成人而后有成事”。

此外,三十条还涉及到了感恩和自我总结。

三、“守破离”讲得很好。

“守”是学习,是传承,别疑心,不批判,因为你是初学者。

华夏意匠

华夏意匠

坤 宁 宫
皇帝结婚的地方
御花园
顺 贞 门
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
景 山 公 园
北 神武门
御花园 坤宁宫 交泰殿
乾清宫 乾清门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故宫的说明顺序是
空间顺序
从南到北进行说明
西华门
太和门 金水桥
东华门
午门

“前朝”和 “内廷”各包括哪些建筑?
前朝: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 。
圆明园一景
2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 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 、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 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
私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 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构思是 “小中见大”。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 筑,构成一个个景点。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 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 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 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 浓郁的书卷气。
太和殿
太 和 殿 内 景
太 和 殿 殿 顶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
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
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
员的朝拜。
保和殿——举行殿试
文 华 殿
武 英 殿
乾 清 宫 处 理 日 常 政 务

交 泰 殿
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建 筑 艺 术
华 夏 意 匠
——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 )结构为主,更是(民族)文化
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是北故宫、天坛、圆明园等。 在你们印象中的紫禁城是怎样的?
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故宫知识知多少?

《华夏意匠》——5分钟总结一本书

《华夏意匠》——5分钟总结一本书

《华夏意匠》关于作者李允鉌,1930年出生,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先后在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

他从青年时代就盼望能看到一本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著作,却一直未能如愿。

于是,李允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后到世界各地旅行考察,参观了不少著名的中西方古典建筑物,形成很多独特的理解及理论。

终于在1975年至1982年间,历时7年完成了这本百万字的巨著,堪称中国建筑文化领域中的传世之作。

关于本书本书辩证地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其背后社会体制、宗教哲学、艺术审美、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中西方建筑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作者驳斥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发展变化的观点,还中国建筑历史一个本来的面貌,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智慧,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支。

核心内容本期音频探讨了中西方建筑中的几大根本问题,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到形态发展的特点,最后从形式和用途来论述中西方建筑的具体区别。

作者着重于跟读者探讨的是形成这些形式、特点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大量分析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性、系统性,以及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主流的西方建筑理论不承认中国建筑的历史经验,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非历史”“无理论”的,这一观点被很多人认可。

而当今大多数建筑师也只承认西方建筑史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只有西方建筑史是现代建筑的唯一根系。

长久以来在中国人自己眼里建筑也从来都不是艺术品,被当做匠人制作的生活必须品,在古代甚至没有一本书为建筑立传。

作者试图用大量证据,挖掘中国古代建筑背后的成因,对比与西方建筑的区别,还原中国古代建筑的真实面貌: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支,它历史悠久,且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及审美,它的很多理念甚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华夏意匠》读书报告

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华夏意匠》读书报告【摘要】这个假期,我阅读了李允鉌先生所著的《华夏意匠》,作为一名景观建筑的学生,阅读这种和自身专业相契合的书籍,的确获益良多。

中国古建筑的种种精妙之处以及其独特性在书中都有着详细的介绍,现代以及西方对中国古建筑存在的诸多误解,这本书也做了详尽的辨析。

身为华夏儿女,只有领略到古建筑之美方能做到古为今用,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与西方;独特性;古为今用一、《华夏意匠》一书的现实价值在序言龙庆中先生的推荐语中提到《华夏意匠》一书,其最为可贵之处,在其以分析现代建筑的观点,详细探究中国古代建筑。

李允鉌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中国古代建筑,并提出自己宝贵的见解,著成此书,实是一本心血之作。

虽是一本学术性著作,阅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书中图文并茂,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释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许多专业的名词。

这对于刚刚接触景观建筑专业的我,实在是一本带领我窥见中国古代建筑冰山一角的良作。

“东方建筑的一大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确如陆元鼎先生所言。

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人所留下的古典建筑,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宝,是凝固的艺术,是每个华夏人的骄傲。

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揭开古典建筑的神秘面纱,才能更好的传承,发扬这份经典。

二、中国古建筑之光(一)、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书中前三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概述,其中第一章对基本问题的讨论使我尤为印象深刻,李允鉌先生谈论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中国在传统观念上对艺术的理解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事实上,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承认建筑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诗意的,不能被物质所表达。

因此,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价值观念本身就不同,也不可用相同的尺度来衡量。

现代建筑虽自西方古典建筑而来,却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相同的原则,这是经常易于被忽视的一点。

此外,书中还剖析了许多外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误解。

例如对中国古代建筑选择木结构是否低劣于西方建筑的砖石构造问题的辨析,木结构并不是迫于就地取材,也不是惜于使用大量人力资源,恰恰相反,是古人精心挑选的结果。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1篇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1篇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1篇工匠精神读书笔记1最近看作者邓新华的一篇__,说的是“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很有感触,做个读书笔记。

工匠精神是指制作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这不仅有制作人的手艺,还有人的情怀在里面。

因为制作人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慢工出细活,而这个慢工,多花的时间成本是无法衡量的,一个小时能够完成的活,可能他多耗费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而这,消费者是并不认可的。

还有耐心,还有专注度,这个消费者也无法理解,不能体会。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手工产品的价格如何界定?手艺好的,花了四个小时做成产品,是不是和手艺差点的,花一个小时做的产品同一个价位?就算消费者认可你的工匠精神,但是他不愿意付出这个价格,或者没有这个购买力,你如何生存?当工匠精神遇上市场精神,来个妥协也实属无奈!当然,消费群体也分三六九等,高端消费群体不是没有,但是不多,这个在任何行业都是客观存在,也总有高端工匠在与之匹配,其他的人想挤进这个圈子,又有几个人能够成功?消费者的消费都是量力而行的。

没有几个人会说,我要支持工匠精神,而脱离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去付出高价。

这样也不会持久。

拿邓新华的话来说,就是消费者也会被淘汰。

所以邓新华得出一个结论,符合市场需求的就是好的,没必要非得纠结于质量高端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作为工匠,把目光瞄准更大规模的普通消费者市场,利用规模优势,可以快速提高普通消费品的质量。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有匠心。

没有匠心的工匠不在此讨论范围。

也就是说,工匠们不能以市场精神为借口,根本抛弃质量不管,能赚钱就行,不管以后如何。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有死的更快!工匠精神读书笔记2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接到青庐会的通知,让我在《工匠精神》作者曹顺妮老师在潍坊的读书会上做个分享嘉宾,并且直接把书寄到了我住的酒店。

于是我利用路上的时候翻了翻,结果一口气看了大半,感触良多。

书中从我国制造业目前的乱象说起,再对比德国日本两个制造业强国的文化,最后列举了一些国内优秀的制造企业是如何做的,以及对教育体系的反思。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华夏意匠》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所吸引。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比例,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十分精致,如斗拱、檐口等部位的设计,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也被纪录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所感动。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纪录片中,通过建筑师、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风格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信息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次,我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中国古代建筑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华夏意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也会让更多的人热爱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作品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工匠精神作品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工匠精神作品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工匠精神作品读书笔记1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做任何事,没有一点精神来支撑,终将会失败。

一个人,异常是想做点事儿的一个人,更需要有一种精神。

有了精神的力量,一个平凡的人生,一个平凡的职业,一个平凡的岗位,就可能变得有意义、很精彩。

怎样让平凡的职场人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是我们每一个中国铁建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很庆幸的是,我在《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作者种青是职场人生研究的专家,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工匠精神”对职场人生的重要意义,凝聚了作者长期的实践和思考。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工匠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更需要践行发扬。

我们中国铁建也不一例外地需要“工匠精神”,我们每一位员工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概括起来,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精神。

要想到达“工匠精神”的要求,让平凡的人生更精彩,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付出别人所没有付出的,才能让平凡的人生更有分量。

俗话说,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仅有分工不一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些说法无非在表达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了别人所没有付出的,你就会获得成功,就会赢得尊重,或许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爱岗敬业吧。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中的一个核心元素,没有爱岗敬业,谈什么“工匠精神”,那就是空中楼阁、本末倒置。

爱岗敬业这个词汇很普通,经常出此刻我们的口头和书面上,但真正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却需要经年累月、兢兢业业、刻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才能实现。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积累,“工匠精神”也是这种人生积累的一种提炼。

每一天比别人多做一点,每一天比别人多干十分钟,每一天比别人多流一滴汗,久而久之,就会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5篇不会合作不会交流的人犹如一滩死水,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去接纳别人的读书人,别人也会对他优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精选篇1)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真正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

我校开展了“沐浴书香,灵慧成长”的读书活动。

我班也积极投身于这次读书活动中。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学生。

”让书香飘逸班级的新阅读理念的指引下,并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制定好有序的计划为保证班级读书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在活动一开始我班就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读书活动计划。

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有目的,有步骤,有实效。

二、积极动员,激发读书兴趣在实施读书计划伊始,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读书动员班会。

班会上,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读过的好书,讲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很多好处。

同学们还踊跃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在阅读中摘录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的片段。

“我读书,我快乐”的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营造阅读氛围班级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总结(精选篇2)为了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苏校长亲自挂帅。

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

对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

活动开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经学校研究决定:每周拿出两个自习师生共读一本书,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

工匠精神读后感800字读书笔记

工匠精神读后感800字读书笔记

工匠精神读后感800字读书笔记“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说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工匠精神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局部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

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安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

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

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

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效劳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

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超越平庸,选择完善。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

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急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开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

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建筑发展史——读《华夏意匠》

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建筑发展史——读《华夏意匠》

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建筑发展史——读《华夏意匠》
王时槐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最近读到李允鉌先生的《华夏意匠》,这是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但是真好看,读这本书,如同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快速掠过。

与著名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比起来,《华夏意匠》的立意更高,从建筑讲到历史、人文,而且触角颇深,处处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思索和心得。

作者论及中西建筑的根本区别,认为源头还是在文化上。

西方建筑是"神本",而中国古代建筑是"人本",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王时槐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1
【相关文献】
1.适用、明朗、亲和的会展建筑--华夏陶瓷博览城会展博览中心设计特色 [J], 沈微
2.扎根南庄聚焦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再发力——专访佛山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 [J], 刘启强;黄明顺
3.走进南庄:多模式促大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助力陶瓷产业提升——专访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 [J], 刘启强
4.丝路文化的传承建筑创新的地标——析读"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两国通道标志塔的创作设计 [J], 陆易农;王元新
5.华夏意匠,浅思古建筑的弹性思维 [J], 许清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郑山2015年08月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的一本给建筑师们看的建筑史著作,这本书与其他的建筑历史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华夏”指古代的中国,“意匠”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第一章是对基本问题的探讨,第二章是总释,第三章是分类概述。

在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比如“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便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所谓“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便是第一章所讨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四章的平面、第五章的立面,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的园林建筑。

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的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就是“量”的扩大,……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另一种就是依靠数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一个方式,……”以及“142-144在建筑布局上,一共只有两种基本的原则:一种是空间包围着房屋,另一种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的分析入手有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的建筑贯通起来理解。

在弗莱彻总结的表示各种建筑形式主要成长或演进过程的“建筑之树”中,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的一个次要的东方分支。

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系统的建筑理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早在宋朝,中国就有政府出台的建筑设计标准——《营造法式》。

华夏意匠一书的作者不仅驳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点。

还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的前提下,验证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已运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理论,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对比1、材料使用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匠人精神》这本书能够说是适应时代的一本书,当下,“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国的年轻人有着无比高昂的创业热情。

每一个创业者是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公司治理层面还是对自我的管理层面。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匠人精神员工的读书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匠人精神读书笔记1前几天公司组织职工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筑梦的震撼而感人的故事。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看完之后,那些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我的心。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五十分之一。

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它是火箭心脏发动机的焊接第一人。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

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如此高超的焊接技术,不由让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

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是一个要做百万零件的大工程。

不仅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零时救急。

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极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末,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

但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打过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

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完美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郑山2015年08月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的一本给建筑师们看的建筑史著作,这本书与其他的建筑历史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华夏”指古代的中国,“意匠”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第一章是对基本问题的探讨,第二章是总释,第三章是分类概述。

在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比如“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便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所谓“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便是第一章所讨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四章的平面、第五章的立面,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的园林建筑。

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的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就是“量”的扩大,……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另一种就是依靠数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一个方式,……”以及“142-144在建筑布局上,一共只有两种基本的原则:一种是空间包围着房屋,另一种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的分析入手有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的建筑贯通起来理解。

在弗莱彻总结的表示各种建筑形式主要成长或演进过程的“建筑之树”中,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的一个次要的东方分支。

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系统的建筑理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早在宋朝,中国就有政府出台的建筑设计标准——《营造法式》。

华夏意匠一书的作者不仅驳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点。

还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的前提下,验证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已运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理论,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对比1、材料使用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

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分伯仲。

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击”能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

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

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

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

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4000英尺高的塔,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

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2、设计思路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也导致中西方追求不同的建筑延伸取向。

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与此同时,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还使得欣赏中西方建筑的角度与规律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风韵和美。

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有着严密和谐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不同于西方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

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

而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和鲜艳夺目的色彩。

因此,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有差异,效果也是不同的。

3、设计思想如果定义国外建筑是“造以致存”,那么中国建筑则是“造以致用”。

中国古建筑生来就像人类短暂的生命般,不是永恒的。

中国的现存古建筑比欧洲少得多,但其他古代文化遗产无论是工艺品还是文字或者绘画,来龙去脉可以说是清清楚楚,大体上是不存在断档的。

这样比较下来古中国建筑凸显得尤其悲哀,人们似乎将建筑和文化剥离了般似的,建筑被彻底的差别对待,中国建筑历史给人留下了许多空白。

单对于这种建筑文化断层的现象,我想,可以用“灵魂”二字对其进行解释。

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构造框架,适应性强,选材以经济实用的木材为主,“礼制”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存在一直束缚着建筑的设计风格。

古代中国建筑设计风格与中国儒家思想崇尚的“中庸”、“礼治”、“德治”、“人治”总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是区分中西方世界观最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最明显的标志,儒家思想不承认神的存在,儒家思想则是种“无神”的学说。

既然无神,那就“以人为本”,当主导思想被“以人为本”所占据时,建筑设计就开始带有了较强的目的性,相辅相成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也会大大提高。

背道而驰主导西方的宗教思想是以神为中心,许多建筑物生来就是为长期供奉神明,以石料建成的古埃及金字塔或是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殿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建筑师眼里,这些气势恢宏的用石块构成的庞大建筑是很难想象的,一个为己,一个为崇敬的神明,前者总是被人活动范围局限性所制约,后者却因为供奉的是根本不曾存在的神时,便可以尽情自由发挥了。

所以古代中国建筑常直观给人一种保守、千篇一律的视觉感受。

4、文化差异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向来是显得更为沉稳内敛,单从古建筑表面上很难看出其中蕴藏着的知识结晶。

文化遗产仅仅为后人所观、所想、所阅,从量的角度,后人根本无法估量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是何等浑厚,古老的从前充满着与未知的将来等量的神秘感。

木的材料特性使得它不易于被遮挡。

将梁、网架等构件通通暴露在外,褪去原木拙野本色,尽显华美,相比传统现代建筑崇尚把结构元素置于墙土中,了无生气。

古典中国建筑的柱、雀替、斗拱、隔扇、藻井....从结构上看,皆是因构造要求而合乎情理的存在,并无画蛇添足之嫌,却以如此美轮美奂的形态呈现,雕刻功力与色彩选用在此刻被工匠们淋漓尽致的发挥,随之袭来的是精巧细腻、富丽堂皇从不显做作的美感,我不得不拜服古人的别具匠心。

对比中西方诸如桥梁、城墙或引水渠之类的纯功能性设施。

西方引水渠曾被评论为“带来大量水的那一种必要的结构的模样”,对其美的表现总显得差强人意,因结构而随之结构。

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拱桥或是城楼无一不是巧妙地将理性与感性融合在一起,汴京城东水门与赵县安济桥最能带给人们来自视觉元素上的精神冲击。

纵观人类建筑,肉眼容易触及之处一直是艺术家们展示精神文化的宝地,中外匠师乐于在设计中加入人物、动物、神佛,寄托情感愿景的同时更赋予造物灵魂与内涵。

屋顶无论远近从来逃不出人们的视线,古代中国向来主打“务实”理念的建筑,在屋檐上添置精美的“套兽”,古老精深的雕刻技法得以借地发挥,这样,给以死气沉沉的房屋加入少许生机,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易于与工匠们进行短暂思想交流。

不幸的是,处于“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的基本政策下,土木艺术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受到太多的限制。

5、建筑装饰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以雕刻为主,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以色彩为主,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的性能。

木材料为了长期保存,上漆是最好的方式,而漆天然具备各种颜色,于是色彩的装饰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后配合上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琉璃瓦显得五光十色,让建筑更多了一份色彩斑澜。

6、风景园林中国园林,从早期的苑囿,提供游猎、种植的场所,到明清的园林,形式上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用水池代表湖泊,假山代表山川,树木代表森林,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化。

西方的早期园林,通过对自然的整理,树木、草皮的修剪,体现一种自然的人工化,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后来受到一些东方的影响,还是没有改变他们的核心内容。

哲学理念的不同带来了结果的不同。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1、文字与建筑之前并未想过文字和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也就是说本来就是一种“图画”,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

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制文字的时候,文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记录”了下来。

2、通用式设计思想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

例如中国古代的服装都很宽大,虽然在颜色、图案上不一样,功能上却很相同,衣服和人体之间并不要求完全吻合,不会因胖了和瘦了便不合穿。

中国人对一切人工物品的设计、对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灵活性,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应用。

包括房屋在内的任何物品都很少做严格地或者说作过分地追求“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式的与实际的事物完全吻合的考虑,这一点也许和“中庸”及“留有余地”等思想有一定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实用主义和人本精神的体现吧。

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并不是抄袭西方,而更多的是沿袭传统。

3、关于间、架和院用“间”、“架”的数量来表示房屋平面或者面积的大小并不仅限于建筑专业中使用,在古代,甚至可以说直至本世纪,已经成为常用的表示房屋形式和规模大小的一种数量单位。

间、架相当于一种度量单位。

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所有人服务。

性质上,“院”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在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的。

院的重要性必需和房屋的重要性完全相等,否则分散分布的单座建筑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

古代的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的,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院”来表示,关于整群建筑规模的描述便常用“几院几间”来说明。

可见,“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期被认为是建筑群的构成单位了。

在平面布局上,构成有屋顶的房屋和没有屋顶的房屋是同样重要的,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的“二重性”。

4、关于观赏距离有时,中国建筑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

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起点。

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

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要构成一个包括自然景色在内的壮丽雄伟的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