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 《风的成因》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 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风的形成与温度差异导致的空气流动密切相关。
了解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和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注重观察和记录,尊重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风的利用和防范,认识到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模拟风形成的实验,理解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机制。
运用科学概念和实验结果,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如风的变化和风向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蜡烛、蚊香、打火枪、透明塑料薄膜、纸条、记录纸、彩笔。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大型风洞演示装置、温度传感器、风速计、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一段美轮美奂的微风拂过草原的视频。
视频中,绿草如茵,随风摇曳,五彩斑斓的花朵轻轻摆动,仿佛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播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在轻轻晃动,感受到了微风的轻抚。
”还有的说:“我看到草和花的摆动,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教师接着问道:“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呢?风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作用呢?”学生们陷入回忆,积极举手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形成风的模拟实验,类比分析出风形成的原因,逐渐形成模型建构思维。
探究实践:L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完整的完成模拟实验,尝试画图解释 观察到的现象。
2,能交流,反思,评价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L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保持探究的兴趣。
2.意识到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产生积极开发使用绿色能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种制造风的方式(预设5分钟)1 .通过UMU 平台收集同学们课前拍摄的风的照片以及总结的前6课的思维导图,整理制作成 短视频,播放视频。
▼课前(2个小节)拍照/, 提问:同学们,看了身边同学的作品,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拍摄风必修包70张照片ι⅛7单元思维导图必修目34张照片∣⅛25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1,请同学观看图片(柳条飘飞和炊烟袅袅),你通过什么看到自然风?(生:烟雾的飘动方向)在实验室,我们用塔香的烟雾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体验,驱动同学们探索的兴趣。
人类制造冷热风的方法很多,大部分是通过外力的推动空气,从而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这里从同学们熟悉的人造风入手,牵引出同学们的前概念一一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聚焦对比,自然风没有外力推动,那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探索:形成风的模拟实验L同学们,大自然中的风没有推动的外力,那么空气是什么原因流动起来的呢?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这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请你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呢?怎么用?你们可以用希沃白板5的APP扫这个二维码或许实验设计的页面(将材料拍照,再抠图变成希沃课件中的元素,同学们可以在平板上自由移动,确定实验方案,选出小组最优方案上传到UMU平台对应小结,同学们可以看到各个小组的方案,大家可以点赞互评。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气球、扇子、蜡烛、火柴3.教学视频:风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二)新课教学1.讲解风的成因(1)讲解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讲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偏转。
(3)讲解地形对风的影响:山脉、海洋、陆地等地形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强度。
2.实验探究(1)实验一:气球实验让学生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观察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起来?(2)实验二:扇子实验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风的流向。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3)实验三:蜡烛实验点燃蜡烛,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火焰有什么影响?(三)巩固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能为人类服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风的成因。
2.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风的成因示意图。
2.收集有关风能利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观察。
二、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风的存在呢?谁能告诉我风是什么?生1:风就是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
生2:风会让树叶摇动。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成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能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的成因,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作用及风能的利用。
教学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实验器材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风车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感受风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产生的。
3. 新知讲解:(1)风的概念: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4)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验证风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2. 风的成因示意图。
3. 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成因。
(2)列举风的作用及风能利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2)风的作用:调节气温、传播种子、促进水分蒸发等。
风能利用实例:风力发电、帆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作用及风能利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并且知道气压差是风力产生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风的成因和风力与气压的关系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风的成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从而理解风的成因。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车、气球、塑料袋等。
2.材料: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风,让学生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
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力的产生。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提出一个方案,并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成因以及风力与气压的关系。
小学科学7《风的成因》(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7《风的成因》(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风的成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风的现象,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风的成因。
2. 风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扇子、蜡烛、带榔头的瓶子、纸片。
五、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 (5分钟)1. 老师可以先问学生们是否见过风,他们对风有什么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风(如果有风的话),并提出问题:风是怎样产生的?Step 2 明确目标 (3分钟)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是关于风的成因。
Step 3 学习知识 (15分钟)1. 老师通过投影或黑板上的画图,向学生展示了风的成因。
2. 解释空气是由气体组成的,而气体是可以运动的。
3. 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了高压和低压之间的气流运动情况,以及空气由高压到低压的流动。
4.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由气流的运动引起的。
Step 4 进行实验 (15分钟)1. 给学生分组,并发放实验器材。
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扇子吹蜡烛、用带榔头的瓶子吹纸片。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风是如何使蜡烛熄灭的、纸片移动的。
4.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结论: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风的成因:风是由气流的运动引起的,通常是由高压向低压的方向流动。
2. 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与气压变化之间的关系。
Step 6 拓展应用 (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有些地方经常有风,而有些地方则很少有风呢?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地形、气压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对风的影响。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调查结果。
Step 7 练习巩固 (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 风的成因 教科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塔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猜一猜,ppt:水皱眉,树摇头,花弯腰,云逃走。
猜一种自然现象:(预设:风)2.风在哪里?你能制造风让你的旁边的同学感受风吗?(预设2分钟)3.提问:大家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贴:空气流动---风4.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5.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塔香、学习单]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这里有风吗?你从哪里发现的?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大扇子,嘴巴吹,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板贴)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塔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风的地图,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风速、风向等信息,培养对风的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风的成因、种类和作用,通过团队合作来深化对风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 请描述风的成因,并举例说明。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风的成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风的成因,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风的成因,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风的概念时,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讲解时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如通过比较吹风机吹出的风和自然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流运动的力量。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风的成因。
2. 请列举两种不同的风,并解释它们的成因。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风速和风向。
4. 请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下的风速和风向,并解释其原因。
5. 请思考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风能。
答案:
1. 风的成因是气压差和气流运动。
2. 季风是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山谷风是由于地形导致空气在山谷中流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7.风的成因【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风的成因,以及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风,但对于风的成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风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风的成因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的成因,讲解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风的生产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成因。
例如,用气球模拟气压差,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风的成因,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例如,观察窗帘飘动的原因,分析风的成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及其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让蜡烛倾斜,以免火焰烧到盒子或塑料膜②蜡烛底座贴上双面胶,将它固定在盒子“烟囱”下方的位置③实险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④尽量减少学生走动或太幅度的动作二、研讨1、用图画出你观察到的现象【教师点拨】2、加热前后发生哪些现象?填写表格。
加热前加热后【教师点拨】加热前,烟雾、火焰、纸条不摆动;加热后,烟雾、火焰、纸条都摆动。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点拨】蜡烛点的燃烧,使纸盒内的空气加热,上升,空出来的区域由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填补,这样就形成了“风”。
4、大自然中的“风”又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点拨】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引起的,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风是一种自然现象,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2、在大自然中,热空气横着流向冷空气。
()3、自然中,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4、人们制造“风”的方法很多。
()5、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风是有级别的,级别越大,风力越大,破坏力越大。
()四、拓展提高1、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教师讲解】画图填写讨论交流推测回答独立完成认真听画图解释现象文字表示现象解释风的成因检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拓宽知识面,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第7课风的成因
(教材P36~37)
1.气是否流动了吗?(预设:如果烟是直直的,说明没有风,可是这幅图中的烟向右飘了,说明有风,能够判断出空气流动了。
)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蚊香。
)同理,在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借助蚊香的烟看到空气是否流动。
3.指导:(教学提示:播放“风的成因”实验操作视频。
)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步骤。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1.下列现象中,无法观察到风的存在的是()。
2.下列关于风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看得见②看不见③有味道④没味道⑤流动的
⑥静止的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⑤
3.下列有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空气的地方一定有风
B.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形成风
C.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参考答案
三、1.C 2.C 3.A。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在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下,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准备:盒子、胶纸、透明硬薄膜、蜡烛、火柴、蚊香、小纸条、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流程】。
第7课 《风的成因》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实验分析:点燃的蜡烛加热了纸盒中的空气,使热空气上升,从上面的圆洞中跑出,吹动上方的纸条,纸条抖动。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从下方的圆洞补充进来,将洞口处蚊香的烟雾带进纸盒中。
做风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实验步骤:(1)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旨在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板书
7风的成因
科学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教学设计
课题
风的成因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
目标
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在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下,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5.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重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实验结论: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观看视频资料。
描述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现象:观察到蚊香的烟雾呈线状飘出,到达顶端圆洞后,空气形成风使得纸条抖动,看到风。我认为在模拟实验中空气被加热后,往上走,盒中其他区域的冷空气遇热后,使得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形成了风。
你认为大自然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大气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其主要运动形式是热的地方空气垂直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流到热的地方,流到热的地方的空气受热又上升,在高空受冷后下降,下沉到低处的冷空气受热又上升,如此循环往复。日常说的风是指大气的流动。
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
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人类在航空中遇到的几乎所有天气变化都出现在这一层。它在气象学上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空气上下对流剧烈;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学生交流,小组长或课代表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太阳的辐射,阳光把地面烤热,地面再把附近的空气烤热。地球是个球体,各纬度地区受阳光的照射不同,温带比热带冷,又比寒带热。即使在同一纬度,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冷热也不同。如白天陆地上空比水面上空热,无树林遮掩的地方比树林里热等。
拓展:对流:是指通过流体的流动而产生的热传导。通常发生在流体内或流体和容器之间有温度差时,液体或气体物质一部分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逐渐上升,其位置由周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的物质补充,此物质再受热上升,周围物质又来补充,如此循环,便将热量传播到各处。
学生1:大自然中的风可能是空气冷热不均造成的。
学生2:太阳加热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形成风。
学生3:……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难点
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谜导入
水皱眉,
树摇头,
花弯腰,
云逃走。
——猜一自然现象(风)
你们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起大风时感觉到风的推力、呼啸的风声、花草摆来摆去,海水起浪、树被吹弯了腰……出示图片(观看视频资料)
学生猜谜。
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
讲授新课
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制造风的方法。
空气流动形成风,因此要制造风,需要使空气流动。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使用电风扇吹风、打开门窗是空气流动起来等。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