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第三章第1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革命和改革•科技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瓦特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当代的表现?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篇)(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 唯心史观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原因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5.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一,唯物史观揭露了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把唯心史观从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赶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全面巩固,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唯物史观为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三, 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包括大气、水和岩石层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能影 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其次,地 理环境能决定 生产部门的分 布从而形成某 一地区生产的 特点。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 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 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 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 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 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 组织、控制和管理。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方法论意义: (1)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生产力标准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答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
(1)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
中结成的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 要表现在:
(1)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为首的社会。”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 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 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 展过程。
社会意识:
先进于
先进于
其次,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 况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2)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 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 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 件的变更。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①定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阻碍 作用
不适合
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个 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 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 发展过程。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 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 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二者的矛 盾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孟 德 斯 鸠
(2)人口因素:
①定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人口因素的作用 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其次:人口状况(数量/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 起决定作用。
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 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 碍时,以1、2、4、8、16、32、…… 的 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 3、4、5、6……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当 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 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 保持平衡。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 济基础服务。 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 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 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 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的矛盾运动 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2)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1)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 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性质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器;是衡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尺度。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
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 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和表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史 观 唯物史 观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 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 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 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物质标志。
石 器 时 代
机 器 化 时 代 铁器时代
青 铜 器 马克思指出: 时 “各种经济时 代 代的区别,不 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 生产,用什么 劳动资料生产 。”
(2)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的种类: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 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
②地理环境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
其次: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 不起决定作用。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北方寒冷,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因此北方 民族要靠权力统治国家;南方炎热,人们有才智 而缺少体力,因此南方人要靠宗教来统治。 •寒带地区的民族骁勇骠悍,热带 地区的民族则心神萎靡;土壤贫瘠 使人勤奋,土地肥沃则使人因生活 宽裕而柔弱。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材料。
(3)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 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 件”。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 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科学 管理等。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 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 、科学等。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 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 分社会科学。 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社会 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 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 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2)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 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 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 级根本利益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