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整理好的

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必然性、稳定性。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

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第六,大⑵独立科学阶段: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⑶真正科学阶段:性。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

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

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性。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的活动。为简单。⑶、没有阶级性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学校化组织。⑵、阶级性和等级性。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一方面,德育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德育又受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已有德育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⑵、生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其差异性对品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程:1.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冶法等。第三,实际训练法。包括常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2.学生品德是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第四,品德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学生评价法。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法和操行评定法。的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20.选择德育

方法的依据是:(1)依据高的教育中形成的。德育目标(2)依据德育内容(3)依据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答:、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2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基本组织形式?答:教学不仅是实施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个方面极其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基本组织形式。第一,教学为学生品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文化科用。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第二,教学1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具有教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教学是学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3.一定的社会的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学生品德形成本手段。总之,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5,当前形势任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14.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育机关进行的一个显著特点。。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2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由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分组成。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结和思想资料。

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标准和原则: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体。价值: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⑴、批判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⑵、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其次,是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想。⑶、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⑷、批判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全民性、利民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性思想。⑸、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科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13.品德测评、操行评定、品德测量三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总之,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操行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评定、品德测量是品德测评的的一个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环节,一种方法。操行评定、品德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量还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科学研究。操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行评语只是表示品德评定结果的一种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方法,还可用于对人的品

德状况的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它们密切定意见.

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14、现代德育的特点:⑴、德育目标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的全面发展性。⑵、功能的全面性。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⑸、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⑹、本质和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德风尚与习惯等。它反映着社会意识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区别是因为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

⑸统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和整体性。

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和变化的过程。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学的研究对象。(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⑶、第一,大多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第二,熟性。

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系:⑴、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展的中间环节;⑵、从领会、掌握到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第三,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映和表现。第四,从联系、综合、整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规律:⑴、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⑵、德育要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性;⑶、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第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⑷、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有影响。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

起根本性影响作用。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接作用。

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

2.德育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技的影响作用.对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5.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传播社会意识的作用.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

6.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哲学观点制约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目标和实施内容.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8.德育过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9.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德的统一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换为学生品德的过程。

1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联系: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其德育作用是什么?答:内容:一、品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教育活动。二、学习目的和良好学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风教育活动。三、文娱体育活动。四、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作用:一、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学校团组织围绕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任务,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及时而有灵活性、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

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细致的教育工作。二、通过团的特有有所不同。的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三、团组15.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织是通过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多答: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四、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求和能力。学校党组织学校行政和教育相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师要加强对团组织及其活动的指导,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帮助它开展活动,做好工作。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23.简述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16.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要求。答: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原则?答:①校内各方面的德育影点和个别差异,妥善地安排劳动的内响要求一致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容、时间和力量。其次,要把劳动和要一致③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再次,要注意安致④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⑤把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24.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思想认17.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提出的识、价值观念、品德、心理和社会历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答:含义:这史原因,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且相互依赖、影响、制约的人群,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或人们的共同体。特征:①群体成员对性地进行德育。提出的依据:坚持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群体具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地进行德有某种结构形式。②群体具有自己的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落到实处,价值、规范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取得实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成员发挥影响和制约作用。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品德状况出发,25.集体是指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共产主义方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向性,而不是否定共产主义方向性,聚力的群体。特征:①具有社会意义崇尚盲目性、自发性,否则,德育就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奋斗目要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只有把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②与上述奋斗两者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团结性和交往中的校德育在共产主义的方向道德上生动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③有统一的领活泼、切实有效的进行。贯彻时的要导机构和严密的组织;④有集体的规求: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范和遵守规范的压力,即有保卫集体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②从学生的思利益的纪律和舆论。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③针对学生的个26.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基本性特点进行教育④客观的全面的深入要求。㈠、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的了解研究学生,真正掌握学生品德象和内容;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法、阶段和要求;了解和研究学生有18.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三个环节或阶段:①调查研究;②分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答:含义:这析研究;③提出教育措施。了解和研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理论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⑴要全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面经常;⑵要客观深入;⑶要有历史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和发展的观点。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2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

集体①提出共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认识同的奋斗目标;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风;④组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⑤组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织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28.班集体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㈠、全面负责,全面安排①对全班学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生的全面发展负责、②以学为主,全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面安排学生活动㈡、面向全班,照顾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个别①面向全班同学、②面向班集发展。贯彻的要求:①联系实际,讲体、③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特点清理论。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对学生进行教育、④据各个学生的特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⑤照顾班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㈢、19.中小学常用的的德育方法有;可分善始善终,循序渐进①抓好起始版的为四类;第一,语言说理法。包括讲解工作、②立足于“始”放眼于“终”,(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③做好毕业班指导法等。第二,形象感染法。包括的工作㈣、协调一致,互相配合①

整理好的

协调班级体内各种教育力量、②协调作用: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班集体与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联系,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使力量。三者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德育具有29.品德修养作用;①

推动学校德育过综合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学校家庭社程的形成发展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实会应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现、②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发挥培养下一代品德的整体作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用

养能力的提高、④增强学生抵制不良48.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的主要模式:以学校为龙头,主动指30.品德修养属于德育范畴。品德修养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以社区、与德育是有区别的,它们既有共同性街道、乡镇为龙头以厂矿或部队为龙又有差异性,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头

用。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共同性的主要49.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表现是:第一,品德修养与德育都是法: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互一种社会、教育现象;第二,品德修相访问通讯联系

养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第三,品德修养与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校外辅导站校外教育机构走出去,步性。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请进来关心下一代协会要表现是:第一,活动参与者和主导50学校德育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学者不同;第二,活动过程和主要矛盾校是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有不同;第三,活动的形式和方式不同;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根据身心发第四,活动的对象范围不同;第五,展的特点,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活动的实体和方法不同。的进行教学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稳定3、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

己4、启发学生制定品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励志自勉5、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品德锻炼6、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7、教育学生养成品德修养的习惯。

65、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1、外在要求2、先进份子接受3、大多数人接受4、变成学生自我要求

66、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及个别教育: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了解后进生的情况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工作3、培养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是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4、抓反复,反复抓

67.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68.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②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3. 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44.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哪些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三点不同: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向活动过程;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

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所以德育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 德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 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31.品德测评的困难性:德育内部机动的德育计划和内容,各种设备和资料难于测评通过品德行为推测的品德也比较齐全学校还具有家庭、社会不内部动机难于做到准确无误品德内具有的独特的观念、传统和习惯等文部观念动机与品德行为并不是一对一化模式因此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的关系难于确定品德测评的效度、信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度和区分度配合,共同教育下一代3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原则:方向性51.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传承和传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播社会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对人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阿定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程量方法相结合原则中起主导作用

33.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52.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3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类型:平时性性和广泛性

和总结性的品德检测与评定全面性、53.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单向性忽然专题性的品德检测与评定养:马克思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知识素35.德育效果检测的方法与形式:考核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播的科学文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访问化知识素养

法、问卷法、测试法、活动法、书面54.学校德育队伍培养和提高的形式:材料分析法、会议法、跟踪法形式:职前培养脱产短期培养脱产系统学口头书面实践习在职系统进修在职自我进修36.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法:绝对55.建设稳定的学校德育队伍若干措评价、相对评价、个体与群体内差评施:组织落实表彰激励政策制度保价、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全面证性评价方法:他人自评互评56.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3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养:1思想道德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法:分项性、概括性、口头、书面、方向具有正确思想观点2法纪道德素评语、分数等级的方式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具有社38.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要求:品德测评各项指标必须与德育职业道德素养目标一致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协调57.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的一致的反应品德各方面的特征品德教育方正,遵循德育的自身规律,对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品德测评指标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协体系具有完备性调和控制,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39.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一

般步骤58.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方向性和方法:逐步分解品德测评要素筛选教育性民主性整体性规范性品德测评指标分配权数59.中学德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系统形140.德育效果监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式: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教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导合一教导分立小学主要是教导试评分法合一的校、班二级制和校、年级组、41.家庭德育的特点:寓养于教,养教班结合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言传身教,60.教育性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海德育管理的德育作用把管理和说服42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除了遵循德疏导结合起来把教育贯穿于学校管育的一般基本要求外,还须1创造一理的全过程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建立一个感61.民主性原则要求:发扬民主,走群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感情关众路线,依靠全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系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行为常规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动员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开展健康有益家张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良好家风2严理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爱结合要求统一3尊重和信任孩子462.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校置于整个加强修养以身作则社会大环境中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44.社会德育:广义上是指学校和家庭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育与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德育的影响。及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统一狭义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指挥,分工合作。合理组织安排学校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德育中的人、事、财、务,创造良好的活动的校风和环境,保证学校德育目标顺45.社会教育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

利实现。

复杂性自主选择性隐形性快速和63.品德的“三维结构说”:1、品德是灵活性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形成的有机46.社会德育原则:除了遵循德育的一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2、品德般基本要求外,还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真实统一社品德的形式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社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会教育机构发挥特长,互相配合与人能力3、品德的三维结构相对独立,但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各种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咨询,指导活动结合64.、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德育修养和提47.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高品德修养能力的方法:1、把指导学是指三者互相配合所构成的多渠道、生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2、激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5.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教育原则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③知行统一的原则;④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⑤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⑦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6.结合实践,论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②德育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

条件;③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主体,有巨大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搞好个别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要求: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使个别人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50.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指德育时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中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1.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尊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①教师要忠于的教育影响;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德育原则:指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又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正面教育原则: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疏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进步。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接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

36.联系实际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结合以下三个要点进行阐述:德育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德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育可以防止剥削阶级思想侵袭。37.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任务决定的,由学校培养目标决定的。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这三个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它们是统一在同一的过程之中。

38.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那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39.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主要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节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

40.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肯发展起来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3、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它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其品德发展的方法。 17、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水平。 二、简答题: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 1、任何社会的德育内容都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民族的要求。脱离一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内容是不存在的。 2、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因素。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依据主要是:1、该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3、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2.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1)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3)德育方法还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德育原理原则的指导。(4)德育方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它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3.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答:(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4.简述德育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答:(1)复杂性(2)创造性(3)长期性(4)主体性(5)示范性(6)连续性、广泛性 5.组织和开展好德育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答:(1)目的明确而正确。(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2020年04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培养劳动者 B、培养接班人 C、立德树人 D、培养建设者 2、在实践中,德育主要采取的是大德育概念,但其核心内涵是指(B) A、培育受教育者思想品质的实践活动 B、培育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 C、培育受教育者政治品质的实践活动 D、培育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实践活动 3、德育目的问题指的是(B) A、“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C、“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D、“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 4、德育产生的根本动因是(C) A、古猿向人类进化的需要 B、人类在产生时所具备的生理状况 C、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D、人类在产生时所具备的心理状况 5、古代学校德育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A) A、培养勇者、培养智者、培养从者 B、培养智者、培养勇者、培养从者 C、培养从者、培养勇者、培养智者 D、培养勇者、培养从者、培养智者 6、德育目的为德育提供总的指导思想或宗旨,规定德育的方向,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德育活动的(B) A、规范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7、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即(B)

A、《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B、《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C、《中小学德育大纲》 D、《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8、学校德育有中教师的育人角色包括教师在德育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的(B) A、身份期待 B、角色期待 C、功能期待 D、价值期待 9、“三水平六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D)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10、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组织形式是(A) A、德育学科课程 B、德育活动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直接课程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在于(D) A、学校的德育影响和社会一般影响之间的矛盾 B、学校的德育影响和家庭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D、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 12、对学生正确的认识与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的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是(B) A、引导 B、奖励 C、惩罚 D、示范 13、德育活动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C)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生成性 14、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这指的是学生品德评价的(B)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2022年4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真题试卷

2022年4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学校教育的灵魂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老双 D.美育 2.“产婆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提出这一教育方法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奥古斯丁 3.德育是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这一观点是 A.德育转化说 B.德育内化说 C.德育内外化说 D.德育建构说 4.从德育本质的角度看,认为在德育中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情操,指的是 A.德育是规范化教育 B.德育是社会化教育 C.德育是个体性教育 D.德育是综合性教育

5.人类德育起源的物质基础是 A.人类已经从古猿进化为人类 B.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增强 C.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关系和交往关系 D.人类在产生时所具备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 6.一个有效和合理的德育目的在具备理想性的同时需要具有现实性,需要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德育目的的 A.抽象性 B.预期性 C.可能性 D.共同性 7.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就是 A.德育目的 B.德育对象 C.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 8.教师不仅是知识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教师是 A.道德学习者 B.道德知识的传递者 C.道德示范者 D.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9.学生的品德行为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基于学生本能的需要,品德行为并非是目的,而是满足其本能需要的手段,这是 A.他律品德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德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基本目标,以优秀人格为标准,通过各 种手段和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德育的核心。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德育的直接对象。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形成 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目标。因此,德育应 该是与学生互动并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依靠学生作用发挥,形成 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德育需要注重引导,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道德 知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只有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道德成长 之路,才能使德育真正达到目的。 二、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启发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情感。 道德榜样对于德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优秀的榜样可以唤起学生对于道德的敏 感性和责任感,对于德育意识的启示和德育情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德育的 过程中,应当提供丰富的道德榜样,包括历史人物、当代名人以及生活中身边的先进人物,这些榜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道德成长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良好的德育形象。 三、科学设计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科学的德育课程设计是德育中的关键一环,德育课程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重 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德育课程应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 方面需要与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专项德育活动,同时也需要严格把 握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 四、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与手段。 德育方法与手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应当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包括教 学法、活动法、讲座法、互动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 在多元化的德育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为 学生提供适宜的德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保证德育工作的组织和常规性。 德育的管理体系是德育实践的重要保障,在德育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 应的规章制度。德育管理应当注重组织性和常规性,包括德育工作计划、德育活动方案、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德育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德育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事实的德育问题,另一种则是(D) A.基于实践的德育问题 B.基于理论的德育问题 C.基于工具的德育问题 D.基于价值的德育问题 2.“产婆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提出这一教育方法的思想家教育家是(A)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3.德育是把外在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观点是(B) A.德育内化说 B.德育转化说 C.德育内外化说 D.德育建构说 4.原始社会的德育形态是(D) A.宗教式德育 B.祭祀式德育 C.示范式德育 D.生活式德育 5.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 )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6.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最直接因素是(A) A.德育目的 B.德育对象 C.德育环境 D.德育主体 7.关于如何教道德和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展道德的知识,属于教师德育的(C)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工具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8.学生的品德行为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基于学生自己的品德需要,品德行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出于手段,这是(B) A.他律品德 B.自律品德 C.无律品德 D.自由品德 9.德育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德育课程 B.德育活动 C.德育资源 D.德育实践 10.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这种多端性主要源于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D) A.有序性 B.无序性 C.复杂性 D.多元性 11.德育过程的组织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越,既对学生道德发展有挑战,又是学生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这指的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要依据(C)A.方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最近发展区原则 D.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_自考资料

科目:德育原理 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2.简述德育规律的特性。 1.3.简述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 1.4.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5.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6.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内容。 1.7.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8.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1.9.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1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11.简述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2.1.简述德育的定义。 2.2.简述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2.3.简述学校德育的几个特征。 2.4.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5.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 2.6.试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和“层 次结构说”实行简要评说。 3.1.原始形态德育有何特点? 3.2.古代学校德育有何特点? 3.3.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 的原则是什么? 3.4.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 容是什么? 4.1.什么是品德发展? 4.2.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 关系。 4.3.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 什么? 4.4.简述德育品德发展的涵义。 4.5.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 关系。 5.1.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 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5.2.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商品经济的影响。 5.3.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5.4.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6.1.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6.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 哪几个方面? 6.3.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6.4.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 本内容。 6.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 的原则有哪些? 6.6.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 式有哪些? 6.7.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 重点有哪些不同? 7.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 7.2.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如何表述? 7.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 区别与联系。 7.4.简述德育过程的结构。 7.5.简述德育过程的动力。 7.6.简述德育过程的长期性。 8.1.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述? 8.2.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 科学规律的关系。 8.3.一般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8.4.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接 性原则? 8.5.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 原则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8.6.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标准是什 么? 8.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9.1.什么是德育方法? 9.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如何分 类? 9.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9.4.如何使用惩罚法? 9.5.如何理解谈话法? 10.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 的基本组织形式? 10.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10.3.学校共青团活动的德育作用是 什么? 10.4.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10.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有 哪几种? 10.6.简述学生实行自我服务性劳动 的要求。 11.1.简述个体、群体、集体及学生 集体的涵义和特征。 11.2.简述集体、学生集体、学生班 集体的涵义、特征、关系。 11.3.如何理解和研究学生? 11.4.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1.5.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1.6.什么是教育一致性原则? 11.7.简述班级德育的任务。 12.1.试析修养、自我教育和品德修 养的关系。 12.2.学生为什么要实行品德修养? 12.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品德修养的 标准是什么? 12.4.说明品德修养要具备什么条件? 12.5.品德修养具有什么作用? 13.1.什么是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 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关系怎样,品德 测评、品德测量、操行评定三者的 关系是什么? 13.2.品德测评的数学量化方法有哪 些?举出其中两种。 13.3.举例说明品德测评中的分析和 学生自我品德分析的意义。 13.4.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 性要求、方法是什么? 13.5.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 示方法是什么? 14.1.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 网络的涵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4.2。说明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 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4.3.举例说明学校、家庭、社会三 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形式、主要模 式。 14.4.为什么学校德育在三结合德育 网络中起主导作用? 15.1.简答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15.2.简答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 15.3.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 识素养? 15.4.德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水平素 养? 15.5.说明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形式 和措施。 16.1.什么是学校德育管理,学校德 育管理有哪些模式及优劣? 16.2.什么是学校德育的目标管理? 16.3.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有几种基 本组织系统形式?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答: 整个德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 示德育规律。德育科学研究德育问 题、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还是 为了指导德育实践,解决德育实施 的对策问题,效率和效果问题。所 以,努力揭示德育规律,形成对德 育规律的理性理解,为德育实际工 作者提供德育理论指导,为党、政 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德育方针政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道德品质 D.行为品质 2.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A.自觉纪律教育 B.道德教育 C.宗教教育 D.民主和法制教育 3.德育方法是()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 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5.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 B.童年期 C.幼儿期 D.青年初期 6.不属于学校主要德育管理人员的是() A.大队辅导员 B.班主任 C.年级组长 D.任课教师 7.不符合中小学德育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要求的是() A.从学校及其德育管理的整体出发 B.必须实行二级制结构系统形式 C.坚持效率原则

D.从实际出发 8.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9.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A.德育原理 B.德育实践经验 C.德育目标 D.德育方针 10.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s="channel_keylink" href="/Special/cuowu/" target="_blank">错误的是() A.原始德育具有阶级性 B.原始德育具有融合性 C.原始德育的内容简单 D.原始德育的手段简单 11.人们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所赋予的不同数值叫() A.标度 B.权集合 C.标号 D.权系数 12.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修养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示范陶冶法 13.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A.哲学 B.政治思想 C.文学艺术 D.法律 14.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德育方针政策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德育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B.德育方针政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而德育原理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C.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D.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15.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自考00468德育原理考试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赞科夫 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C.道德教育B.理想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 B.全面性 C.科学性 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 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 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 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 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 、“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 B.滞后性 C.超前性 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C.德育实践经验B.德育原理 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A.评比法 B.品德评价法 C.奖励法 D.操行评定法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B.形成优良班风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12.制约个人品德修养的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 A.身体条件C.智力水平B.知识水平 D.自身的主观条件 13.品德测评的关键是 A.分析 B.指导 C.运用 D.系统化 14.儿童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特点的年龄阶段是 A.少年期 B.童年期 C.幼儿期 D.青年初期 15.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7.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 A.实践法 B.陶冶法 C.评价法 D.内省法 18.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 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 19.新时期我国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反映了我国德育的A.统一性 B.全民性 C.全面发展性 D.整体性 20.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A.协调各科德育关系C.规划目标B.控制纪律D.组织德育活动

2022年全国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00468

全国4月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旳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漫话》旳作者是(B)1-9 A.马卡连柯B.洛克 C.杜威D.夸美纽斯 2.学校德育产生于(D)3-39 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 3.批判继承国内古代德育老式旳基本出发点和目旳是为了(A)3-51 A.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 B.继承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C.继承劳动人民旳德育思想 D.建立资本主义旳现代德育体系 4.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旳品德发生、发展旳顺序,每一年龄阶段旳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似旳、稳定旳,这阐明人旳品德发展具有(B)4-71 A.顺序性B.稳定性 C.阶段性D.均衡性 5.有关“人旳品德”旳论述,对旳旳是(D)4-72 A.人旳品德是主观自生旳 B.人旳品德是先天神定旳

C.人旳品德是由环境机械决定旳 D.人旳品德是个体和环境互相作用旳成果 6.童年期小朋友品德发展旳重要特性是(A)4-75 A.协调性B.动乱性 C.适应性D.两义性 7.下列说法错误 ..旳是(B)5-86 A.德育旳社会性质是由经济基本决定旳 B.德育是由政治制度决定旳 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有制约作用 D.科学技术对德育有制约作用 8.德育目旳旳客观性是指(C)6-98 A.德育目旳旳存在形式是客观旳B.德育目旳旳体现形式是客观旳C.德育目旳旳内容和产生是客观旳D.德育目旳不反映人旳主观愿望9.不同社会旳德育目旳是不同旳,这阐明德育目旳具有(C)6-98 A.历史继承性B.阶级性 C.社会历史性D.民族性 10.有关“德育内容”旳论述,错误 ..旳是(A)6-105 A.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旳德育内容没有差别 B.阶级社会旳德育内容具有阶级性 C.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可以有某些共同旳道德规范 D.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旳德育内容不同 11.下列说法错误 ..旳是(B)7-117 A.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B.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两者没有区别 C.德育过程是将一定社会旳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品德旳过程 D.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人旳德性发展过程

2021年04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德育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德育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事实的德育问题,另一种则是( D ) A.基于实践的德有问题 B.基于理论的德育问题 C.林于王具的德分问题 D.翡于价值的格育问题 2.第一个把社公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开山鼻祖”的是(C)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涂尔干 D.杜成 3.德育就其实践而首,主要采用的是(A) A.大德育的概念 B.小德育的概念 C.宏观德育的概念D微观德育的概念 4.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其道德理想,并使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和幸福。这指的是德育的(B) A.教育性功能确 B.享用性功胞 C.个体品德发展功能 D.智能发展功能 5.原始社会德育的主要标识和特点(B) A.宗教式德育 B.生活式德育 C.示范式德育 D.祭祀式德育 6.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花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A)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7.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在德有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教师的(D) A.社会角色 B.职业角色 C.行为角色 D.盲人角色 8.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是(C) A.三水平三阶段 B.六水平三阶段 C.22水平六阶段 D.六水平六阶段 9.都育课程的生活化取向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组织形式的生活化和( A ) A.德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B.德育课程实施的生活化 C.德育课程评价的生活化 D.德育课程资源的生活化 10.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这说明标有过程的引入具有(D) A.计划性 B.正面性 C.复杂性 D.多端性 11.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B ) A.讲授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奖励与惩罚 12.德育理论走向实践,发挥实效的最直接形式是(D) A.德育课程 B.德育过程 C.德育方法 D.德育活动 13.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C) A.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动机 B.形成学生的道德能力体系 C.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D.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4.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相关德育评价模式是(A) A.决策模式 B.泰勒模式 C.应答模式 D.CSE评价模式

2021年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称为(B) A罗森塔尔效应B布莱特效应C布朗效应D晕轮效应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D)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 3. 从教学论的意义来看,知识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技能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态度往往通过______习得(B)、、A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B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C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D间接的教、间接的教、直接的教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C)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D)A体谅情境B 实验情境C

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 二、是非判断题 (X)1.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2.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X)3.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5.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 ( 对)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 对)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 错)说服学生,既可以仅向学生提供支持自身观点的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供与自身观点相悖的反面依据。正反双面说理比单面说理效果要好。 三、名词解释题.思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简要说明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1.说服: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价值或道德规范,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 2.《生命线》:《生命线》丛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个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3个单

浙江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 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产生在( ) A.萌芽阶段 B.独立科学阶段 C.真正科学阶段 D.现代科学阶段 2.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3.( )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 A.杜威 B.杜德海姆 C.班杜拉 D.马卡连柯 4.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出现最初是在( ) A.乳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5.在德育中将小学生当大学生、大学生当小学生看待的做法违反了( )品德规律。

B.稳定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6.新中国最早对德育目标作出规定是在( )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4年 D. 1958年 7.下列哪种解释符合品德形成过程的本质?( ) A.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德”的过程 B.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修德受教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 C.受教育者良好品德塑造与不良品德矫正或改造的过程 D.个体人的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8.通过参观、示范、陶冶,以直观为手段,师生之间呈现出半开放半独立的关系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修养指导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训练法 D.语言说理法 9.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要遵循( )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知行统一 C.方向性 D.学主工辅,工以辅学 10.品德测评指标是衡量品德测评指标体系( )的各指标的准则和尺度。 A.最低层次 B.中等层次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⑵独立科学阶段: ⑶真正科学阶段: 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的活动。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分组成。 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其次,是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总之,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它们密切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德风尚与习惯等。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区别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 第一,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第二,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 第三,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映和表现。第四,从联系、综合、整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第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第六,大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性。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⑶、没有阶级性 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学校化组织。⑵、阶级性和等级性。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料。 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标准和原则: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⑴、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⑵、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 ⑶、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⑷、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⑸、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13.品德测评、操行评定、品德测量三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操行评定、品德测量是品德测评的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操行评定、品德测量还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科学研究。操行评语只是表示品德评定结果的一种方法,还可用于对人的品德状况的鉴定意见. 14、现代德育的特点:⑴、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⑵、功能的全面性。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⑷、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⑸、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⑹、本质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 ⑶、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14、15) 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熟性。 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⑴、领会和掌 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⑵、从领会、掌握 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 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 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⑴、德育要 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⑵、德育 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德育要 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从总的关系 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 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 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 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 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 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 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 作遭受损失。 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一方面,德育影响人 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德育又 受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已有德育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 制约。 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 作用: 一、生物因素: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⑵、生 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其差异性 对品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⑷、不能决定人的 品德发展。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 品德发展有影响。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 影响作用。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 接作用。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 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 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 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 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 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 响: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 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 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 2.德育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技的影响作用.对现代生 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科 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社会 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 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 导人才.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 论 5.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传播社会意识的 作用.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发展社会意 识的作用 6.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哲学观点制约影 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 目标和实施内容.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社会意 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 目的及其理论 8.德育过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 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 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 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9.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德的 统一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换为 学生品德的过程。 1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 的发展过程。 联系: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受 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 形成过程。 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学生品德是在 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2.学生品德 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 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 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 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答:、德育原则是根据 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极其 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 育方法,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用。 1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 因素3.一定的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学生品德 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5,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 德实际. 14.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 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 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 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 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 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 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15.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①方向性与现 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 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 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 则。 16.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答:①校 内各方面的德育影响要求一致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 响要一致③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④加强德育 的计划性和连贯性⑤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 来。 17.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 要求。答: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 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 德育。提出的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地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品 德状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共产主义方向 性,而不是否定共产主义方向性,崇尚盲目性、自发 性,否则,德育就要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只有 把两者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在共产 主义的方向道德上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进行。贯彻 时的要求: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 点进行教育。②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③针 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④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了 解研究学生,真正掌握学生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18.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 要求。答: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 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 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 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认识是行动 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 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 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 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 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①联系实际, 讲清理论。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 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 一。 19.中小学常用的的德育方法有;可分为四类;第一,语 言说理法。包括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 阅读指导法等。第二,形象感染法。包括参观(访问、 调查)法、示范法、陶冶法等。第三,实际训练法。 包括常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第四,品德评价法。 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法。 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1)依据德育目标 (2) 依据德育内容 (3)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2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答:教学不仅是实施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 式。第一,教学为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 了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第二,教学具有教 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第 三,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 手段。总之,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 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 教育机关进行的一个显著特点。 2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其德育作用是什 么?答:内容:一、品德教育活动。二、学习目的和良 好学风教育活动。三、文娱体育活动。四、共青团自 身的组织活动。作用:一、学校团组织围绕学校各个 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及 时而有灵活性、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 二、通过团的特有的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三、团 组织是通过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四、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 组织,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学校党组织学校 行政和教师要加强对团组织及其活动的指导,帮助它 开展活动,做好工作。 23.简述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要求。答:首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妥善地安排劳动的 内容、时间和力量。其次,要把劳动和品德教育结合 起来。再次,要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 的发生。 24.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品 德、心理和社会历史原因,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进 行活动且相互依赖、影响、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 同体。特征: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②群体具有自己的价值、规 范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和制约作用。 25.集体是指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 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特征:①具有社会 意义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奋斗目标而组织的 共同活动;②与上述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团结性和 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③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和严密的组织;④有集体的规范和遵守规范的压力, 即有保卫集体利益的纪律和舆论。 26.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基本要求。㈠、全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和内容;㈡、了解和研究学生 的方法、阶段和要求;了解和研究学生有三个环节或 阶段:①调查研究;②分析研究;③提出教育措施。 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⑴要全面经常; ⑵要客观深入;⑶要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2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①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② 选择和培养班干部;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 班风;④组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⑤组织开展多样的 教育活动。 28.班集体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㈠、全面负责, 全面安排①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②以学为 主,全面安排学生活动㈡、面向全班,照顾个别① 面向全班同学、②面向班集体、③据本班学生的特点 和班级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④据各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⑤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 类型和层次㈢、善始善终,循序渐进①抓好起始版 的工作、②立足于“始”放眼于“终”,循序渐进地开 展工作③做好毕业班的工作㈣、协调一致,互相配 合①协调班级体内各种教育力量、②协调班集体与家 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 29.品德修养作用;①推动学校德育过程的形成发展及 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 高、④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 30.品德修养属于德育范畴。品德修养与德育是有区别 的,它们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并且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共同性的主要表现是:第 一,品德修养与德育都是一种社会、教育现象;第二, 品德修养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第三,品 德修养与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品德修养与德育的 差异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活动参与者和主导者不 同;第二,活动过程和主要矛盾不同;第三,活动的 形式和方式不同;第四,活动的对象范围不同;第五, 活动的实体和方法不同。 31.品德测评的困难性:德育内部机动难于测评通过 品德行为推测的品德内部动机难于做到准确无误品 德内部观念动机与品德行为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难 于确定品德测评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3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 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 阿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 33.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3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类型:平时性和总结性的品德 检测与评定全面性、单向性忽然专题性的品德检测与 评定 35.德育效果检测的方法与形式:考核法、观察法、谈 话法、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测试法、活动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会议法、跟踪法形式:口头书面实 践 36.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法:绝对评价、相对评价、 个体与群体内差评价、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全 面性评价方法:他人自评互评 3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分项性、概 括性、口头、书面、评语、分数等级的方式 38.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品德测评各 项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一致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协 调一致的反应品德各方面的特征品德测评各指标相 对独立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 39.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一般步骤和方法:逐步分解 品德测评要素筛选品德测评指标分配权数 140.德育效果监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 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 41.家庭德育的特点:寓养于教,养教结合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海 42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 求外,还须 1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建立一个 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感情关系合理的生活 作息制度、行为常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开展健康 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良好家风2严爱结合要求 统一3尊重和信任孩子4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44.社会德育:广义上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 对人的德育的影响。狭义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 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的活动 45.社会教育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 性隐形性快速和灵活性 46.社会德育原则: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求外, 还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真实统 一社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社会教育机构 发挥特长,互相配合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 社会各种咨询,指导活动结合 47.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三者互相配 合所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 育网.作用: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联系,在德 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使三者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德育具有综合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互 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培养下一代 品德的整体作用 48.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主要模式:以 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以社 区、街道、乡镇为龙头以厂矿或部队为龙头 49.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家长会互相访问通讯联系 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方法和形式:校外辅导站校外 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关心下一代协会 50学校德育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是专门从事 教育活动的场所,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根据身 心发展的特点,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学 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稳定的德育计划和内容,各种设 备和资料也比较齐全学校还具有家庭、社会不具有的 独特的观念、传统和习惯等文化模式因此学校有条件 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配合, 共同教育下一代 51.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传承和传播社会思想道德 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 52.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 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53.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马克思理论素 养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播的科 学文化知识素养 54.学校德育队伍培养和提高的形式:职前培养脱产 短期培养脱产系统学习在职系统进修在职自我进 修 55.建设稳定的学校德育队伍若干措施:组织落实表 彰激励政策制度保证 56.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1思想道德素 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思想观点2法纪道 德素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具有社会主义的高 尚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7.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教育方正,遵循德 育的自身规律,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策划、组织、 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58.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方向性教育性民主性 整体性规范性 59.中学德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系统形式:校、班二级制 校、年级组、班教导合一教导分立小学主要是教 导合一的校、班二级制和校、年级组、班 60.教育性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德育 作用把管理和说服疏导结合起来把教育贯穿于学校 管理的全过程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61.民主性原则要求: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依靠全 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 动员家张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发动学 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62.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校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 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育与学 校教育及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统一指挥,分 工合作。合理组织安排学校德育中的人、事、财、务, 创造良好的校风和环境,保证学校德育目标顺利实现。 63.品德的“三维结构说”:1、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 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2、 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的形式 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 力、修养能力3、品德的三维结构相对独立,但彼此又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4.、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德育修养和提高品德修养能力 的方法:1、把指导学生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2、 激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3、帮助学生 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4、启发学生制定品德修 养计划,帮助学生励志自勉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 行自我品德锻炼6、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 7、教育学生养成品德修养的习惯。 65、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1、外在要 求2、先进份子接受3、大多数人接受4、变成学生 自我要求 66、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及个别教育:1、 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了解后进生的 情况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工作3、培养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