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灾规划相类似。2009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又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进一步深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和综合防灾体系研究,虽然此次研究课题以综合防灾命名,但是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各灾种的综合,而是更加重视防灾体系的研究,即灾害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等,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各城市也积极探索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例如,深圳公共安全规划包括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城市安全布局形态、城市安全用地选择、疏散通道、避难场所、应急基础设施、救灾物资供应系统7方面的研究和13 项分灾种防灾规划的编制;哈尔滨公共安全规划形成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城市公共安全预案库”的系统模式;成都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则重视城市开敞空间和综合避灾设施的规划。
三、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一)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
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
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
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
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等。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
(二)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
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
1、现状分析
(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
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
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
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
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
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
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
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
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
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
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
(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
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
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
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
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
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