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4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4)潜在灾害发生的概率(灾害潜势)
评估中还需要考虑避难道路是否会遭潜在的灾 害和次生灾害的影响如此才能在灾害发生前作预防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潜势分析是根据环境特 性做出的各类型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分析。大部分 的灾害影响潜势可利用灾前的减灾措施,以工程加 固的方式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减轻灾害造成的影 响因此对位于灾害潜势区的道路,不一定不将其纳 入疏散通道体系对于有些位于灾害潜势区但避难需 求量较大的道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而让其成为 安全的避难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
(2)街道建筑物数量
在各个建筑物体量相似的情况下街道两侧建筑物的数量是避难需求量的 指标之一;同时建筑物数量也是影响道路有效宽度的因素建筑物数量越少房 屋倒塌造成阻断的概率也越小。
(3)道路危险度
道路危险度是指灾害发生时可能会造成道路阻断的概率也是表示道路在 灾害发生后是否可继续使用的指标。危险度越高,代表灾害发生后道路不 可使用的概率越高因此可利用道路与危险源的距离与存有危险建筑物的数 目来衡量道路危险度。主要是即以道路两侧危险建筑物数目除以道路与危 险源的距离来计算数值越大代表道路无法使用的概率越高。
第11讲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讲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 防洪 1.1 防洪标准: 按100年遇洪水设防(特大城市) 按50年遇洪水设防(大城市) 按20年遇洪水设防(小城市) 实际上现在南方城市的防洪标准比上述 标准提高一个档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防洪的系统方法: ①保——绿化、水土保持 ②蓄——河、塘、水库蓄水 ③拦——上游筑坝 ④疏——疏通河道、保护过水断面 ⑤固——加固防洪堤 ⑥截——修筑截洪沟、使山供水绕开城市 ⑦排——区域与城市排渍 ⑧兼——防洪城与城市滨江风光带结合,路 堤结合
2、 消防 2.1 建筑材料防火——建筑设计、施 工阶段 2.2 保证消防通道——建筑与详规设 计阶段 2.3 划定不同等级防火区域和重点单 位 2.4 消防队(站)规划——确保5分钟内 赶到现场 2.5 管线——消防栓规划
3、人防规划 3.1 地下指挥系统——党政及宣传机关 3.2 保障系统——水、电、通讯等 3.3 医疗救护系统——医疗点 3.4 疏散系统一安全岛与疏散方向、疏散通 道 3.5 粮食储备与供应 3.6 重点保护设施——大桥、大坝、军事设 施 3.7 地下其它设施 3.8 平战结合:对地下人防设施的利用 3.9 城市人防等级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和自然灾害的概率。
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标准。
例如,地处山区的城市需要考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沿海城市则需要重点关注台风、海啸等灾害。
因此,标准的制定应当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多种灾害的防范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灾害的规划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还应考虑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
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考虑防洪、防风、防地震等多种灾害的综合防范措施,确保城市在面临多种灾害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损失。
此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应当包括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规划。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明确应急救援机制和灾后重建计划,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全面细致的防灾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城市的安全稳定发展。
希望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城市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为了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内容、制定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是指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特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以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应急救援预案、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在制定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口密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制定流程包括多个环节。
首先是对城市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情况。
其次是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城市的防灾目标和防灾措施。
然后是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城市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最后是灾后恢复重建,对灾害发生后的城市恢复重建进行规划和设计。
整个制定流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面临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标准。
同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临海绿轴的防灾整治工作包括:与海边港口功能的协调用步行道连接海岸线上 的绿地空间和防灾据点设施平时作为散步路和滨水空间提高城市的亲水性;灾时, 作为临海地区的疏散道路和缓冲绿带.接收来自海上的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
3)阻燃带
阻燃带是指能够阻止或延迟火势蔓延的带状城市空间。构成阻燃带的空间类 型和对象设施包括道路、广场、空地、建筑、植栽等。在主要避难道路、中心 避难场所、重要防灾据点、学校、医院等城市防灾设施周边需要积极地指定防 火地区推进周边地区耐火性能的提升。此外种植防火树种,提高植树密度形成 阻燃效率高的林荫带。阻燃带上的树种选择应结合气候和生长条件等要素,选 择阔叶、叶片含水量高、含油量低等防火效果好的树种以延缓火势蔓延(表3-5、 图3-13)。
土地使用规划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综合整理灾害信息,合理选用城市建设用地,建立安全的城市空 间结构;
②根据灾害潜势特性控制城市的灾害风险程度提出管制标准与开发
程序;
③对灾害潜势较高地区实施更严格的土地使用管制;避免潜在灾害发
生的概率,规定限制危险源的空间布局提供防护措施。
(2)防灾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 在我国大陆地区,“防灾生活圈“多表现为防灾分 区的形式。 (3)住宅区防灾性能的提升 (4)旧区的更新与防灾
三级防灾分区:由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
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二级防灾分区和三级防灾分区可 以在详细规划阶段进行规划编制
(六)分区土地使用防灾对策 在进行防灾分区之后需要对各个分区的灾害潜势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
(2)对外交通枢纽
(3)城市内部疏散通道布局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应当包括对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全面评估。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需要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同时还要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为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科学制定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
其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需要明确城市各类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同时还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另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注重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
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应当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防灾教育,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的防灾组织建设,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的伤害。
最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还需要强调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总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防灾规划标准,才能有效减少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共同为城市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城市,作为巨大的承载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家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
21世纪的城市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包括生态环境及防灾减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
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
“地下六分,地上四分”是早在中世纪欧洲城市就确立的西方规划建造理念,做到未雨绸缪,那些古堡式城市至今居安不危,这与中国当下一些城市“小肚鸡肠”的地下应急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如2008年的雨雪天气给南方的城市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灾害;因过度追求宽马路而忽视非机动车道建设,结果摔伤事故增多;还有一些城市因采用悬索结构的道路桥梁,结果灾害时凝结在悬索的冰块融化后砸向车辆,造成人车俱损。
再如一些城市因地下管网埋置较浅,造成大量水管冻裂,使民众家庭不能获得正常饮水。
201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几场连绵的大暴雨在中国的北京,武汉,西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长降雨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害远远超出了早起城市规划设计的预期,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对如此大量的排水需要,致使在地铁,立交桥下穿处,地下停车场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造成了大量的积水。
而同样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巴黎在遇到诸如此类灾害的时候却可以应对自如。
仅仅是巴黎长达2347公里的下水道就足以令其傲然立于世界防灾减灾的前列,并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竟达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
此外,下水道井盖多达2.6万个,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还有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负责清理维护。
正因如此,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巴黎下水道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是用现在的规划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其规划的超前性实在不同凡响。
这与当初设计者的科学规划是分不开的。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合 作,形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合力。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基本途径
加强灾害监测 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 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 害信息,为应急响应提 供决策支持。
提高城市韧性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 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 应急设施建设等措施, 增强城市抵抗灾害的能 力。
通信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可以快速传递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灾情信息等 ,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概述
灾害预警技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对 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报警的技术手段,包括地震预警、 气象预警等。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推进防灾减灾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 作性。
05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大范围、快速、经 济高效等特点。
灾害预警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预警技术可以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预警 信息,提高政府决策和公众防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 灾害带来的损失。
06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及政策建 议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 制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03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基础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定义
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对城市、社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性的防灾设计和管理,旨在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和减轻灾害影响。
下面是一份综合防灾规划的框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灾害风险评估
1. 对潜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常见灾害类型,并确定各种灾害对目标区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2. 收集并分析历史灾害数据,评估目标区域的历史灾害风险,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第二部分:综合防灾策略
1. 制定目标区域的综合防灾策略,包括建设抗灾设施、修复生态系统、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2.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第三部分:社区参与和意识提高
1. 加强社区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居民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建立社区自救队伍。
2. 建立社区防灾资源库,储备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的救援和支持。
第四部分:监测和评估
1. 建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和演化,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在灾后对防灾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防灾体系。
综合防灾规划的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和社区的整体抗灾能力。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防灾策略、有效的应急预案和综合的监测和评估,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影响,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和福祉。
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
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日益加剧。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雨等,这些灾害给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成为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某市为例,探讨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方案,希望为其他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二、城市概况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市常年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重点考虑防洪、防风、抗震等因素。
三、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是指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环境规划等多个方面的规划,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城市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必要内容。
四、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防灾防险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
综合利用防洪、防风、抗震等综合治理手段,提高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4. 经济适用。
在实施城市综合防灾工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投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规划的可行性。
五、综合防灾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基础性的规划内容,对城市发展和自然灾害防范至关重要。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划定不宜建设的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2. 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保障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综合防灾工程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防灾防险功能,保障基础设施在灾害发生时的稳定运行。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第一章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
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
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
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
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整理ppt
第一章 总论
一、相关概念
4、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与编制体系: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一般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体系包括:从法定规划体系和空间层面来分,可以分为城市综合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019.11
2019.11
整理pp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相关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 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整理ppt
第一章 绪论
相关概念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整理ppt
一、相关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
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控制性详细规划源自防灾设施与空间规划设计整理ppt
二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
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
• (一)安全都市:日本神户复兴计划 • (二)安全都市指导方针:亚洲地区
①近邻生活圈 ②生活文化圈 ③区域生活圈、并确立各生活圈内的指挥所及防救灾据点
3.防灾都市基盘 4.防灾管理
①防灾绿轴 ②防灾据点 ③海陆空广域防灾据点体系 ④都市生命线网络
①灾害预防计划 ②灾时的救灾紧急应变计划 ③救援复原、灾后的救援与重建计划 ④防灾教育
【精品文档】综合防灾规划-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综合防灾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十二)第一节抗震防灾规划第—百二十六条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的重要工程项目以及本烈度为6度为设防标准,一般工程不设防。
第—百二十七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与开发区董公寺、南宫山区、忠庄区、龙坑区、南白区6个综合防护区。
第—百二十八条规划利用各区内的空阔区域作为防灾疏散区,城市道路为疏散导流线。
第二节消防规划第—百二十九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与开发区、董公寺、南宫山区,忠庄区、龙坑区、南白区6个消防区。
第—百三十条规划在现状5个消防站的基础上增设8个消防站,共计13个消防站,站级结构为特勤站(2)——一级站——二级站(5)——三级站(3),每站占地5000m2左右,责任面积控制在4—7平方公里。
第—百三十一条规划在南京路上设消防调度指挥中心,高桥设消防轮训中心。
第—百三十二条规划消防给水采用城市供水系统、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相结合。
第一百三十三条消火栓按120米间距沿城市道路敷设。
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划以城市道路作为公共的消防通道,同时在居住区及沿街面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
第三节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划对现有的人防工程进行清理、改造和整修,有可能地给予通电。
通水、通风,提高人防工程的使用效能。
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划新建201Xm2。
的三等指挥工程一个。
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划每年净增防灾地下室面积10000m2到达远期达30万m2。
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划在城市重要交通干道地段设置地下人防通道。
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址新设置防空警报器l0台,其中设电声警报器1台。
第一百四十条规划以空阔地带作应急疏散地。
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划充分搞好人防工程的平时利用,实现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的现状,笔者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完整版)防灾空间规划
第五篇规划设计内容规划感悟——汶川地震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发生在四川的里氏8级地震夷平了工厂、房屋、学校和医院,目前为止已造成近6万人罹难。
由于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埋在废墟中,预计死亡人数还会上升。
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
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都是让人们倍感震撼。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在为如此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感到万分悲哀同时,我更多地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是否安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灾害,我们准备好了吗?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城市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几率不断增加,而灾害的破坏力、突发性、不可预见性越发的明显。
要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受威胁,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着手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防灾规划、防灾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这次政府组织编制《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显示了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
但作为这次招投标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怀着对“5.12”地震死难者的无限同情,无论这次投标结果如何,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都会为规划的顺利编制尽心尽力,力争使《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技术路线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灾害发生时确保居民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
规划从构思开始就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充分借鉴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成功案例,全面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发挥城市规划的优势,探索适合于哈尔滨的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在参考了国家“十五”专项攻关课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哈尔滨的地方实际,以《哈尔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2006)》为指导,制定了以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布局规划为基础,以防灾疏散通道规划等几个专项规划为拓展,以近期规划和项目库为补充的整体规划结构。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城市人防工程设施
(一)指挥通讯工事:中心指挥所和各专业指挥所 (二)医疗救护工事:急救医院和救护站 (三)专业队工事:为消防、抢修、防化、救灾等各专业队提供 掩蔽场所和物资基地 (四)后勤保障工事:包括物资仓库、车库、电站和给水设施 (五)人员掩蔽工事:由多个防护单元组成,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各种单建或附建的地下室、坑道、隧道等,为平民和战斗人员 提供掩蔽场所 (六)人防疏散干道:地铁、公路隧道、人行地道、人防坑道大 型管道沟等,用于人员的隐蔽疏散和转移,负责各战斗人防片之 间的交通联系。
(二)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人防工程总面积的确定: 确定城市战时留城人口(30%-40%),人均1-1.5平 方米指标。 在居住区规划中,成片居住区内按照总建筑面积的2 %设置。
城市主要防灾工程设施的布局与城市生命 线系统的防灾
1.城市防洪防涝工程设施
2.城市抗震设施 3.城市消防设施
3.城市设防标准低
唐山6度,建筑倒塌
4.社会防灾观念薄弱
因灾损失远大于防灾投入,政府投资不足
城市防灾体系
1.城市防灾措施
2.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3.城市的综合防灾
城市防灾措施
(一)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 建立在国家和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体现在城市总体 及城市内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 规划)中和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城市规划法、消防法、防洪法)中。 (二)城市工程型防灾措施 城市防灾政策的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 的工程,也包括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 护工程措施(防洪堤、排涝泵站、防洪堤等)
城市防灾规划
名词解释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害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建设等不同阶段,指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p29)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防灾规划除了规划本身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外,在规划布局上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城市规划也要尽量满足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规划一般仅针对各专业的防灾,各专项之间也应加强相互协作;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
城市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济化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p99)生命线系统:包括供电设施(电厂,550kv、220kv、110kv变电站,高压走廊)、通信设施(电信枢纽,广电枢纽)、供水设施(自来水长,配水厂,供水干网)、燃气设施(天然气长输管道、天然气门站、天然气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储罐站,高中压调压站、煤气制气场、储配站)(p104)风险制图:将各单灾种的风险图进行叠加运算,得到一张综合多灾种的风险图,从而得到城市各个分区内各灾种的风险等级高低情况。
(p107)砂土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尤其是粉细砂,在地震动的作用下,砂土颗粒趋于密实重新排列,瞬间处于悬浮状态而失去地基承载力的现象。
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地质单元:城市重大危险源:在城市中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
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
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
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
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相类似。
2009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又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进一步深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和综合防灾体系研究,虽然此次研究课题以综合防灾命名,但是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各灾种的综合,而是更加重视防灾体系的研究,即灾害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等,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各城市也积极探索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
例如,深圳公共安全规划包括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城市安全布局形态、城市安全用地选择、疏散通道、避难场所、应急基础设施、救灾物资供应系统7方面的研究和13 项分灾种防灾规划的编制;哈尔滨公共安全规划形成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城市公共安全预案库”的系统模式;成都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则重视城市开敞空间和综合避灾设施的规划。
三、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一)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
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
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
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
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
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等。
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
(二)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
1、现状分析(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
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
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
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
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
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
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
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
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
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
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
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
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
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
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
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
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
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
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
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
(3)城市防灾轴规划: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道、外援中转空间等。
①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
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
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
次轴宽度在24m以上,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
②类型:分为防灾绿轴、阻燃带。
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①类型:分为城市救灾干道、城市疏散主干道、城市疏散次干道、街区疏散通道。
在总体规划阶段,以前三项为主。
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
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
有效宽度不小于15m。
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
有效宽度不小于7m。
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
有效宽度不小于4m。
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
②规划要求: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
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
(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①分类:中心避难场所、组团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
中心避难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m2,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
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
由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掌握使用。
组团避难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疏散半径为2-3km左右。
主要包括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中高等院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
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在0.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疏散半径为500m左右,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中心避难场所去的中转地点。
②规模预测:根据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避难用地指标,得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规模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
③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④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
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划对策。
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
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布局。
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
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施。
6、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城市危险源概念与分类:城市危险源是指在城市中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分为生产场所危险源和贮存区危险源两种。
(2)城市危险源调查与评价:结合市域范围内各次生灾害源的区位、周边情况、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以及潜在的灾害损失程度,将规划区范围分为重点防范和一般防范两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