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目标导航]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3.发展(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思维点拨]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图解识记]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思维点拨]电影媒介的特点(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易混易错]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
vs
反方观点:所传递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不良 的社会舆论不利于人们思想品格的发展。(弊大于利)
你知道吗?
中国 网
民规模
将近7亿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
25
1亿条
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26
每天发送微博
每天电子邮件总量
1440亿
封邮件
27
人们每天发送的文字信息
远远大于
这个星球的 星球总人数
28
“手机时代”
截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4.2亿
29
互联网步入
每天有
3000多本新
书出版
30
可以装在一个电子书(e-Book)里阅读
Kindle XD 可装下3200本书
31
人类的学习和阅读迈进“无纸化时代”
32
互联网
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网民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无声 黑白
单一性
有声
彩色
多样化
话题三:改革开放后影视业普及的原因
提示: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影视技术、国家政策、 影视的优点、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使用最多的大众传媒是什
么?(问卷统计)
网络媒介——掌控无限未来
互联网篇
互联网+
话题四: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越性体现
在哪些方面?
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
第一部自制电 影《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
《地道战》
《地雷战》 《洪湖赤卫队》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2019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仅供学习交流!!!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 1.报刊 史料一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
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 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 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 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思维点拨 图解识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首映成功,标志
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 革命战争 题材被搬上银
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②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提示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示 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
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 了报刊业的发展。
提示
2.影视 史料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 ——1909年《大公报》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 “ 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和“1909年”判断 “开眼界”描述的媒介。从划线部分信息 “开眼界”“ 看欧美各国风 土人情”归纳其 “比听戏强”的表现。 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业达标课件
答案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 化。原因:政治方面,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 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以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 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 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解析
4.20 世纪 40 年代,《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 报上仍直书“中共”“共军”,坚持不让“匪”字上版面。这表明《大公报》 ()
A.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 B.具有支持革命的倾向 C.不关心现实政治斗争 D.力促国共之间的合作
答案 A
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可以 看出其不受政治影响、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表现出 它支持革命、力促国共合作的倾向,排除 B、D 两项;它既然报道时政,表 明它是关心现实政治的,排除 C 项。
(3)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 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问,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第三小问, 结合 19 世纪 70 年代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考虑。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报刊的宣传内容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 “报刊约 120 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 南……”“推动……促进……”等信息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限制词“自 办”“当时”;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 响。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B.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C.“百花奖”促进杂志销售 D.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答案 D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
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 ,如长沙之 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 句 号 将 史 料 分 为 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 三层, 逐层分析即 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可。 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教材整理 3
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 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 ________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教材整理 1 阶段
报刊业走向繁荣 时期 表现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 和《万国公报 ________》等
出现
19 世纪中期前后
19 世纪 70 年代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前后 辛亥革命时期 发展
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______ 维新派展开论战
探究点二 史 料 史料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解 读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 简直就像企图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不 断地变化”等关键词。
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 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 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 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影
响
19世纪 中前期
形 1872年 成
《中国丛报》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万国公报》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 《昭文新报》 办的报纸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
探究活动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 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列举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戊戌变法时
期,梁启超
宣传维新思
想的阵地 作用: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与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 《新青年》,由陈独秀 1915 年 9 月在 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 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繁 改革开放后 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 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 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1935年 代表 《定军山》 《渔光曲》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目标导航]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3.发展(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思维点拨]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图解识记]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思维点拨]电影媒介的特点(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易混易错]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2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传媒的发展,而传媒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认识到多媒体的正确利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报刊、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教师本人课堂前最新接触的传媒媒介为例导入新课.如,展示《天津日报》报纸第一类以纸质作为媒介的第一类传媒方式,展示《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摔跤吧爸爸》电影作为以图像文字作为媒介的第三类传媒方式,展示本人QQ、微信、淘宝客户端等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第四类传媒方式,导入新课。
授课过程:一、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设问:你了解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
2、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报纸业的形成阶段3、出示幻灯片:近代、现代的一些报纸出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报纸业的发展概括。
然后,让学生讨论:发展的影响。
4、师生共同归纳讨论:报纸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5、引导学生小结性地讨论:近现代中国报纸业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中国影视业的发展1、通过设问:电影的故乡在哪里?等问题引入本目的学习。
2、出示幻灯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风云儿女》、《一个也不能少》等电影剧照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3、师生一起谈论中国电视业的一些发展情况:1958年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出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展示资料,引入下一目的学习)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1、教师讲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概况: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及有关史实。
(易混点)2.从历史解释和社会史观角度,全面、准确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3.对比分析四大媒介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重点)[知识梳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3.繁荣(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考]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这说明当时报纸有何功能?提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社会功能。
②[思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1905”有何寓意?提示: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
③[思考] 结合如图漫画,说说广大青少年应如何面对互联网“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诱惑。
提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输送营养的同时也带来有毒物质。
我们应当学会辨别,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避免或减少它的不利影响。
[小结]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
(2)“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
(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
3.影响(1)报刊是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报刊对当时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史料印证]1.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
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共和急进报》等。
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知、介绍时事、发表评论等作用,还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导向、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但报刊不能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③不合题意。
故选C项。
1(1)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影响(1)积极方面①促进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方面:互联网在产生便利的同时,也发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人们的财产和安全造成隐患;对于自制力不强的部分人群,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危害家庭与社会;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有众多的垃圾、色清、反动言论等信息,并且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网络的安全和成长还有待整合与提高。
[史料印证]材料一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材料一反映了互联网发展迅速。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地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材料二思考: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影响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更大。
2.互联网的发展和日趋普及,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其“负面影响”不包括( )A.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遨游天下的机会B.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活动日趋严重C.部分人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会而不能自拔D.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反动言论泛滥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互联网影响的认识,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网络犯罪、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会、垃圾信息等都是负面影响,B、C、D三项均排除,A项是互联网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题组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解析:选C 题干反映了《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社会和商业资讯,C项正确。
A、B、D三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中得出。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选B 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
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反映的是传播时事新闻,B项正确。
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本题中得不到体现。
3.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杂志B.电报电话C.电影电视 D.火车飞机解析:选A 本题考查识记分析能力。
B、C、D三项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均晚于A项,故A项正确。
题组二影视事业的发展4.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
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的娱乐活动其中有: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
与此对应的说法,只有B项是吻合的。
5.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C.《姊妹花》 D.《风云儿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6.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7时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解析:选A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题组三互联网的兴起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微博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D.受价造势的主动性大解析:选A “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受众,“粉丝”数量多说明受众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
B、C、D三项不是题干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
8.用Email发邮件、用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反映(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解析:选C “发邮件”“写日记”“沟通”是指生活与交往方式,互联网在改变着这一切。
A、B、D三项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