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共两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从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和思维能力,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尚浅,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各民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民族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民族的分布、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民族团结的认识还相对较浅。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但对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道德与法治《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道德与法治《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本课是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所了解,但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我国有56 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各自的风俗习惯。
但如何做到民族团结,为什么要民族团结,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56 个民族是一家。
2.培养学生尊重、爱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56 个民族是一家。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爱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民族风情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是一家。
3.操练(10 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
本课围绕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展开,通过介绍各民族相互依存、文化交流以及共同开疆拓土和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学习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感悟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
2. 学习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
2.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1. 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和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民族交往可能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材的讲解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框架。
学生在此阶段的认知能力和历史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这个单元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交往和统一的历史。
请你们先回想一下,你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有哪些?学生A:中华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有汉族和少数民族。
学生B:少数民族有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
Step 2: 导入新课老师: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有着许多交往和互动。
打开课本第X页,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少数民族吗?他们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们观察图示后举手回答。
Step 3: 学习民族交往的历史老师: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和互助。
请大家翻到第X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各民族的交往历史。
学生们翻到相应页码,阅读课文。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道德与法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感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小结: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
民族团结一家亲
1.故事《天路》分享
教师提问:
问题1,为什么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
问题2,既然修建难度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修呢?
2.《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效果分享
感受“兴边富民”政策实现让一个民族都不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3.故事分享:《民族兄弟亲》《清华附小与内蒙古小学生六年的交往故事》
小结: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板书
案例1:米玛是来自西藏的同学,她刚到我们学校来上学,有的同学觉得她的名字很奇特,在背后议论纷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案例2:小明随父母暑期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到了一个蒙古包里,女主人用奶茶、手抓肉招待他们,虽然小明不爱喝奶茶,更不爱吃手抓肉,但是他看到主人热情好客,他主动饮用奶茶及手抓肉。
通过案例分析,感受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分钟
一、民族文化展览汇
1.少数民族的语言
教师出示视频《少数民族语言说“厉害了我的国”》,感受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
2.少数民族的服饰
游戏:猜少数民族的服饰。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要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这个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每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难点: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个民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相关的教学卡片,用于学生互动。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的多民族特色。
2.呈现(10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个民族,展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学生观看并提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成两队,进行民族知识问答比赛,增强学生对民族知识的记忆。
5.拓展(10分钟)分析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努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认识到各民族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到各民族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三、教学过程
特色产业,发挥口岸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下,在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11.过渡:大家对各民族互帮互助有哪些认识呢?
活动五:班会大讨论(10分钟)
1.导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不少歌曲表现了这些内容,国家还针对贫困地区制定了扶持政策。
五(1)班要围绕这些内容在国庆节前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几个小组长在策划。
2.活动规则:
(1)任选一组参与策划;
(2)说说你的策划案。
3.展示课件进行分组:
4.预设:学生展示自己的策划案。
5.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真是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我们一起在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着。
课堂小结(2分钟)
拓展空间:
我是小歌手
学会歌曲《爱我中华》,并唱给家人听。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内容以“56个民族”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和谐的大家庭。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部分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族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2.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3.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制作成PPT或黑板报。
2.视频素材:选取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以便于进行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阐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第二课时则着重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各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还需教师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对各民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民族团结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践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掌握家族、家庭、国家、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方式。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家族、家庭、国家、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方式。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爱民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法。
2.互动式问答法。
3.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活动预习本节课内容,查阅资料,准备主题班会或读书分享,向同学展示和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下面几个问题:1.你们家在中国有亲戚吗?2.如果有亲戚,他们在哪个省份?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你们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3.有很多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哪些文化?3. 学习过程1.听读文章《中华民族一家亲》。
让学生注意听读时文章中的“家族、家庭、国家、民族”这几个词语,并标出关键词。
2.阅读理解:通过问答和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中华文化有哪些传统美德、为什么要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
3.学习新词:家族、家庭、国家、民族等既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代表着中国的现代社会。
将词语进行解释和区分,在引导学生时也要加强理解。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所在的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提供观察角度。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组员,并交换意见,按表述方式将答案清晰的表述出来。
4. 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角度、词汇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除“家族、家庭、国家、民族。
部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案-人教秋季改版
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中国国土,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1.出示课件:59页相关链接,明白各民族是怎样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新年的祝福的。
2.形成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3.活动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不少歌曲表现了这些内容,国家还针对贫困地区制定了扶持政策。五(1)班要围绕这些内容在国庆节前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几个小组长在策划。如果请你参加策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知道我国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活动一:展风采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的民族风俗习惯、特色服饰、语言文字等。(可以用图片、视频、歌舞等多种方式)
学生谈出自己好的建议。
4.教师补充介绍西部大开发系列工程,了解国家还针对贫困地区制定的扶持政策。
5.补充介绍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7课,第2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要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和道德观念,但对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不同民族的同学,但对其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增强其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知道56个民族是一家,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知道56个民族是一家。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列举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
3.安排活动场地: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56个民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7、中华民族一家亲课时2-2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懂得我国56个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3、通过学习,明白56个民族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教学重点懂得我国56个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学难点懂得我国各个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少数民族的一些资料等等。
预习要求引导学生继续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旁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形成了()的民族关系。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的特点。
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的格局。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我国的56个民族。
3、板书课题:7、中华民族一家亲二、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1、除了文化、政治之外,我国各民族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国经济今天取得的成就,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汉朝的丝绸之路。
同学们,你们了解丝绸之路吗?谁来说一说,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2、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教师相机补充并出示一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体会丝绸之路在经济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资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一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3、教师引导:我们中原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北边疆地区,而棉花、芝麻、大蒜等很多农作物都是由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含义。
2.学会尊重和关爱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照顾他人,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习有关爱国主义的知识,增强国家意识、国家荣誉感。
4.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次的互动关系,认识到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发展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含义。
2.学生了解如何关爱身边的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培养自己的国家荣誉感。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内涵。
2.学生掌握和运用爱国主义知识,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家荣誉感。
3.学生了解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祖国歌曲,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祖国?我们应该怎样爱祖国?2.引入本节课内容,介绍“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内涵,分享孩子们身边文化现象,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福利与其他国家的福利的区别。
二、讲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内涵1.渊源于唐代文化的“九州四海一家亲”政治理念2.坚持传统文化,推崇中华文化的承传3.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家荣誉感三、学习如何关爱身边的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1.讲述身边的例子:父母、老师、同学等2.图片展示宏观与微观、微笑与暴力等不同的人际关系3.以情景剧表现出不同关系的表达方式四、学习如何热爱祖国,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家荣誉感1.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和国旗升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图片展示国家的荣誉和发展成就,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荣誉感3.游戏环节,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以及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体会。
2.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温故知新。
评估与作业: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学习态度和表现等方面,作为课堂表现的评估依据。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及教学反思
池南学校(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池南学校(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能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纠正其认识上的片面性。
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为此,本课设定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况—知道民族分布的特点—认识个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在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饼状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在第二个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围绕提前调查的本班或本校、本社区的少数民族情况就进行交流,并借助课前调查的资料,说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分布的。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标画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并借助教材第55页活动园里的图文资料,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特点的理解。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小结:我国各民族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圆,以茶马古道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结合自己课前查到的资料,讲讲这方面的事例。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进而懂得“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活动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了解“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事例—组织、策划主题班会或展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了解谁团结谁强大的道理,自觉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
3.通过讨论谁是祖国的亲人的主题,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获得“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学会团结合作。
3.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课文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如何通过讨论、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自觉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材料:祖国篇)导入: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个小故事,听完后表现出来自己的情感反应。
讲故事:春天,大地万物都在复苏之时,一位科学家在荒漠之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物体,它可以让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让人们的生活得到升华,他决定带着这个物体去寻找更多的适合它的基地。
最终,科学家来到了他的祖国,他为祖国献上了这个神奇物体,祖国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2. 课文讲解(材料:《中华民族一家亲》)1.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传达的信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祖国的亲人,明确谁是我们共同的亲人。
3.让学生领悟到共同的人类命运体系在国家团结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 课文默写让学生现场默写课文,引导他们通过默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讨论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天下大同,为何还要讲团结协作的思想?如何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想一想和班上的同学有哪些事情可以团结合作,让大家都欢笑着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5. 总结点拨1.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课堂学习的收获,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努力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
及教学反思
___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
课题: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目标:
1.培养和维护民族团结意识。
2.正确理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知识了解: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
汉族是我国最大的、人口最多的民族。
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因为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惯称为“少数民族”。
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达13.7亿。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惯称为“少数民族”。
知识拓展: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和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发现与分享:
1.你的班级、社区或你认识的人当中,有少数民族的吗?
2.你知道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请认真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说说我国民族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提问:在这样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情况下,各民族之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数据分析(课本第55页活动园):阅读资料,从数字的变化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我国各民族
汇聚为一个大家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
小小分享会:你还知道哪些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措施?
活动二: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1.阅读与理解:阅读课本第56页《茶马古道》,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中反映文化交融的事例是什么?
2)尝试说一则历史上或当前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3、举例说明各民族在祖国疆域、山河开发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4、讲解“彝海结盟”这个故事,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
助和共同努力。
5、引导学生思考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以及
今天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6、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相互借鉴、欣赏、促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7、组织活动园环节,让学生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
的事例,并分享讨论。
8、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各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谁也
离不开谁。
三、巩固练
1、分组讨论,列举你所了解的其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
2、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措施。
四、课堂反思
1、学生是否理解了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同努力的
重要性?
2、教学方式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本节
课的内容?
3、五(2)班举办了一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同学们
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节日。
4、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大家介绍
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可以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节日
的名称是什么?(2)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3)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个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绍一些著名的民族节日,如那达慕大会、酥油花灯
节等。
6、文化俗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
理呢?
7、由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游客常常会因不了解或不自
觉而做出一些不尊重当地人的行为。
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随意谈论走婚俗,并将走婚过度解读,或在古城里随意爬上民居的屋顶拍照,或随意评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为落后、愚昧等。
8、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应尊重当地的传统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惯有关的事情。
9、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惯吗?如果去到当地,你会怎么做?
10、在蒙古族聚居区,不能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
在回民聚居区,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在彝族聚居区,男性最忌他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11、从数据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扶持这些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2、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
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
国家应该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3、国家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援助少数民族大行动和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14、播放视频《天路》。
15、《天路》指的是青藏铁路,它的“神奇”在于它是连接西藏和内地的一条重要交通线。
16、阅读《天路》颂歌。
17、青藏铁路的建设对于西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利用教材第60、61页的图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兴边富民”和“精准扶贫”等政策。
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感受到在通往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各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相互支持和帮助。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上研究的收获,组织、策划一个班会。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年级范围内举办一个“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展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搜集、整理图片和文字资料,并担任讲解员,邀请家长参加。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过课前调查,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通过举例子,教师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形象地传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