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板显影原理

薄层色谱板显影原理

薄层色谱板显影的原理基于被分离的化合物在板上的位置和相对浓度。最常见的显影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试剂,如紫外光、显色剂或荧光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薄层色谱板显影方法:

紫外光照射:在紫外光下,某些化合物能够吸收紫外线并发生荧光,使其在板上可见。这对于一些天然产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有效。

显色剂:在板上喷洒或浸泡一种化学显色剂,它会与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有色的斑点。例如,使用碘气可以显影许多有机化合物。

荧光剂:将荧光剂添加到涂层中,使得在紫外光下,荧光剂与化合物反应并发出荧光。这使得化合物更容易被观察。

化学反应:使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分离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有色的产物,从而使其可见。例如,使用FeCl3试剂可以显影含有酚基团的化合物。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一)按两相状态 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2、气液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2、液液色谱法 (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 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 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 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 ):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 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薄层色谱法是将适 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 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 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 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 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 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5、亲和色谱法:相互间具有高度特异亲和性的二种物质之一作为固定相,利用与固定相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使成分与杂质分离的色谱法。例如利用酶与基质(或抑制剂)、抗原与抗体,激素与受体、外源凝集素与多糖类及核酸的碱基对等之间的专一的相互作用,使相互作用物质之一方与不溶性担体形成共价结合化合物,用来作为层析用固定相,将另一方从复杂的混合物中选择可逆地截获,达到纯化的目的。可用于分离活体高分子物质、过滤性病毒及细胞。或用于对特异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四)按原理 色谱过程的本质是待分离物质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过程,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会不同,这使其随流动相运动速度各不相同,随着流动相的运动,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相互分离。

薄层扫描法测定药物的含量

薄层扫描法测定药物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处理样品的方法和思路。 2.掌握薄层扫描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Mettler AL204电子天平双波长扫描仪 HHS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分液漏斗规格:125mL、250mL 容量瓶规格:10mL、25mL、50mL 、100mL 刻度移液管规格:1mL、2mL、5mL、10mL 圆底烧瓶规格:50mL、100mL、250mL 硅胶G(薄层层析用)玻璃板铺板器 锥形瓶规格:250mL 滤纸研钵球形冷凝管 2.试剂 甲醇乙醇二氯甲烷醋酸等均为分析纯 三、实验原理 薄层扫描法是以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展开后的薄层色谱板,测定其对光的吸收或所发出的荧光,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其原理与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相似,从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两个单色器分光后,成为不同波长的λ1和λ2,斩光器使它们交替地照射到薄层上,经透射或反射后分别由光电倍增管接收,再输出电讯号,由对数放大器变换成吸光度,记录下的讯号是λ1和λ2两波长吸光度之差。选择斑点中化合物的吸收峰波长作为测定波长、选择化合物吸收光谱的基线部分,即化合物无吸收的波长作为参比波长。用一定波长的光束对薄层板进行扫描,记录其吸光值随展开距离的变化,得到薄层色谱扫描曲线,曲线上的每一个色谱峰相当于薄层上的一个斑点,色谱峰高或峰面积与组分的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比较对照品与样品的峰高或峰面积,可得出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四、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益新颗粒(人参皂苷Rg1)保肝灵颗粒(黄芪甲苷) 脑复清胶囊(阿魏酸)胃舒胶囊(盐酸小檗碱) 扑感片(马来酸氯苯那敏)颈复康冲剂(芍药苷) 1.处理样品方法的设计 要求:选择任意一项实验题目,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合理的提取分离纯化样品的实验方法(至少两种方法)。 2.薄层扫描法测定主成分含量 要求:从设计的多种处理样品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此方案所处理的样品,选择适宜展开系统展开后,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时,杂质对主成分无干扰,得到满意的含量测定结果。 五、讨论 1.比较不同方法处理样品的优缺点。 2.薄层扫描法测定样品主成分含量时,遇到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 3.薄层扫描法的定量方法。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 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 1.玻璃板 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 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 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不同性质不同批号的吸附剂,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有时可有差异,应根据情况摸出规律。为了达到涂布的各板厚度均匀一致,最好采用涂布器进行薄层的涂布。 为了增加薄层的牢固性及易于保存,可在涂布过程中加入某些粘合剂以增加薄层的硬度。 一般采用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应用方法是取CMC-Na 1克溶于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按比例与硅胶搅匀,铺板。涂成之后先把玻板放在平面上,室内干固,再对光检查,看是不是均匀,有无气泡,平整光洁度如何,合格的上烤箱110℃加热30分钟进行活化,冷却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利用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理 利用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异,各组分程度不同的分配到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各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多次重新分配,结果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两相中,固定不动的一相称固定相;移动的一相称流动相。 分类: 根据两相的物态类型,有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两类基本色谱方法。 液-固色谱的固定相是粉末状或颗粒状固体,具有表面吸附活性,流动相是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表面上的吸附强度不同,当流动相流过时各组分随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柱色谱、薄层色谱大都属于这类色谱。 液-液色谱的固定相是附着于载体的液层,流动相是另一种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则在两液相中的浓度不同,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纸色谱和有些薄层色谱属于这类色谱。 一、液-固色谱原理 液-固色谱是基于吸附和溶解性质的分离技术,柱色谱属于液-固吸附色谱。 当混合物溶液加在固定相上,固体表面借各种分子间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以不同的作用强度被吸附在固体表面。 柱色谱分离原理 放大浏览 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当流动相流过固体表面时,混合物各组分在液-固两相间分配。吸附牢固的组分在流动相分配少,吸附弱的组分在流动相分配多。流动相流过时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率向下移动,吸附弱的组分以较快的速率向下移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在新接触的固定相表面上又依这种吸附-溶解过程进行新的分配,新鲜流动相流过已趋平衡的固定相表面时也重复这一过程,结果是吸附弱的组分随着流动相移动在前面,吸附强的组分移动在后面,吸附特别强的组分甚至会不随流动相移动,各种化合物在色谱柱中形成带状分布,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二、柱色谱分离条件 氧化铝对有机物的作用类型 放大浏览 ⑴固定相选择 柱色谱使用的固定相材料又称吸附剂。 吸附剂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有多种形式。以氧化铝作为固定相时,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物只有范德华力与固定相作用,吸附较弱;极性有机物同固定相之间可能有偶极力或氢键作用,有时还有成盐作用。这些作用的强度依次为: 成盐作用> 配位作用> 氢键作用> 偶极作用> 范德华力作用。有机物的极性越强,在氧化铝上的吸附越强。 表1:各种吸附剂对于极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强度 放大浏览 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等(表1)。 色谱用的氧化铝可分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酸性氧化铝pH约为4-4.5,用于分离羧酸、氨基酸等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pH值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应用最广;碱性氧化铝pH为9-10,用于分离生物碱、胺和其它碱性化合物等。 吸附剂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高。脱水的中性氧化铝称为活性氧化铝。 硅胶是中性的吸附剂,可用于分离各种有机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固定相材料之一。 活性炭常用于分离极性较弱或非极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

实验四 薄层色谱 计划学时:3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µg )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三、实验装置 薄层板在不同的层析缸中展开的方式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吸附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和硅胶。 1)、硅胶: “硅胶H”—不含粘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 其颗粒大小一般为260目以上。颗粒太大,展开剂移动速度快,分离效果不好;反之,颗粒太小,溶剂移动太慢,斑点不集中,效果也不理想。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而R f值较小。 酸和碱> 醇、胺、硫醇> 酯、醛、酮> 芳香族化合物> 卤代物、醚>烯> 饱和烃 本实验选择的吸附剂为薄层色谱用硅胶G。 2、薄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色谱的结果。薄层应尽量均匀且厚度要固定。否则,在展开时前沿不齐,色谱结果也不易重复。在烧杯中放入2g硅胶G,加入5—6ml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调成糊状。将配制好的浆料倾注到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拿在手中轻轻的左右摇晃,使其表面均匀平滑,在室温下晾干后进行活化。本实验用此法制备薄层板4片。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离鉴别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重点和难点】 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 基础性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4块显微载玻片 50mL烧杯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研钵烘箱吸管玻璃板点样毛细管、大头针、直尺、玻棒无水硫酸钠 主要化学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0C)丙酮乙酸乙酯菠菜叶0.5%羧甲基纡维素钠(CMC)水溶液硅胶G 【实验装置图】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TLC)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析分离方法。它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 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柱层析一样,属于固一液吸附层析的类型。通常是把吸附剂放在玻璃板上成为一个薄层,是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实验时,把要分离的混合物滴在薄层析的一端,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当溶剂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各物质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以不同的速率随着溶剂移动。展开一定时间后,让溶剂停止流动,混合物中各组分就停留在薄层析上显示出一个个色斑的色谱图。若各组分无色,可喷洒一定的显色剂使之显色。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最典型的薄层色谱法是在一块洗净干燥的玻璃片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

薄层色谱边缘效应

薄层色谱边缘效应 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农业等领域。然而,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称为“边缘效应”的现象。本文将对薄层色谱边缘效应进行探讨,了解其原理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法。 一、边缘效应的原理 边缘效应是指在薄层色谱过程中,由于沿着色谱板边缘位置的溶剂可被气相非常容易地吸附,造成了边缘位置相对于中间位置溶剂移动速度更慢的现象。这是因为边缘位置的空气与固定相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这种差异使得溶质在色谱板上的分离结果不够理想。 边缘效应主要因为两个原因造成:一是薄层色谱的固定相质量不均一,边缘处的固定相粒子较大,使得吸附能力增强;二是边缘位置的空气与固定相之间溶剂的扩散阻力更小,溶剂对固定相的亲合力也更强。 二、边缘效应的影响

边缘效应的存在会对薄层色谱分析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离效果不佳:边缘效应造成溶剂在边缘位置移动速度减慢,而在中间位置移动速度加快,导致溶质的分离效果不佳。 2. 峰形变宽:边缘位置的固定相吸附能力较强,会使得溶质在 边缘位置停留时间较长,溶质峰形会变得更宽。 3. 岛状峰出现:由于溶剂在边缘位置移动速度慢,溶质有可能 聚集在边缘位置形成岛状峰,导致分离结果异常。 三、边缘效应的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薄层色谱边缘效应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 控制固定相尺寸:制备薄层色谱板时,要保证固定相颗粒的 尺寸均匀一致,减少边缘位置固定相颗粒的粒径差异。

2. 加强固定相与基片的粘附: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固定相颗 粒与基片的粘附力,减少颗粒在使用过程中的脱落。 3. 减少边缘效应区域的使用:在实验中,尽量避免将溶质样品 放置在边缘位置,选择中间位置进行分析,以减少边缘效应带来 的不良影响。 4. 优化溶剂体系: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尝试调整溶剂组成和混 合比例,使之更适合实验要求,减少边缘效应的发生。 5. 使用高质量的色谱板:选择制作工艺精良、固定相质量均一 的薄层色谱板,可有效减少边缘效应带来的问题。 总结: 薄层色谱边缘效应是薄层色谱实验中常见的问题,会对分离效 果和分析结果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了解边缘效应的形成原理,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薄层色谱的分离效果和分析准确性。通过优化固定相尺寸、加强固定相与基片的粘附,减少边缘效应 区域的使用,并优化溶剂体系,选择高质量的色谱板,我们可以

薄层色谱教案

薄层色谱教案 教案标题:薄层色谱的原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2. 掌握薄层色谱的实验操作技巧; 3. 了解薄层色谱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薄层色谱的原理; 2. 薄层色谱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1. 薄层色谱的解析方法; 2. 薄层色谱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验证。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薄层色谱板、色谱溶剂、样品溶液、检测剂等; 3. 实验室安全措施:实验室操作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 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薄层色谱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薄层色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 介绍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分离、迁移、检测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薄层色谱的工作原理; - 深入讲解薄层色谱的解析方法,包括色谱板的选择、溶剂的选择以及样品和检测剂的运用等; - 结合PPT和实验操作演示,图文并茂地展示薄层色谱的操作流 程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演示 - 针对薄层色谱实验的具体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注重示范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保证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4. 学生实验 - 学生分组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结论推断,引导学生分析薄层色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薄层色谱在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六、教学总结 - 对薄层色谱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回顾,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掌握;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 七、课后作业 1. 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薄层色谱应用的小议文;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薄层色谱技术发展。 八、教学评估 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2. 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课堂参与度和问题解答的质量。 以上是一份关于薄层色谱的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薄层色谱的原理与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十二-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分析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别离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学习天然物质的提取方法; 2、通过薄层色谱分析,掌握有机物色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菠菜色素的提取 绿色植物如菠菜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叶绿素存在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即叶绿素a(C 55H 72O 5N 4Mg)和叶绿素b(C 55H 70O 6N 4Mg),其差异仅是叶绿素a 中一个甲基被甲酰基所取代从而形成了叶绿素b 。它们都是吡咯衍生物与金属镁的络合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植物中叶绿素a 的含量通常是b 的3倍。尽管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一些极性基团,但大的烃基结构使它易溶于醚、石油醚等一些非极性的溶剂。 胡萝卜素〔C 40H 56〕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它有三种异构体,即 -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γ-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多,也最重要。在生物体内,β-胡萝卜素受酶催化氧化形成维生素A 。目前β-胡萝卜素已可进行工业生产,可作为维生素A 使用,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色素。 叶黄素〔C 40H 56O 2〕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它在绿叶中的含量通常是胡萝卜素的两倍。与胡萝卜素相比,叶黄素较易溶于醇而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 N N N N H 3C CH CH 2 R CH 2CH 3 CH 3 H 3C O CO 2CH 3 CH 2CH 2O O 3CH 3 CH 3 CH 3 CH 3 Mg 叶绿素a 〔R = CH 3〕 叶绿素b 〔R = CHO 〕

H 3C CH 3 R CH 3 H 3C R H 3C CH 3 CH 3CH 3 CH 3CH 3 β-胡萝卜素〔R = H 〕 叶黄素〔R = OH 〕 H 3C CH 3 CH 3 CH 2OH CH 3 CH 3 维生素A 2 薄层色谱原理 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别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到达别离的目的。 3 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比照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2、快速别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µg 〕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TLC的定量分析

TLC的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有两类:狭缝扫描光密度检测和CCD数码成像分析。狭缝扫描(可变波长扫描)是经典的方法,但是越来越多新发表的文章采用了数码成像分析。近年来也有大量对狭缝扫描和成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在食品检测领域,也有人按ICH规范对成像分析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工作,包括:特异性、稳定性、线性、精度、准确度和适用性等。 来源:Joseph Sherma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880 (2000) 129–147 狭缝扫描光密度检测的优势在于可选择特定波长,因此可以找到检测物质的最大吸收峰,因此可提高检测的精度。而基于成像分析第二代薄层色谱扫描仪的优势在于仪器投资成本低,操作方便,更易于被分析人员接受。 对于最大吸收峰和特定波长扫描,其意义并不突出,就象HPLC中,采用通常的280nm检测,就能完成绝大部分定量分析,而很少有人为提高检测精度去寻找检测组分的最大吸收峰。另一方面,杂质和主成份一般都不在同一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因此再怎样改变检测波长还是存在定量误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实际应用。在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淬灭荧光检测为254nm,而荧光发射检测为365nm,这两种检测可完成绝大部分的检测,这也是各国药典或者标准中采用这两个波长检测的原因。 详细分析参考:狭缝光密度检测和数码成像分析的技术比较 博黛科技评注 2006.7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TLC具有快速、经济、可靠、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重现性好等优点,为国内外学者最快接受和广为使用。用固定波长对薄层展开的各斑点作薄层扫描的扫描图谱比目测的层析图谱更为客观准确,因而具有更好的指纹鉴别意义。林明美等对柴胡 10 个品种近 40 个样品进行了薄层指纹分析。将柴胡根中的挥发

大黄的薄层色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黄的薄层色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大黄的薄层色谱的背景和意义来进行描述,以下是一个参考答案: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传统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疏肝理气、清热泻火等病症。然而,由于大黄中存在多种有效成分,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传统的色谱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常被用于大黄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然而,HPLC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操作复杂、耗时费力、对装置和试剂的要求较高等。 相比之下,薄层色谱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分析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薄层色谱利用材料表面的吸附性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具有样品处理简单、分离度高、操作快捷等优势。因此,将薄层色谱技术应用于大黄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首先,我们将对大黄中常见的活性成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后续的检测和分离。然后,我们将

详细介绍薄层色谱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探讨其在大黄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大黄薄层色谱在中药分析领域的潜在研究意义。 通过对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并为大黄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可为其他中药材的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期望为中药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对大黄的薄层色谱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研究目的的介绍。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大黄的薄层色谱的要点。其中,2.1节将详细讨论大黄的薄层色谱要点1,包括其原理、方法以及实验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点板)的【2 】根本道理★★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1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撑板上的支撑物作为固定相,以适合的溶剂为流淌相,对混杂样品进行分别.判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别技巧.这是一种快速分别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资的特殊有用的层析办法,从50年月成长起来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一)根本道理 薄层层析是把支撑物平均涂布于支撑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响应的溶剂进行睁开.薄层层析可依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撑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派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流层析(离子交流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试验中运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 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个中一个相的物资或消融于个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产生 吸附现象. 物资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逗留,这是因为固体表

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互相感化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感化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感化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活动中碰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残剩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逗留下来.吸附进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必定前提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光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统一单位时光内分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树立动态均衡,称为吸附均衡.吸附层析进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均衡与不均衡.吸附与解吸的 动态均衡进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撑剂,其重要道理是吸附力与分派系数的不同,使混杂物得以分别.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路移动,同时产生持续吸附与解吸感化以及重复分派感化.因为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消融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才能的差异,最终将混杂物分别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路睁开,则可以依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判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办法加以定 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