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合集下载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互为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与人们日常的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是指人们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和评价体系,是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道德凭借着个体和社会共同的认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以实现善与恶的区分。

法律的特点在于其强制性和外在性,即法律具有强制力,违法者将面临处罚,并由国家机构执行。

道德的特点则体现在其内在性和自觉性,道德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更是基于内心自愿的选择。

二、法律对道德的作用1. 约束和规范行为: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条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德的规范作用相似,两者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2. 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体现。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实现对不正义行为的制裁,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法律的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与道德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相一致。

3. 补充和完善道德: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约束和规范行为上,还可以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法律可以强制推行道德的内容,以规范社会,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1. 道德的内在驱动力:对道德的遵守和践行基于对善与恶的判断,内心的道德驱动力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 塑造法律意识:道德对法律的作用在于构建和塑造人们的法律意识。

强调个体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要考虑道德因素,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坚实基础。

3. 培养社会共识:道德通过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培养了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种社会共识可以作为法律形成的基础,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共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共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有着如下共同之处:
一、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的。

二、都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公德,实现法治中国梦。

三、都强调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四、都致力于建设一个有法治、有秩序、有和谐的社会,使公民拥有和享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公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权利。

五、都着力实现法治中国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既互为补充又有所区别。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是良好品质的表现,而法律是社会强制的行为规范,通过立法和制度具体规定。

道德和法律在互相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首先,道德与法律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道德是个人内心对善恶、对错的一种评判和约束力量,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权益,注重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

法律则是通过立法机关的合法程序,借助立法文书规定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行为加以约束,维护公正和秩序。

其次,道德和法律在指导行为上互为基础。

道德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规范,它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方式灌输给我们。

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不伤害他人,保持诚实和守信。

然而,道德的规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良心和自觉,无法约束所有人。

法律的出现填补了道德的不足,它以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中,道德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

法律无法穷尽社会发展中的一切可能情况和问题,它能规定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准则和法律条文,而道德则能在法律之外,更精准地进行行为评判。

当法律无法回答某个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时,道德的准则就会发挥作用。

比如,在道德上,我们认为主动帮助他人是一种善良的行为,但法律并没有规定必须每次都帮助他人。

道德约束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外提供更多行为选择。

此外,道德和法律在实施和执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评判来执行的,而法律则是通过法院和执法机关的力量强制执行的。

当违反道德准则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责备和指责,或产生内心的愧疚感。

而违反法律则会面临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削弱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因为个体可能会考虑到法律对其行为的具体后果,而不是道德的内在价值。

论法律与道德

论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是学者们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

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然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区别,在它们的应用领域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

从亘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虽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质依然从中体现,没有一个时代能够逃离其二者的制约。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

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正义论就曾经指出:城邦以正义为基础,由这种正义衍生出法律,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

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

法律是建立在正义基础之上的,由正义延伸出法律。

正义的原则寓于实体法之中。

自由正义导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这成为国家制定实在法的依据。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作为一种标准在行为“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划了一道线,由此产生了道德底线。

何谓道德底线?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无耻。

要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这就是道德底线。

法律与道德是产生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两种不同程度的行为准则,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区别和联系。

法律与道德有以下几点相同之处:第一,法律与道德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法律与道德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第三,法律与道德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第四,法律与道德的目标是一致的。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1 道 德和 法律都 具 有正义 性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 的基础。他认 为: “ 法律
的实际意 义却应该 是促成全部 人民都能促 进于正 义和善德 的制度 。” 罗马法学家乌尔 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 的 目 的, 并且是它的准绳 。 他说 : “ 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 利 的一个 固定 的和永恒 的力量 。法律 的箴 言是这样 的 , 过诚 实 生活 , 不伤害任何人 , 给予 每个 人他 自己应得 的东西 , 法学是 有关人 的和神的事物的学问, 是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 ”
2 道 德与 法律在 调整 范 围上具有 交叉性

著名 的罗马法学家西 塞罗在论述法 的概念时说 :某种存 在 “
般来讲 . 德调整社会 生活各方 面的社会关 系 , 道 其调
作者简介 : 路标 (9 4 ) 男, 南商丘人 , 18 一 , 河 华侨 大学政 治伦理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现就教于商丘职业技术 学院。
道德 法 律 化 的可 能 性 根 源 于道 德 与 法 律 的共 性 。道 德 和 法 律 的 共 性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
人类社会共 同利益 的需求决定 了道德 的内在精神之 一就是
正义 一旦失去了正义的理想性和崇高性 , 道德也就失 去了
它应有的价值。正是由于道德 的这种 内在价值精 神 , 它才成 为法律规范制定 和实施 的价值参考 , 那种完全独立 于道德标
道德也具有正义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 , 正义与非 正义 , 光荣与耻辱 , 公正 与偏 私等观念 、 原则和规 范的总 和。 道德代表和反映着人类共有 的正义观 , 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
社会 的伦 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 , 尤其是法律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们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定义了法与道德的含义,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背景。

在正文部分中,分析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区别、共同目标、冲突以及实施和规范的关系。

结论部分则强调了法治和道德建设的统一性、互补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演进过程,促进法治和道德的共同发展。

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对于提升人们对法治和道德关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法与道德, 定义, 联系, 研究背景, 相互影响, 区别, 共同目标, 冲突, 实施, 规范, 法治, 道德建设, 统一, 互补, 发展.1. 引言1.1 法与道德定义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独立的定义和功能。

法律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保障并执行的规范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力量的规范体系,通过立法和司法体系的运作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道德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内在的自律力量,通过社会习惯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定义上看,法律是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秩序和权利;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在自律性的规范,其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权益而存在的。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

1.2 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规范行为的准则,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力量很强的规范行为的准则,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善恶标准。

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常常互为补充和支持,相互交织在一起。

法律和道德在规范行为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规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行为的规则和规定,而道德则是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着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一面。

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法律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社会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履行着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

而这些规范和约束往往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之上的,法律的形成和执行也会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

就像《罗马法》中所说:“有时法律和道德是相互独立,有时又是相互依存的。

” 正是因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建立在人们的道德认可和支持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法律的内容和精神也往往受到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人权尊重、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等道德原则的体现。

法律也可以对道德进行引导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惩罚和奖励的方式来引导一些不符合社会共识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遵循更为合乎道德价值观念的行为准则。

比如在众多法制国家,对盗窃、杀人、强奸等行为都有相应的法律制裁,这就是在通过法律手段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止,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

而这种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惩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道德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塑造社会更为和谐、公正和文明的文化氛围。

法律和道德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一面。

尽管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但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道德是指人们秉持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它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个人信仰和情感之上的。

而法律则是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不是由个人的道德信念来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的法律程序和机构来执行的。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贯彻和落实“内德外法,德法并举”的原则,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一、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有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的行为规范体系。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和规范的总和。

法与道德虽然说是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法与道德是同源的在原始社会初期法律和道德是浑然一体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区别,氏族习惯建有道德、法律和宗教等多重属性。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管理经验的日积月累,对相近或不同行为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有了区分的必要。

后来,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出现,权利和义务出现了分离,法律和道德等社会规范从混沌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

2.法律与道德都具有阶级性和共同性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律和道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法律体现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法律本身具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法律又具有执行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这些都决定了法律具有阶级性的同时也具有公共性,比如杀人、放火等行为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属于犯罪行为,再比如环境保护、医疗健康、交通管理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会有规定。

当然,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人类关于道德现象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比如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孝敬父母等,它们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关系

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关系

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关系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在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法律,作为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明确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它通过具体的条文和规定,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明确的界限和标准。

例如,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以及应受到何种惩罚,民法规定了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的存在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人们的权益得到保障,违法犯罪行为能够得到应有的制裁。

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荣辱等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是基于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而产生的。

道德规范通常没有法律那样的明确条文和强制执行力,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道德观念,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循。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来源。

许多法律规定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演变而来的。

比如,不偷盗、不杀人等道德准则,在法律中也被明确禁止。

法律的制定往往会考虑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确保法律符合大多数人的道德共识。

其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当道德规范无法约束某些人的行为时,法律就会介入,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道德的底线。

例如,对于那些见死不救、虐待老人儿童等违背道德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法律会予以制裁,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然而,法律与道德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法律具有明确的条文和具体的标准,是一种“硬约束”,而道德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内心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是一种“软约束”。

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针对那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道德的涵盖范围则更为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法律的实施需要依靠专门的机构和程序,而道德的约束则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在发挥作用。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文明与野蛮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本质,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在基本原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两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两者相互渗透。

法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反了法往往也违反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所鼓励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区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作者:路标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16期【摘要】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尽相同,有些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道德来调节;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一般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可能造成道德的弱化。

因此,探讨道德法律的共同点以促进道德法律化或法律道德化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道德;法律;共性点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社会的物质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正在进行着全面的调整和发展,这种调整和发展必然经受文化融合、价值多元化而导致人性的迷茫和价值的冲突。

在此形势下,人们自然会对我国的道德和法制建设重新进行审视,研究探索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制衡机制,以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中道德和法律的共性点便成为伦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道德法律化角度进行论述。

道德法律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道德法律化是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目的是以制度这种硬约束手段,规范并提高道德水平;从狭义上讲,道德法律化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通过立法手段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或确定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本文所说的道德法律化是指狭义上的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根源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

道德和法律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和法律都具有正义性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的基础。

他认为:“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的目的,并且是它的准绳。

他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利的一个固定的和永恒的力量。

法律的箴言是这样的,过诚实生活,不伤害任何人,给予每个人他自己应得的东西,法学是有关人的和神的事物的学问,是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2)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2)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3浅析中国道德与法律的融合道德和法律都可以调整人们的行为,而道德侧重通过舆论、信念、习惯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人们行为的合法性。

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还需要道德的约束力。

一、中国道德和法律融合的必要性道德和法是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历史前提的根源,它们最初是一体的,正像唯物史观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就从哪里开始”。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主要手段,其产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一)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逻辑起源。

前苏联史学家谢苗诺夫用大量史料证明:原始禁忌是社会规范的最早形式,属于某种最原始的社会规范。

另一位前苏联学者、法学家雅维茨在其《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一书中提出:“在遥远的过去,单纯依靠禁忌调整人们的关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初和最低级的形式。

在当时,禁忌的作用是由恐惧和习惯保障的,被看成是统治整个共同的自然的、基本的力量。

”因此,禁忌在原始社会具有同道德和法律相同的规范作用。

(二)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由于人类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需要,道德和法律便应运而生,另外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建立,法律从道德中独立出来。

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秩序、自由和公正。

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良好运行的基础,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

社会秩序通过习惯、道德、制度、法律等四种形式实现。

其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基础之上运行的。

法律和道德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即自由。

自由是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条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

道德自由和法律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公正是道德和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

道德公正和法律公正既联系又有区别。

法律公正的确立和生效根源于道德公正的规范功能。

如果没有道德公正和它的规范功能,法律公正可能成为泡影,它的积极作用很难得到发挥,还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法律是国家机构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则和制度,而道德则是人们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

法律既是道德的表现,也是道德的保障。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基于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和维护。

相对来说,道德是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的准则,它的形成并不是独立于法律的,而是在法律的基础上不断进化和完善的。

道德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法律的内容和形式。

就诸如法律对人身保护、财产保护、荣誉权保护等领域而言,它们的形成都离不开道德观念的影响。

可以说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

法律与道德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虽然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情况下有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地方,但它们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发布、实施和保障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力的特点。

而道德则是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的准则,它并不具有强制力,人们在遵守道德时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自觉和自愿。

法律还有其独特的法源和法律程序,而道德不受法律程序的制约。

尽管法律与道德有着相互的联系,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独立的。

法律和道德在实践中通常是相互补充的。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都有规范和约束,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法律常常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而道德则更多地是以内在的情感和自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当法律对某些行为进行规范时,常常是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考虑,而道德更多地是考虑到个体的良知和责任。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通常是相互补充的。

法律可以通过对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而道德可以在法律的规范之外,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更深层次的约束和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概述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塑造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条例,而道德则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这两者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区别。

在政治层面上,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些复杂的互动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相互补充法律和道德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补充关系。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执行和惩罚措施的特点,可以规范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利益。

而道德则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与选择。

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作用。

相互制约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情况。

法律常常是通过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德相一致。

然而,由于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变化,法律可能无法完全涵盖社会行为的各个层面,也无法涵盖所有的道德判断。

与此同时,道德也可以对法律提出质疑,例如在某些伦理问题上,人们可能会批评法律的不公正性或道德冲突。

因此,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

政治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是指对权力的组织和运行的规范,它与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需要法律的支持,而道德又可以为政治提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支持。

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法律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权力的行使需要依法进行,通过法律来确保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限制,为政治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法律也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维护了政治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政治中,法律起着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角色。

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道德在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道德提供了对政治权力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准则,可以指导政治活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律与道德相同点【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

法律与道德相同点【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

法律与道德相同点【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衡量个人人际关系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在其指导下,社会主体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同样其行为也收到其判断和评价,接受在道德和法律大的背景下的更多的社会主体的监督。

二者间存在区别,但其联系也不容忽视。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应当求同存异,取两者之精华,共同致力建设符合需求的法律,并监督其执行。

一、法律与道德的含义(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恳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富勒曾提出,道德可以分为两种,即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

早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就已提出了愿望的道德的问题,它指的是关于幸福生活和人的力量的充分实现这些方面的道德。

也就是说,背离这种道德是指一个人可能没有实现他的全部能力。

义务道德指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道德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观上的价值的判断。

道德不依靠国家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来维持。

它更多强调的是他人利益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二)法律的含义法律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在法律规范中,已包括着国家对人们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要求。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他人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的评价功能,其中包含着立法者关于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什么是合理与不合理、什么是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实际是道德的一种显示。

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富勒认为,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法律不能仅仅建立在法律之上,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

法律不仅必须表现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观念,即由正确、好坏、公平、正义等原则和观念组成的道德,而且法律制度作为整体必须满足程序上的八项要求,即法律的内在道德。

然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奥斯丁定义法的界限时,排除了一切作为法的存在,其中包括无明显强制作用的法,比如国际法、宪法、道德规章等。

他们只能称之为适当意义上的法,或归于实在道德。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构建的两种基本规范体系,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尽管法律和道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它们是独立存在、各自独立发展的两种规范体系。

本文将就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

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基础,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往往是以道德观念为依据和指导的。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

例如,在刑法中规定的“不可杀人”、“不可偷窃”等罪行,实际上是对人们共同道德的体现和维护。

因此,法律与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其次,法律与道德并不总是一致的。

尽管法律与道德在很多方面具备相似的要求,比如都规定了不可谋杀,不可妨碍他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道德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真善美和对他人的尊重,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没有法律的强制力。

而法律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实施和外在保障,具备强制力和惩罚措施。

法律的制定是通过立法程序,通过国家行政机构进行实施和监管,强制力使其具备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效力。

进一步说,法律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也存在差异。

法律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在社会层面上实施,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平等,保障人民的权益。

道德则是在个人内心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它的目的是引导个体追求道德的良善,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从这一角度来看,法律和道德有着截然不同的起源和目的,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虽然法律和道德有着差异,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又相互促进。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强迫人们遵循某些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在面临法律规定时,会受到强制力的制约,不得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而道德的存在则能够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普遍健全,人们内心深处有着共同的道德标准,那么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就更能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摘要】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尽相同,有些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道德来调节;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一般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可能造成道德的弱化。

因此,探讨道德法律的共同点以促进道德法律化或法律道德化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道德;法律;共性点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社会的物质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正在进行着全面的调整和发展,这种调整和发展必然经受文化融合、价值多元化而导致人性的迷茫和价值的冲突。

在此形势下,人们自然会对我国的道德和法制建设重新进行审视,研究探索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制衡机制,以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中道德和法律的共性点便成为伦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道德法律化角度进行论述。

道德法律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道德法律化是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目的是以制度这种硬约束手段,规范并提高道德水平;从狭义上讲,道德法律化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通过立法手段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或确定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本文所说的道德法律化是指狭义上的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根源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

道德和法律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和法律都具有正义性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的基础。

他认为:“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的目的,并且是它的准绳。

他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利的一个固定的和永恒的力量。

法律的箴言是这样的,过诚实生活,不伤害任何人,给予每个人他自己应得的东西,法学是有关人的和神的事物的学问,是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

” 著名的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述法的概念时说:“某种存在物是否为法律,并不是看它是否出自国家或是否为习俗,而是看它是否与正义、与自然相一致。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恶是自然的对立物”,所以制止非正义的行为就是“自然的事情”,而不是惩罚。

他把法的基本特征看成是正义,而非国家强制性,这样就把法律与道德的距离拉得很近了。

根据以上法学家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法律的最基本特征是正义性,正义性是法律称其为法律的标志。

道德也具有正义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代表和反映着人类共有的正义观,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需求决定了道德的内在精神之一就是正义。

一旦失去了正义的理想性和崇高性,道德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正是由于道德的这种内在价值精神,它才成为法律规范制定和实施的价值参考,那种完全独立于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的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立法者总是借助于立法实现道德的法律化,从而将本阶级的道德标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渗透于立法之中,以此获得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由此,我们可以说,道德
是法的制定活动的重要渊源。

道德可以成为评判一个法律的标准,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较多地体现或反映道德价值的法律,会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实用价值。

因此,道德的正义精神包含了法律的正义性,法律不体现这种正义的道德精神,甚至背叛这种精神,法律就是不义之法,法制就会失败。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自身的应有之义。

2道德与法律在调整范围上具有交叉性
一般来讲,道德调整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其调整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对现实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予以调整,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既是道德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对这类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受到道德的谴责,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关系成为经济领域重要的社会关系,重合同、守信用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而且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合同关系,使道德规范法律化,才能为合同主体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以保证合同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制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换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3道德和法律均含有“义务”性
义务是道德领域中的一个根本性概念。

义务是指必须履行相应行为或者禁止某种行为。

作为根本性的道德概念的义务并不否定还有其他道德概念“这只是说,‘义务’在逻辑上先于其他道德概念,其他道德概念以‘义务’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参照它才能得到理解。

”义务是根本性的道德概念表明了在道德中义务规则是基础性规则,美德、修养也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才能实现,或者说凡道德美德、道德修养高的人其实就是那种不断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

在法律中义务同样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权利和义务构成法律的基本范畴,二者统一于法的内容之中。

从个人不履行法律义务即不得享有相应的法律权利的角度来看,权利宣言实指义务宣言。

因此,义务是道德法律化的中介和桥梁。

义务构成了立法者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道德法律化的基础。

4道德与法律都具有普适性
道德是由美德、原则和规则所构成,但只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具有普适性,即人们有义务依原则行事,有义务遵守规则,而道德美德则属于倡导性的高于义务的范畴,美德只能要求人们努力去做,却不得要求人们必须去做;我们可以期望实现一个人们的平均的道德水准较高的理想社会,却无法实现其中每一个人皆成为圣人、道德完人的社会。

也就是说,道德原则、规则可以加以普遍化,变为人人可以遵守的且能够做得到的一般性规范,而美德却无法加以普遍化。

所谓的可加以普遍化,按照康德的观点,即一项道德行为准则只有当每个人永远服从它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才可以被接受为普遍法则。

行为准则的可加以普遍性是道德的最低限度的标准,道德义务的普适性使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以明确的、普遍的、稳定的法律去推行其道德标准,从而使伦理观念成为可能。

道德可加以普遍性的特征内在地要求把人人能够做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引导、规范、推动、保障和约束道德的制度文明化,并反过来通过社会主体行为透视其道德状况是否文明,从该意义上讲,道德与法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谐性。

5道德和法律在价值目标上具有统一性
道德法律化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即通过法律的手段迫使人们遵守一定的规范,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人类行为实施他律,如果这样,它仅仅是暴力下被迫服从而已。

事实上,法律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绝不仅仅因为它具有国家强制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这种普遍有效理性规则,来内在地表达、传递和推行能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定价值原则和要求。

如果法律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背离,必然受到道德力量的抵制而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

因而,道德法律化的目标是道德自律。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在现代,道德的自律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法律强制性只是道德法律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法律要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就必须把外在的强制性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律令,法律只有成为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时,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

道德法律化的归宿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内心的道德信念之中,将社会道德律令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从而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