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学教育学教学大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032 开课学期:3-秋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育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学的价值和机制,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探索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
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性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培养目标、体现教学原则,可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讨论学习;2、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3、实例分析;4、研究性学习;5、讲授法。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原理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是教育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一、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教育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力层面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素养层面包括教育情怀、教育伦理和教育责任感等。
2. 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设置应包括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3.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明确教育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教育学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二、教育学教学大纲的作用教育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1. 指导教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明确了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思路。
2. 促进学习:教育学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纲要和目标,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教育素质:教育学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伦理,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4~7章重点
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职业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法》颁布时间2、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开始的标志3、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教师地位的构成(影响因素);谁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行列;教师节设立;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二节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1、教师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的规定部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2、教师的聘任制度的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基本概念: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二、基本问题: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具体内容: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中学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教育的本质及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教育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并初步具备教育研究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本质属性、权利和义务、在教育中的地位及教师的素质要求等,初步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教学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及教学与其他教育工作的关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1
五、课程建议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一)建议教材
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二)主要参考资料
1.孙宽宁主编《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12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中学教育学 第四章
第四章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及其职业角色(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三)教师的职业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教师职业的本质:教书育人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四)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者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五)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研权3、指导评价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培训进修权(二)教师的义务三、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四、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五、校长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概述(一)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1)依据:①从教师方面的看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2)表现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2)表现: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年限③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四)学生是责权主体四、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二)学生的义务1、规定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五、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一)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功能: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二)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同辈文化)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共计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课堂研讨:10学时专题讲座:5学时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专业、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大纲执笔人:阮成武大纲审定人:周兴国一、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教育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及相关教育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教育主体、教育实践等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阐释,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和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教育现象,分析、认识和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本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分析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四、教育学发展的中国历程第三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三、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概念及其定义;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学习和研究方法。
[难点]1、教育的定义;2、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 如何进行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本章安排课堂研讨1课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六、教育交往起源论第二节教育的发展阶段一、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第三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教育战略化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全民化四、教育民主化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个性化七、教育信息化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运用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学教学大纲
>
教学目的
1.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
2.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
3.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
一、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5.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一)普通中学的任务
(二)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
第三节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必然走向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1.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然出路
2.素质教育的提出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三)教育活动个性化
(四)教育手段现代化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学习教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教育学,对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
(一)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三)净化提升的功能
(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基本原理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精]
究其社会原因:
一是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 要分享教育权利;
二是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需要通过 教育培养劳动者;
三是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
4.专业化阶段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 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 位的一个过程。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完成 基础教育的普及,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 “量”的急需向“质”的提高方面转化。于是, 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入文理学院,教师的 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 这样,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 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 一种专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掀起了“教师专业化” 的改革浪潮。
80年代末,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 本培训模式,1998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颁布了 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 程要求”。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教师的作用、任务, 掌握教师劳动特点,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 掌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提高加强职业
道德修养和职业智能训练的自觉性 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学中的地位以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概念, 一般体现为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 地位和职业声望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指教师工作所获得的物质报 酬,包括工资、奖金、医疗、保险、退休 金等福利待遇 。我国教师工资相当于公务 员的水平。
教育学各章节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4.“三育”是体、美、劳。()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课程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教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必须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自觉地坚持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原则,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好这些课程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育学理论,也有助于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得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可适时组织学员开展自讲、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
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各历史阶段的特点。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2012河南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以及1903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孟子》皆所以明人伦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已有宫殿学堂(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印度教育最低等级是首陀罗种姓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认识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及社会对他们的特殊要求;
3.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知识
2.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3.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1.组织管理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机智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稳定的情绪
(三)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清晰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一、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
(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二、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
(一)要具有艰苦、勤奋的吃苦精神
(二)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要做"四有"新人
(四)要"学会关心"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四)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三、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
2.专制型
3.民主型
(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