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高效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边底水 活跃 的油藏 一般 构造简 单 , 埋 藏浅 , 储层 分 布稳定 , 连通状 况好 , 储层 物性好 , 含 油幅度 低 , 依 靠天 然能量 开采 , 能量充 足 。此类油 藏初 期产 量高 , 但含 水上 升快 、 无 水采 油期 短 , 油藏 很快 进入 特高含 水期 , 濒 临报废 。但统 计研 究表 明 , 一些 厚油 层 累产 油量偏 低 , 采 出程 度较低 , 为 此进行 厚油 层剩余 油挖 潜探 索 。
1 油藏特征
1 . 1地质 特征
均每米 油层 累产油 可达 0 . 8×1 0 4 2 . 1×1 0 4 t , 而4 I n以上 厚油 层平 均每米 油 层 累计 产 油在 0 . 0 5×1 0 4
~
( 1 ) 构 造幅度 小 , 含 油宽度 窄 , 油 层单 一 。 统计 5
层顶部 , 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 而且 随着油水粘度 比增
[ 作者简介 ] 田小川 , 1 9 7 0 年 出生 , 1 9 9 5 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 , 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油
气井测 试 Nhomakorabea2 0 1 3年 1 2月
大, 底部 充分水 洗厚 度越小 。 2 . 2 剩 余油 监测
2 0 1 3 年 1 2月
油
气
井
测
试
第2 2 卷
第 6期
边底水驱高 含水厚油层剩余油 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田小川 邓爱居 蒋 涛 龚 辉 李运娥 武 滨
( 华北油 田公 司第 三采油厂 摘要 河北河 间 0 6 2 4 5 0 )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 天然能量充足 , 总体开发效果较好 , 但统计发 现产 油量往往 与油层厚度不成 比例 ,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摘要]本文分析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情况,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结合动态资料,确定了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间的连通关系,对于完善水平井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连通关系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20-02引言在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直井挖潜效益变差的情况下,水平井已逐步成为一种油田挖潜难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为了探索研究点坝砂体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某开发区设计了5口水平井,形成3注2采的水平井井组,开展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
1 研究区概况1.1 地理位置及储量试验区位于某区x块,北起四排,南至三排,西部以a井与b井连线为界,东部以c井与d井连线为界。
含油面积0.6km2,目的层为e1油层,孔隙体积99.37×104m3,地质储量55.79×104t。
共有三注两采5口采水平井,周围单采e油层的相关注入直井8口、采出直井10口。
2 剩余油潜力分析从f井取心水洗状况看(表1),点坝上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44.5%,点坝中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57.2%,点坝下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71.4%。
说明厚油层上部存在较多剩余油。
因此,将5口水平井轨迹位置设计为距离油层顶部1/9~1/3之间。
3 井间连通关系确定方法3.1 利用示踪剂技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井区内2口水平注入井和10口注入直井的示踪剂注入工作完成后,周围共有28井次见到示踪剂,最早见剂时间为50天,据此计算,注入水在油层内最快的推进速度为2.8m/d;最晚见剂时间为247天,示踪剂推进速度在0.6m/d。
峰形跨度最短为40天,最长达250天左右。
大部分表现为单峰特征,个别井表现为双峰或多峰。
峰值浓度最小为108μg/l,最大为12722μg/l。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 平井挖潜 技术在大庆油 田高含水 后 期 厚 油层 剩 余 油 开 发中 的应 用
隋新 光 ,赵 敏 娇 ,渠 永 宏 。 ,马 驰
(1 庆 石 油 学 院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 采 油 厂 。 龙 江 大 庆 .大 黑 6 38 ; . 黑 13 0 } 3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601 .大 黑 13 1 6 4 2)
发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以往水平井设计与实施 , 基本是 以二维地质 图幅为基础, 综合其 它资料 , 对剩余油
的刻画不 能满 足需 求.为 准确表 征 河道砂 体厚 油层 内剩余 油 的分 布 , 精 细地质研 究成 果 基础 上 , 取储 在 采 层 内部建 筑结构 研究 方法 [ , 量 描述 以层 内夹层 为 分级 界 面 的属 性 分布 . 1定 ] 形成 利用 水 平井 挖潜 高含水 后 期厚 油层 顶部 剩余 油 的开发 技术 .
收 稿 日期 :0 5一 9—2 l 稿 人 : 20 O 2审 傅 广 ; 辑 : 文 礼 编 王
作 者 简 介 : 新 光 ( 9 4 ) 男 , 士生 . 级 工 程 师 , 要从 事 油 田 开 发 调 整 与 设 计 及 油 藏 描 述 方 面 的研 究. 隋 16- , 博 高 主
摘
要: 针对大 庆油田厚 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 油分布 规律 , 应用 水平井 挖潜技 术 。 开发 大庆油 田高古水
后期厚油层上部 剩余油.南一区 甲块南 1 一平 2 水平井的整个 水平井段 位于 目的层 的中、 —2 5 上部位 , 投产初期 含水率
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管理方法
质砂岩油田。
大庆油田历经60余年的开发,始终以高水平、高效益为目标;以解决“层间、层内、平面”问题为核心,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完善的油田开采理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开采技术。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储采严重失衡,剩余油严重分散,液油比迅速上升,挖潜难度极大。
因此,应以“控含水、控递减、提高采收率、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作为精细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大庆长垣油田为例,储层的非均质特点对最终的油田开发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末,喇萨杏油田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采用垂直上细分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的方式,构建了大庆长远油田的砂体沉积模式,并创立了“模式绘图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
步入21世纪后,无论是三次采油力度还是综合调整的力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调整对象也从层间逐渐转向了层内,厚油层底部的低效、无效循环和顶部的剩余油共存[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认识到河道砂体的非均质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开采需求,因此开始倾向于河道类型划分、层次划分等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描述的研究。
比如,关于曲流河型砂体的研究,分别从复合河道砂体识别、单一河道的识别、单一点坝、点坝内侧积体与侧积夹层识别、内部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加深了对曲流河型砂体平面和层内的非均质性特点的认知。
当油田的采收进入中后期,油水比会越来越高,粘结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给注水开采带来困难。
该时期的油藏特点决定了无水采油的时间非常短,采收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是成片的油藏。
见水之后,油藏的含水率会迅速上升,然后便会呈现高含水、特高含水现象。
为了提高有产量,往往会采用强注强采的方法,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采收率,而且并不会立刻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但实际情况却是,地下油水的分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水油比越来越大,给后期开发、开采造成很大阻碍。
如果仍然用早期的油藏来描述这一阶段的油藏特点,显然无法达到开采要求,所以要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具体特征来构建剩余油的预测模型,利用精细化系统模型分析剩0 引言我国的油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阎存章、杜志敏、张朝琛等学者先后在江苏、胜利、中原等老油田进行了实践调查与研究。
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采油技术
Zh18-13-20
Zh5 Zh5-8
6
5.1
Zh18-11-14 2.8
Zh18-11-16
2
2
6.0 Zh183
Zh18-11-18 Zh18-11-20 4.6
6
7.9
Zh18-9-12 6.8
8.0 Zh18-9-x14
Zh18-9-16
5.5 Zh18-9-18 2.8
Zh18-9-20
20
二、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采油技术进展
关键工具研制
水平井液压分级箍
套管外封隔器
规格:4in-95/8in 打开压差:17~18MPa 关闭压差: 20MPa
规格:27/8in-95/8in 长度:1m-12m 密封压力: 15-35MPa 耐温:150 ℃
稠油底水油藏开发取得成功
沾 18-1-16井
一、胜利油田水平井开发技术现状
特别是“十五”期间,针对油藏新类型、应用新 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力攻关水平井新技术,进 一步发展完善了五项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成为促进 油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1、水平井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
2、水平井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 3、水平井钻井轨迹测控技术 4、水平井油层保护技术 5、水平井完井采油配套技术
太平油田沾18断块Ng下1砂层组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Zh29-70
11.1 Zh18-15-12 10
Zh18-15-16
Zh18-15-14
Zh26-3
Zh26-4 Zh18-15-20
0
2 2
6
2 6
第2分支 第4分支
6 2
Zh18-13-14
8.6 Zh187 9.9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宋鸿斌【摘要】孤东采油厂所辖主力油田—孤东油田于1986年按照“储量一次动用、密井网、细分层系、高速开发”的原则投入开发,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调整潜力愈来愈小,储采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勘探上面对探区面积小、探明程度高、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和复杂的地表条件对勘探的制约,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开发上面对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阶段,自然保护区对开发生产影响比较大;资源有效接替矛盾突出,产量接替难度大;老区调整挖潜难度增大,开发矛盾比较突出;化学驱单元接替阵地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油田的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2页(P144,149)【关键词】勘探;开发;工程;水驱;化学驱;稠油【作者】宋鸿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257237山东东营【正文语种】中文“十一五”以来,油田开发进入深度挖潜阶段,面临着资源接替阵地不足、老区调整难度加大、稳产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
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勘探上勘探区域由老区向滩海和海上转移,勘探层系由中深层向深、浅层转移,勘探手段由单纯的构造解释向人机全三维转移,从而实现由寻找构造油藏向寻找构造-岩性油藏及隐蔽油藏的突破。
开发上通过切实加强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水驱油藏以主力单元整体细分加密调整为主向稳液控水及非主力单元分砂体调整治理转移,化学驱由以聚合物驱为主向二元复合驱转移,稠油开发由以吞吐开采和直井加密调整为主向以蒸汽驱开采和薄层水平井挖潜及单层水平井开发为主转移,实施开发调整和先导试验,全面夯实了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勘探上的主要做法勘探上精查细找,深化认识,实现勘探区域、勘探层系、勘探手段三个方面的转移,隐蔽油藏勘探成效显著。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多, 分布特征更为复杂。目前国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 油分 布模式 的研 究势 在必行 。 要集中在利用油藏工程 、 油藏数值模拟多种方法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预测, 有关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 非常有 限¨ J 。笔者通 过海 上 z油 田开 发 后期 新 钻
1 6 0 5 I T I , 东下段储 层 为湖 相 三角 洲沉 积 。主力 开
发层 系为 东营组 下段 的 l 、 Ⅱ油组 , 可 细分 为 1 4个 小 层 。在局部 钻 遇零油 组 、 Ⅲ油组 和馆 陶组 油层 , 以及 气 层 和小气 顶 。 油 藏 类 型 为 受 岩 性 控 制 的在 纵 向 上、 横 向上存 在 多个 油气水 系统 的构 造层 状油气 藏 。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1 9 8 0 ( 2 0 1 3 ) 0 4—0 0 2 2— 0 4
随着开发 的深 入推进 , 注水开发 油气 田含水会 逐 渐上升 , 到开 发 中后期 油 田整 体 处 于 中高含 水期 , 油
砂体出现 了水 淹 , 主力层 ( 厚 度大 于 5 i n ) 有超 过 5 0 %的砂体 出现了中强水淹, 出现水淹 的比例达到
7 7 . 8 % 。主力层 出现 水淹 的厚度 比例 同样 大 于非 主
力层 ( 图1 ) 。
收稿 E l 期: 2 o 1: 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示范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2 4 ) 。
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 总结油 田开发 中后期剩余油分布 的主要模 式 。z油 田剩 余油 主要 分布在油 井间滞 留区 、 封 闭 断层两侧 、 渗透率级差较小 的厚油层顶部 中, 通过针对性 的定 向井井 间加密 、 水平井分 层开采 等挖潜方 法可实现 油
水平井三元复合驱挖潜厚油层中上部剩余油
0 . 1 3 0  ̄0 . 1 9 5 mm, 分选 系数 3 . 0左右 。P I 3 。 。 油 层
应用 P e t r e l 软件 建立 了水平 井试验 区精 细地质
模型 , 水 平 井试 验 区 P I 3 。 。 层按 油 层实 际情 况细分
平3 5两 口水平 井 均平行 布 在杏 6 —1 —3 5 井 区的点
模 辅助 软件 相结 合 , 对 厚 油 层上 部 侧 积夹 层 进行 了 精 细描 述 , 克服 了 P e t r e l 软 件 对 于夹 层 倾 角 和方 位 角难 以刻 画的缺 点 , 并 对 三 元复 合 驱 前后 厚 油层 中
积夹层 。 由于 P e t r e l 软件 较难刻 画 出侧 积夹层倾 角 和方 位角 , 应 用大 庆 勘 探 开发 研究 院 自主 研发 的侧 积夹层建 模辅 助软 件 , 侧 积 夹层建模 思路如 下 : 单井 夹层 与层 面 “ 交点” 的 获得 : 依据 水平井 区 内控制 井 计算 侧 积夹 层 倾 角 范围 , 给 出各 单井 夹层 的倾角 和方位 角 。根据单 井夹 层投影 与倾角 和方位 角的关 系 , 推 导夹层 投影计 算公 式 , 编制夹层 在层顶
平均 空 气 渗 透 率 1 9 4 8 ×1 0 b t m , 平 均 孔 隙度 2 8 . 3 , 平均含油饱和度 7 5 . 7 。地 面 原 油 粘 度 1 3 . 8 6 mP a・ s , 地下原油粘度 6 . 9 mP a・ s , 原 油 相 对 密
成6 个 小层 , 最 后 一个小 层 是油层 的下 部 , 不存 在侧
2 0 0 7 年 1月投 产 ; 杏5 —4 一平 3 4 、 杏6 —2 一平 3 6和 杏6 —2 一平 3 7三 口水 平井 均 平行 布 在 已钻 打 的两
综合治理“两低一关”井方法探讨
01 有效厚度 39 前后对 比, 均 . m, 平 不同含水级别下最低产液量下限图版 指导无 效 岩厚度 1.m, 产液量 由2 t l. ,日增液 1 . , .到 3t 7 9 1 t日 2 益井关井。2 0 年制定深度调剖方案 1 03 口井 , 单井 日 周期注水 9口井 ,高含水无效益关井 l 0口井 。 产油 量 由 07 . t到 59, 日增 油 52,含水 由 .t .t 周期注水 9口井 , 恢 复注水量 1 5 已经有 7 . 日 6m, 45 %到 5 .%,下降 l . 百分点 ,流压 由 78 67个 5口井受到明显的效果 , 前后对 比, 平均单井 日 1 8 a到 31 MP , 升 1 4 a 压 裂 效果 . MP 5 .2 a 上 . MP , 5 产液量 1t 2 t 日增液 7, 5 到 2, t 日产油 量 O8 到 较好 。 . t 22, .t 日增 油 14, .t含水 由 9 .%到 9 .%, 降 48 04 下 4结 论 及认 识 4 . 4个百分点 , 流压 由 2 M a 3 8 P , . P 到 . M a 上升 5 0 41随着油 田注水 开发时间的延续 , 两低 . “ 0 8 P ; 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无措施及调整 关” . M a对 5 井的出现 以及 比例的不断上升客观存在 , 潜力 的 1 O口无效井进行关井, 关前平均单井 日 综合性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因此 产液量 1t 日 2, 产油量 0 t ., 2 含水 9 . 8 %。 2 必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进行 长远规划 ,由零散 3 对油层 条件差 以及 油层污染严重 的井 性的治理转化成系统管理。 . 2 采取压裂改造措施 , 增强油层导流能力 , 提高油 4“ . 两低 一关” 的治理 必须以适合 油 田 2 井 井产量 开发特点的合理经济效益评价 为依据 。 为 了保证 “ 两低一关 ” 井压裂 的效果 , 选 在 43 据“ .根 两低一关 ” 井的成因可将其 分为 井选层上主要是注重新技术 的应用 、编制个性 五种类 型。在治理上必须依据精细地质研究成 化方案 、 做到四个结合。由井下地质 、 厂地质大 果 , 结合动静态资料 , 针对其成 因进行综合性治 队、 厂技术大队三家结合认真做好地质 、 艺以 理 。 工 及现场施工三个方案 , 实现压裂方案个性 化设 44遵循 “ . 整体 部署 、 分类研 究 、 分批治理 ” 计 ,探索开展了薄隔层压裂 以及套损井压裂试 的方法 , 采取“ 以注水调整为 主, 、 、 、 转 压 堵 捞等 验。 同时做到“ 动静结合 ”在做好压前培养 与压 措施并用 ,最大限度发挥油层潜力 和提高经 济 , 后保护的同时 , 根据精细地质图幅 , 真分析压 效益 ” 认 的技术对策 , 照先易后难 , 按 既要有效果 、 裂层的注采对应 率、 区的注采 比及动用程度 , 又要有效益的原则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可以取 井 兼顾到压裂井 的地层压力 ;远近结 合” 由于压 得较好 的治理效果 。 “ , 裂对象以薄差油层为主 ,要保证压裂初期增油 参 考 文献 和累计增油两项 指标 , 努力控制 “ 短命 井” 的数 【] 东林. 1梁 北一 区断 东萨、 葡油层综合治理 与挖 M1 北 石 2 1l. 0 量 ;点面结合 ” 即井点 的砂体发育 与井 区的油 潜『 . 京 : 油 工 业 出版 社 , 0 ,1 “ , 层发育相结合 ;压调结合” 即压裂与其它措施 [] 秉 玉 . 展 水 驱 综合 调 整技 术 , 高 油 田 开 “ , 2计 发 提 发 整 体 效 益 【 ■b : 油 工 业 出版 社 ,0 11 . M1 京 石 20 ,1 相结合 , 多次作业的不必要投入 。 防止 按照以上原则制定油井压裂方案 l 7口井 , [】 3胡靖邦, 陈涛平. 石油工程. 其中 C O 压裂方 案 3口 ,套损井 压裂方案 l 井 口井 , 目前 已经实施 1 2口井 , 平均单井 压裂砂
定向井中应用MWD+GAMMA仪器的优劣研究
定向井中应用MWD+GAMMA仪器的优劣研究随钻测量仪器(MWD)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进行定向钻井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很多老油田已进入开采后期,开采难度加大,为保证油田稳产和增产,要多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中的剩余油,此时必须采用MWD+GAMMA仪器进行定向施工作业,已达到轨迹控制和着陆控制的目的。
在提高储层钻遇率方面,MWD+GAMMA仪器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标签:MWD+GAMMA仪器,钻遇率,不足,改进1.测量原理自然伽马测井测的是岩层的自然放射性强度。
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有钾、钍、铀。
钾和钍存在于页岩和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中。
岩层的自然放射性强度主要取决于钾、钍、铀的含量。
地层发射的GAMM A射线,把能量传递给M W D+GAMMA测量短节产生闪光。
闪光被PMT管探测到并转换成电子脉冲。
该电子信号与其它定向参数信号被编码成串行信号,在控制短节和脉冲脉冲发生器的作用下,串行电子信号转换成泥浆脉冲压力信号经钻井液传到地面压力传感器和主机,脉冲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并解码转换成GAMMA 值,单位为API。
2.MWD+GAMMA测量技术随钻GAMMA测量的地层GAMMA值在泥岩地层中升高,在砂岩地层中降低。
3.MWD+GAMMA仪器的优势在水平井钻进过程中,精确控制水平段的井眼轨迹是水平井施工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利用MWD+GAMMA仪器实时测量的GAMMA数据来判断分析所钻遇的油层情况,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必要调整水平段的井眼轨迹,确保其在油层中。
定向施工时,应掌握螺杆钻具的造斜率,并加密测量间距,当发现测量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井眼轨迹进行有效的调整。
4.MWD+GAMMA仪器的劣势在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中,利用MWD+GAMMA仪器虽然可以提供轨迹控制水平,但由于存在零长(测点距离井底有11米左右),所以仅靠测量数据还不能准确判断井底的岩性特征及其含油气性。
文明寨油田厚油层韵律段精细挖潜实践与认识
( 2)水井钻遇 夹层。明4 7 1 井组 :该井组位于 明一东 与明 6 块构造结合部 ,日产液8 . 7 t ,日产油3 t 。综合分析该井组沙二下 3 7 , 1 1 号层同属于反韵律 ,由于水井夹层影响 ,油层顶部 形成大
识 ,分析 认为该韵律段 顶部剩余 油富集 ,是下步挖潜有对象 。 2 0 0 8 年对该井组实施调整 :对应水井明1 6 1 井实施下返沙二下 采 油 ,油井明4 0 井2 0 0 8 年1 月实施下四寸套 ,射开顶部2 . 8 米/ 1 层, 日产液2 9 . i t ,1 3 产油l 1 . 6 t ,含水6 0 . 1 %,累增油2 1 6 7 t 。见效见水
孔 道 ,底 部 剩 余 油 富 集 。2 0 1 0 年4 月转注 明2 0 9 井 ,先 期 注 水 培 养 ,2 0 1 1 年1 月 ,累 计 注 水 量 6 8 0 0 方 , 明4 7 1 井 补 孔 该 层 底 部 3 . 6 米, 1 层 ,措 施 后 自喷 生 产 , 日产液 3 4 . 7 t , 日增 液 2 6 . o t , 日产 油3 2 . 3 t , 日增 i t l t 2 9 . 3 t ,综 合 含 水7 %,下 降5 8 个 百分 点 。
高度 零散 。近 几 年对 厚 层 夹层 识 别 、 平 面展 布规 律 及 层 内韵 律 段 剩 余 油分 布进 行 了 系统研 究 ,表 明厚 层韵 律 段 仍 有较 大潜 力 ,通过 不 断 开 发 实践 ,实现 了 “ 层 中找 层 ,水 中找 油 ”认 识 上 的 突破 ,初 步形 成 了厚层 韵 律段 研 究 、挖 潜技 术 系列 , 为 提 高 采油 田收 率进 行 了有 益 的探 索 。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PB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PB 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X齐 婧(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 要: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
PB 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
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含水;水平井;厚油层;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 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0—0087—02 PB 油田葡萄花油层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实践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以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程度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这些剩余油的存在大部分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造成的。
水平井技术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热点,它在高含水老油田第三次采油阶段,挖掘剩余油潜力,和经济有效开发薄差储层,提高采收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老区剩余油开采挖潜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
1 水平井潜力区精细地质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直井资料,应用地震解释技术和综合地质研究方法,开展三维构造精细解释。
图1压前井温的90%。
因此,压后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立即测井温。
由于在同一区块、同一层位进行施工测试的井数有限,解释结论很难具有横向对比性,导致数据有可能与实际不符,建议分区块进行井温测井监测数据的解释研究工作,建立区块化的解释标准,以便有效指导临盘油田的压裂现场工作。
井温测井监测数据只能解释裂缝高度在纵向上的延伸,如果能够结合裂缝方位监测,求取到裂缝的长度及走向,通过多组监测数据得出裂缝的实测三维形态,对于了解区块的油藏特性乃至压裂机理研究都将有重大意义。
埕东油田东区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井数
饱和度均值 %
Ng 3 N ”
N g3 “
从取 心井埕7 检9 一 井资料分析 ( ),单井相为辫状河亚相 ,主 表1 要发 育河 心砂坝和辫状河道微相 。N 2 l g g J 3各层均见 水 ,由于各层  ̄N 注 采 关 系不 同 ,不 同层位 水 淹状 况存 在差 异 ,主 力厚 油层 N 2 、 g
大量的油 田开发 实践证明 , 油田进入特高含 水期 ,地下仍有 可观 的可动剩余油 ,呈 “ 整体高度分散 、 局部相 对富集” 的状 态。笔者 根据 东区开发特 点 , 合应用密闭取心 、动态监测 、数模 技术定量描 综 述 了剩余油 分布规律 ,以指导东 区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
1 密闭取心技术
效厚度 、孔隙度等参数 。综 合地质 、 井和油藏工程分析资料 ,计算 测 的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相对误差为+ . 7 O 0 %,拟合精度较 高。 0 开发历史拟合过程采 用分阶段拟和 ,考虑了开发过程 中岩石和流 体参数的变化 ,采用分阶段 动态模 型 ,采用段间分产 ,按渗透率 、 压 力 、粘度 自动批产的办法进行含水及压力 的拟合 。 本文对生产 时间较长 或产量较大的井作了单井含水率历史拟合 , 趋势一致且误 差较 小的井有8 %以上 ,重点井含 水率拟合均在误差 允 7
线 上 ,2 0 年 5 0 0 5 月2 日碳氧 比测井 N 3 含 油饱和 度1 . g 9 %,埕 1— 井 9 83 组 中埕l— 1 g 8 3 井N 3 层处于非主流线 ,2 0 年6 1 日 0 7 月 9 进行S P J , N  ̄井 N 3 含油饱和度 5 . g 1 %。②注采强度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据相 关研 5 究 实践 , 入倍数对波及 系数 的影响在 平面 上 ,当注入倍 数较高时 , 注 水驱 前缘可 以越过 井组 范围 , 至越过 井距 一倍以上 ; 纵向上 ,当 甚 在 注入倍数较高时 ,能改善纵向波及程度 ,但是也会造成窜层 、窜槽及 大孔道现象加剧 。根据东区测井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油井累积采液强 度越大 ,井组采出程度越高 ,注入倍 数越高 ,水洗程度就越高 ,剩余 油饱和度就 越低 , 相反剩余油饱和度就越高 。
水平井缆控分层采油及测试一体化工艺
水平井缆控分层采油及测试一体化工艺摘要:针对目前控水技术无法长期有效控水,造成重复施工等问题,研制了测控一体配产器,操作地面工控机对各层配产器的阀门开度进行分别控制,连续监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等数据,实现不动管柱随产随测、随测随调的分层采油。
通过设计优选小直径井下配套工具及水平段电缆保护措施,优化工艺管柱实现防卡解卡,形成了水平井电缆直控式分层采油及测试一体化工艺。
现场4口井试验,管柱顺利下入,获取了分层压力、流量等资料,4口井平均日产液2.0t,日产油0.5t,累计增油123.0t,累计降液1900.0m3。
该工艺操作简单,可提高水平井工作效率,对水平井控水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水平井;控水;分层采油;配产器;电缆;防卡;工具设计;管柱优化引言一般油田开发都是分层系进行开采的,这只是油田在整体上对各大油层进行了性质的划分,但对于多数特别是油层较厚非均质多油层油田的单井来说就不行了,即在每口井井底同一流压下,其各油层之间的吸水量或出油量会因层间的差异而发生相互干扰,所以采用分层开采可以有效减少层间、层内的矛盾。
1概述油田经过多年开发,无论战区还是外围都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油层水淹严重,对于现阶段的开发,压力很大,根据新时期所具备的钻井技术,一般采用水平井钻井来提高单井产能,水平井数量的逐年快速增加,对水平井分层监测需求日趋紧迫,测井和测试相关工艺水平虽然也在逐年提高,但是受常规测试方法的限制,吸水剖面和产出剖面一般采用笼统测试,效果不佳,不能确切地分析出层位吸水和产能,无法测得急需的分层产出测试资料。
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地质情况,改进水平井分层测试工艺,满足水平井高效开发的需要。
2水平井分层采油及测试一体化工艺水平井分层采油及测试一体化工艺采用电控配产器,地面控制仪可控制井下阀门的开度并直读井下各层段的压力、温度和流量,在生产后期进行分层可调控水,完善注采关系,建立有效的驱替体系,实现长期稳产。
完善随钻测量技术 促进钻井工程健康发展论文
完善随钻测量技术促进钻井工程健康发展【摘要】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
由萨尔图、喇嘛甸、朝阳沟等52个油气田组成,含油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十年来,大庆油田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不仅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辉煌,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大庆油田;随钻测量1.在石油钻井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井下工作状况的随钻测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钻测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指导钻井和定向并把井下信息实时上传至地面,在钻进过程中高效制定方案和改善决策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钻测量(mwd)技术首次在钻定向井中使用至今,mwd得到长足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其测量参数范围已经包括了井斜、方位、工具面、钻压、扭矩、异常地层压力、伽马射线、地层电阻率、地层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并且具备了随钻测井和地质导向能力。
1.1随钻井下测量技术随钻测量是将测量工具安装在靠近钻头的井底组合钻具中从而贴近钻头附近测得某些信息,不需要中断正常钻进工作而将信息传送至地面并在钻进过程中进行测量的一门技术简称为mwd。
当今用于石油钻井中的mwd系统种类繁多,结构与功能也各有不同,但一般的mwd系统主要五部分:(1)信号遥测通道。
(2)信号或脉冲发生器。
(3)井下电源。
(4)工程参数传感器。
(5)mwd地面系统。
所测量信息的种类也主要有四大类:a定向参数;b.钻进参数;c也层评价参数;d.安全钻井参数。
1.2国内外随钻测量研究及应用情况(1)国外mwd研究发展现状。
国际上的mwd制造公司主要有八家,生产约20个系列的8种产品,可测量30多种参数,基本能满足各种定向井类型需要。
下面以斯伦贝谢(schlumberger)、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哈里波顿(halliburton)、康普乐、斯佩里—太阳钻井服务、geolink等具有代表性的钻井服务公司为例介绍mwd 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
厚油层内部结构研究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厚油层内部结构研究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X张庆超1,张广迪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7;2.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 要:揭示了厚油层内部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出嵌入型单成因砂体上倾尖灭区、垂向侵蚀切叠型不连通的单成因砂体等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另外当厚油层存在注采对应关系时,油井钻遇的厚油层内部不稳定夹层之上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关键词:厚油层;单砂体;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 E 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5—0144—011 窄薄砂体厚油层内部结构描述技术方法1.1 厚油层沉积特征分析特征PB 二断块属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可以划为内前缘和外前缘两种亚相,进一步可以细分为7种微相类型,但是厚油层砂体的主要微相类型只有两种,内前缘水下分流主河道和外前缘主体席状砂。
1.2 厚油层内部结构分析1.2.1 储层空间结构划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油田实际应用,进行了PB 油田层次构成单元的划分(表1)。
表1 PB 油田厚油层内部结构层次划分方案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葡I油层组砂岩组亚砂组小层沉积单元单成因砂体加积体层理组交错层理1.2.2 单成因砂体的识别水下分流主河道单成因砂体的类型划分。
以岩心观察划分为基础,结合测井相特征,将水下分流主河道单成因砂体划分为两大类型:突弃型和渐弃型。
突弃型河道沉积物的供给速度远远赶不上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度,因而河道突然废弃。
渐弃型河道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湖平面逐渐上升,河道逐渐消亡;另一类主要是在原砂质沉积之上,泥质沉积增加,河道渐渐消亡。
单成因砂体的识别标志。
在借鉴前人曲流河点坝空间构型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区具体沉积环境和砂体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二断块水下分流主河道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a .废弃河道沉积物是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重要标志;b.不连续的水下分流河道间砂体和河道间泥的出现可能代表两条不同河道的边界;c.同时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顶底面高程差异;d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差异;e .不同水下分流河道动态、水淹状况的差异。
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_汪萍
收稿日期:20100901;改回日期:20100925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43项目01课题“我国大油气区分布、富集规律与重点目标区的评价”(2008ZX05043-001)作者简介:汪萍(1985-),女,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工程。
文章编号:1006-6535(2011)04-0073-04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汪萍,常毓文,唐玮,胡丹丹(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油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油藏逐年增多,在分析聚合物驱油区块现状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
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和顶部水平井挖潜的可行性,提出聚合物驱油后现场试验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剩余油;喇萨杏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引言大庆油田经过“九五”攻关,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喇萨杏油田已经推广应用10a ,取得重大突破,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已达5.7ˑ108t ,最终采收率为50% 55%[1-8],较水驱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
近年,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区块逐年增多,截至2007年底已达14个,剩余石油地质储量为2.48ˑ108t ,目前这些区块综合含水多在98%左右,绝大多数生产井高含水关井。
从油层动用情况看,聚合物驱油后仍有25%左右的厚度动用程度较低,动用较差的未水淹层主要分布在厚油层顶部、层内物性较差部位及注采分流线位置。
由于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依靠原井网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有限,而且开采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对这部分储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1.1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根据主力油层水洗状况分析可知,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潜力主要包括2类:一是水洗层内的剩余油,二是未水洗层内的剩余油[9-13]。
春风油田水平井轨迹控制难点与调整措施
春风油田水平井轨迹控制难点与调整措施作者:沈海兵周德刚来源:《教育科学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排601区块实施产能水平井的钻井过程中,方案设计不先行钻打导眼,需要现场地质人员在钻井过程中,根据定向仪来指导钻井人员定向钻进。
但定向仪只有电阻率和自然电位两条实时监测曲线,提供可判断的资料不足,加之该块储层纵向上变化较大,给钻井带来较大困难。
现场地质人员通过初期已钻打导眼的2口滚动井,综合考虑地震资料和已完钻资料,大胆论证,圆满完成了全部钻井任务。
关键词:水平井卡层影响因素0 引言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排601区块,地理位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境内的前山涝坝镇,东临217国道,位于春光油田排2块北偏东17km处,距克拉马依市约70公里。
2010年4月份排601区块实施产能建设,设计新井156口全部为水平井,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现场地质人员应用FEWD和LWD两种定向仪并结合现场储层钻遇情况精准卡层,实现准确入靶,确保钻井轨迹在设计位置钻进,保证了钻井质量。
1 基本概况经钻井揭示,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排601区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石炭系基岩、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吐谷鲁群组、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和独山子组以及第四系西域组。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组地层,厚度49~140m,厚度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变薄。
南北方向的变化明显小于东西方向的变化。
岩性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灰色泥质粉砂岩。
白垩系吐谷鲁群组油层,为该区的主力油层。
白垩系吐谷鲁群组纵向上岩性变化较大,存在不同厚度的夹层,由上至下可以划分为好顶部储层-顶部灰岩层-中部储层-底部好储层-底部灰岩层-底部差储层,根据钻井设计,钻井轨迹基本上应在油层2/3处。
2 春风油田水平井轨迹控制难点及调整措施2.1泥岩厚度对油层顶深判断的影响在钻遇标志层顶部后,对标志层的厚度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泥岩层整体分布稳定,但在局部上会有1米左右的变化,现场应根据临井泥岩的钻遇情况和地质人员的经验,在已知厚度的基础上进行上下0.5米的调整。
静动结合描述剩余油分布
2 . 中国石油 长庆 油 田分公 司第 三采油厂 ,宁夏银 川 7 5 0 0 0 6 ) 摘 要 :对储层地质特征 、非均质性 以及储层流动单元研 究的 最终 目是为 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挖潜措施 ,剩余 油分布研 究最 有 效的方法是动、静态资料相 结合 的分析 方法 。本文 结合作 者 多年 来在 剩余 油分布研 究课题 中取得 的成果 ,总结 出了一套较好 的研 究剩余 油分布 的
下面分 别总结 各类井 的总体特征 : 1 . 预测开 采效果好 的井组分 析 油 井情况 :河 道砂 与非河道 砂同时发 育 ,河道 砂发育较 好 ,电测 曲线 形态一般 呈箱形 或钟形 ,层 内矛 盾比较 小 ,相邻 单元切迭 比较严 重 ;非河道 砂体发育 相对较 差 ,层 间矛盾 比较大 ;普 遍存在 高渗透 带 ;
石油化工 鬻
c ! h i n a Ch e mi c a l T r a d e
中国化工贸易
. . 旗
第 4瓤
0 2 0 年 4月
静动 结合 描 述剩 余油 分布
李洪畅 蹇 军 z 李洪锐 。 彭建平 z 蔡 涛
7 1 0 0 2 1 ( 1 . 中 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分 公 司 超 低 渗 研 究 中 心 ,陕 西 西 安
一
以沉 积 、构造 、层 内层 间矛 盾 、砂 体连 通状 况研 究为 基础 ,结合 开 发动 态及 动 态监 测成果 ,确 定水 井主 吸水 层位和 油 井主 产液层 位 以 及井间砂 体连通 和油层 水淹状况 ,精确 描述剩余 油分布及 富集规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高效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胜坨油田经过五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对应剩余油认识随着挖潜深度的加大和井况的日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
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水平井与直井效果,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大、单井泄油面积大,由点渗流转化为线渗流,由锥进变为脊进,大幅度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具有初产高、含水低和累产高的特点。
低油价下,在胜坨老区厚油层顶部富集区部署水平井,通过对水平段进行井身轨迹跟踪与控制,完成水平井钻探、提高油层钻遇率,实现油藏精细高效开发。
标签:胜坨油田;厚油层;水平井;轨迹控制
1 前言
胜坨油田厚油层油藏地质储量(单层有效厚度大于5米)1.46亿吨,占胜坨油田总储量的32.6%,是胜坨油田最大的阵地,虽然综合含水达到95%,但水驱开采程度仅为32%左右,厚油层中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
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并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本次研究在搞清楚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基础上,开展水平井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并在随钻过程中运用水平井跨断层入层技术和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确保轨迹始终沿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钻进,从而实现低油价下油藏精细高效开发。
2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对于已进入“三高”开发阶段老区,剩余油是水平井设计的物质基础,搞清剩余油分布是设计水平井的关键。
2.1 韵律性的影响.对于厚油层层内底部水窜严重,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顶部。
无夹层影响的厚油层层内,受物性差异和重力的影响,注入水势必沿着底部高渗透层段窜流,致使油层底部水淹;并且由于注入水沿着高渗透条带的窜流,在纵向上的波及系数减少,渗透性较差的顶部油层未被注入水波及或波及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2.2 层内夹层的影响.利用水平井挖潜隔层上部的剩余油时,隔层的非渗透性能有效阻止底水脊进,并改变油水流动路径,因此隔层面积对水平井动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注采井间.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压力场和渗流场分布的影响,油水井间各点压力梯度有明顯差异,在主流线附近油层水淹严重,而非主流线区域油层水淹程度较低,位于油水井排间和油井排低含水附近油层顶部含油饱和度较高。
3水平井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3.1 平面位置.选取距油井排120m,90m,10m,和油井间等位置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距离油井排越近,井组开发效果越好,但同时也会干扰直井的生产。
同时对水平井的平面位置是平行于还是垂直于构造线进行了优化,当平行于构造线时,含水上升缓慢,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
所以,水平井在平面上位置的选取,不能按一个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油层的构造、井网及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3.2 距顶位置,选择水平段距油层顶部0.5m,1.0m和2.0m三个参数进行优化,从模拟结果看,水平段距油层顶部越小,初期含水率越低,累计产油量越高,但考虑到储层物性及工艺的适应性,水平段距油层顶部1m左右最佳。
3.3 距断层位置.在胜坨地区高级别断层多为同沉积断层,存在一定牵引现象,所以水平段距离断层不宜太近,一般控制在30m左右。
与此同时,二级大断层,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成藏封堵的必要条件,断层附近原油氧化严重,可形成沥青带,所以水平段距离断层一般控制在30m左右最好,避免因钻遇沥青带而工程报废。
3.4 水平段长度.在理想情况下,水平段越长开发效果越好。
但在实际生产中,并非越长越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无因次井段(水平段长度与剩余油富集区域折算直径之比)为0.23-0.26。
当无因次长度大于0.36时,最终采收率有减少的趋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水平段长度应根据井网与剩余油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4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研究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地质技术人员在钻井现场利用地质录井和随钻测斜、随钻测井等资料,结合地下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随钻监控、层位对比,预测油层进入点,对水平段进行井身轨迹跟踪与控制,完成水平井钻探、提高油层钻遇率的技术。
4.1 水平井实钻轨迹优化的目的:设计轨迹入窗提前,容易造成穿层,而入窗滞后,则追层难度大,造斜是否符合提前或滞后的变化,预防大于调整。
因此通过水平井实钻轨迹优化,达到以下3个目的:①油层入窗点轨迹合理;
②水平段井身轨迹顺畅;③提高水平段油层的钻遇率。
4.2 卡准油层入窗点深度
1、依据地质录井资料的标志层、LWD(或FEWD)随钻测井的垂直曲线与邻井对比,核实入窗处的深度变化(目的层、油层界面的垂深);
2、通过对窗口之前钻遇岩性、电性标志层的发育情况,判断目的油层深度,以便及时调整。
3、严格控制入窗前井斜角变化,依据对比的垂深确定油层界面是提前、还是滞后,调整井斜角能按合理的角度进入油层,防止出现造斜不够或造斜过大的情况出
现。
4.3 水平段跟踪调整
1、校正A、B靶点:地质人员依据油层进入点的三维数据重新校正A、B 靶点数据,并调整井身轨迹;
2、水平段监控跟踪:依据A、B靶连井地震测线油层顶面的构造形态,设计要求的稳斜角,距油层顶、底部的高度来制定井身轨迹向上向下的趋势变化,依据井身轨迹数据随时进行井身轨迹的跟踪分析,并通过录井手段来监测井眼轨迹是否在目的层穿行。
5应用效果分析
5.1 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开发调整效果:
2014年正韵律厚油层审批井位5口,已投产4口,日增油30.3t,平均单井日油10.1t,综合含水60.8,累产油0.24万吨。
例如S2P5井,目的层沙二34层,二区沙二3砂层组是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河流相沉积体系,具有正韵律特点,沙二34层注采主次流线集中在单元主体,断层附近储量动用相对较差。
新井测井资料证实剩余油集中在断层附近厚油层顶部,且井区油井2-2-斜86电泵井套坏造成井区失控,设计水平油S2P5,投产后日产油8.6吨,不含水,效果较好。
目前日产液23.8吨日产油7.8吨,含水67.2%。
5.2 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开发调整效果:
坨62-平1为2015年《坨62-89块沙二段细分层系人工边水驱调整方案》部署的一口水平井,目的层为沙二61。
坨62断块沙二61采出程度高达44.8%。
地质技术人员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跟踪分析,认为稀油油藏经过15年的二次运移后,顶部是油气富集区,通过分析坨62单元在2007年以来完钻8口新井资料,计算出顶部纯油区含油面积0.06Km2,有效厚度6m,地质储量4.58万吨;油水同层区含油面积0.14Km2,有效厚度2m,地质储量3.56万吨。
采用顶采边注人工边水驱井网方式,在高部位部署水平井坨62-平1单层开发,解决层间矛盾,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单元储量动用程度。
设计要求的水平井轨迹距顶 1.0m 油层顶部低含水部位,设计水平段长度200米。
在入靶之前调整好井斜角度和深度,使轨迹穿过断层后从目的层顶部入靶;入靶后根据随钻测井曲线、钻时情况、全烃变化情况、岩屑录井等资料,及时调整井斜角,精确控制水平段轨迹始终沿油层顶部0.5米之内储层含油性最好部位穿行,为该井高效投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井设计时采用水平井变相位射孔技术,在2422.1-2432米采用水平朝下两相位射孔;在2432-2557米采用水平两相位射孔,射孔长度135米。
2016年1月6日成功投产,获得日产油134吨的高产。
参考文献:
[1]孙焕泉.水平井开发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