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他出生于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祖父周福清是翰林院进士,父亲周伯宜是个读书人,虽只是个秀才,却对长子鲁迅严格要求寄予厚望。

母亲姓鲁。

鲁迅的童年时光在百草园度过,那里留下了他天真烂漫的记忆。

他从小就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通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鉴略》等,为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文学基础。

然而,在十二三岁到十八岁这段时期,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先是寄人篱下,后又奔波于当铺与药铺的辛酸历程。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后来又回到绍兴府中学任教。

鲁迅在绍兴的记忆并不都是愉快的。

13岁时,祖父入狱;15岁时,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

从那
时起,他多次回过故乡,最长的一次是在1910年,他在故乡任教职达一年时间。

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绍兴,卖房并将全家搬迁至北京。

综上所述,鲁迅在绍兴的经历包括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道中落的辛酸历程、求学和任教等阶段。

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小学趣味学习之名人故事: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绍兴名人

绍兴名人

绍兴名人大禹姚长子1 句践陈洪绶1 范蠡祁彪佳1 西施章学诚1 马臻夏丏尊1 曹娥范文澜1 蔡邕钱三强1 王羲之董希文1 王献之谢灵运0贺知章0陆游王守仁汤绍恩徐渭蔡元培0徐锡麟0秋瑾0陶成章0鲁迅马寅初0竺可桢0周恩来0朱自清0王充1谢安1王冕1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禹受命治理洪水水患。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句践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

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

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

不得已与越议和。

前473年夫差被迫自尽。

句践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着《范蠡》二篇。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马臻马臻,东汉时期水利学家,于顺帝永和五年任会稽太守。

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6篇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1):名人故事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鲁迅原名周树人,诞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可仍旧特别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特别寒冷,可鲁迅还想连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方法。

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其次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

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始终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最终以第一名的成果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同学资格。

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宏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2):鲁迅故里在骄阳似火的一天里,我和妈妈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

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

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是鲁迅家产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设着桥和檐。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亮,多么凉爽。

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非常凉快,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

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

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

这里原种着两株茂密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

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常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房兼书房。

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里两楼两底。

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伴侣、同学。

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设着一张皮躺椅,听闻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时用来休息的原物。

除了会客厅,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房、夫人的卧房……突然,我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好像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我闲逛来到百草园。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1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

? 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后因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

民国元年(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

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

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

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

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

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

后寓居上海。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

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

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

常年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

民国22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绍兴历史名人

绍兴历史名人

绍兴历史名人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几位绍兴的著名历史人物。

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11月初五-1940年3月5日),字静斋,号言谷,是中国近代教育家、爱国人士、科学家、文化名流,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行者之一。

蔡元培是绍兴理学第十七世嫡长传人,家族为绍兴十九家。

蔡元培早年留学日本,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熏陶,从而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工作。

后来,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校的创办,更是在于其倡导了“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文化名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鲁迅的文学创作大部分都反映了中国民间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曾经说“我用我亲身经历的痛苦和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是中国最后精神的字句。

” 他的思想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

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流。

他是学者钱穆的儿子,在教育上受到了严格的庭训。

钱钟书早年身为学者,曾有多次留学生活,学成归来后是教育及文化界的名流,以其卓越的口才和学识广博而著称于世。

钱钟书对于中国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很高的声望。

特别是他的《围城》一书,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珠玉之作。

钱钟书对于文化的批判也非常尖锐,曾经说过,“我们要批判二百年以来的所谓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发展不能与人民共存。

这种文化是剥削所构筑的文化。

”邵逸夫邵逸夫(1907年11月2日-2014年7月21日),是中国著名的影视制片人、商业巨子、慈善家、文化名流。

他是香港邵氏家族的掌门人,执掌着全球知名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

邵逸夫一生从事影视行业,对于香港影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五篇800字(精选)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五篇800字(精选)

绍兴名人事迹素材1200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赫然在列。

此书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因此书中入选的人物名单,无疑带有官方性质。

此前3年,绍兴名贤馆建成开放,展出的97位绍兴历代名贤中,同样包括朱自清。

大量的资料也显示,朱自清祖籍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

《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是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里面收集了67位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

其中一篇《文学优美、人格完美的大学者朱自清》,对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一生作了介绍,着重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气节,体现了绍兴人的骨气。

“这篇东西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有关资料,确实说到朱自清的祖籍是绍兴,他是绍兴人。

”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朱立元日前向记者表示,具体是哪篇资料,他已记不清楚,“但应该不会错”。

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对朱自清籍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文学优美》一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我是扬州人》。

在这篇作者晚年的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指清华大学——记者)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

”现在可以查到的诸多关于朱自清祖籍的资料,都来源于此。

现代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文斌告诉记者,朱家本姓余,且从朱自清的高祖起,他家就搬到了扬州。

“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遂改姓朱。

娶当地首富乔氏之女,生个儿子取名‘则余’,字菊坡,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文斌说,“则”是“即”、“乃”的意思,“则余”即表示不忘本姓。

朱则余后来做了海州府承审官,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时间是在1898年11月22日。

“四岁的时候,先父到邵伯镇(扬州高邮——记者)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

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

绍兴名人故事100字

绍兴名人故事100字

珠还合浦珠还合浦,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孝女曹娥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

父盱,能弦歌,为巫祝。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刘阮遇仙刘阮遇仙是古老的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

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事。

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

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

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

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争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

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

梁祝化蝶梁祝化蝶是一个美丽、凄婉的汉族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省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英台开始了女扮男装的求学生涯。

(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名人好学故事

名人好学故事

名人好学故事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篇1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

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篇2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

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1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百草园中的故事捉麻雀冬天,百草园里到处都是厚厚的雪。

小鲁迅就和小伙伴一起扫开一堆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短的小棒支起一面大大的竹筛(shāi)来,下面撒(sǎ)上一些稻谷,棒上系(jì)一条长长的绳子,几个人悄悄地躲在一边,远远地牵着绳子,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地面,等着小鸟下来吃稻谷。

等到小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小鲁迅将绳子用力一拉,便把小鸟罩(zhào)住了,大家乐得跳了起来。

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7篇

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7篇

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7篇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篇1】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

小名叫阿熊。

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

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

”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

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

学习可用心了,门门的功课都是成绩优良。

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

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

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

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

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

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

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

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

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

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

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

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

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篇2】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

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然而,他小时候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鲁迅小时候的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传统的儒家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母亲则是一位贤淑的女性。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鲁迅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

鲁迅小时候,家道中落,生活并不富裕。

他的父亲因病早逝,留下了鲁迅和母亲相依为命。

尽管生活艰难,鲁迅并没有放弃学习。

他利用绍兴丰富的文化资源,刻苦读书,迅速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鲁迅的母亲为了支持他的学业,每天辛苦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尽管生活艰难,鲁迅的母亲始终坚信儿子的才华和能力,并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困境中,鲁迅并没有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相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不断地读书、写作,并开始尝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一时期,鲁迅接触到了大量的书籍和知识,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历史等等。

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也开始社会问题,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这些人命运的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尽管生活困苦,鲁迅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喜欢与朋友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通过不懈的努力,鲁迅终于考入了一所官办学校——南京江南陆师学堂。

在那里,他接受了更为系统的教育,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和文化。

这一时期,他的知识和见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陆师学堂毕业后,鲁迅进入了一所日本留学——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那里,他开始文学创作,并尝试发表了一些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然而,鲁迅最终决定放弃医学专业,转向文学创作。

他认为文学是改变社会、启迪民智的有力工具。

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逐渐成为了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陶成章

陶成章

陶成章简介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名士之乡,人才辈出,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光复会的杰出领导人陶成章就诞生在此。

陶成章,字焕卿,曾用名汉思、起东、志革、巽言,匋耳山人、会稽山人等,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

幼时家境贫寒。

6岁入本村陶氏义塾读书,十五岁为塾师。

天资聪颖,过目成诵。

少年时就接触新学,阅读爱国思想书藉,渐萌革命思想,欲改革封建专制。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陶忧心如焚,即定下从戎之心。

义和团运动爆发,曾两次赴京拟刺杀慈禧未果。

光绪二十八年只身至日本,进入清华学校,后转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

因倡言革命,言辞激烈,为清政府驻日公使所忌,二十九年被诳归国,取消其留日学籍。

于是,革命之志愈坚。

此后,与许多革命志士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1912年陶成章被蒋介石暗杀,享年35岁。

在最近看的《陶成章传》中,我了解了他对革命的巨大贡献。

1903年,“拒俄运动”爆发,留日学生组织“军国民教育会”,陶成章结识该会会员龚宝栓、魏兰等人,参与商议革命活动。

1904年,陶成章归国。

1904年初(光绪三十年),陶成章偕魏兰深入浙江内地联络各地会党,在云和创办先志学堂,建立据点。

1904年10月,陶成章与蔡元培、龚宝栓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并担负联络苏、浙、闽、皖、赣5省会党之重任。

由陶成章作为主要创始人组建的光复会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是同盟会的主要加盟团体之一,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全国的形成。

陶成章与徐锡麟等人一起创办了大通学堂,并使之成为光复会吸收会员、发展会务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以及后来皖浙起义的基地。

皖浙起义失败后,陶成章赴南洋筹集革命经费,重组光复会,积聚革命力量;并通过发动武装起义,攻克南京,光复东南,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陶成章为推翻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成章传》讲述了:学术界对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的研究很不够。

关于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篇二: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篇三: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徐文长的故事

小学生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徐文长的故事

小学生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徐文长的故事徐渭也叫徐文长(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生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徐文长的故事,请大家阅读欣赏。

妙写藏头诗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的最佳地方。

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

他本来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蒙眬。

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走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

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

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

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

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

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

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líng)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

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

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

”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

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

绍兴名人事迹6篇

绍兴名人事迹6篇

绍兴名人事迹6篇绍兴名人事迹篇1随手翻开《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我细细地品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绍兴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

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自豪而又响亮的回答“我是一个绍兴人!”我还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绍兴的许多名人的经典故事。

《绍兴名人故事》是一本绍兴人的“故事词典”,“词典”里让我了解了治水的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知道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我们地道的绍兴人;知道了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书法家王羲之……83位名人,88个故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十二岁那年家中发生变故,家道一下中落,生活变得艰难极了。

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作为长子的鲁迅,幼嫩的肩膀上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帮“药罐子”父亲采药的过程中常常耽误了学习,在尽力帮母亲做家务而一次次被老师误解迟到的原因下,把委屈的眼泪憋进肚里,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

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进了鲁迅的心里。

从此,不让任何原因耽误自己的学习,从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敬仰的名人。

这同他从小刻苦学习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而我们呢?作为21世纪最幸福的这一代,我们多像温室里的小花呀!现代的小皇帝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由父母车子来回接送,不做家务,还任性撒娇,穿名牌,吃香的,喝辣的,做作业还要父母催,只顾自己享受,从不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

有时考个好成绩,还要敲竹扛,奖励吃个肯德基什么的,想想这些真是羞愧万分啊!如果83位名人,小时候有一点点像我们的话,难道还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繁荣而昌盛的绍兴吗?难道还会有这些让我们骄傲的名人经典故事吗?名人故事,名人精神,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看完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过程中,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激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

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

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名人童年的智慧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则值得令人深思的哲理。

而名人童年智慧故事更是如此。

不论是凿壁借光的“匡衡”、机智砸缸的“司马光”、亦或者是谦逊让梨的“孔融”……一个一个名人童年故事,虽短,却告诉了我们大大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故事一、《陈毅吃墨水》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

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

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

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故事二、《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小故事三、《王冕读书》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

王冕的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然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小故事四、《司马光砸缸》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列宁不懂就问‎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

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

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

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2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

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中国古代才女:南宋篇《陈妙常》

中国古代才女:南宋篇《陈妙常》

陈妙常
她舍⼊空门,削发为尼。

在⼥贞庵中诵经礼佛。

空门多暇。

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俊雅,⽽⼜兼⼯⾳律,⼗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穿着宽袍⼤袖的袈裟,就象仙⼥下凡,令⼈⽬眩神迷。

⼜由于她不倦的努⼒,已是棋琴书画⽆⼀不通。

陈妙常的琴声,常能吸引很多宿住⼥贞观的客⼈。

陈妙常:事见《古今⼥史》和明·⾼濂著杂剧《张于湖误宿⼥贞观记》。

南宋⾼宗绍兴年间,临江⼀⼥贞庵中的道姑陈妙常在张孝祥的帮助下,与潘必正结成良缘。

另⼀个故事版本,写少⼥陈娇莲在⾦兵南下时与家⼈离散,⼊⾦陵⼥贞观为道⼠,法名妙常。

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贞观,陈、潘⼆⼈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番波折后,私⾃结合,终成连理。

《琴挑》、《秋江》等演出,被各种地⽅戏作为保留剧⽬,盛演不衰。

“⼩⼥⼦年⽅⼆⼋,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

”⼀看⼜是⼀位年少思春的⼩⼥孩。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程蝶⾐因为⽼念不对⼀句台词,吃了不少苦头:这出戏就是⿍⿍⼤名的《思凡》,主⾓就是陈妙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出过很多名人,以下是一些绍兴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1. 鲁迅:鲁迅小时候喜欢在百草园中玩耍,他曾经在这里捉蟋蟀、挖何首乌、摘覆盆子等。

他还喜欢听祖母讲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他后来写作的素材。

2. 蔡元培:蔡元培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勤奋好学。

他曾经在冬天的寒夜中借着月光读书,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灯油。

3. 秋瑾:秋瑾小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她曾经在学校里组织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还曾经为了保护同学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4. 马寅初:马寅初小时候就对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在家里自己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昆虫和星星。

这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勤奋、好学、勇敢和创新精神,这些品质也成为了他们后来成功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