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的物质状态

合集下载

地幔不均一性

地幔不均一性

交代作用的表现形式:
显性交代: 形成辉石脉体、辉石角闪石巨晶、 异剥辉石化、角闪石化、金云母化、 碳酸盐化.
隐性交代:不形成交代矿物,但在同位素、微 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方面可表现出来 .
交代剂的性质:碱性硅酸盐熔体、富碱流体,
碳酸盐岩浆 .
交代剂的来源:
地幔柱/热点、软流圈、消减板片 .
交代作用的研究对象:
方解石碳酸岩呈灰白色,中粗粒结构、交代蚕食结构,条 带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普遍含有n%~10% 的磷灰石、金云母,并有很少量的钛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 硫化物。碳酸岩受后期构造影响强烈,磷灰石均已碎裂,方解 石滑动双晶发育,强变形带部位均已糜棱岩化。金云母岩呈金 黄色,粗粒-伟晶状鳞片变晶结构。基本由金云母组成,可含 有少量至微量磷灰石、磁铁矿、钛磁铁矿、榍石、锆石和透辉 石。受后期构造影响,金云母扭折带发育。碳酸岩与金云母岩 中的塑性变形组构,应该是在地幔内部或从地幔向地壳构造迁 移的过程中形成的。
些碳酸岩都含有较多的磷灰石相对应,它们的P2O5含量都很高,最 高达27.45%。
在Ca-Mg-Fe分类图中,且干布拉克杂岩体中的辉石均投 影在透辉石区(图略)。金云母的Mg/(Mg+Fe)为0.91~0.94, 平均值为0.92。在Mg/(Mg+Fe)~Si图上,它们投影在金云母 区(图略、表2)。
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蛇纹岩、透辉岩、碳酸岩和金云母 岩(经表生地质作用后大部分已转变为蛭石矿),各种岩石之间 呈现出清楚而又复杂的交代、侵位关系。蛇纹岩呈被交代残余的 块体存在,最大者达80×200m,小者仅数厘米,形态多变(殷宝 祥等人,1988)。交代蛇纹岩的主要是透辉石和金云母,其次为 碳酸盐。蛇纹岩与后三种岩石和矿石之间的接触界线往往表现为 模糊不清的曲线状;由于在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接触部位交代不 彻底而呈渐变过渡关系。透辉岩构成杂岩体的主体,多由交代蛇 纹岩而生成,自身又被金云母、碳酸岩交代,交代作用主要沿裂 隙发育。碳酸岩呈大脉状、细网脉状和弥散状产出,交代和侵入 蛇纹岩和透辉岩,自身又含有数量不等的金云母。

高考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

高考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

高考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指的是地球的不同层次构造和组成成分。

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安山岩、黑云母片麻岩等岩石组成,密度相对较低。

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地壳的厚度较薄,大致在5-70公里之间。

二、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中间部分,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含铁的镁铁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被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温度较低、硬度较高,下地幔温度较高、流动性较强。

地幔的物质组成和运动状态对地球的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核地核位于地幔之下,是地球内部最核心的部分,直径约为3,480公里。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密度非常高,达到10-13克/立方厘米。

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外核主要为液态,内核则为固态。

地核的高温高压环境和物质运动对地球的磁场形成和地震波传播等地球物理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地球的内部结构不仅仅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分布,还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等现象密切相关。

通过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运动状态的研究,可以对地球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变化进行探讨,为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地幔是地球的中间部分,地核的位于地幔之下,是地球内部最核心的部分。

地球的内部结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科学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类的探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幔不均一性

地幔不均一性

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蛇纹岩、透辉岩、碳酸岩和金云母 岩(经表生地质作用后大部分已转变为蛭石矿),各种岩石之间 呈现出清楚而又复杂的交代、侵位关系。蛇纹岩呈被交代残余的 块体存在,最大者达80×200m,小者仅数厘米,形态多变(殷宝 祥等人,1988)。交代蛇纹岩的主要是透辉石和金云母,其次为 碳酸盐。蛇纹岩与后三种岩石和矿石之间的接触界线往往表现为 模糊不清的曲线状;由于在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接触部位交代不 彻底而呈渐变过渡关系。透辉岩构成杂岩体的主体,多由交代蛇 纹岩而生成,自身又被金云母、碳酸岩交代,交代作用主要沿裂 隙发育。碳酸岩呈大脉状、细网脉状和弥散状产出,交代和侵入 蛇纹岩和透辉岩,自身又含有数量不等的金云母。
3. 地幔交代作用
在现阶段,地幔交代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 .主要研究区域为南非的 Kapvall省,西伯利亚区 ,加拿大的 Slave省.已有资 料表明:交代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地幔富集的 最基本因素,而且,由于岩石圈地幔不参与地幔 对流,交代作用导致的富集得到积累 ,而且随着 时间的积累会逐渐增强 .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二、地幔不均一性的微量元素和 稀土元素证据
1. 岩石地球化学 Pearce图解.
2. 王仁民老师的REE图解和 多元素成分曲线图解
这些图解归结起来可以证明:不同大地构造 环境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和稀土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什么不同大地构造环 境的玄武岩会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原 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基本的因素是 它们的岩浆源区各不相同.例如:MORB来自 软流圈;汇集边缘玄武岩来自消减板片之上 的地幔橄榄岩;OIB来自柱尾和大洋岩石圈 地幔;大陆区的碱性玄武岩来自大陆岩石圈 地幔等等,由此证明这些地幔源区各不相同.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与地球动力学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其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探究地球动力学的本质,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动力学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地球内部丰富的物质和不断变幻的地质运动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极重元素组成。

地核的中心区域由于压力巨大,温度高达6000℃以上,处于铁的液态状态,而外层则是以固态铁镍合金的形式存在。

地幔则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

由于地幔的温度和压力相对稳定,普遍认为其由硅酸盐矿物、镁铁矿物和氧化物等组成。

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到70千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

大陆地壳厚度较海洋地壳更大,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等组成。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对地球动力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核的液态铁镍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地幔的矿物组成则直接影响了地球物质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等现象。

因此,对地球内部物质的了解,对于深入探究地球动力学的机理至关重要。

二. 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其包括地球自转、地震、火山喷发等一系列地质运动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既包括地球活动的本身,也包括地球内部各种物质力学行为的相互关系影响。

地震是地球动力学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和破裂。

当地壳在地震带中的边界上破裂时,地震波会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导致地表的抖动和震荡。

地震能够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物质性质和动力学机理的深入理解。

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热和物质的循环引起的。

地球内部存在大量的热源,例如许多火山口处都有熔岩湖。

热能驱动了地球的岩浆圈,使其从地幔层向上涌动,形成许多的火山岩浆。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②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岩屑)在空 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层理 片麻状构造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3)岩石
③ 地壳中的岩石类型 根据成因,地壳中岩石可分为岩 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3)岩石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一、地壳的化学成分
1.克拉克值(clarke): 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之百分数。 表示方法:质量百分数——质量克拉克值 原子百分数——原子克拉克值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2.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特点
矿物对光全部吸收时,矿物呈黑色 对所有波长的色光均匀吸收,矿物呈不同程度的灰色 基本上都不吸收则为无色或白色 选择吸收某些波长的色光,矿物呈现吸收色光的互补色
矿物颜色的类型
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是指矿物本身固有的成分、结构所决定的颜色.自色
对矿物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色是由杂质、气液包裹体所引起的颜色 假色是因物理光学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干涉、衍射、散射)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莫霍面以上至地表部分。
(1) 地壳中元素的组成与分布
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地壳中最丰富的10种元素:O、Si、Al、Fe、Ca、 Na、K、Mg、Ti、H,占地壳总质量的99.96%. 其中O、 Si、Al、Fe四种元素即占88.13%。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以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所 B.条痕 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条痕能消除假色、减弱他色、突出自色,比矿物颗 粒的颜色更为稳定、更有鉴定意义。 应用对象:有色矿物(尤其是硫化物或部分氧化物和自然 元素矿物;类质同像的混入可通过条痕推测矿物的形成条件) 低硬度矿物(硬度<条痕板)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奇妙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必须探究它的圈层结构。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千层蛋糕”,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先来说说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圈层,它就像一层轻柔的“毯子”包裹着地球。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从地面向上延伸数千千米。

它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还能调节地球的温度,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

比如说,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其伤害。

而且,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风,对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是水圈。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水体,比如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海洋占据了水圈的绝大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水的循环使得水资源得以在地球上不断流动和更新,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实现了水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再深入到地球内部,就是岩石圈了。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的厚度在大陆和海洋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5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一般只有几千米厚。

岩石圈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运动,从而引发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如果我们继续向地球内部探索,就会进入地幔。

地幔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厚度约为2800 多千米。

地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呈现出塑性状态。

在这里,物质的对流运动对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起着推动作用。

再往深处,就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其内部的活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阻挡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

地球的构造层次简介

地球的构造层次简介

地球的构造层次简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它的构造层次复杂多样,由内向外分为核、地幔、地壳和地表四个主要层次。

每个层次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

1. 核地球的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核是地球的内部热源,通过核反应不断释放热量,维持地球内部的高温状态。

核的运动和活动产生的磁场也是地球磁性的来源,对地球的生物和大气层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2. 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矿物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幔的运动是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动力,地幔柱对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幔还是地球内部岩浆的来源,地球表面的火山和熔岩都是地幔物质的喷发和冷却形成的。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组成,厚度较厚;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厚度较薄。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基础。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促进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演化。

4. 地表地表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表面,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地表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地貌和生态系统。

地表的水资源、植被和土壤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表的地形地貌受地壳板块运动和气候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各种地貌景观。

总结地球的构造层次复杂多样,核、地幔、地壳和地表四个层次相互作用,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

地球的构造层次不仅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人类认识地球和探索宇宙的窗口。

只有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层次,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愿我们共同珍爱地球,守护地球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由多个不同的层次构成,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地质运动。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核心、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 核心地球的核心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核心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并且是地球磁场形成的主要来源。

2. 地幔地幔位于核心之上,是地球内部最大的部分。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而下地幔则由铁和镁的氧化物组成。

地幔的物质状态介于固态和半固态之间,流动性较强。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厚度较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组成,相对比较厚重,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组成,比较薄而稀疏。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各种运动现象,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1. 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是不断相对移动的。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之一。

板块运动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和相互移离。

当板块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和地震;当板块移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底扩张。

2.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常见现象。

当地壳中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发地面的震动和破坏。

大地震往往伴随着海啸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重要现象。

当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时,就会引发火山喷发。

火山口会喷出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同时伴随着火山爆炸和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在上面的星球,但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却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虽然在我们的眼中,地球是一颗稳定的行星,但是在地球内部,物质却在不停地流动、运动、变化。

这些物质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地震、火山、地质构造,以及地形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在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构成。

地球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处的最外层,也是我们了解的最多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体积。

地幔下面是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了对流和传热,这两者相互关联,也相互影响。

对流:地球内部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及放射性石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量。

热量会导致地幔内部物质的流动,形成对流。

这种流动是纵向的,即由地幔的深处向地壳方向流动,再从地壳的边缘区域向下流动。

这也是地球内部物质的主要流动方式。

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速度很快,速度可以达到数百个千米每小时。

地球内部的对流运动会造成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大规模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传热: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条件,热量并不能够自由地从地幔向外传播。

传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以及热辐射传递。

在地幔内部,热量通过辐射传递,而在地壳内部,热量则通过传导传递。

地球内部物质的传热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达到数百千米每小时。

传热不仅能够影响地球的温度,还能够影响地球的大气环境。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对我们的影响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热量的对流运动,导致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促使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火山爆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也是它对我们生活产生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

此外,地壳的隆起、沉降、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也会影响地球的地形,改变地球的环境。

所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非常重要。

地球的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

地球的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

地球的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生活在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蓝色星球上。

地球的表面看似平静,但在地壳深处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地球脉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旨在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以及与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解开地球奥秘提供了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在的地球表面的硬壳部分,厚度大约在10-70公里之间。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之间较厚的大陆地壳和大海洋底部较薄的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向下延伸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地球的主体部分,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导致岩石呈流动状态,类似于熔融的岩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00公里。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2400公里。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二、地球的脉动地球的脉动指的是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动。

1.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形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是指大洲和海洋地壳之间的运动,主要有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

根据这个理论,地壳被分为许多大板块,它们靠近大洋脊背部分形成新的地壳,并且在板块边界处发生碰撞、分裂、滑动等活动。

地壳变形运动则是指地壳因为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发生弯曲、断裂、隆起或沉降等形变。

这些地震、火山喷发、地裂缝等地球现象都是地壳变形运动的表现。

2. 地幔的对流地幔的高温和流动状态使得地幔内部存在着对流现象。

这种对流将岩石的热量由地幔底部向上输运,然后经过冷却后沉入地幔下部重新加热,形成了一个地幔热对流系统。

地幔的对流是地球脉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幔对流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人类和地球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三、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

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

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

当一个城市有故事时,她就有历史大洋中脊的形成地球的内部,地壳之下的上地幔中,有一层叫做软流圈,软流圈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一种可以缓慢流动的类似液体的形态(和我们日常见到的液体有所不同,它的流动性没普通液体那么好)。

由于地球越往内部越热,因此软流圈就会对流,特别是某些地方会出现一些柱状的上升区,这种柱状上升区叫做热点,当热点的类似岩浆的物质上升到软流圈顶部岩石圈附近时,受岩石圈阻挡不能继续上升,于是向四周扩散。

这种高黏度类似岩浆的物质向四周流动会对岩石圈形成很大的摩擦力,从而带动岩石圈向周围扩散。

如果有一些地幔热点柱离得不太远,排列成线状(不一定要直线,曲线也可以),并且都使岩石向外扩张,那么地壳就很可能沿着这些热点柱的连线裂开一条缝。

地壳裂缝之后,下面的岩浆即使不是在上升区(热点柱)上,也会因为上面的压力突然减小而流出,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在冰岛特别常见,它不是在一个中心喷发,而是从一条缝里流出来,称为裂隙式喷发。

火山喷出物质在裂隙两边堆积升高,就形成了大洋中脊。

陆地裂谷也有同样原因形成,一般陆地裂谷的两测都是山地。

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大洋壳在大洋中脊经水热蚀变,再俯冲回地幔,改变着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也改变着海水的成分。

俯冲带也是弧岩浆形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处于拉伸阶段,对地幔的压力减小,大洋中脊玄武岩一般是在较低压力和高温的条件下井高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高温的原因:压力小,热得软流圈地幔上涌,由于上涌速度很快,在软流圈到达浅部时,温度变化并不显著。

经过快速降压的高温软流圈地幔物质在浅部发生部分熔融,熔融程度大。

大洋中脊玄武岩虽然岩石类型单一,但化学成分较复杂。

主要因素:1 地幔源区成分不一2熔融程度不一3岩浆在上升到地表过程中的结晶作用等其他因素。

部分熔融对MORB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铁的熔点1535°C,沸点2750°C. 镁的熔点为649℃。

熔融压力(深度)越大,熔体中铁的含量就越大,而钠的含量就相应降低。

论地幔中软流层物质的运动形式

论地幔中软流层物质的运动形式

论地幔中软流层物质的运动形式—谈地壳的垂直运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科学院王文祥用全球应力场的演化规律来研究上地幔中软流层物质的运动形式,就会对地壳运动的成因及构造行迹的展布规律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下面谈我们对软流层物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运动规律。

3.1 地球内圈的分层结构利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人们对地球内圈的结构分层研究,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

目前根据地震波速在地球内部的演化规律,地球的圈层结构大致提出如下模式。

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B层。

厚度在60公里左右。

其中地壳又分为三层,即沉积层。

硅铝层,硅镁层。

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厚度约为2900公里。

上地幔约为1000公里。

如图。

地核:它包括外核、过度层、内核。

图12 地球部分分层示意图二、有关地幔对流的假说在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动力来源时,我们对地球中的各个圈层最感兴趣的就是软流层。

大多数人的现代概念都认为软流层是由塑性固体介质组成的(其成分相当于二辉橄榄岩),它是物质发生缓慢活动和形变的场所。

早在构造地质学研究初期,哈佛奈(W.Hafner)所建立的断层成生机制的第三种附加应力,就开始以地壳下面的对流作用来解释其成因的。

有关地壳运动起因在地质学界先后出现的各种假说,如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洋底扩张说和现今的板块学说等等都是在地幔中的软流层上做文章的。

至于“地幔对流”异致刚性岩石圈的移动。

现今的间接证据大概有四点。

1、分析人造卫星轨道扰动现象,自由大气重力异常有几十毫伽,可波及数千公里。

如果说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处于这样宽的异常条件的控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其下面的软流层来讲会更弱一些。

因此异常必须是对地幔对流的结果,即向上对流导致了重力异常的产生和它的浅凹形式。

2、当岩石圈漂流越过软流圈的上拱处时,可以产生幅度有一公里或更多些的垂直翘曲。

这种现象可以在大陆和大洋盆地中经常看到的。

他们是有着重要地质意义的进程,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达1亿年之久。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1、以地心为圆心的同心圈层;
2、各圈层基本上互相平行
3、在地表附近,几个圈层
互相渗透、互相重叠
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能让学生对地球的内全部圈层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练习巩固
1.莫霍界面是(A)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2.在莫霍界面以下(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而岩石圈则是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圈层。
思考:三大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是怎么样的?
三大圈层
空间分布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是外部圈层的最外围。
水圈
占据于地球表层,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思考题。
问题: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地震波。
划分依据:地震波
1.含义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或在同一轴的波。对地面的振动是上下颠簸的。
数据:
1.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3千米。
2.目前,最深的钻井是12.260千米,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4.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显示地球半径数据:地球非常庞大,她的半径大约6371.004千米。(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地幔熔融 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熔融 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熔融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固态岩石层,主要由含有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地球最厚的部分之一。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地质层之一,它承载着地球的大部分质量并起着维持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幔熔融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地幔熔融是指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幔中的矿物会融化成为熔融岩浆。

岩浆中含有丰富的元素,包括铁、镁、钾、铝等多种金属元素和硅、氧等非金属元素。

地幔熔融的过程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现象。

地幔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开始熔化,形成岩浆。

这些岩浆可以通过地壳的裂缝或地球表面的火山喷发等方式释放到地表。

岩浆中的元素可以通过地表的喷发或者地幔运动的方式重新进入地幔循环系统。

地幔熔融对地球内部和地表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幔熔融可以导致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同时也是地球表面的火山活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地幔熔融还对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地幔熔融与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地质现象密切相关,所以对地幔熔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地幔熔融的机制和元素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和地表的地质变化。

同时,对地幔熔融的研究还可以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地幔熔融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元素的行为和地质现象密切相关。

对地幔熔融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地球演化的认识,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本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顺序安排。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地幔熔融与元素的关系。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地幔熔融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地幔熔融和元素关系研究所涉及的背景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地幔

地幔

成因
地幔地球不是一个固体球,而是由多层同心球层组成的一个非常活跃的行星。因地球的公转和倾斜自转,与 天体引力的存在,又引发了各层同心球层的自身运动,其中有水圈、大气圈、液体外核、固体外壳的潮汐运动。 地球的倾斜自转使液体外核的潮汐方向倾斜,又导致其“以上的层圈差速产生产倾斜(地幔弦动)”,地幔弦动 的结果是;和地壳的两极在倾斜差速中两极换位以至板块线速度改变,也是造成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 发现,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每年要比地幔和地壳快0.3到0.5度,也就是说,地球内核比地球表面构造板块的运动 速度快5万倍,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解释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宋晓东教授是 这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他们的成果发表在2005年8月2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新发现也结束了一场为 期9年的争论。宋晓东说:“我们相信我们得到了确凿的证据。”
主要圈层划分
(一)地壳
地幔主要圈层划分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 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 1 . 5 5 % , 占 地 球 总 质 量 的 0 . 8 % 。 地 壳 物 质 的 密 度 一 般 为 2 . 6 - 2 . 9 g / c m ³, 其 上 部 密 度 较 小 , 向 下 部 密 度 增 大 : 地 壳 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由十:地壳是当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等 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有关其详细情况将在下一节作进一步介绍。
(2)EMII型富集地幔,特点是Rb/Sr比值较高,Sm/Nd比值较低;Ba/Th和Ba/La比值高,87Sr/86Sr比值变 化大;143Nd/144Nd比值较低。对于给定的206Pb/204Pb,其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高。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幔对流学说是地球内部动力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地幔内部物质的热对流现象。

地幔是地球内部分层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地幔对流理论认为,地幔内部的高温岩石会受到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而产生密度差异,从而形成热对流现象。

这种热对流现象不仅可以解释地球内部的热量传输和地壳板块的漂移,还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地幔对流的基本概念、地幔结构和地幔对流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地幔对流的实验证据。

同时,还将分析地幔对流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对地幔对流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地幔对流学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壳演化的过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会简要介绍引言部分的内容,包括文章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详细展开正文部分,包括地幔结构、地幔对流理论和地幔对流的证据。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地幔对流学说进行总结,讨论地幔对流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整篇文章将会以清晰的逻辑顺序,系统性地介绍地幔对流学说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

1.3 目的地幔对流学说作为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幔对流学说的概念、证据以及影响进行全面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复杂过程和演化机制。

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地幔对流对地球演化的影响,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地幔对流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地幔对流学说的理解,促进地质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2.正文2.1 地幔结构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位于地壳之下,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岩石圈与地幔的物理化学过程与相互作用

岩石圈与地幔的物理化学过程与相互作用

岩石圈与地幔的物理化学过程与相互作用地球是一个被岩石壳包裹的行星,而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是组成地球壳的主要部分。

岩石圈和地幔的物理化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岩石圈和地幔的构成及性质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海壳厚度一般在5~10公里。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岩石圈的密度一般为2.7~3.3克/立方厘米。

地幔是岩石圈下面的一层,从岩石圈下面开始,深度约为35公里,直到地球的中心处。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和氧等元素组成,密度一般为3.3~5.5克/立方厘米。

地幔的物质状态是部分熔融的半固态,由于地幔热量大、压力高,所以地幔的流动性很强。

二、岩石圈和地幔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包括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相互作用过程。

1. 岩石圈对地幔的约束作用岩石圈对地幔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防止地幔物质向上突破形成火山和熔岩。

这是由于岩石圈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不同于地幔,岩石圈比地幔更加稳定,而且岩石圈的厚度比较大,所以地幔物质不容易突破岩石圈向上运动。

2. 岩石圈和地幔的热交换岩石圈和地幔之间存在热力学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热交换上。

岩石圈的上部通常受到太阳辐射,受到的辐射热会通过导热传递到岩石圈和海水中,使得岩石圈和海水的温度升高。

而地幔则由地球内部内部能量提供热量,使得地幔的温度逐渐升高。

3. 岩石圈和地幔的矿物循环岩石圈和地幔之间还存在化学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岩石圈和地幔的矿物循环。

岩石圈和地幔中的矿物不仅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且在地表的冰雪运动、水循环、碳循环等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养分循环,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础。

4. 岩石圈和地幔的物理循环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物理循环包括岩石圈和地幔的流动和变形。

由于地幔的高温和高压,地幔物质会发生局部熔融,形成岩浆,其会在岩石圈中形成火山和岩浆岩。

地幔潜能温度

地幔潜能温度

地幔潜能温度
地幔潜能温度是地球内部地幔的一种物理参数,用于描述地幔的热力学状态和潜在热能。

它是指地幔物质在没有地壳和地核的影响下,处于热平衡状态时的温度。

地幔潜能温度是通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密度等参数来推断的。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推断出地幔物质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通过这些观测数据和地球物理模型,科学家们可以估计地幔潜能温度。

地幔潜能温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揭示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和构造演化,对于理解地球的热力学特征和地球内部岩石圈的运动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幔潜能温度也与地球内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地幔潜能温度是一种估算值,它并非直接测量得到的数值,而是通过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来推断和估计的。

地幔潜能温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幔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结构,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

地幔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但它的物质状态并不是完全固态,而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特殊状态。

地幔的物质主要由硅、镁、铁、氧等元素组成。

在地幔的上部,温度和压力较低,物质呈现固态结构,形成了固态的矿物晶体,如橄榄石和辉石等。

这些矿物晶体具有规则的晶格结构,原子排列有序。

然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这种固态结构逐渐变得不稳定。

在地幔的下部,温度和压力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平,使得地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一种特殊状态,称为部分熔融固体或地幔岩浆。

这种物质既具有固态的特征,如固体的结晶结构,又具有液态的特征,如流动性和变形性。

地幔岩浆的熔融程度取决于地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物质的组成。

地幔岩浆的存在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板块构造起着重要作用。

当地幔岩浆上升到地壳表面时,形成了火山和火山岩。

此外,地幔岩浆还可以通过地壳与地幔之间的构造断裂带上升,形成地震和地震活动。

总之,地幔的物质状态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特殊状态,既有固体的结晶结构,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和变形性。

这种状态的存在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岩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