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合集下载

政治思想理论体系演进脉络的总结

政治思想理论体系演进脉络的总结

政治思想理论体系演进脉络的总结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演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理论流派的嬗变。

这个演进脉络的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古代政治思想体系的形成:古代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国家和政治的理论,并强调公共利益和正义的重要性。

2. 宗教政治思想的兴起:随着宗教的兴起,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宗教政治思想开始发展。

这些思想强调了天命和神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统治者应该遵循上帝意愿的观点。

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思想家如马基雅维利和托马斯·莫尔开始着重研究人类自身的力量和理性,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观点。

4. 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革命,其核心理念是人的理性和自由。

政治思想家如洛克和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自由平等的观点,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

5.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奠定了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这一思想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6.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辩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现代政治思想中两个主要的流派。

自由主义注重个人自由和政府限权,强调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而保守主义则更强调传统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7. 新兴理论流派的兴起:现代的政治思想也涌现出一系列新兴流派和理论,如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

这些理论体系在当代政治问题的探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演进脉络包含了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宗教政治思想的兴起、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辩论以及新兴理论流派的兴起。

这些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政治思想史研究透视

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政治思想史研究透视

政治 思 想 史
21 O 0年 I 2月
就 和 积 累 的基 本 经 验 , 助 于 进 一 步 明 确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学 科 定 位 , 动 有 推 我 国政治学 的整体 繁荣 和 发展 。为此 , 文 拟根 据 近 3 本 O年 我 国 政 治 思 想 史 研 究 的相 关 出 版 物 和 文 献 , 图 就 思 想 史 研 究 的 态 势 、 点 和 发 展 试 特 趋 势 提 出 自己 的 一 点 初 浅 看 法 。
的各种流派 、 思潮 和观点 。同时 , 在研 究过 程 中提 出许 多有 见地 的观 点 、
命 题 和 理 论 , 仅 为 丰 富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学 的 理 论 体 系 及 马 克 思 不
治 学恢 复 3 年之 际 , o 回顾 中外政 治 思 想史 的研 究历 程 , 总结 其取 得 的成
作者简介: 海蚊 , 杨 中国 社 会科 学 院政 治学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亓光 , 林 大 学 行 政 学 院 政 治 学 吉
理论博士研究生。
① ②
莫 基 切 夫 主编 : 政 治 学 说 史 》 吴 大 英 等译 , 国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9 9年 , 1 《 , 中 17 第 4页 。 徐 大 同 : 文踪 史 迹 》 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0 7 , 1 2页 。 《 , 20 年 第 4 39
政 治 思 想 史研 究 只 有 继 续 强 化 本 学 科 研 究 的 学 术 性 、 系性 、 立 性 、 体 独 开 放性 、 多元 性 , 断 加 强 研 究 队 伍 的 科 学 建 设 , 能 在 完 善 自 身 的 同 时 , 不 才
有 力促 进 中国化 马 克思主 义政 治 学的发展 与进 步 。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文献综述-模板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文献综述-模板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文献综述、道、佛的经典文献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在系统展示“隋唐政治思想”的专著中,必须涉及这类历史现象。

实际上,任何一种有新意或有特点的经典解读也属于进展的范畴。

这就是说,如果只盯住少数著名思想家,反而有可能忽略了一些进展。

对实况缺乏全面的认识,也不利于准确评估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及一个时代的思想特点。

过程,即一种政治思想由何而来,因何而生,向何而去。

历史过程的考察主要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现象的问题,通常要涉及各种重要的历史因素,特别是政治状况、经济进展、社会基础、制度背景、文化传统等。

过程分析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类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视角、方法和成果。

意义,即进展、特色和价值。

进展,即一种政治思想的超越前人之处,包括扩充、完善、移植、修改、融通、创新等。

特色,即一种政治观点、主张或学说的独特、独到之处。

价值,包括对一种政治思想的各种角度的价值评估,诸如对错优劣、是非曲直、理论贡献、历史作用、社会影响及其现代意义,等等。

意义评估是思想史研究的关注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客观、全面、准确的意义评估需要有更宽阔的学术视野。

以对孟子政论的价值判断为例,许多学者认定倡导“民贵君轻”的孟子是“民主”或“反专制”的,他们还断言张扬这类思想的人“寥若晨星”,乃至这类思想遭到专制君权的“压制和围剿”。

但是,如果用现代政治学的尺度考察孟子的制度理念,就会发现他的王道、王制、王政符合“专制政体”的一般规定性。

如果仔细考察历史过程,就会发现在孟子阐释“民贵君轻”之前,立君为民、民重于君的思想早已达到理论化的程度。

如果系统比较儒、道、墨、法及道教、玄学等重要政治思想流派的政论,就会发现,在一定意义上,民重于君是历代著名思想家的共识。

如果考察更广泛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许多帝王将相认同乃至赞赏民重君轻的基本思路,他们的一些论述甚至比孟子更精到。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对孟子思想的价值判断建立在更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问题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岁政治学学科的创立而创立的一门现代性学科。

它的创立及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中国政治思想史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等人开创。

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有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1924年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第一本专著。

第二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40 年代,多所大学相继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

代表人物及著作由陈安仁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杨幼炯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全国几十所院校的政治学科被取消,而作为分支学科的中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科恢复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政治学学科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纂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主要人物及著作是徐大同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朱日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学科研究现状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向一个新的阶段迈进,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它取得了以下的进步。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论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政治教条主义。

人们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其他的理论方法,在研究中保持理性与辨证地看待。

第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标签:思想史社会思潮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作者认为,以往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和教材存在着不足,即“依时期、分派别重点地论述各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似难以揭示出近代政治思想潮流兴衰替嬗、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性”。

因此,该书“主要以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几种进步性思潮,而不再以人物思想为线索”。

作者正是以此为上线,论述了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社会批判、改革思想和爱国维新思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思潮,戊戌时期的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低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等。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书籍简介《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探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各个阶段,从清朝末期的兴起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详尽地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社会背景和领导人物。

二、内容评价1. 史实梳理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对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梳理,逐个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作者不仅介绍了每个事件的基本情况,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2. 分析深入作者的分析深入、独到,不局限于表面现象。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演变过程。

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细节和事件,引发出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

3. 观点中肯书中对当时的历史和政治人物进行了本色描绘,用较为平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不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在阐述具体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中肯的态度,不对个人、派别进行过分赞扬或者批判。

三、结语综上所述,本书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政治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变化规律,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认知,同时凸显了政治史的研究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史专业书籍,非专业读者也能够有所收获。

因此,值得推荐给对于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有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四、行文风格本书的行文风格以平实、严谨为主,注重史实和思考,符合学术著作的要求。

同时,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语言,使得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且,本书对于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丰富。

五、不足之处本书虽然语言平实,但故事性稍弱,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略显枯燥。

在分析事件时,作者对于一些细节和背景没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描写,给部分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六、总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阐述中国现代历史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的重要著作,能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政治思考。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的。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刘泽华先生认为,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首先是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导论:1.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应注意:①中国政治思想归根结底受制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进程。

政治思想价值能针对自己时代面临的问题提出政治思想,而且只能利用时代提供的条件来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政治问题②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前后相继、连续不断,是一个历史过程,且具有独立性③中国政治思想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2.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①鲜明的“人文精神”;②注重经世致用;③政治伦理化;④朴素的辩证思维;⑤历史的连续性;⑥思想的整体性3.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方法:①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②阶级分析方法;③文献研究方法;④定性研究方法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1.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从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和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征:①保留了部落松散、独立的特征;②土地公有(公社成员平均占有土地,个体家庭单独耕种,向国家加纳等量的贡赋和劳役,有资格参与政治事务);③君主制度(不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权力高度集中并未完成)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①宗法制度:原有的氏族部落内部的家庭结构成为早期国家的基础,形成了体系完善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②分封制度: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3.商代西周时期经济状况①井田制度: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西周初年演变为在个体农户中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

井田制维系着兵农合一的村社组织②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农作物品种增多、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施用化肥)、农业水利事业长足发展③畜牧业较快发展④青铜器广泛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⑤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手工业作坊具备相当规模,作坊内部存在简单的分工与协作,手工业发展4.商代西周时期文化状况(1)文字:商代后期:甲骨文;西周时期:金文(2)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位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3)商代后期人们已初步具备了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理性认识的能力,思想家关心思考的问题都是由现实社会提出来的(4)商代的祖先崇拜和王权概念①占卜活动:所问之事大多与生产、生活及军事活动有关;商代后期,占卜活动成为人们探求客观必然性的努力以及统治者向臣民宣示其权力神圣性与合理性的手段②神灵观念:人们认为自然现象具有神性;商代后期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中,“帝”具有最高地位;神灵分为以“帝”为核心主宰各种自然现象的神灵以及商王的祖先(多神崇拜的文化从发生学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社会没有出现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状况)③祖先崇拜:商人遇事向祖先卜问,且经常举行祭祀先公先王的仪式④王权概念:商代中期盘庚迁殷以后,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得到确立;随着君权不断强化,祖先崇拜观念逐渐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概念;商代后期统治者认为国家是商王的所有物,具王权至上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雏形),神灵成为商王君主至上观念的依据(5)西周初期的“敬天保民”思想①“如何解释周人取代商王朝统治的合理性”和“如何吸取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经验”成为西周初期政治家与思想家议论的焦点②“天”、“天命”成为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天命”不仅是君主权力的来源,还是绝对的权威,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治乱兴亡③政治家与思想家甚至统治者对于民众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开启了中国古代“重民”的思想传统(6)周公的“敬天保民”(虚敬天而重保民)、“明德慎罚”思想①“惟命不于常”与天佑有德,即“天命”始终是与统治者的德行相联系,“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君主②敬从天命,怀保小民。

政治思想发展历史脉络总结

政治思想发展历史脉络总结

政治思想发展历史脉络总结政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脉络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政治思想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哲学思潮的起伏和政治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并梳理出主要的脉络。

首先,古代的政治思想体系建立在君主制的基础上。

从古埃及、中国的夏、商、西周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人们普遍认为君主是政治权力的源泉和最终决策者。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仁德和高尚品质,主张以德治国;而古希腊的柏拉图则提倡贵族统治,认为哲学家最适合统治。

其次,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天主教教义的支配。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盛行,政治权力由教会和封建领主共同控制。

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强调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分离,而马基雅维利则主张君主权力的绝对至上,实用主义思想开始发展。

然后,启蒙时代的到来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等开始提出个人权利、法治和民主等概念。

他们批判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实践,并倡导理性思考和自由意志的发展。

这一时期也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于尔维修的平等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成为革命激进派的思想基础。

同时,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的思想也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20世纪的政治思想发展充满多样性和争议。

自由主义思想表现为个人的自由和市场经济的价值,代表者包括亚当·斯密和哈耶克等;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财产公有制和公平分配,代表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等;而现代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秩序和社群的重要性,代表者包括培根、伯克和欧康诺等。

此外,当代的政治思想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潮流和观念,例如环保主义、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思想都是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和补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8-06-25 02:22:01)转载▼标签:思想史思潮政治思想梁启超中国分类:讲坛文录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色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

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

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展刍议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展刍议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展刍议作者:刘康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在最近30多年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方法论上仍然比较单一、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

因此,应从更新研究方法和开拓研究领域两个角度深化这一学科的研究:把现代的政治文化方法、政治心理学方法以及社会学方法运用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将研究视野向哲理化、历史过程化以及民俗化的领域扩展。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发展[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52-05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目的和研究宗旨是“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的积累过程”[1]。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一度取消,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治学才得以恢复。

在最近30多年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既在整体上呈现出主题突出、兼容并蓄、思考深入、注重比较、相互借鉴的总体趋势,又在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呈现出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的良好局面。

时至今日,政治思想史不但成为政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日益成为一个综合性学术领域。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分析(一)取得的主要成就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真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论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已经有意识地试图从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头脑的政治教条主义中走出来。

人们开始在研究中保持客观、冷静与理性,力求辩证地、唯物地看待历史上的思想命题和思想家。

第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评介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评介

03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评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谢无量和梁启超有开创之功,三四十年代又陆续出版了十余部相关著作。

五十年代以后,台湾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继续推进,而大陆到了八十年代后才迎来政治思想史的又一个春天,其中,刘泽华及其合作者是主力军之一。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于2014年9月问世,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通论性著作,由刘泽华先生亲自操刀,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完成。

《中国政治思想史》有九卷之多,是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的丰富和扩充。

和三卷本一样,《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必将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中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下简称《综论卷》)是《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第一卷,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

很多著作仅把综论作为第一卷的一小章,而《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却把综论用整本书来写,且足足有80万字之多,足见其重视程度。

通读完后,感触颇多,悉列如下:第一,各取所长,合作完成。

《综论卷》由刘泽华先生承担主稿、设计、编排、统稿等任务,张分田、葛荃、张荣明、何平、李冬君、邓丽兰也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

这些学者都各有专长,比如刘泽华擅长对政治思想宏观建构,张分田专于帝王观念和民本思想研究,葛荃善于政治价值和政治伦理分析,张荣明精于政治宗教和生命宗教,何平尤善政治神话模型分析,李冬君擅长近代政治思想分析,邓丽兰擅长现代政治思想分析。

这些学者在刘泽华构建的宏观模型之下发挥专长,强强联手,保证了综论卷的优秀品质。

第二,注重理论,善讲方法。

《综论卷》第一编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除了从不从角度探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外,还论述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开放性,理念、价值与政治思想史研究,政治思维的阴阳组合结构与研究进路等问题。

其中,阴阳组合结构是刘泽华先生的理论创新,影响很大。

第二编围绕政治思想是思想文化的主干这个主题展开,分别论述了先秦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成型、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帝王观念的普遍性与覆盖性、尊经与王权主义、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宗教与政治、从中西之争到主义之争等问题展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综述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综述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张希中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17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诸多学者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实践基础、时代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来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其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合理内容;其三是人类先进文明成果。

辛向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精神要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丰厚滋养;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提供了深刻镜鉴。

李洪峰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孙景民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产生和发展遵循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其学理渊源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思想起点依据学说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思想形式内容学说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正确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

2.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现实基础。

任晓伟认为,对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

唐宁认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复杂形势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3.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李君如联系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及其提出的时代课题、时代使命,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考察,认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肩负的时代使命。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内涵。

近百年来中国 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近百年来中国 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历程-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纵观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历程, 其主要呈现出三大研究范式:治道范式;平义或民本主义范式;王权主义范式。

实际上, 这些范式是近代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三大在中国思想史建构过程中的互动彰显。

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无法跳脱其当下性, 而中国思想史的重构必须在当下问题意识与传统语境主义还原之间寻找平衡点。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现时情形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上述所言之研究范式进行重新检讨其作为单一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只有在重整其研究范式之后,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才能得以切实推进。

关键词:中国; 思想史; 研究范式;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ast 100 YearsYANG Zhao-zhong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al History, Fuzhou UniversityAbstract:In the recent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China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it mainly presents three research paradigms: the first is a paradigm of governance; the second is a populist or humanism paradigm; the third is the paradigm of kingship. In fact, these paradigms are an interactive display of the three ideas of modern liberalism,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None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s can jump to the bott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must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esent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textualism. Chinas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thought history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may lead to a great extent, the above said the research paradigm for a review of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as a single way. Only after reforming its research paradigm can the research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be pushed forward.Keyword:China;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paradigm;处于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近代中国的核心任务在于建构具有应对世界新潮能力的新式社会秩序, 而学术思想的转换又往往是社会变动的先导。

继承与创新——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述论

继承与创新——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述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期
刘 丰 %继 承 与 创 新 +++ 刘 泽 华 中 国 政 治 思 想 史 研 究 述 论
>>@
想 主 要 涉 及 了 周 公 )尊 天 崇 祖 '敬 德 保 民 *的 思 想 #西 周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如 ,吕 刑-关 于 刑 的 起 源 与 用 刑原则的理论'祭 公 谋 父 论 德 与 兵'邵 公 论 弥 谤'芮 良 夫 论 王 不 可 专 利 '虢 文 公 论 民 之 大 事 在 农 '伯 阳 父 论和同等政治思想#以 及 西 周 后 期 讽 刺 诗 的 政 治 意 义(这些内 容 所 依 据 的 材 料 主 要 是 传 世 的 ,尚 书 ,诗 经 -以 及 ,左 传 -,国 语 -等 ( 而 在 )三 卷 本 *的 先 秦 卷 中 #刘 先 生 对 于 这 部 分 内 容 又 有 所 深 化 和 系 统 化 ( 例如对于周公的政治 思 想#直 接 以 周 公 的 )革 命*思 想 为 主 题 #论 述 了 周 公 )顺 天 应 人 *的 革 命 论 '尊 祖 与 伦 理 政 治 化 以 及 明 德'保 民'慎 罚 的 思 想( 增 加 了 )天子*与专制主 义 观 念 一 节#论 述 了 西 周 时 期 王 权 神 授 '天 子 独 尊 '天 下 王 有 '权 力 王 授 的 政 治 思 想 #这 些 内 容 是 之 前 的 ,先 秦 政 治 思 想 史 -所 没 有 或 涉 及 很 少的#由此也可以 看 出 刘 泽 华 在 先 秦 政 治 思 想 史 方 面的研究在不断 深 化( 所 依 据 的 材 料#除 了 ,尚 书,诗经-等可靠的 西 周 材 料 之 外#也 使 用 了 部 分 金 文 材 料 ( 相 较 于 之 前 的 ,先 秦 政 治 思 想 史 -#三 卷 本 ,中 国 政 治 思 想 史 -删 掉 了 商 周 时 期 社 会 概 况 的 介 绍 #所 增加的内容特别突出了政治思想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周礼》亦名“周官”,是记述周代职官的典籍,属儒家“六经”之一,一般认为其中没有多少思想可言。

孙著从政治认识的角度,将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多少涉及到一些政治观念。

不过从主要内容看,孙著的研究范围和认识特点均不属于政治思想史。

因而《周礼政要》虽然早于梁氏之《先秦政治思想史》,却不宜以此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开端。

由此我们断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应在20世纪20年代初。

根据有二:其一,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被列为课程,搬上了课堂。

据载,1922年,梁启超分别于春季和秋冬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及东南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

其二,有两部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专著问世。

一是谢无量的《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于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于19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后者的书稿完成时间是1922年。

梁书中的“序论”部分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研究的内容、资料以及研究方法等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

另外,需要略作解释的是,1924至1925年,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政治思想史”课程,由高一涵讲授。

嗣后,清华大学也于1927年和1928年,开设了“政治思想”课程。

这些课程的名称只是标明“政治思想”,却没有说明是“中国”还是“外国”。

鉴于高一涵本人著有《欧洲政治思想史》;而清华大学在1932年以后,添设了有关“国情”的课程,其中明确设置有“中国政治思想”。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北大、清华于20年代开设的“政治思想”当指“西方”,而非“中国”。

根据以上分析,梁启超、谢无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建设中有首创之功,筚路蓝缕,不可埋没。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至70年代;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历时几近百年,步履可谓艰辛。

概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值共和初创,国难重重,国内政治局面混乱,思想文化处于新旧变革的多元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从无到有,伴随着近代文化的日新月异,出现了一批学问大家,他们的学术视野已经涉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评估等等。

其中,有些学者的研究,对于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如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第二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想研究发展不平衡时期。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形成了相互敌对的两个政权,分属于不同的政治营垒,在这样的政治条件制约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向一分为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在中国大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命运在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后一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从1966年至1976年。

在前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各大院校仍然保留了政治学系,“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仍然存留在教学体系之中。

195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的政治学系建制被取消。

于是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有关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基本终止了。

政治学专业的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大多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直到1960年,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恢复了政治学系,但为时不久,即都改为“国际政治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解放运动、西欧北美政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学科建制和课程设置方面并未涉及到中国政治思想史[2]。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与全国的政治形势始终保持着一致性,学术研究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一切都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命运是可以想见的。

从学术研究的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论著很少,而且,这些论著的理论方法和学术规范基本属于历史学科,学术观点普遍受到处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教条主义的极大影响。

在后一时期,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大陆,教育界、学术界成为革命的首要目标。

1949年以来的正常政治秩序完全被打乱,学生成为战士,教师沦为敌人,阶级性与革命性成为判定是非的惟一标准。

在这样的情势下,学术要么成为革命的对象,被批判消灭;要么变成革命的工具,亦即学术蜕变为政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在“文革”后期,被当时的弄权者所利用,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无需掩饰的政治利益成为著述者的惟一立场和出发点。

一时间,“儒法斗争”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规律和指导原则,中国政治思想史完全陷入了政治漩涡。

这一时期的大陆已经没有什么学术可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与大陆学术的整体命运相一致,进入了特殊的历史阶段。

在中国台湾地区:1949年前后,一批学者移居台湾,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基本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换的影响,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在学风上,台湾学者承袭了民国时期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特点有二。

一是研究的内容横亘古今。

研究者们著书立说大多从开天辟地讲起,一直论述到孙中山,这一点与民国时期的学风无二。

例如谢扶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纲》(中正书局,1954),萨孟武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三民书局,1969),叶祖灏《中国政治思想精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等等都是如此。

二是在学术观点上往往承袭前贤。

例如,谢扶雅自称所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纲》与梁启超作《先秦政治思想史》,“所取观点大致相合,惟造词略有不同,观念遂稍有出入耳”[3] 。

叶祖灏亦言:“中国政治,若论其内容,如梁任公所论有三:世界主义、平民主义(民本)、社会主义”。

[4] 由此可知台湾学者治中国政治思想可谓成就不少,亦有新见,然而总体上守成有余,创新略显不足。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起始,随着“文革”被否定和“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确立,“思想解放”成了时代潮流。

知识分子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迎来了学术发展的拨乱反正,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伴随着批判“四人帮”和恢复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工作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一时期,全国各个综合性大学纷纷恢复政治学系,中国政治思想史终于得以恢复名誉,成为政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此外,由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特殊性,一些高校在历史系或党史系也纷纷开设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始,在大陆学术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尽管大多数学者仍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最主要的方法论,用来分析、研究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学说,但是这一时期已经有研究者有意识地试图从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头脑的政治教条主义中走出来。

有些研究者的方法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而是辨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上的思想命题和思想家;也有研究者借鉴和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力求在研究中保持学术的客观性与思维理性。

其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

梁启超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即从两个层面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类。

一是从“所表现的对象”来划分,可分为“纯理”和“应用”两类;二是从“能表现之主格”来区分,可分为“个人的思想”和“时代的思想”。

梁氏的概括其功在首创,但过于笼统。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们率先思考的研究课题。

提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有徐大同、陈哲夫、谢庆奎、朱一涛、刘泽华等。

他们的认识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论域的开拓和推动研究起到了引导定向的作用。

其三,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断代史研究更加深入,除了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还屡有专著问世。

这段时期,研究者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⑴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⑵刘泽华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⑶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⑷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⑸邵德门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⑹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⑺刘健清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⑻林茂生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⑼李世平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⑽彭明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