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https://img.taocdn.com/s3/m/95f8891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8.png)
《中国(zhōnɡ ɡuó)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纲要开发者:朱向红授课(shòukè)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材料:《三字经》、《小学生必读古诗(gǔshī)70首》一、课程(kèchéng)简介“中华古诗文经典(jīngdiǎn)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学生的以经典古诗文为主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二、课程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典籍贤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的经典诗文,它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思想内容上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民族特色。
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正是一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史。
其闪光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文化之魂,道德之根,无论对古人还是后来人,都产生了不何摇撼的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一脉相承,长盛不衰,也正是这蕴含了几千年的巨大凝聚力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把中华民族这艘巨舸从惊涛骇浪中一次次推向前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
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去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
在向新世界迈进的过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会产生偏差。
为了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zhī shi)、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六年级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六年级国学经典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0e2fdd82cc58bd63186bdac.png)
目录六年级上学期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赤壁唐·杜牧……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六年级下学期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七夕唐·白居易……夏日山中唐·李白……观沧海三国·曹操……《论语》《论语》是记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古代经典,是我国古代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
《论语》名称的由来,班超《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通行的《论语》20篇,共511章。
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教育、道德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质、性格、思维等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指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学说和《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著名学者李南也指出:“认识中国文化传统要从儒家开始,认识儒家要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需从《论语》开始。
《论语》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部奇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著名学者李家秀提出:“《论语》是中国文化中最早成功的传记书,是中国经籍中最好的一部。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汤一介提出:“《论语》是一部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伟大的书。
小学校本教材《太极拳》上册.docx
![小学校本教材《太极拳》上册.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9a47efcccbff121dd3683de.png)
主编:副主编:编委:创建太极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小学校本教材月编印目录1、前言 (1)2、一段(八式)太极拳简介 (2)3、动作分解 (3)4、太极功夫扇简介 ................................5、动作分解 ......................................6、太极变奏图解 ..................................铁佛中心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体艺教育,把“千人太极”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广大师生不懈努力、勤奋训练, 在第十届吁目台国际龙虾节一一学子英姿大型团体操表演中,荣获一等奖。
“太极变奏”紧扣变换主题,充分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倡导变革精神,展示少年儿童蓬勃生机和运动的活力。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传统任重道远。
学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太极特色,把柔美刚劲的太极扇纳入创建其中,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多层面展开活动,扩大太极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学校还将编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太极操,让全体师生在浓郁的特色创建氛围中,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逐步打造出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一章太极拳概述起源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故名。
清人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一书,此为“太极拳,'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
后经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研究证实,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为陈王廷。
陈王廷为陈氏第九世孙,文武兼备,是一位很有创见的武术家。
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来源有三:1、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如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如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04611f2bee06eff9aef807c6.png)
第一单元蒙学诵读“读了幼学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幼学琼林》为明朝学者程登吉所著。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它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古代读书人要求掌握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全篇采用两两对偶的形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非常灵活;它虽然涉及很多典故,但正文部分就是释文,通畅可读,浅显易懂。
因而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在现代依然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第1课《幼学琼林》(一)dùn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dìdōnɡ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混沌:天地没有开辟之前的元气状态。
乾坤:天地。
奠:奠定。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太阴:指月亮。
螮蝀:彩虹的别称。
蟾蜍:别名癞蛤蟆,过去因为有月中有蟾蜍的说法,所以用它指月亮。
石燕:相传古代零陵(今湖南永州)有一种神奇怪诞的石头,样子像燕子,名叫石燕。
刮风时,石燕乘风飞舞,等风停止则石燕复还为石头。
后人常用石燕来比作大风。
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
大雨之前,这种鸟往往屈起一只脚跳舞。
羊角:旋风。
因为曲而上行,好似羊角,故名。
模糊一团的宇宙一经开辟,天地从此奠定。
浮在上面的轻气便是天,凝结在下面的厚重物质便是地。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叫做七政;天能够覆盖万物,地能承载万物,人可以创造万物,所以被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阳之主,月亮是太阴的象征。
虹又叫螮蝀,是天空中的水汽与阳光交相辉映形成的彩色晕圈;月宫里的蟾蜍,形成了月球的背景色彩。
要刮风时,石燕群起飞舞;天要下雨时,被称作商羊的独足鸟翩翩起舞。
旋风弯曲盘旋,故称羊角,闪电过后是雷鸣,因此闪电称为雷鞭。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
![传统节日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ef1ad06c5da50e2524d7fc5.png)
第一节节日的由来中国节日由来,大体的节日起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历法节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
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
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
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
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二、原始崇拜中国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动物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龙图腾崇拜。
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代吴越人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要举行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
“农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作物根植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毫土”的卜辞。
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称社日或社王节,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三、禁忌迷信在生产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5篇)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21023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d.png)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范文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教材分析: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六年级学习第六册。
本学年学习第六册。
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
共分为13课。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三、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每周一课六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____人,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
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他们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做环保的小主人。
◆教学总目标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小学校本教材《孝道文化》
![小学校本教材《孝道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c26e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e.png)
目录第一课孝道的来源 (02)第二课孝道的历史 (06)第三课孝道的内涵 (13)第四课孝道的作用 (20)第五课孝道的意义 (26)第六课孝道的价值 (30)第七课孝道的传承 (34)第八课孝道与感恩 (40)第九课新型的升华 (45)第十课新二十四孝 (49)第一课孝道的来源在我们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孝,狭义地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地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感恩,狭义地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地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
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
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
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
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小学校本课程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校本课程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c8c08f1daef5ef7ba0d3ce4.png)
《歇后语》一、教学目标:1、了解歇后语的含义,体会歇后语的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特点;2、能够根据对歇后语的理解进行创编歇后语;3、激发学生对歇后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正确的理解歇后语,根据对歇后语的前半截理解能够创编后半截。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听说过我吗?()恩老师也没见过你们,可是老师听说过你们!听说我们三()班的小朋友们个个都是聪明伶俐,不仅善于动脑思考,而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让老师见识一下这么棒的你们好吗?好,现在开始上课可以吗?上课!(一)情景导入: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听完之后会有两个小问题需要回答⑴故事中出现了哪两种小动物?⑵、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年三十了,动物们都在狂欢,可是黄鼠狼一家没有吃的可以过年,于是他们决定假装去鸡家拜年然后吃了他们。
黄鼠狼来到鸡家门口柔声说:“小鸡们,打开门吧,我是来给你们拜年了。
”鸡妈妈想了想说:“你不会想吃了我们吧!我们是不会给你开门的!”黄鼠狼没法了只能灰溜溜的回家了。
师:哪位勇敢地同学来回答出现了哪两种小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生(黄鼠狼给鸡拜年)师:它是好心想给鸡拜年吗?它到底想干什么?生:(不是好心,想吃掉鸡)师:对!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板贴)像这样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歇后语(板书)(二)新授1、了解歇后语的含义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歇后语的王国!国王知道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要来,给我们准备了两个大宝箱礼物!期待吗?但是给我们设置了四个关卡,要求我们闯关成功才会送给我们。
有信心成功吗?()好同学们底气很足啊!(出示课件)在闯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歇后语的含义,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通过这段话你了解到了什么?生()师:(板书:前、后)形象的比喻、解释说明2、闯关得宝箱游戏,⑴第一关我会读师:初步了解歇后语后我们来到了第一关《我会读》这是几个歇后语的前半截,你会读吗?你能来读第一个吗?(你读的很准确,读懂什么意思了吗?请坐)孩子读书光把字读准确是不够的,读书要带着思考去读。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bd173a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d.png)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摘要:
1.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定义和意义
2.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3.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建议
正文:
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定义和意义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是指以学校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编写的教材。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编写和推广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然而,目前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教材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推广力度不够等。
三、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建议
针对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编写和推广建议:
1.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材编写应由专业的团队完成,保证教材的质量和科学性。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4.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如举办相关活动,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5-6年级适用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5-6年级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49a5477fd5360cbb1adb1b.png)
上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材料校本教材三(高年级)编者的话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我乡师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根据冠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冠教发【2011】44号文件精神,我们编写这套教材,以供学生使用。
本教材根据以下特点编排:1.分年级推进。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弟子规》《千家诗》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诗经》《论语》《孟子》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
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
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
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
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中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中年级段](https://img.taocdn.com/s3/m/28816a91aa00b52acfc7caa0.png)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中年段目录1.《道德经》(上篇选编) (1)一章(治国) (1)二章(治国) (2)四章(论道) (3)七章(修身) (3)八章(修身) (4)十一章(论道) (4)十二章(养生) (5)十八章(砭时) (6)十九章(治国) (6)二十二章(修身) (7)二十六章(修身) (8)三十一章(议兵) (8)三十二章(论道) (9)三十三章(修身) (10)三十四章(论道) (10)三十五章(论道) (11)三十七章(治国) (12)2.《论语》(选编) (13)学而第一 (13)为政第二 (14)八佾第三 (14)里仁第四 (15)公冶长第五 (16)雍也第六 (17)述而第七 (18)泰伯第八 (18)子罕第九 (19)乡党第十 (20)先进第十一 (21)颜渊第十二 (22)子路第十三 (23)宪问第十四 (23)卫灵公第十五 (24)季氏第十六 (25)阳货第十七 (26)微子第十八 (27)子张第十九 (28)尧曰第二十 (28)3.《庄子》(选编) (30)内篇.逍遥游 (30)内篇.齐物论 (30)内篇.人间世 (31)内篇.德充符 (31)4.《千字文》 (33)节选一 (33)节选二 (34)节选三 (34)节选四 (35)节选五 (36)节选六 (37)节选七 (37)节选八 (38)节选九 (39)节选十 (40)节选十一 (41)节选十二 (41)节选十三 (42)节选十四 (43)节选十五 (44)节选十六 (44)节选十七 (45)节选十八 (46)节选十九 (47)节选二十 (48)节选二十一 (48)节选二十二 (49)节选二十三 (50)节选二十四 (51)节选二十五 (51)节选二十六 (52)节选二十七 (53)节选二十八 (54)5.《颜氏家训》(选编) (55)序致篇 (55)教子篇(一) (55)教子篇(二) (56)教子篇(三) (56)治家篇 (57)慕贤篇 (57)文章篇 (58)名实篇 (58)省事篇 (59)止足篇 (59)6.《孝经》(选编) (60)开宗明义章第一 (60)天子章第二 (60)卿大夫章第四 (61)庶人章第六 (61)三才章第七 (62)圣治章第九 (63)纪孝行章第十 (63)广要道章第十二 (64)广至德章第十三 (64)7.《增广贤文》(选编) (66)惜时篇 (66)勤学篇 (67)品德修养篇 (67)孝道篇 (68)良师益友篇 (69)处世修养篇 (69)雅量容人篇 (70)人生哲理篇 (71)8.《笠翁对韵》(选编) (73)一先(其四) (73)二箫(其三) (74)三肴(其一) (74)四豪(其一) (75)五歌(其二) (76)六麻(其一) (77)七阳(其三) (78)八庚(其二) (78)九青(其二) (79)十蒸(其一) (80)十一尤(其一) (81)十二侵(其二) (82)十三覃(其一) (82)十四盐(其三) (83)十五咸(其三) (84)9.古诗词(十七首) (86)一红线毯(白居易) (86)二咏怀(阮籍) (86)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87)四墨梅(王冕) (88)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89)六秋野诗之二(杜甫) (89)七江南(汉乐府) (90)八枫桥夜泊(张继) (91)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韩愈) (92)十清明(杜牧) (93)十一江南春(杜牧) (94)十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94)十三三衢道中(曾几) (95)十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96)十五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97)十六题临安邸(林升) (97)十七游园不值(叶绍翁) (98)《道德经》上篇一章(论道)【经典原文】 道dào 可kě道dào ,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名míng 可kě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442c8a5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07.png)
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一、课程目标(一)我校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校的博·雅教育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培养知书达礼、文明守规、自主好学、阳光健康的小学生为总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1.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文化的内涵,践行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并能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
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2.能够记忆和理解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的传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传说的丰厚意蕴。
3.能够背诵一些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相关诗词,并能够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体验“诵读节日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二、编排体系(一)教材的架构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博文、约礼、善行”的办学理念,开发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本教材体现“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文化性、实践性,注重将节日文化内涵与活动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设计具有趣味性。
本校本教材介绍的主要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主要节日的简说、传说、习俗、相关诗歌、谚语及体验活动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使其能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上、下册各15课,每课需2课时完成。
《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1ee4c5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0.png)
《中华十德与国学》小学四年级(上)开篇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既涵盖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支撑力,使中华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发奋图强、勇往直前!延续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又庞杂,既有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秀道德品格的内容,也存在诸多糟粕。
如,建立在唯心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性善论”违背了人的道德起源的本质规律;“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化背离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能需求;“三纲”伦理绞杀了人性对民主、自由、平等人伦关系的正当要求。
儒家道德倡导对皇权的忠诚、对夫权专制的强化、对女性屈从和贞操的奴化教义,都是必须批判、摒弃的糟粕,而儒家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思想以及诸多的伦理道德规范,迄今仍有现实价值。
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今天,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造与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实现紧密结合。
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断。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孔子强调“仁、孝、悌、忠、信、智、勇、义”;孟子突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五常之道;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老八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3-4年级适用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3-4年级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e8e41b2af90242a995e518.png)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材料校本教材二(中年级)编者的话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高我乡师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根据冠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冠教发【2011】44号文件精神,我们编写这套教材,以供学生使用。
本教材根据以下特点编排:1.分年级推进。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弟子规》《千家诗》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诗经》《论语》《孟子》以及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代诗歌篇目,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
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
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
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
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76171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4.png)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动素养教化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高校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信任书籍的力气,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开展根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唐诗》等四个单元。
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倾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训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观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会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三、教学目的:1、喜爱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熟读成诵。
2、初步驾驭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根本理解诵读内容,进步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驾驭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四、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常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提倡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很多品德教化浸透其中(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意教化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及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简单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假如这些难点得到打破,将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竞赛等。
2、注意嬉戏教学。
教学中要擅长激发学生爱好,将运用嬉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教师”等。
3、注意面对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织进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都有所进步。
六.教学进度:第一周: 1.南园十三首(其一)第二周: 2.无题第三周: 3.问刘十九第四周: 4.塞上听吹箫第五周: 5.走马川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第六周: 6.生查子第七周: 7.望江南,超然台作第八周: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九周: 9.诉衷情第十周:期中考第十一周: 10.扬州慢第十二周:11. 寿阳曲·渔村夕照第十三周:1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四周:13.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五周:14.蔡文姬第十七周:15.陶渊明第十八周:16.李白第十九周 17.杜甫坝子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唐诗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地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地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c7eb7233b52acfc789ebc965.png)
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贾罕小学前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7453b0c4431b90d6c85c778.png)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目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后记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序言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第一单元蒙学诵读“读了幼学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幼学琼林》为明朝学者程登吉所著。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它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古代读书人要求掌握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全篇采用两两对偶的形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非常灵活;它虽然涉及很多典故,但正文部分就是释文,通畅可读,浅显易懂。
因而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在现代依然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第1课《幼学琼林》(一)dùn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dìdōnɡ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混沌:天地没有开辟之前的元气状态。
乾坤:天地。
奠:奠定。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太阴:指月亮。
螮蝀:彩虹的别称。
蟾蜍:别名癞蛤蟆,过去因为有月中有蟾蜍的说法,所以用它指月亮。
石燕:相传古代零陵(今湖南永州)有一种神奇怪诞的石头,样子像燕子,名叫石燕。
刮风时,石燕乘风飞舞,等风停止则石燕复还为石头。
后人常用石燕来比作大风。
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
大雨之前,这种鸟往往屈起一只脚跳舞。
羊角:旋风。
因为曲而上行,好似羊角,故名。
模糊一团的宇宙一经开辟,天地从此奠定。
浮在上面的轻气便是天,凝结在下面的厚重物质便是地。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叫做七政;天能够覆盖万物,地能承载万物,人可以创造万物,所以被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阳之主,月亮是太阴的象征。
虹又叫螮蝀,是天空中的水汽与阳光交相辉映形成的彩色晕圈;月宫里的蟾蜍,形成了月球的背景色彩。
要刮风时,石燕群起飞舞;天要下雨时,被称作商羊的独足鸟翩翩起舞。
旋风弯曲盘旋,故称羊角,闪电过后是雷鸣,因此闪电称为雷鞭。
青女是主管霜降的神,素娥是月亮的别号。
雷部里行动敏捷的鬼叫律令,推雷车的女子叫阿香。
第2课《幼学琼林》(二)huàn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馀:夜者日之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ɡuǐ bǐ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yù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
jǐn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piǎo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殍堪怜。
——岁时浣:唐代官制,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后因称十日为浣。
膏:脂肪,油,常与火连用,指灯火。
晷:光阴,时间。
俾:使(达到某种效果)。
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
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
后来借指朝廷。
一个月的时光分为三浣,上浣、中浣、下浣分别对应着现在的上、中、下旬。
夜晚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雨天是晴天之余,做学问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诈术可以欺人,譬如养猴人的朝三暮四;做学问要有所收益,每日每月都要有所进步。
点起灯来继续日间尚未完成的工作,日夜辛劳;把白天当作晚上,就会晨昏颠倒。
人们常用虚延岁月谦称没有成就;少叙寒暄指的是同人见面,互相问候。
与人交往中,感情和态度因时势变化而改变是最可恶的。
东周末年,朝廷衰弱,政治宽松,人们感受不到寒冷;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感受不到还有温暖的岁月。
泰阶星宿平正象征国泰民安称泰平;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叫玉烛。
庄稼歉收的年月叫饥馑之年;大有之年指的是丰收的年月。
唐德宗时遇到年月饥荒,老百姓偶尔遇到醉酒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梁惠王时遇到灾荒的年月,荒野中饿死的人很多,让人觉得可怜。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大群猴子。
猴子很贪食,吃了还要吃。
时间长了,老人就有点力不从心,负担不起了。
一天老人对猴子说:“明天起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好不好?”猴子很懂他的话,得知早上少了一个,很不满意,就又跳又叫。
老人见它们反对,又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行了吧!”猴子听说早上加了一个,都非常高兴。
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哪里知道这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
第3课《幼学琼林》(三)shì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何在!分甘以娱目,王羲之弄孙自乐;问安惟点颔,郭子仪厥孙最多。
yǐnɡ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xí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lǘ zhì hù qǐ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苦翁。
——祖孙父子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檄:古代官方文书用木简,多作征召、晓喻、申讨等用。
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与里、巷合用,泛指乡间。
陟:登高。
岵:有草木的山。
屺:不长草木的山。
隋朝杨广为篡夺皇位谋杀父亲,齐国易牙为取悦皇帝杀掉儿子,他们都是没有天性人心的人。
王羲之与儿孙分食美食,郭子仪儿孙众多,这都是天伦之乐。
唐朝柳仲郢的母亲,用熊胆和丸,让儿子夜间嚼食,培养他勤苦的品德,令人钦佩;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三岁时还穿着彩色的服装做游戏逗父母开心,表达自己的孝心,使人感动。
汉代人毛义为了养活母亲而接受檄书做官,韩伯俞因母亲年老力衰而哭泣,他们都是至孝之人。
由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慈祥的母亲常在门口或里巷等待外出的孩子,漂泊外乡的人都会登上高山遥望家乡。
疼爱人没有等级和差别,正如对兄长的儿子和邻人的儿子一样;你我情分相同,对待我的父亲就像对待你的父亲一样。
汉代有个叫伯俞的孝子。
有一次,伯俞有了过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竟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没有见到你哭,今天却哭了,难道你有什么委屈吗?”伯俞回答说:“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年老体衰,所以伤心,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隐士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多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逗得二老大笑。
第4课《幼学琼林》(四)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修。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jí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师生马融:汉朝时著名的大学问家。
女乐:歌舞伎。
杏坛:传说孔子讲学处。
振铎:古时国家发布政令时,靠振铎来警示百姓。
函丈:对前辈的敬称,后来专门用于弟子对老师的敬称。
束脩:肉干。
指学生交给老师的学费。
苜蓿: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可作饲草,其嫩芽人可食用。
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
指老师教授给学生的真谛、真传。
负笈:谓背笈游学。
笈,书箱。
马融在学堂中设立紫色帷帐,前面教学生诵读经书,后面教女伶鼓乐;孔子在杏坛讲学,一共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有七十人。
设帐和振铎都是称人设馆教学;糊口和舌耕都是开馆授徒的谦称。
在学堂中教书先生称为西宾,先生坐的席位叫函丈。
在家设立学校叫家塾,先生的薪水叫束修。
桃李在公门是称赞别人的弟子很多;苜蓿长阑干是比喻老师的生活清苦。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指弟子的才能胜过师傅。
未能进门正式拜师称作宫墙外望;得到先生学问之真谛秘诀,称做衣钵真传。
杨震和贺循都是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人,分别被世人称为关西夫子、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和立雪程门的故事体现了苏章和杨时、游酢(zuò)求师的殷切。
弟子称颂师长教导有方,用如坐春风之中来形容;学业完成感谢老师,说是承接及时雨的滋润。
程颢、程颐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
杨时是当时的进士,为了继续学习,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程颢死后,杨时已经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天,他和好友游酢一块儿冒着大雪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两人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外等候。
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门外,身上落满雪花,吃了一惊,忙请他俩进屋。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第5课《幼学琼林》(五)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
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
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
páo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fú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朋友宾主金兰:朋友之间情投意合。
丽泽:朋友之间相互讲习切磋。
同袍:袍,长衣,像后来的斗篷。
军人行军时,日以当衣,夜以当被,言同袍以比喻友爱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指幼年。
肆:铺子。
吸取善行辅助仁德,靠的是朋友相助,交际中互为主客是朋友交往中的常事。
同心同德情谊深厚,叫做金兰;得到朋友相助叫做丽泽。
古时称东家为东主,师傅叫西宾。
父亲的朋友尊称为父执;与自己共事的人曰同袍。
品行相合、意趣相同的朋友称为莫逆之交;年老与年幼人的做朋友叫做忘年之交。
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交,孙策和周瑜的少年交好,陈重与雷义如胶似漆,张元伯和范巨卿不背鸡黍之约,都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与善良的人交往,如同进入遍植芝兰的花房,时间长了就闻不出它的香味,品格德行则受其熏染而高尚;与恶人交往,如同进入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便不觉得它的臭味,人也同样变坏堕落了。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范式的秀才,赴京赶考途中病重。
另一个赶考的秀才张劭(shào)寸步不离地照料他。
范式病愈后,两人都误了考试。
范式非常内疚,张劭说,“功名富贵不过身外之物,如今我得到你这样一个朋友,比什么都强啊!”于是两人焚香结拜为金兰。
范、张二人从此一连数月朝夕相处。
重阳佳节时两人分手,心中伤感,范式说:“你我情同手足,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来年今日,我一定去拜见老人家!”张劭大喜,说,“乡村田舍,没有什么好款待,我一定备下肥鸡和黄米饭,恭迎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