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改革主张。
3.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事件、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情境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材料二:材料三:【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答:……(板书)一、背景(板书)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板书)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代表思想主张特点、意义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西方进化论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用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板书)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施政纲领:康有为的《》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1)、戊戌六君子:(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板书)四、内容与特点(1)内容: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下表: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2)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完成后,我将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改革措施及影响:讲解戊戌变法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兴办实业等,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鼓励。
4.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加以分析。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二 百日维新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4.(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提示】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提示】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
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
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1.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视频、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例如,在讲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我可以播放甲午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视频、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例如,我可以播放甲午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将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视频资料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 专题九专题优化总结
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 新运动的关系
1.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
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 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 造成财政危机日甚,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 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 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
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 化,从而,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 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
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造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结果 不同的原因
改革进 程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 程碑意义。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1)资本主义已进 入垄断阶段,迫 切需要扩大海外 市场和殖民地 (2)西方列强已形 成宰割中国的同 盟
(1)资本主义处于自 由资本主义阶段,力 时代 量相对不足 背景 (2)西方大国正在加 不同 紧侵略中国,给明治 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 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 (1)民族资产阶 级尚未形成一 支强大的政治 力量 (2)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缺乏彻 底反封建的勇 气
改革 力量 大小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专制统 治力量
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 弱 (1)在旧政权被推翻, 新政权建立后发布了 一系列措施 (2)新政策得到贯彻执 行
封建专制统治 力量异常强大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_专题小结与测评_word版有答案
一、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活动1.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主要活动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三、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 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1.国际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
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说课稿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中,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与前面的内容——甲午战争及其影响相联系,又为后续的戊戌变法运动铺垫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列强的侵略与瓜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派人士的救国主张等。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1.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课堂上简要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4.讲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阐述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以及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表现及维新派人士的救国主张。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维新派人士的救国主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中心,四周辐射出原因、表现、维新派救国主张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主要知识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以符号、箭头等连接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戊戌变法学习型教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自学评价】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人民版)
D.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 实践
38
巩固: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 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39
巩固: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 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 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 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 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 商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 行君主立宪;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运动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失败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 变法
戊戌
政变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4、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理论基础)
Ó ¢ ¹ ú ¶ í ¹ ú 720 650 2800
共计 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 6420英里 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
420 300
1530
(截至1898年11月)
µ Â ¹ ú
± È À û Ê ±
· ¨¹ ú
à À ¹ ú
1895-1913年列强在华开办的企业(10万以上)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属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七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
教师通过讲解、问答和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同时,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包括PPT、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思考和回答问题。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教师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本节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同时,教师还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氛围和纪律:本节课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课程特色和创新点:本节课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将历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通过引入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而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达到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目的,更贴切生活,更便于理解。
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激发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上看,本次课程评价结果为优秀。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以及课堂氛围和纪律等方面表现出色。
戊戌变法评课
戊戌变法评课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该变法发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戊戌年,旨在实现对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以挽救濒临崩溃的封建专制体制。
这次变法的进行和结果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戊戌变法起源于当时清朝面临的巨大危机。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丧失独立的危险。
同时,清政府内部也存在腐败、闭塞、反动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内部一些改革派人士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以寻求国家自救的出路。
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
在政治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行政体系,以提高政府效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是成立内阁制度,这是一种西式的政府组织形式,旨在集中权力、加强决策能力。
军事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推进洋务运动,引入西方军事技术和战术,以增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商业、工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文化改革方面,变法派试图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推行新式教育,促进知识分子的崛起。
然而,戊戌变法的实际进展并不顺利。
首先,清朝内部存在强大的保守势力,这些势力对于新的变革抱有抵触态度,对变法派进行了激烈的反对。
其次,外国列强也对戊戌变法充满敌意,并通过各种方式干涉中国的内政。
最重要的是,变法派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导致变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首先,戊戌变法为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它引入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制度和观念,为中国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参政意识,为中国晚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此外,戊戌变法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一、课程背景介绍
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
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
•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
•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
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
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
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
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
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
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
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或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与整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戊戌变法,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些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更加活跃和灵活,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评估方式
为全面了解学生对《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时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
活动表现等,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 课堂讨论与表达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表达,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问
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书面作业评价
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评
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写能力。
4. 课程项目评价
通过小组活动的评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完
成情况。
通过以上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本课程
中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四、课程改进建议
经过对本课程的评估,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 教学资源的丰富化
为了提高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增加多媒体
资源的使用,如图片、视频或音频,用于展示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和影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2. 学习资源的拓展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阅读,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知识,发掘更多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丰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3. 深化课堂讨论
增加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 扩展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场馆、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等,为学
生提供更多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的改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注:本文档仅为演示Markdown文本格式的输出样例,实际
内容以学科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