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6.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优质教案
《骑桶者》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领会文章内涵教学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二、走进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6课骑桶者[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1921年卡夫月辞职。
养病期间继续创作。
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
卡夫卡一生性格孤独忧郁,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
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1、2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骑桶者》也是作者随兴所至的产物,反映了他某一时刻的感触和心境。
[常识积累]1.卡夫卡名言(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4)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5)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6)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2.关于“卡夫卡”“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二、整体把握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骑桶者》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
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
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
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
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案 (2)
《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小说虚构的特点和作用;(2)分析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
三、课前准备:请认真阅读小说《骑桶者》,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卡夫卡铜像:2003年为纪念卡夫卡诞辰120周年,在他的故乡捷克首都布拉格落成。
通过观察铜像的特点,引出小说《骑桶者》,说明它是作家的代表作,经典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二)小说阅读:基本方法——人物(主人公)、故事情节1、课前阅读小说《骑桶者》时,大家是否觉得难以读懂?阅读小说,我们一般会关注哪些内容?(检查预习作业,归纳主人公“我”的信息,了解小说故事梗概,也为以下细读文本作铺垫。
)2、通过这个方法,你读懂小说了吗?——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人性的冷漠。
(三)小说阅读:发现新的方法、解读新的意义1、再读这篇小说,你发现它还有什么特点?与之前所读的小说不同。
(比较教科书中的篇目:《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等)——骑桶者的形象(想象、夸张)2、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朗读第二段)——骑桶(高:二层楼、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等)3、与骑桶者形象呼应,故事情节有何特点?(画出老板夫妇的反应)——主要情节是骑桶借煤,以“我”的四次喊话形式展开,煤店老板夫妇是否听见“我”的喊话或看见“我”(意见不统一)。
4、思考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有两种:其一,煤店老板夫妇听见“我”的喊话,也看见了“我”,但故意拒绝“我”的请求;其二、煤店老板夫妇没有听见或看见,他们和“我”之间没有任何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是前者,那么小说正如课前大家所读到的是控诉型小说;如果是后者,小说又在表达什么新的意义?(1)煤店老板夫妇是否看见“我”或听见“我”的喊话?(讨论)——没有。
可能原因:①对声音的描述;②骑桶飞翔的方式:太高、太远;③人物的生活习惯。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3、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明确:第3段“行行好,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第12段“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三、文本探究◆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划一划,看看有哪些原因,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圈点。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有丝毫温暖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内容和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3.了解虚构、事实、真实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题旨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用虚构手法表达主题的。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情节、人物,领会内容与题旨。
这是“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考纲说明和阅读经验,你认为小说有哪些赏析的路径?或者说有哪些关注点?请列出简明的思维导图,引领我们的阅读心向。
生绘制、展示,教师补充:外国小说关注矛盾的世界里情绪的转换和内心挣扎,现代派小说甚至隐去人物名字,包括外貌,要分析形象最好从心理入手。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带着这些任务进行阅读,读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或者说人物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钟)情节很荒诞。
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老板借煤,结果没借到,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
讨论:“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为什么还选择“骑着煤桶前去”?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师归纳:他怯懦。
(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犹豫彷徨随时准备撤离,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卑微。
(敏感、孤僻,不敢面对面交流,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绝望。
一起看结尾:(一生读)“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你这个坏女人!”人家能听见吗?这是一场互撕吗?(开放性预设:是否看见他听清楚他的话)阿Q般咒骂、发泄。
(语言风格预设:其实这种骑桶的方式,包括被老板娘围裙扇走等情节,还有开头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都是一种自嘲的冷幽默。
《骑桶者》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骑桶者形象,明确虚构手法的运用,更能反映人物内心的真实。
2、通过探讨小说主旨,明确虚构可使小说的解读具有多重性。
3、激发学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基础。
但对外国小说接触得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人教版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里所引导的欣赏角度,学生有些不适应。
再加上《骑桶者》这篇课文采用的是荒诞、虚构的写作手法,学生更是很难领会和把握。
好在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根据课文内容,我以主人公“骑桶赊煤”这一荒诞举措为切入口,轻松地引领学生赏析了小说创作中虚构手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骑桶者》故事情节简单,重点应该是把握好虚构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难点是通过探讨小说主旨,明确虚构可使小说的解读具有多重性。
教学过程4.1.1导入生活中有骑过桶吗?4.1.2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朗读。
谈听完课文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快速地扫读全文,读完后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1.3探究虚构手法的运用及小说的主旨内涵1、“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赊煤,而不“拎”着桶去赊煤呢?2、进一步探讨:从“我”选择“骑桶”这一荒诞的形式去借煤,揣测一下“我”当时的内心世界。
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虚构手法更能反映人物的内心真实。
3、“骑桶”虚构手法使小说主旨内涵更丰富,“拎桶”写实手法使小说主旨内涵较单一。
通过对以上两者的对比探讨,明确虚构手法的运用更能使小说的解读具有多重性。
4.1.4课堂小结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内心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虚构手法的运用可使小说的解读更深入且更具有多重性。
4.1.5作业推荐阅读卡夫卡作品《变形记》、《城堡》。
4.1.6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合作探究:通过对“骑桶”与“拎桶”使小说主旨内涵解读不一致的探讨,感悟虚构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0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6课骑桶者教学案
第16课骑桶者对应学生用书P77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铲.子(ch ǎn ) 2.煤屑.(xi è) 3.不啻.(ch ì) 4.地窖.(ji ào ) 5.遭殃.(y ān ɡ) 6.围裙.(q ún ) 7.蔑.视(mi è) (二)多音字1.槛⎩⎨⎧ 门槛.(k ǎn )槛.车(ji àn ) 2.待⎩⎨⎧ 待.在这儿(d āi )待.价而沽(d ài ) 3.混⎩⎨⎧混.合(h ùn )混.水摸鱼(h ún ) 二、写准字形 1.⎩⎨⎧ 奔ch í(驰) 松ch í(弛)2.⎩⎨⎧ w ǎn (挽)留分mi ǎn (娩)3.⎩⎨⎧ 咳s òu (嗽)sh ù(漱)口4.⎩⎨⎧遗h àn (憾)h àn (撼)动 三、用准词语1.不啻 不止例句 (1)电荒可能成为“常态”,这对于已面临诸多新压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不啻一场梦魇。
(2)类似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辨析 不啻:①不止,不只;②如同。
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句(1)刘德华拍《失孤》时,扮农民工形象,一度因太逼真而遭到保安驱赶。
(2)惊人的利益回报驱使一些机构不择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辨析驱赶:①赶;②赶走,迫使后退。
驱使:①命令人去做某事;②推动。
例句(1)《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浮升的山岳出现时,观众惊叹不已。
(2)找点儿时间,找点空闲,在金碧丽江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辨析浮升:飘浮升腾。
浮生:①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若梦。
②浮在水面上生长。
1.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3.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2.初步学会挖掘虚构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深层次的阅读能让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明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卡夫卡的《骑桶者》,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活动一:认识虚构一个人骑着桶去借煤,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生,却可以在小说里发生,我们把它称之为——虚构。
(PPT出示虚构的定义)虚构是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往往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高蹈于云霄中,常见于现代主义小说。
——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活动二:寻找虚构那么,作者借骑桶借煤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呢?预设:(1)对冷漠人性的控诉;(2)对“骑桶者”等小人物的同情;(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将卡夫卡的经典虚构版改为写实版《拎桶者》,再读,你觉得写实版表达了什么?(PPT出示写实版《拎桶者》)拎桶者天太冷了,寒气弥漫,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煤桶空了,我需要一些煤。
我拎着煤桶,在冷风中走向煤店。
在煤店门口,我用尽力气敲着大门。
煤店老板娘慢悠悠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地站在我面前。
“衷心的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运回家去。
”“外面的是谁?”煤老板问道。
“是一位顾客。
”老板娘又转身向我问道:“那么,你有钱吗?”“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我只需要一铲子煤,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至于钱,我不能马上给你,等我有了钱就会马上给您送来。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了,我们不是慈善家。
你快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对你不客气!”说完,老板娘重重地关上了门。
在冒着热气的煤店门口,我孤独地死去。
预设:与虚构版《骑桶者》表达的主题类似。
如果写实版就能呈现这样的意义,那么卡夫卡为何还要虚构“骑桶者”这一形象呢?所以,对于“骑桶”这一虚构的设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三、活动三:探寻虚构的内涵莫言曾说: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
《骑桶者》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案例高二语文教学目标:(1)赏析小说的虚构艺术,明确虚构的作用,能够解答相关题目。
(2)思考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当中的“虚构”及其具体作用;教学难点:剖析“真实”在小说当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与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小说?小说的本质是什么?点拨:(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必修课本当中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小说篇目)小说的本质在于虚。
,今天,我们通过卡夫卡的《骑桶者》来认识并掌握小说这一虚构的艺术。
(二)作者简介(导入卡夫卡的图片,展示关键词来把握作家及其写作特色)•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奇诡怪诞的想象、变形荒诞的形象象征直觉的手法、“现代人的困境”(匈牙利卢卡契)“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三)自主阅读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荒谬和荒诞”?点拨: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去的,而是骑着桶飞去的,结果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其中,借煤的方式最令人感到荒诞。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四)文本解读之“虚构”A.虚构之事:①“我”为什么要去借煤?点拨:(1)自身原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强烈的求生欲(2)外界原因:冰凉冷酷的冬天。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②“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子去借煤?能不能换成别的方式?点拨:(1)体量轻,速度快,迫切想要赊到煤,尽快逃离寒冷;(2)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③“我”为什么借煤失败了?点拨:(1)煤店老板娘的拒绝(冷酷无情,自私势利)(2)“我” 交流方式不恰当(不善沟通)④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点拨:面对“冰山”一样冷酷的社会现实,内心无比沉重;虽然“我”努力想要摆脱困境,但我一无所有,无可奈何,无能无力;“我”选择从地球上消失,孤独绝望,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导入: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
‘一个帽坐在一头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
”所以艺术家是个说谎的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他那个时候的真相告诉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卡夫卡的世界,看看他笔下的真相。
1、复述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深入课文,集体探究(一)请同学们比较两个版本。
讨论虽然都没有借到煤,但原因是否一样呢?(A层)写实版:“我” 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 娘) 的拒绝。
“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潦倒的小人物。
老板是拥有着大量财富却不愿帮助他人的,冷酷无情,被金钱吞噬了良心的资本家。
虚构版:a、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
既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 我”的“喊”声。
b、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
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
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c、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
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重若轻
教学题目
骑桶者
我所选教的班级是酒店专业 15 航空 1 班的学生,全班共 40 人,男生 24 名,女生 16 名。
所属学科
语文
课时安排
第 2 课时
班级
授课教师
所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
指导教师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
(1)通过问题层层渗透,逐步探究感悟《骑桶者》的主题;
(2)了解小说虚构的巨大魅力。
2.学习内容与重点分析
局部:从 3 个主问题切入:
1.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我”;
2.“我”为什么要骑桶?
3.3.卡夫卡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延伸,通过第一个问题通过老板娘没有发现“我”(或是装作没
有发现)引出原因:骑桶;第二个问题通过探索骑桶的原因引出“我”的性格:懦弱、胆怯、
自卑;进而思考卡夫卡的行文意图,品悟小说多重主题。
整体:从虚构的角度切入:
就整篇小说而言,“骑桶”、“浮到冰山区域”等情节荒诞离奇、夸张变形,实属虚构,若
把“骑桶”改为“拎桶”,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想象力、趣味性及内涵的丰富性。
由此可见,
虚构可以使小说内容新颖而内涵丰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骑桶 分 A/B 两组 PK ,各抒己见,从文中找出依据。
者;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逻辑主线引导,环环相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女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童心未泯,喜欢阅读小说,特别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男生性
格相对沉稳,但也同样率真简单。
班级的总体特征是整体语文素养一般,学生自制力也较差,
因此,课堂形式需要活泼多元,富有吸引力,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揭开“虚构”的面
纱。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应用
1.学习环境选择(打√,如□√)
(□1)简易多媒体教室 √ (□2)交互式电子白板
(□3)网络教室 (□4)移动学习环境
2.学习资源应用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及来源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虚构 图片 天使和孩童 直观理解 PPT 呈现
骑扫帚 图片 骑桶和骑扫帚相通点 类比感受 PPT 呈现
3.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荒诞 贫者窘状和有者无情 骑桶借煤
虚构 生活艰难和社会冷酷 夸张 人与人间沟通的匮乏
轻————————————————————重 虚构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1.教学流程设计(流程图)
第 1 页
( “ ( “
(一) 出示哈利波特骑扫帚图片 观看图片 从生活引入,从儿童节到哈
利·波
导入新课 特,从骑扫帚到骑桶,既不显
得突
2`
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和学
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二)
采用“我是小侦探”模式引出问题。
侦探角色扮演,
文本研读
侦察细节。
12`
问题一:老板娘有没有发现“我”呢? 各自陈述文本中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P12 至 P15) 的理由。
明确:
从最引人入胜、最模棱两可的问题
(1)听到看到的理由: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P12);
入手,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
为下
“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
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采用课
走” P14); 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 空中挥动着手”(P15)。
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
受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
堂教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
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P2)老 学实效。
同时,这一问题的
解决,
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 也为下面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
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 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 小说创作主题进行铺垫。
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P12)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 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 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 我”的喊声 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 的喊声就是钟声;(P13)
(引申理解P14: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
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
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2页
“
过渡语:之所以会产生老板娘没有看到
继续变身福尔摩
或者装作没有看到“我”的原因,就是 斯,从文本中寻
因为我是骑着桶飘在半空,那么“我” 找 蛛 丝 马 迹 。
为什么要骑桶借煤呢?
(p1-3)
引出问题二:“我”为什么要骑桶?
12`
明确:
学生思考并作 在这一问题的思考基础上引出人
①骑桶在天上飞,速度快,节省时间,
“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 答。
物性格特征,分析借煤失败的原 作业布置 1` 对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比较异
同(提示:从人物身份、人物命运、人 物诉求、人物结局以及主题等角度进行 对比)。
五、评价方案设计
1. 评价形式与工具(打√,如□√)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制作作品
(4)测验 (5)其他
可见心情迫切;(P1)
②向煤老板清楚地证明,煤桶真的空 了, 因此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借煤; (P1 或 P3)
③“我”害怕失败,所以飞着去,随时 准备飞快地撤走。
教师;由上,我们分析一下“我”借煤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借煤的方式
性格:畏缩、
因。
2.评价内容
②交流的方式
自卑、惶恐
六、其它(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
10`
问题三:卡夫卡安排主人公“骑桶”这 学生讨论 挖掘小说主旨;引导学生归纳和挖
一方式借煤用意何在?
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明确虚构的重
要意义。
七、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哈利·波 特》小说的特点,你会想到什么词呢? 学生思考并自由作答。
教师引出“魔幻” 二字。
明确:《骑桶者》也是这样一部 富有魔幻色彩的小说。
大家能不能再具 体说说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特点? 虚幻、荒诞、虚假、虚构
主旨探讨 1`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 情;
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拓展延伸 2`
人物形象的隐退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