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 第二部分
(完整word版)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综合实验研究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指导教师:于祺学生姓名:王娜目录第1章概述1.1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本次试验的目的及方法第2章手糊法制备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2.1实验原料2.1.1环氧树脂2.1.2玻璃纤维2.1.3咪唑固化剂2.1.4活性稀释剂2.2手糊成型简介2.4实验部分2.4.1实验仪器2.4.2实验步骤第3章力学性能测试3.1剪切强度3.2弯曲强度3.3实验数据的分析3.3.1 浸胶的用量及均匀度3.3.2 固化时间与温度的影响3.3.3 活性稀释剂的用量第4章结论与展望4.1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第1章概述1.1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材的研究现状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应用最广的一种复合材料。
EP/GF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模量大、耐腐蚀性好、电性能优异、原料来源广泛、工艺性好、加工成型简便、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并具有材料可设计性及特殊的功能性如屏蔽电磁波、消音等特点,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中无法代替的重要材料。
且复合材料的研究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水平的标准之一。
目前美,日,西欧的水平较高,北美,欧洲,日本的产量分别占33%,32%,30%。
毋庸置疑,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的质量轻,高强度等优于金属的特性,会在某些领域更广泛的使用,目前复材的粘接性能与力学性能成为主要的研究方面。
目前主要的成型方法有手糊成型,缠绕成型,热压管成型,RTM成型,拉挤成型。
1.2 本次试验的目的及方法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采用一种固化体系,用手糊成型方法制备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再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弯曲,剪切。
目的在于1,了解材料科学实验所涉及到的设备的基本使用。
2,掌握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配置及设计。
3,对手糊成型操作了解,及查找文献完成论文的能力。
高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专业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高级专业综合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方案1.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1)机械设计: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实现特定功能。
(2)电子电路设计:设计并搭建一个电子电路,实现信号处理或控制功能。
(3)计算机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特定功能,如数据采集、处理等。
(4)综合应用:将以上三个部分结合,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2. 实验方案(1)机械设计部分:首先,根据项目需求,确定机械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利用CAD软件进行设计,绘制详细图纸。
最后,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制作,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2)电子电路设计部分:首先,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电路功能和组成部分。
其次,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优化电路性能。
最后,根据设计结果,制作电路板,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3)计算机编程部分:首先,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程序功能和实现方式。
其次,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编写程序代码。
最后,进行程序测试和调试,确保程序功能完善。
(4)综合应用部分:将以上三个部分结合,实现项目整体功能。
首先,编写程序控制机械装置和电子电路,实现项目预期功能。
其次,对项目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项目稳定运行。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机械设计(1)确定机械装置结构:根据项目需求,设计一个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机械装置,如简易机器人。
(2)绘制图纸:利用CAD软件绘制机械装置的详细图纸,包括零件尺寸、装配关系等。
(3)加工制作: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制作,包括切割、焊接、组装等。
(4)测试与调试:对机械装置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功能正常。
2. 电子电路设计(1)电路设计:分析项目需求,确定电路功能和组成部分,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11材料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911材料综合考试大纲(2021年)《材料综合》满分150分,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三门课程,其中《物理化学》占总分的50%,《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占总分的30%,《材料科学基础》占总分的20%。
特别注意:《材料科学基础》分为三部分,考生可任选其中一部分作答。
物理化学考试大纲(2021年)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及环境等专业的基础课。
它既是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又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要求考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及变化速率规律等物理化学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熟练的计算能力,同时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并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能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分析解决较为简单的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问题。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以下按化学热力学基础、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界面现象以及化学动力学六部分列出考试内容及要求。
并按深入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或明了)和掌握(或会用)三个层次进行要求。
(一)化学热力学基础理解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标准态等基本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表述及数学表达式涵义;明了热、功、内能、焓、熵和Gibbs函数,以及标准生成焓、标准燃烧焓、标准摩尔熵和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等概念。
熟练掌握在物质的p、T、V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求算热、功以及各种热力学状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在将热力学公式应用于特定体系的时候,能应用状态方程(主要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汽压等)进行计算。
掌握熵增原理和吉布斯函数减小原理判据及其应用;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对应系数方程。
(二)相平衡理解并掌握Clapeyron公式和Clausius-Clapeyron方程,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篇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篇材料类专业是一个很传统的专业,作为引领时代发展前沿的专业,材料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而正式工作之前,实习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实习的性质与目的1.生产实习安排在学生已掌握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进行。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堂。
通过实习,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业务上应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课加深认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即将学习的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包括根据工作需要收集生产现场数据和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生产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加工用模具设计制作、材料常用检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关系,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走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生产实习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力手段,是进行现场教学,补充理论教学的最好场所,每个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通过生产实习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为学习专业打好基础。
生产实习中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和教学安排,有条件时可参加一些生产和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了解工厂生产规模、生产方法、产品品种及应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条件条件、控制因素和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了解生产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操作条件及设备的维修、保养及使用注意事项。
实习过程中应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习工厂的生产特点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出建议、意见及改进措施。
了解各车间所用设备、生产能力、原料消耗指示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生产中曾出现过的故障及其原因,采用的措施及今后的打算。
建筑材料实践报告
建筑材料实践报告作者姓名:蒋伟所属学院:四川理工学院专业班级:09工程技术系指导老师:曾尹一、概述1. 实习目的:参观建筑构造,了解建筑材料。
2. 实习时间:3. 实习地点:成都市金牛区二、实习内容识别并掌握建筑几大组成构建的材料和其性质。
三、实习总体内容一栋民用建筑或工业建筑一般由基础、墙或柱、楼板层和地坪、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
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低端的承重构建,承受着全部的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基。
所以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能抵抗地下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蚀。
基础通常由砖、石、混凝土等做成的。
它们一般具有抗压强和强度高,而抗拉与抗剪强度低的特点。
通常砖基础的刚性角控制在26-35度之间,即每级台阶的高宽之比为2:1-1.5:1。
混凝土基础的刚性角控制在45度,即高宽之比为1:1。
目前最为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基础。
因为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后,使基础底部能够承受较大的弯曲,基础的宽度加大不受刚性角的限制,从而避免了抗拉与抗剪强度低的特点。
(附图)如图为一某民房的房屋立体图。
其基础由c10垫层200mm厚,钢筋混凝土基础,在标高-0.06m处设1:2水泥砂浆防潮层200mm厚。
钢筋混凝土由水泥,石子,砂,水和钢筋组成。
骨料一般占70%-80%,水泥占20%-30%,还含有少量的空气。
混凝土最主要的技术指标是强度等级,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要求。
其次是颗粒级配,如普通混凝土用2~4的石子,细石混凝土用1~2的石子,多用于泵送混凝土。
再者是含泥量,砂石的含泥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
所以砂石要干净,含泥量不得超标。
混凝土的水灰比。
混凝土在搅拌时掺水量一定要按配比设计进行严格控制。
水灰比同样影响强度。
搅拌时间也很重要,搅拌要均匀,一般时长在3~5分钟为宜。
在混凝土中不能加入泥料和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物等杂质。
因为在加入后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加大干缩性,降低抗冻性与抗渗性等。
墙身为240mm mu10标准红砖与m5混合砂浆砌筑,365×365mm断面的钢筋混凝土柱。
材料成型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摘要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取决其内部组织的改变状况,内部组织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力学性能可通过静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疲劳试验、磨损试验中仪器的使用获得。
热处理工艺的制订则有赖于正确掌握成分,淬火温度,冷却速度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一般热处理的基本操作有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等。
本实验通过对40Cr淬火温度、冷却速度、回火的综合实验设计,使其每一种热处理影响因素都在单一变量和对照的条件下实现了分析,从而得出了40Cr的金相组织、硬度等相关性能随热处理工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主要介绍40Cr正火、淬火(水冷)后的组织性能特点。
关键字:仪器使用、原理、40Cr、热处理、金相分析目录第一章仪器的使用及原理1.1 金属力学性能试验1.1.1 静拉伸试验‥‥‥‥‥‥‥‥‥‥‥‥‥‥‥‥ 21.1.2 硬度试验‥‥‥‥‥‥‥‥‥‥‥‥‥‥‥‥ 21.1.3 冲击试验‥‥‥‥‥‥‥‥‥‥‥‥‥‥‥‥‥ 41.1.4 疲劳试验‥‥‥‥‥‥‥‥‥‥‥‥‥‥‥‥‥ 41.1.5 磨损实验‥‥‥‥‥‥‥‥‥‥‥‥‥‥‥ 4 1.2 金相综合分析1.2.1 金相显微镜的构成原理及使用‥‥‥‥‥‥‥‥‥‥41.2.2 钢件的火花鉴别法‥‥‥‥‥‥‥‥‥‥‥‥‥‥‥5 1.3 钢的热处理1.3.1 碳钢的热处理‥‥‥‥‥‥‥‥‥‥‥‥‥‥‥61.3.2 结构钢的淬透性测定‥‥‥‥‥‥‥‥‥‥‥‥‥61.3.3 离子氮化‥‥‥‥‥‥‥‥‥‥‥‥‥‥‥‥‥‥6 1.4 铸造综合实验1.4.1中频感应电炉‥‥‥‥‥‥‥‥‥‥‥‥‥‥‥‥‥‥61.4.2真空热压炉‥‥‥‥‥‥‥‥‥‥‥‥‥‥‥‥‥‥61.4.3铸造合金流动性测定‥‥‥‥‥‥‥‥‥‥‥‥‥‥7第二章40Cr热处理及金相分析2.1实验目的‥‥‥‥‥‥‥‥‥‥‥‥‥‥‥‥‥72.2实验材料及设备‥‥‥‥‥‥‥‥‥‥‥‥‥‥‥72.3 实验工艺制定‥‥‥‥‥‥‥‥‥‥‥‥‥‥‥‥72.4 实验结果及分析‥‥‥‥‥‥‥‥‥‥‥‥‥‥‥92.5 2号试样(正火+淬火水冷))具体过程及分析‥‥‥102.6实验总结‥‥‥‥‥‥‥‥‥‥‥‥‥‥‥‥‥12致谢‥‥‥‥‥‥‥‥‥‥‥‥‥‥‥‥‥‥‥‥‥12参考文献‥‥‥‥‥‥‥‥‥‥‥‥‥‥‥‥‥‥‥‥‥12第一章仪器的使用及原理1.1金属力学性能实验1.1.1静拉伸试验一、使用及原理静拉伸试验在油压式万能试验机上进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7410085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适用专业:复合材料工程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开设的对应实验课程,旨在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先导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方法、表征手段与工具等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微观组织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仪、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设备用于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课程目标2: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力学和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如硬度、拉伸和压缩试验、冲击韧性、摩擦磨损等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和热膨胀系数、导电性等物理性能测试手段用于获得材料内在的性能参数;课程目标3:掌握利用文字报告、图表等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验数据的表达和解析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毕业要求指标点3-2. 能够在社会、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环境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毕业要求指标点4-4. 能对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归纳总结有效的结论。
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二、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指必做、选做。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织物综合鉴别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对未知机织物进行经纬密度、正反面、经纬向、织物组织以及使用纤维种类进行综合认识和鉴别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对所给定的未知织物进行综合鉴别。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判断织物经、纬向。
2.应用所学知识鉴别织物的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通过拆散法等方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通过纺织纤维的鉴别实验,掌握鉴别纺织纤维的几种常用方法,鉴别出面料所用纤维。
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差异,采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外观形态特征。
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因此,化学纤维主要根据纤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许多化学纤维,特别是一般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是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燃烧法、溶解法等进行鉴别。
四、实验方法和依据1.根据织物中不同方向纱线的状态、强度、密度大小等鉴别织物经、纬向。
2.根据织物布面质量(疵点、接头等)、织纹和花纹清晰程度、织物表面光泽、定型针眼的凹凸等鉴别织物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机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针等工具,通过拆散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利用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手感目测法、燃烧法和溶解法对给定的织物使用纤维进行鉴别。
五、实验步骤1.织物经、纬向鉴别对织物经纬向判断的正确与否影响服装加工工艺、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
经纬向确定的依据是:(1)平行与布边方向的系统纱线为经向,与布边方向垂直的系统纱线为纬向。
(2)长丝及短纤维纱分别作经纬时,一般长丝作经纱,短纤维纱为纬纱。
专业方向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基础学习:通过对专业教材、论文、网络资源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2. 实验设计与实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对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阶段:(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验背景和目的。
(2)根据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
(3)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等。
2. 实验实施阶段:(1)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实验参数、实验结果等。
(3)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束阶段:(1)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根据实验方案,成功完成了实验操作。
(2)获得了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和处理提供了依据。
2. 数据分析:(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2)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六、实验总结1. 实验收获:(1)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素养。
(2)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
(3)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
(4)激发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2. 实验不足:(1)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编号,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应用。
2. 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具备对建筑材料进行基本性能测试的能力。
3. 熟悉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建筑材料的定义与作用2. 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编号第二部分:混凝土及砂浆1. 水泥2. 骨料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4. 砂浆第三部分:砌筑材料1. 砖2. 瓦3. 砌块第四部分:保温隔热材料1. 保温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2.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实验教学: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质量控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的掌握,占总评的60%。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占总评的2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作者:张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实验设备:水泥、砂、骨料、砖、瓦、砌块等建筑材料样品,实验天平、卡尺、湿度计等实验仪器。
材料实习报告
材料实习报告【推荐】材料实习报告3篇材料实习报告篇1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公认的人才。
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因此,我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经过了大学四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
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
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1.1实习目的①为了将自己所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设计与理论计算》实验报告 完整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材料设计与理论计算实验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姓名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2016 —2017 学年第2 学期Materials Studio是专门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者开发的一款可运行在PC上的模拟软件。
它可以帮助你解决当今化学、材料工业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支持Windows98、2000、NT、Unix 以及Linux等多种操作平台的Materials Studio 使化学及材料科学的研究者们能更方便地建立三维结构模型,并对各种晶体、无定型以及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及相关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多种先进算法的综合应用使Materials Studio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模拟工具。
无论构型优化、性质预测和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复杂的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力学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学的操作来得到切实可靠的数据。
其中Reflex模块用以模拟晶体材料的X光、中子以及电子等多种粉末衍射图谱。
可以帮助确定晶体的结构,解析衍射数据并用于验证计算和实验结果。
模拟的图谱可以直接与实验数据比较,并能根据结构的改变进行即时的更新。
包括粉末衍射指标化及结构精修等工具。
粉末衍射指标化算法包括:TREOR90,DICVOL91,ITOandX-cell。
结构精修工具包括Rietveld精修和Pawley精修。
而Reflex Plus模块是对Reflex 的完善和补充,在Reflex标准功能基础上加入了已被广泛验证的Powder Solve技术。
Reflex Plus 提供了一套可以从高质量的粉末衍射数据确定晶体结构的完整工具。
包括粉末指标化、Pawley精修、解结构以及Rietveld精修。
结构的全局搜索过程可以选用Monte Carlo模拟退火和Monte Carlo并行回火两种算法之一,求解过程中同时考虑到了优先取向的影响。
本实验还将使用MS.V AMP模块对结构进行模拟解析。
MS.V AMP模块是半经验的分子轨道程序,适用于有机和无机的分子体系。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个配方,其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陶瓷坯料配方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陶瓷坯料配方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了解影响陶瓷坯料配方的复杂因素及提出一般解决措施。
3.熟悉陶瓷坯料配方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制定坯料配方,尚缺乏完善方法,主要原因是原料成分多变,工艺制度不稳,影响因素太多,以致对预期效果的预测没有把握。
根据理论计算或凭经验摸索,经过多次试验,在既定的各种条件下,均能找到成功配方,但条件一变则配方的性能也随之而变。
根据实验给定的烧成温度1250℃,选用原料,确定配方及成形方法是常用的配料方法。
坯料配方试验方法一般有三轴图法、孤立变量法、示性分析法和综合变量法。
示性分析法即着眼于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理论配合比。
例如高岭土中常含有长石及石英之混合物,长石中常含有未化合的石英,瓷石中则常含有长石、石英、高岭石、绢云母等。
如配方中的高岭土是指纯净的高岭石,配方中的长石、石英是指极纯的长石及石英,则最好用示性分析法测定各种原料内之高岭石、长石、石英的含量,以便配料时统计计算。
综合变量法即正交试验法,也叫多因素筛选法、多因素优选法、大面积撒网法。
试验前借助于正交表,科学地安排试验方案,试验后,经过表格运算,分析试验结果,以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出最佳的坯料配方。
然而本设计是采用了三轴图法,利用K2O-Al2O3-SiO2三元系统相图,在设定的1250℃的温度下,根据配料三角形计算出长石-高岭-石英的配料比。
陶瓷坯体在烧结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原料的脱水、氧化分解、易熔物的熔融、液相的形成、旧晶相的消失、新晶相的生成以及新生成化合物量的不断变化,液相的组成、数量和年度的不断变化。
与此同时,坯体的孔隙率逐渐降低,坯体的密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坯体孔隙率最小,密度最大时的状态称为烧结。
烧结时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若继续升温,升到一定温度是,坯体开始过烧,这可通过试样过烧膨胀出现气泡、角棱局部熔融等现象来确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方向)课程介绍
7/22
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研究所
课程简介
材料成型计算机基础
主要讲述材料成形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计算 主要讲述材料成形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 机在材料成形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 机在材料成形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材料成形中计算机 应用的基本概念、材料成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应用的基本概念、材料成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具备材 料成形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为今后液态金属成形、 料成形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为今后液态金属成形、金属 塑性成形、焊接成形、塑料注射成形的数值模拟与CAD/CAM等的进一 塑性成形、焊接成形、塑料注射成形的数值模拟与 等的进一 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在材料加工中的 应用概述,工程中的数据处理,工程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基础, 应用概述,工程中的数据处理,工程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图形 变换,几何造型,有限差分与有限元基础,工程中的优化设计方法, 变换,几何造型,有限差分与有限元基础,工程中的优化设计方法,图 像识别与处理,专家系统概论等。 像识别与处理,专家系统概论等。
8/22
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研究所
课程简介
材料成型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讲述在材料加工中应用面较广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要求学生通 主要讲述在材料加工中应用面较广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目前流行的设计软件及其特点、功能, 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目前流行的设计软件及其特点、功能,掌握常用 的二维设计软件AutoCAD、三维设计软件 、三维设计软件UG,有限元分析软件 的二维设计软件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工程 设计问题以及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本领。 设计问题以及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本领。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采用AutoCAD绘制出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二维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采用 绘制出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二维 图形,采用UG绘制并编辑曲线、 草图 , 进行特征 、 曲面设计及三维实 绘制并编辑曲线、 图形 , 采用 绘制并编辑曲线 草图,进行特征、 体造型 , 并绘制工程图纸 , 实现零部件之间的装配 。 介绍如何采用 ANSYS软解建立结构分析的几何模型、数值分析模型,并根据实际问题 软解建立结构分析的几何模型、数值分析模型, 软解建立结构分析的几何模型 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分析求解,最后对求解的结果进行后处理。 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分析求解,最后对求解的结果进行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一、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薄膜这是材料系设置的基础实验课。
材料专业实验要求针对材料领域的各种制备方法以及热处理方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准备,完成工艺的全过程,并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材料专业实验,让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类制备方法或热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工艺过程,了解工艺过程对最终的结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设计做基础。
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凝胶过程2.掌握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的制备工艺与原理二、实验要求1、学生应该在讲义的基础上,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溶胶凝胶法概念及在材料制备方面的基本应用,了解该方法制备材料特别是陶瓷薄膜的一般流程和制备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及制备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
2、学生可以制备讲义中给出的陶瓷薄膜ZnO,也可以自己决定制备的陶瓷薄膜材料(不过需要提前一周报知教师以方便准备实验药品),讲义中给出了ZnO陶瓷薄膜制备的一般流程和参考方案,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参考方案中的各种参数如溶胶的浓度、粘度、匀胶机的转速、匀胶时间、热处理的温度及时间等,可以选择不同的基片、甚至选择用其他的涂膜方式如浸滞提拉法,最终目的是在基片上得到陶瓷薄膜样品。
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时间的限制,实验取消了最后一步热处理的过程,而且测试条件只是采用金相显微镜进行粗略的表面质量观测,另外,实验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质量很好的样品,而是不同的同学选取不同的实验方案,相互之间要进行横向比较。
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台匀胶机及吸片用小型真空泵,一台可调温电炉,一台搅拌器,以及化学配备溶胶的一些玻璃器皿;实验测试采用普通的金相显微镜进行粗略的表面质量观察。
四、实验原理近代科学和生产发展使薄膜科学与技术成为新材料和新器件研发的重要领域。
薄膜的研究首先是从研究如何制作薄膜这种特殊形态材料开始的。
传统上采用得较多的方法是真空蒸发法、溅射法和气相生长法等,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真空气相沉积设备中的真空腔大小限制着生产元件的尺寸,溅射法由于薄膜材料与基片之间可能发生反应而导致产品污染等,薄膜生产价格昂贵。
而溶胶-凝胶法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具有工艺过程简单,薄膜组分化学计量比容易控制,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均匀膜等优点。
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新工艺,近年来许多人用此法来制备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法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溶胶的制备;(2)溶胶-凝胶转化;(3)凝胶干燥。
2、溶胶-凝胶制膜法的研究溶胶-凝胶制膜法主要有浸涂(dip-coating)和旋涂(spin-coating)及喷雾热解几种方式。
旋涂法旋涂法靠离心力和蒸发来减薄沉积膜。
过程分成沉积、加快旋转、旋离和蒸发四个阶段,但蒸发一般也和其他阶段同时进行。
沉积阶段,多余的液体分布在表面;加快旋转阶段,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放射状流出;旋离阶段,多余的液体流到周边并以液滴形式脱离。
随着膜变薄,流动阻力增大,同时非挥发组分浓度增大使粘度增大,因此移去多余液体的速率慢下来。
最后阶段,蒸发取代离心力成为减薄的主要途径。
3、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关键问题●溶胶体系的选择●薄膜的晶体结构与基片的关系●薄膜的干燥与裂纹扩展4、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薄膜的一般工艺流程1)基片的清洗;可选的基片有普通载玻片和普通Al2O3陶瓷基片。
基片的选择影响到溶胶体系的选择(润湿性、晶格匹配等);镀膜前基片需要清洗(清洗的作用是什么?):参考清洗程序如下:●先用洗洁精擦洗干净后的基片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振动清洗十分钟左右,然后用酸,碱溶液煮沸五分钟。
(酸溶液配比:H2O:H2O2:HCl=6:2:1,碱溶液的配比:H2O:H2O2:氨水=5:2:1)。
再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和反复冲洗,最后放入烘箱中烘干。
2)溶胶的配制;溶胶体系的选择因素有哪些?溶胶的形成通常可以通过金属醇盐的水解得到,或从前驱体溶液缩聚过程得到。
对于后者,关键在于存在一种共同的溶剂能溶解所有的溶质原子,并通过合适选择胶体的稳定剂使得胶体能稳定在某一特定的状态。
制备ZnO陶瓷薄膜用普通载玻片为基片的参考溶胶体系为:原材料为分析纯的醋酸锌,溶剂为乙二醇甲醚、去离子水和乙醇胺。
非适量的醋酸锌在乙二醇甲醚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乙醇胺,与醋酸锌比例为2:1,搅拌10min后再加入去离子水,加热到适当溶液浓度,过滤后倒入滴瓶。
3)镀膜(旋涂或浸滞提拉或喷雾热解);单次镀膜厚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此步骤的可调节参数有哪些?匀胶镀膜参考镀膜参数:溶胶浓度:0.3mol/L,匀胶转速:3000rpm,匀胶时间:30s4)薄膜干燥薄膜干燥的作用是什么?此步骤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干燥温度可调,可以选择快速干燥或逐步升温的处理方式,对载玻片,建议温度不要超过200摄氏度。
5)重复镀膜;重复镀膜的目的是什么?根据需要的薄膜厚度以及每次镀膜的厚度确定镀膜次数,由于不同镀膜条件下的单次镀膜厚度需要特殊仪器才能检测,因此实验中只要求镀膜一定的次数,可选5~10次。
6)最终热处理;热处理的作用是什么?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可根据文献选择。
由于实验时间的关系,可能不一定能完成,因此不作要求。
7)薄膜性质的检测(不包含在此次实验);溶胶凝胶制备薄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制备状态对最终样品的性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包括基片的清洁程度、镀膜时的温度、湿度、溶胶的浓度、匀胶的速度等等。
因此需要摸索工艺使样品的性能达到最佳。
可以通过对不同植被条件下制备的样品进行检测来获得最佳的制备工艺。
可以进行的检测:1、工艺本身包括薄膜的厚度(除以镀膜次数推算出每次镀膜的厚度,可以用扫描电镜观察断面的方法测得—薄膜厚度在几百个纳米左右)、表面平整度以及颗粒大小(可以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成相情况(用XRD观察)2、材料性质ZnO材料本身具有的性质,可以检测不同条件下制成的样品的伏安特性(ZnO为压敏材料)、可以检测介电特性、电阻率、光学性质(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等等),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上性质的变化(如加上一个磁场环境、变温条件等)五、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用到了酸、碱溶液,用到了电炉,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相关的参数,如溶胶体系的选择、镀膜参数等。
得到的薄膜样品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表面质量,将结果拍照留存,作为实验结果。
对薄膜的表面质量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薄膜质量的方法。
七、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的格式采用学校的统一规定格式、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与讨论、结论等。
八、思考题及讨论1)一个好的薄膜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如何采用匀胶镀膜法得到高质量的陶瓷薄膜?2)匀胶镀膜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克服或减小其影响?九、参考资料[1]赵谢群,邱向东。
氧化锌薄膜的研究与开发进展,半导体技术,1998,23(6):8~12[2]潘建平,彭开萍,陈文哲。
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涂层的技术与应用,腐蚀与防护,2001,22(8):339~342[3]徐莉,刘琴,祁欣,周志萍。
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4):81~84二、采用化学镀或电镀技术制备功能镀层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耐磨防腐功能镀层,了解电化学方法制备功能镀层的基本过程,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对获得的功能镀层性质和结构进行初步研究。
二.实验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化学镀或电镀方法的沉积机理和工艺过程,给学生提供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基本工艺。
学生按照任课教师的基本实验方案和要求,提出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完整的实验计划,由任课教师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
主要是掌握化学镀或电镀的基本原理,化学镀或电镀过程所需实验装备和条件,以及实验条件的变化对获得的合金镀层性质的影响。
力争获得表面光滑均匀的合金镀层,最好能对镀层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和表征,探讨工艺条件变化对镀层性质的影响。
最终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或按既定方案进行三.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1 试剂NiSO4·6H2O、次亚磷酸钠、乳酸、硫酸、盐酸以及无水乙醇和丙酮2 仪器水浴锅,烧杯,搅拌器,PH试纸或酸度计,温度计、电子天平、超声振荡仪和金相抛光机等四、实验原理化学镀是指不用电,而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借助适当还原剂使金属离子在具有催化活性的镀件表面上形成合金沉积层的方法。
化学镀液是由可溶性的金属盐和还原剂为主要成分,再加入一此辅助试剂,如配位剂或络合剂、镀层稳定剂、PH缓冲剂和光亮剂等组成的复杂混合液。
与电镀相比,化学镀不需要外加电源,利用溶液中的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基体表面上形成镀层,操作方便,工艺简单,镀层均匀、孔隙率小、外观良好,而且能在塑料、陶瓷等多种非金属基体上沉积。
电镀方法是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使金属离子在阴极还原的技术。
由于化学镀镍层具有优秀的均匀性、硬度、耐磨和耐腐蚀等综合物理化学性能,该项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化学镀技术已在电子、计算机、阀门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和船舶等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化学镀Ni—P合金的机理是以H2PO2-作还原剂,在酸性介质中发生下列反应:Ni2++H2PO2-+H2O→H2PO3-+Ni+2H+这个反应过程包括以下有几个基本步骤:∙反应物 (Ni2+、H2PO2-等) 向表面扩散;∙反应物在催化表面上吸附;∙在催化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物(H+、H2、H2PO3-等)从表面层脱附;∙产物扩散离开表面。
原子氢理论认为,由于Ni的沉积只能在具有催化活性的表面上实现,所以还原剂H2PO2-必须在催化及加热条件下水解释放出原子H,或由H2PO2-催化脱氢产生原子H,即H 2PO2-+H2O→ H2PO3-+2Had+H+H2PO2-→PO2-+2HadNi2+的还原就是由活性金属表面上吸附的H原子(活泼的初生态原子H)提供电子实现的,Ni2+吸收电子后立即还原成金属沉积在工件表面。
Ni2++2Had→Ni+2H+原子H理论又进一步对P的沉积和H2的析出做出解释,次磷酸根被原子H还原出P,即H 2PO2-+H→H2O+OH-+P或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沉积出P,即3H2PO2-→H2PO3-+H2O+2OH-+2PH2的析出既可以由水解产生,也可以由初生态氢原子合成:H 2PO2-+H2O→H2PO3-+H2↑2Had→ H2原子氢理论认为真正的还原物质是被吸附的原子态活性氢,并不是H2PO2-与Ni2+直接作用,还原剂H2PO2-是活性氢的来源。
H2PO2-不止放出活性氢原子,它还分解形成H2PO3-、H2、析出P,所以还原剂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不可能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