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O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样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样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
’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小说的京味名词解释
老舍小说的京味名词解释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描写京味儿生活著称。
京味儿是指北京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是老舍小说中经常涉及的主题。
本文将解释几个老舍小说中常出现的京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胡同”。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居民区街区,由左右两行平行的住宅建筑组成。
胡同往往有独特的布局和特色的文化氛围,代表了老北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胡同中的人们相互认识,社交活动频繁,人情味浓厚。
胡同也是老舍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舞台,通过描写胡同生活,老舍展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人性的复杂。
其次,“大杂院”是老舍小说中常见的住宅类型。
大杂院是由多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建筑群。
院子的面积一般较大,呈四合院或多合院的格局,多数是小楼或平房。
大杂院中常常有许多房间,住着三五十户人家。
这些家庭相互关联,有时合作经营生活,有时也存在摩擦和矛盾。
老舍通过描绘大杂院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展现了老北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接下来介绍一下“犟嘴”。
犟嘴是北京方言中的一个词语,意为固执,顽固不化。
老舍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犟嘴的性格特点,他们对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极为坚持,不肯妥协或改变。
有时犟嘴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同时也体现出北京人的坚韧和豪爽的性格特点。
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是“吆喝”。
吆喝是指从事叫卖、喊卖的行为。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街头巷尾的一种独特风景。
吆喝既是一种生计,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老北京人的活力和幽默感。
在老舍的小说中,吆喝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描写方式,通过吆喝的声音,读者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热闹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来解释一下“过堂”。
过堂是指拜访、探访亲友时需要经过的过厅。
在老北京,人们重视亲友之间的往来互访,拜访亲友时通常要经过堂屋或厅堂,交流问候之后才可以进入内室。
过堂的过程是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展示家庭文化和人情味的场合。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不仅如此;老舍用北京话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不仅描写出了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宗师..2、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官样”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这些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皆是..首先;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要“脸面”..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正门旁一律挂彩子”“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有这样刘四爷才感到体面和满足..这些北京的“脸面”文化呈现出老北京的“京味儿”..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又是极其享乐的;追求纸醉金迷的精巧生活..如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在每一碟咸菜里都下着一番心;在一杯茶和一盅酒的色、香、味与杯盏上都有很大的考究”;对他来说“这是吃喝;也是历史和艺术”..北京人对身边的小东西尚且如此关注;说明了其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方式..老舍小说中生活的艺术就藏于这些北京普通小市民的衣食住行之中;习俗享乐之中..而这些享乐都带着极其浓厚的“京味儿”风范..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而这种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的生活态度最突出体现在老派市民的描摹中..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安于现状;思想保守;顽固与老规矩..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老马..这类老派市民在老舍的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是因为老舍丰厚的生活积累使他能够认识到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和保守性;使得他能够深刻揭示出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矛盾性、多面性;展现出北京人的生活心态;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旧思维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由此酝酿着浓浓的“京味儿”..小说中的“京味儿”还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将历史镜头聚焦于北京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状况图景的描摹;刻画了一幅众生相;剖析了民族精神;流露出对传统保守思想的批判和底层市民生活惨烈的同情;显示出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老舍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经过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的本质揭示和写作风格的独创..3、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老舍语言的本色和北京的内在文化神韵;以及北京语言的活泼生命力..老舍又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京味儿”特色..首先;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清浅俗白特色对“京味儿”的体现..曹禹曾赞誉说:“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方言的运用大多不用生僻字;多用北京的俗语、口语..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描写北京的雨天:“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艘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道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灰尘..”老舍用北京的白话写的;没有一个生僻字眼..这段文字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带着本土的气息;写出活泼的生命力..老舍的小说大部分是写北京..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其中大量的是北京的口语、俗语和土语..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例;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到景物、心理、外貌描写;老舍用的是北京语言..这种清浅俗白的语言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体现“京味儿”..其次;老舍小说语言的简洁准确;富于个性化对“京味儿”的体现..在老舍的小说中“敢情”这个词语多次出现;“敢情”与“没错儿”和“那还用说吗”比起来;更加能够准确的表现出人们心态的内在情趣..“找乐子”自然比说“知足常乐”包含的内容复杂一些..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却更能够表情达意..老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语言都是个性鲜明的;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刻画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四世同堂中写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达五六十之多..这些人物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和气质性格不一样;都有独特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再次;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对“京味儿”的体现..老舍的小说把情与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故事写得活泼灵动..老张的哲学中开篇好像介绍老张“钱本位”思想;但随着老张对人的残害;随着小人物受到人生迫害的加剧;作者的爱恨情感便交织在一起..在写到李静被迫害致死的时候;语言的韵律更加明显;“花谢花开;花丛中彼此不知道谁开谁谢风;雨;花;鸟;还鼓动着世界的灿烂之梦;谁知道又少了一朵鲜艳的花她死了”笔调凄凉;此景;此语中掺杂着丰富波澜的情感..老舍的小说的语言不仅俗白、简练;而且悦耳动听;带有节奏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乐节奏美和绘画美..老舍小说语言的浅显易懂、准确简练、情景节奏;定格了老舍小说的风格——“京味儿”..结语:“京味儿”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即是;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北京的风俗习惯、北京的人情世态;也写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的烙印..纵观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心理的揭示和北京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儿”风格..老舍的小说创作以展现北京市民生活世界为基点;在不断对文化的反思和选择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于老北京城与人间的各种联系;深深镌刻出老舍小说笔端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小说中,作者老舍通过精巧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北京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京味浓厚的语言风格。
首先,可以从对白的特点入手,发现《骆驼祥子》中的对白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了京味。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直接,干脆,富有生活气息。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京味语言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巷中,听着人们用地道的北京话交流。
这种对白语言的特点不仅使小说更具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冲突。
其次,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发现老舍在描写京味语言方面的用心。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具地域特色。
在小说中,京味语言常常贯穿于人物的生活琐事中,如骆驼祥子在与顾宝生的交往中,他们的对话中充满了北京方言的独特韵味,展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此外,可以探讨小说中的地名、物品等细节描写,发现其中蕴含着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对北京的地名、风俗、物品等的描写,展现了京味的魅力。
例如,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簸箕胡同、马勒房、衙门口等地名,以及老北京的传统物品如炕、炉灶等,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京味色彩,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不仅是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更是对老北京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通过对对白的特点、描写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京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魅力,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部经典之作。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导语:作品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的源头。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大多就会想起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那小胡同深处传来的叫卖声,憨厚老实的祥子,泼辣凶蛮的虎妞……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那鲜活有生命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俗图。
那难忘的京味,深深地印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一、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
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在一个大杂院中,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为了生活奔波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历历在目。
老舍在他自己的著作《老舍创作论》中这样说道:“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的,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就大胆的描绘它,它是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作品中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处。
而作品中这些地方,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他熟悉这里的街道,胡同,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
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时,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是写北京的,最后一篇小说是《正红旗下》也是写北京的。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命的源泉。
二、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
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描绘北京人的人情世故,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
北京方言中最傳神、最鲜活、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正是它最平常、最通俗、最随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语言大师称号是众所公认的。
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加工运用了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呕!不出
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这是《骆驼祥子》中虎妞的语言,是典型的旧北京刁蛮的泼妇的声音,非常符合虎妞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写出白话的“京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陋,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陋,以至说话的神态,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这也是“京味儿”的重要表现。
三、作品中的京味幽默。
老舍的作品中带有一丝挥不去的幽默感,无论是在其语言风格的体现,还是情节设计方面,你总能感受到老北京人特有的打趣方式。
无论人物遇境有多么糟糕,但其作品风格却不显悲抗,而像是在说,生活都已经这样了,我们再不制造一点幽默,那我们拿什么来幽默,老北京人与生俱来的“睡不着眯着”的心理特性,让我们看着那么悲伤中又有一丝丝的乐观。
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的形象语言和行动上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一旦活画出来,就意趣盎然。
老张、赵子日、马裤先生、毛博士、大赤包、冠晓荷、多甫大姐夫等幽默形象荒诞滑稽的言行都被老舍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膝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
他比喻高妈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启承转合的痕迹”等等。
老舍这位名副其实人民艺术家,他用自己那只妙笔生花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土人情图,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用浓浓的京味语言,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北京故事”。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那浓郁的北京色彩,娴熟的写作技巧,凝练的京味语言,形成的特别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舒乙说:“老舍去世以后,国外的文学家率先写了悼念他的文章和小说,瑞典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甚至准备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
参考文献:
[1][2] 舒乙.散记老舍[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
[3]金汕,白公.京昧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4]汪倜然.论幽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