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常常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家庭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意见!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预防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非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

而父母间互相争吵、言行粗暴,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孩子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

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

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

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

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生。

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涉及到多种成因。

生理因素包括基因和生理发育,心理因素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等。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也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教育对策包括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等。

未来,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通过综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对策、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其中包括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击、踢、推、咬等行为,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可能是由于幼儿发育不完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所导致;心理因素可能是由于幼儿的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所引起;家庭环境因素可能是家庭纠纷、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导致的;学校环境因素可能是由于学校氛围不和谐、教师教育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的。

为了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包括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引导幼儿处理情绪等。

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旨在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来帮助幼儿克服攻击性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通过深入探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科学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还旨在挖掘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深层原因,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特点:
1. 重视预防: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幼儿在攻击行为出现之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防。

2. 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幼儿的天性是喜欢玩耍,通过游戏
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教育幼儿。

3.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幼儿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
我控制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4. 采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采用积极的教育
策略,避免使用惩罚和打骂等消极手段,否则会使孩子更加顽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他们
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2.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
子感受到亲情、友情和爱情。

3. 规范幼儿园管理:幼儿园应该规范管理,建立积极健康的课
堂氛围,引导幼儿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

4. 善用资源和专业知识:教师和家长应该善用各种资源和专业
知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指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环境与幼儿园干预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环境与幼儿园干预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环境与幼儿园干预方法引言:儿童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给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带来了挑战。

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干预方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采取的干预方法。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联:1. 家庭暴力:孩子在家庭中接触到暴力行为,可能会模仿并将其应用于他人身上。

父母间的争吵和暴力行为容易影响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他们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2. 家长教养方式:家长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有负面影响。

过度惩罚和体罚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出现攻击行为。

相反,过于宽松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

3. 角色模型: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角色模型,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如果经常出现攻击行为,孩子可能将其视为正当行为并模仿。

因此,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

幼儿园的干预方法: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二个成长环境,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来处理儿童的攻击行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干预方法:1. 规则训练:幼儿园应制定清晰明确的规则,并通过教育方法向孩子们传授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通过规则训练,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2. 情绪管理:教师可以教导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和寻求帮助。

通过这些技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 正面引导: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展现积极行为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表现。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减少攻击行为。

4. 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紧密合作对处理儿童攻击行为非常重要。

幼儿园可以与家庭共同制定行为管理计划,并定期沟通孩子的表现和进展。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支持体系,有效地改善儿童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在我从事幼教这几年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类幼儿,对班里的幼儿发起攻击。

有时甚至对几名幼儿发起攻击行为,常常惹的幼儿家长都来告状,教师们最感到头疼,仔细分析起来,造成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不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1、孩子的年龄特点。

3-6的幼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经验。

当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行动,结果违反了社会交往规则还不自知。

2、孩子的性格。

有的孩子个性强,易冲动,蛮横,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

3、家庭教育与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攻击暴力或溺爱的家庭,或是通过电视,电影接受了太多的负面影响,或者老师教育手段过于消极甚至严肃,他就难免会去模仿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待人接物。

4、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

当幼儿被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幼儿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幼儿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幼儿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幼儿,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杜绝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一、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我为他创造机会,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1、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孩子们在操作区,认真投入地玩拼图,刘琪瑞“哗”一声,把拼图全都推撒到地上,双手使劲拍桌子,小伙伴赶紧帮他把拼图捡起来。

原来他没有办法把拼图拼好,特别着急,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耐心地对他说:“好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你看小朋友,都在看着你呢!”我把平时表现好,能力强的郑寒月和王喆叫过来和他一起做,共同帮助他,拼插拼图。

在他俩的帮助下,拼图很快拼好了,刘琪瑞开心地笑了。

2、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们总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眼前的问题的。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冲突解决策略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冲突解决策略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冲突解决策略儿童攻击行为是许多家庭都面临的问题,它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压力和冲突。

针对这一问题,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一些冲突解决策略,帮助儿童改变攻击行为,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建立。

一、搭建沟通桥梁沟通是解决任何冲突的基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共识。

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情感表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家长也要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期望,尽量避免指责和争吵,以建立互相尊重的沟通氛围。

二、教育引导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行为模范引导孩子。

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提供积极的奖励和赞扬,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攻击行为带来的后果和伤害,引导他们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内在的责任感和良知。

三、情绪管理攻击行为常常与孩子的情绪失控有关,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

首先,家长要倾听孩子的情感表达,要肯定他们的情绪,并指导他们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如通过绘画、写日记等方式表达内心。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并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四、建立规矩和界限明确的规矩和界限可以帮助儿童明确行为标准,并在攻击行为发生时提供相应的约束。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或纠正。

在设定规则时,要尽量避免过于严苛或宽容,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来确定合适的限制,以及相关的奖罚制度。

五、求助专业支持如果家庭成员在解决冲突时遇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

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都是解决儿童攻击行为的可靠资源。

他们可以为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技巧,帮助家长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更好地解决冲突。

总结:儿童攻击行为可能是家庭中的一大挑战,但通过搭建沟通桥梁、教育引导、情绪管理、建立规矩和界限以及求助专业支持等策略,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改变攻击行为,家庭氛围得以和谐发展。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故意伤害他人、破坏性行为或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会对幼儿园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父母的冲动行为、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外在因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媒体暴力的普遍存在、仇恨言辞的传播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可能使儿童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模式。

3.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儿童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对于那些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当他们感到愤怒、沮丧或挫折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以下是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些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要素。

家长应该注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避免过度惩罚和暴力行为。

2.学校教育: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积极的社交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帮助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3.环境改善:针对学校的环境设置,可以增加儿童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机会,以缓解儿童的压力和疲劳。

4.媒体教育: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减少暴力场景的呈现,并提供积极健康的儿童节目和游戏,以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5.亲子关系建立:鼓励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和理解。

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有助于儿童塑造积极的行为模式。

总之,针对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合作,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改善、媒体教育和亲子关系建立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近年来关于学龄期儿童由攻击性行为引起的暴力事件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开始闪现,学龄期儿童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惊讶与担心。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希望有所帮助!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地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启蒙性与终生性的家庭教育该怎样来预防与制止这种行为发生,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阻碍了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儿童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

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其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婴儿时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

进入学龄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如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等)引起儿童间的攻击逐渐增多。

从攻击的表现形式来看,儿童倾向于使用身体上的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多的使用言语攻击而非身体上的攻击。

第二,攻击性行为存在稳定性。

在童年时期被同伴评定为攻击性的孩子,到成年期更倾向于有更多的犯罪记录。

第三,攻击性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

与女孩相比,男孩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二、攻击性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危害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不仅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而且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

每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社会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有西方学者指出,对于儿童来讲,大部分知识和交往技能,都源于同伴。

同伴关系不仅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同伴关系较差,不能融入到正常的儿童生活中并导致人格倒退。

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这严重阻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据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当中,很多的暴力少年犯在其早年的儿童期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报道,这引发了公众对儿童的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和谐产生了威胁。

因此,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和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当一个儿童采取行动或使用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包括物理攻击,如打、踢、抓等,也可以包括非物理攻击,如言语威胁、欺凌等。

攻击行为不仅对被攻击者造成伤害,也对攻击者自身的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严厉的、放任的、支持性的等。

这些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产生着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儿童内心的压抑和情绪的紧张。

当儿童无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来发泄内心的压力。

其次,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缺乏自律和规范意识,容易沉迷于暴力和攻击行为。

此外,缺乏支持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儿童感到被冷落和不被理解,从而增加了儿童进行攻击行为的倾向。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儿童攻击行为归咎于家庭教育方式。

事实上,儿童攻击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儿童的个体差异、社会环境、朋友圈以及媒体对儿童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教育方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

为了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家长需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支持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增强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其次,培养孩子合理表达情感的能力,向他们传授解决冲突的方法。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幼儿时期是人类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成因1.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和行为。

过分严厉、溺爱或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过分严厉的家长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溺爱或放任不管的家长则可能让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导致其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冲突。

2.家庭氛围紧张家庭氛围紧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诱因。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争吵以及家庭暴力等现象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紧张和恐惧,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待幼儿的态度也是影响家庭氛围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长经常批评、指责幼儿,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家长榜样作用缺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长在生活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打架等,孩子很容易模仿并加以实践。

因此,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也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4.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结构不完整,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可能导致幼儿在情感需求上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可能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敌对等情绪。

二、对策1.改进家长教育方式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成长,采取民主、尊重、关爱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分严厉或溺爱。

2.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避免矛盾和争吵。

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家长要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3.发挥家长榜样作用4.加强幼儿心理辅导对于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幼儿,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家庭教育以父母为主导,对孩子的个性、价值观、行为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有时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与无奈。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提升家庭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孩子们从小就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各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成为他们的行为参照。

假如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暴力行为或是过于严厉的惩罚方式,孩子就容易模仿这些行为,进而展现出攻击性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倡导和谐相处,尊重他人,那么孩子就会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其次,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减少儿童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这是避免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和互动,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注重道德教育,倡导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宽容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进一步来说,父母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以降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首先,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状态,减少焦虑和冲突,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其次,父母应该注重沟通与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父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此外,父母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何为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家庭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应对冲突。

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

此外,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一些冷静思考和解决冲突的技巧,让他们学会理智地对待问题,避免使用攻击性手段。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体力或言语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的出现给幼儿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

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幼儿的生理因素、性格、心理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某些幼儿天生比较暴躁,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2. 家庭因素: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接受的教育、家庭氛围、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会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幼儿在家庭中经常看到家长以暴制暴、重心情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幼儿很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3. 人际因素:人际交往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较低,受到同伴的排挤或欺负,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1. 倾听与正面引导:在幼儿表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情绪状况,了解可能引发这种行为的原因。

同时,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多种方式的领导管理:有些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领导和规则意识。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领导管理,例如游戏、画画、跳舞等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3. 引导幼儿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情绪管理的技能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情绪管理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4. 以定制行为规则为依据的监督管理: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攻击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我们可以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

为了矫正这种行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采取多种方式的教育方法进行幼儿管理。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家长自身素质
情绪不稳定
家长自身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幼儿产生负面影 响,使其模仿家长的行为或产生攻击性倾向。
01
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和方法,无 法有效地引导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容
易使幼儿形成攻击性习惯。
03
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进 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
家长忽视言传身教
家长自身行为不端,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幼儿产生不良影 响。
缺乏道德和规则教育
家长未对幼儿进行必要的道德和规则教育,导致幼儿缺乏行为准 则和自我约束能力。
过度溺爱或纵容
家长对幼儿过度溺爱或纵容,使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 点,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案例三
家长情绪不稳定
家长情绪波动大,容易对幼儿发脾气或施加暴力,导致幼儿模仿 并产生攻击性行为。
缺乏有效沟通
03
家庭成员间沟通不畅,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进而引发幼儿的
攻击性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
过度溺爱或放任
家长对幼儿过度溺爱或放任不管 ,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任性的
性格,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惩罚严厉或不一致
家长对幼儿惩罚过于严厉或标准不 一致,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和攻 击性倾向。
缺乏正面引导
家长未能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 教育,使幼儿缺乏正确的行为准则 和社交技能,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幼儿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等不良后果。
矫正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改变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摘要:在每所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里,总会遇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育不当,将会给孩子一生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危害。

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显得无助,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

对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攻击性行为;影响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简单阐述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幼儿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虽然多为工具性攻击,也许对于一些成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也容易被家长忽略,但是不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作用,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确认有攻击性行为,有48%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认有攻击性行为。

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可以这样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受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其中涉及到的都是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人、事、物。

例如,家庭环境影响、同伴关系影响、传媒影响以及幼儿生活大环境的影响等。

而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

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人类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特征。

对于具有同样特征的两名幼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则会发展成不同的幼儿。

因此,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对方的行为表现。

这种行为常常给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带来挑战。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通常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高度冲突、暴力或者忽视儿童需求的现象,儿童攻击行为可能会有所增加。

其次,儿童自身特点如情绪管理困难、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

最后,来自学校、同伴或者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促使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行为表现,相反,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则可能加剧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以下是几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1.积极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塑造儿童行为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亲密的父母-子女关系、日常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建立儿童对他人关怀的意识和理解。

这些正面的亲子关系可以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

2.明确的规范和界限:家长应当为子女设立明确的规范和界限,并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

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明白攻击行为的后果。

3.积极的表达方式:鼓励儿童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有效减少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冲突的倾向。

家长可以倾听并尊重儿童的感受,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地表达。

4.家庭的正向模范:父母的行为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应该展示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遵守道德规范。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并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增进亲子沟通: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冲突的方法。

2.建立家庭规则:制定家庭规则,并确保规则对孩子而言是可行的和理解的。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心理教育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心理教育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心理教育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采取的侵害、攻击他人身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儿童自己造成不良影响,也对他人以及家庭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心理教育。

一、了解攻击行为的成因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儿童个体特点、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

家庭成员需要关注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需求以及引发攻击行为的具体因素。

同时,家庭应与幼儿园、学校等有关方面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和矫治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暴力、攻击性的行为。

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积极、和谐的交流,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和维护。

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三、教育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攻击行为往往源于孩子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

家庭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通过言语、绘画、写作等方式。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感,避免采取攻击性的行为。

四、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家庭中要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使孩子参与其中,提高对规则的认同感。

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有规则的范围内学会自主地做出决策。

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应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冲突。

家长可以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面对各种冲突和挑战。

同时,家庭成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问题,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六、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家庭无法有效地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儿童攻击行为的亲子互动训练

儿童攻击行为的亲子互动训练

儿童攻击行为的亲子互动训练攻击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引导和训练孩子的亲子互动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并提出亲子互动训练的方法,旨在帮助家长改善儿童攻击行为,促进家庭和谐。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众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情绪失控、模仿他人、追求权力、自卫心理等。

情绪失控是儿童攻击行为最常见的因素,当孩子面临挫折、疲劳、饥饿或不适等情况时,他们常常会通过攻击行为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模仿他人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当孩子身边存在攻击性行为的角色模型时,他们往往会模仿并学习这种行为。

追求权力是一些儿童攻击行为的根本动机,他们通过攻击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此外,有些儿童攻击行为是出于自卫心理,他们会采取攻击性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二、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对策1. 建立积极的情感沟通家长应积极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亲密关系,并通过鼓励和肯定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孩子面临挫折和情绪失控的时候,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困扰,并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使用惩罚和责备的方式。

2. 提供合适的模仿对象和角色模型为了避免孩子模仿攻击行为,家长应尽量让孩子接触积极向上的角色模型,例如教育电视节目、优秀的亲友及社区领袖等,这将对孩子形成正面的影响,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

3. 培养孩子的合理权力感儿童攻击行为中追求权力是一种常见心理动机,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培养合理的权力感。

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可以主导的活动,如家庭任务的分配和参与决策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4. 教授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冲突时,家长应教导孩子学会通过言语和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感受。

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冷静思考和有效沟通,以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外国语学校示范幼儿园唐燕史红英案例1:(晨间活动时间)“我是奥特曼,我的宝剑最厉害。

”只见沈灏挥舞着用积木搭成的“宝剑”跑向刘炎,刘炎没理他,沈灏便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包桐拿着搭好的“大炮”挤了过来,“我是奥特曼,我的大炮最利害。

”“我是艾迪·奥特曼,我要打败你。

”沈灏边说边举起“宝剑”刺向包桐,包桐也立即举起“大炮”进行反击。

刚开始,两人只是“武器”上的交锋,但很快便拳脚相向,扭打到一块了……案例2:(下午入园)“哇……”教室里突然传来瞿琦的哭声,我把她拉到身边:“怎么了?”“是陶熠打我的。

”瞿琦说,我向陶熠了解情况,陶熠看着我不作声,但她脸上的抓痕引起了我的注意,再三询问,两人说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原来这两人为水彩笔发生了争吵,瞿琦抢不过,便动手抓了陶熠的脸,陶熠立即还击,推倒了瞿琦……案例3:(户外活动)“老师,沈灏咬唐原了。

”可不是,唐原正哭得伤心呢,我卷起唐原的袖子,只见手臂上两排齿印清晰可见。

“你为什么咬他”,我责问沈灏,“他拉我衣服,我没碰他,”沈灏辨解道,我又问唐原是什么情况,唐原说:“他(沈灏)欺侮小朋友,我才拉他的,他就咬我了。

”上述现象,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常常发生,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前期幼儿的攻击行为大多属于直接的身体伤害。

从攻击性行为性质来看,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类:游戏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前者多为孩子之间在游戏中的玩闹、嬉戏。

如案例1中沈灏与包桐模仿奥特曼的打斗行为。

后者则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伤害对方的行为。

如:案例2中的抓伤行为及推人行为,案例3中的咬人行为,而由于幼儿的辨别能力及控制能力较弱,游戏性攻击往往也会上升为敌意性攻击。

如案例1中沈灏与包桐由模仿“比武”发展到拳打脚踢。

这些攻击性行为不管起因如何,都会给当事双方带来身心的伤害,也给养成团结、友好、协作的班集体带来困难,更给我们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
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

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

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有害的攻击性。

一、什么是攻击性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
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

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

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

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

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

原因是年长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

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

二年级儿童判
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

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

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

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

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三、家庭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规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

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

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quot;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2.孩子也会影响父母
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
方式,而是儿童自己气质的冲动性(高活动性、冲动性的儿童易成为高攻击性儿童)。

从事这项研究的奥尔维斯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会使母亲精疲力尽,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她无法容忍而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3.对孩子缺少监控的家长
家长对儿童攻击性的另一间接影响是通过对儿童游戏、行为、朋友选择等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的。

研究发现,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和过失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对青少年犯的家长的调查发现,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

4.容易滋生攻击性的家庭模式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

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


后把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规模和经济地位、但没有问题的儿童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

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

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用哭叫、打闹和谩骂来还击。

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还发现,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极少用鼓励等积极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而只会选择高压性的策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高压环境出来的孩子对惩罚极其抵制。

他们用相应的强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复家长要制止的行为。

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关注。

相反,在非高压家庭中的孩子平时就经常得到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来得到关注。

这种家庭的家长用惩罚方式教育孩子时也更为有效,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对抗的处境。

由此可见,对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有敌意的家庭环境──攻击性的滋生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