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民俗彩灯艺术的历史与兴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民俗彩灯艺术的历史与兴盛

1.自贡民俗彩灯的起源

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作为因盐而兴的一个经济中心,其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随之而来的。自贡灯会的起源系来自四川的政治文化中心成都,并汇集自贡周边城市泸州,井研的灯会习俗,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川省会成都自唐代时期就有元宵佳节观灯这一说法。《岁华记丽谱》就记载了唐玄宗曾于元宵佳节在成都街市观灯。《蜀故》记载:“蜀王孟昶时的四十年中,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后增为五夜,南宋时增为六夜,明朝更增为十夜。

成都灯会以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和大慈寺的水灯最为有名,并以龙灯,狮灯,车灯等逛游街市。《华阳县志》记载:“正月九日,俗谓之上九,是夕始放灯,曰出灯。有狮,龙,走马,鳌山,采莲船诸名。十五日谓之元宵,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中写到:“成都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他可知其费矣。”可见成都当时灯会的兴盛程度。

川南的井研县,“正月初九开始出龙灯、狮灯、牛灯、花灯,日夜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有各种灯和平台、高装、地会等旅行,入夜烧花,鸣放各种烟花,闹至天明始散。称‘闹元宵’。元宵一过,欢度新春的活动就告结束。”

江阳县,今泸县县城,地跨长江,水利交通便利,也是四川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和《泸县新正之风俗》记载:“旧历正月初九至月望,此数日晚间,七门五保,竞赛龙灯。其沿行时,前有高照一对,次则纸灯一盏,上书‘庆贺上元’四字。后随无数纸灯,所谓‘云里福灯’、‘斗风车灯’、‘鱼兵灯’、‘虾将灯’等等,名目繁多,不可胜举。复有火弹、灯球,光怪陆离。其最妙者,有两种:一为水棒蛇灯,灯中燃油纸条,二人肩之游行,忽往忽来,灵活异常;一为龟丞相,扮龟丞相者,首冠纸制之丞相相帽,背负筲箕,上画八封,手持木瓢,瓢中燃油,腰挂口袋,袋装松香末,时散松香于瓢上,烟火闪动,眩人眼目。此后继以龙灯,龙或纸扎者,或纱糊者,灯中亦燃油纸条,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大呼曰:‘拿花筒大炮来!’好事者于龙灯过处,出花筒、火炮、黄烟、地耗子、滴滴金、地花等等,向龙灯燃放。观者填街塞巷,锣鼓喧闹,火星乱落。”

成都的灯会在唐代已初具规模,而当时作为盐业兴起,经济相对发达的自贡

地区必然受到辐射效应。再加上周边地区的影响,自贡民俗彩灯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色,成为川南一绝。

自贡灯会在唐代时期就开始逐步形成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每年元宵节前就开始张灯结彩,直到元宵节结束,历时几天到十几天不等。据《荣县志》载:“是皆承平嬉戏”,“洹索诸技,唐宋具祥焉。”陆游在《沁园春》里写道:“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当时,在新年里燃灯并表演杂技等节目,已经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俗。

明清时期的自贡灯会已基本成型,逐步衍生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传承路线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深得人们的喜爱。《荣县志》记载:“新年灯火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楼,临春组合,彩筏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一欣然京沪所不见也。”“正月入日后,个祠庙皆燃火树,隔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可见这一时期自贡灯会的场景之宏大壮观。

2.明清时期自贡民俗彩灯的特色

明清时期的自贡灯会逐步发展为各种灯节,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极具个性特色。清代自贡举办的最大的一次“瞒天过海”是在光绪驾崩那年。在“瞒天过海”的支架上,布满了瓜果,藤蔓。布幔下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的形制既有简单的四方灯、六方灯、宫灯、花灯,又有造型别致的兔子灯,龙蛇灯,螃蟹灯,白菜灯,棉花灯。人们穿行其街道间,抬头只见灯光不见天,就叫做“瞒天过海”。漂河灯也叫放河灯,通常在农历七月中旬举行。自贡地区有一句口头禅就:“七月半,鬼乱窜。”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开始,就要举办盂兰会,历时五至九天。在此期间的晚上,老百姓都要在外面去烧纸,祈求鬼魂不要作怪,殃及自己,并选择一天到河边或池塘边诵经祈祷,并将彩灯放在水面任其随波逐流。另外,富贵人家里有丧事也会放河灯。

“在盂兰会期间还有‘放焰口’的习俗,俗称“放烟火架”。其形状一般为各式各样的‘伞’,‘伞’中结彩灯盘烟花,晚间张放。放时烟火引线导致彩灯逐层降落旋转燃放,彩色花炮响声震耳,遥射四方,让人眼花缭乱。”

每年正月初七开始,自贡地区的个祠庙都要立灯竿,挂红灯,举行祭祀活动,称为天灯会。其中,以夏洞寺、天池寺、观音岩、火神庙最具代表性。这些大型寺庙庙内均张灯结彩,庙前竖立灯竿,燃灯33到36盏,其余小庙则点“九皇灯”,即在灯竿两边各挂9盏灯。燃灯时间三天到一月不等,视捐香火人的多少而定。“天灯会的高潮是在元月十五日元宵夜。入夜除燃灯与高矗的灯竿,庙前庙内灯笼高挂外,还要燃放鞭炮、焰火,耍龙灯、狮灯,各种杂耍。牛儿灯、车车灯的表演常常要通宵达旦。”

自贡“天灯会”的遗址很多,其中很多地方以灯竿命名。自贡自流井区的“灯竿坝”保留至今,当时是较多商富居住的地区,捐油立杆的人众多,甚是繁华。现在是自贡市中区最大的农贸市场所在地。

五皇灯会是天灯会的延续,传说今自贡市贡井地区有一个山洞名为“五皇洞”,住着五位侠士,劫富济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侠士,修了庙宇供奉为“

五皇”。每年天灯会立灯竿挂红灯开始到元宵节期间,祭祀活动达到高潮。入夜施放烟火,鸣放鞭炮,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近年已发现清代乾隆年间的五皇洞寺庙石碑,碑正面刻有“五皇灯会”,背面刻“天灯碑”字样,并有当时捐献举办灯会的盐号和个人姓名。

民国时期的自贡灯会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由于抗战及军阀混乱,民国时期所举办的大型灯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在整个历史时期的自贡灯会发展史上属于低迷时期。民国时期的自贡灯会出现了一些演变,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型的灯会由以往的传统节日举行转变为了在特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日期举行。在 1916年为黄兴,蔡锷逝世举行了一次“瞒天过海”灯会。灯展跨越时间长,规模大,彩灯数目不仅增多,晚间还燃放烟花爆竹,舞龙灯,舞狮灯,游人甚多。这次灯会不仅悼念黄兴和蔡锷二位将军的伟大功绩,还为了庆贺封建王朝的覆灭,展现了人们期望美好未来的愿望。

这一时期,提灯会兴起,一批新的灯品也相继出现。提灯会游街队伍多以自贡地区盐业大家族及他们的雇佣职工为主。提灯会具有一定的商业广告色彩,这一时期,灯会已开始引入了商业文化进来,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形式了。1945年抗战胜利,社会各界纷纷组织提灯会以庆祝胜利,并配合狮灯龙灯表演,热闹非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