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

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

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

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如果特定的对象和一定的评价相联系,那么激活该对象就会导致活动水平在概念网络上进行扩散,使得有关的评价信息容易被激活,因此就比较容易产生相应的评价倾向,这种现象称作态度的自动激活[2]。内隐联想测验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并按键反应,反应时则被自动地记录下来。目标词(如白人、黑人)和属性词(如聪明、愚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如白人―聪明,黑人―愚蠢)和不相容(如白人―愚蠢,黑人―聪明)。所谓相容,指两者之间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曰对被试而言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此时的辨别

归类在快速反应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两者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加工,相对较难,因此反应时较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就是内隐态度的指标[1]。

3.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施测程序

内隐联想测验一般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屏幕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我们以内隐自尊实验为例,介绍内隐联想测验的施测程序[1]。实验一般分为5个部分。

第一步,要求对属性词尽快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积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消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第二步,要求被试对目标词样例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自我”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第三步,称为相容任务,把属于“自我”和“积极”的样例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和“消极”的样例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如“E”键)。

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自我”类和“非我”类刺激的

标签呈现位置互换,同时相应的反应键也互换,其他不变,其目的是在自我词和反应键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作为第五步的练习。

第五步,称为不相容任务,即把属于“非我”和“积极”的样例归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自我”和“消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内隐联想测验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按照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提出的计分方法,先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000ms的以3000记,错误率超过25%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与不相容组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就是我们欲测的内隐态度的指标。

4.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信、效度

4.1 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

众多的研究均发现IAT的a系数较高,在0.77―0.95之间。但研究者应该谨慎对待这类数据,因为a系数高不能完全确保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尤其是当测验某一维度的项目过多时(在IAT 关键任务中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往往在20次以上)[3]。

作为以“测量内隐认知层面个体差异”为目的的一种工具,IAT的重测信度显得尤为重要。

Greenwald&Faraham(2000)对内隐自尊的IAT测量,重测信度为r=0.52。其他研究者发现的与这个数值相差不大。总体

上看,IAT得重测信度在0.6左右。相对于外显的测量来说,IAT 的重测信度使较低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内隐测验来说,内隐联想测验的重测信度是高的,评价性启动任务所得到的稳定性更低[4]。

4.2 内隐联想测验的效度

Cunningham,Preacher&Banaj(2003)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相容效度进行了研究,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与情感启动方法,对被试进行了4次内隐种族态度测量。通过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IAT效应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r=0.55的相关,两个因素负载在一个共同的上级因素上[5]。

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实证效度,Teacheman等研究发现,用IAT 对蜘蛛恐惧症和蛇类恐惧症两类被试的准确区分率达到92;Nosek等报告了个体的学科内隐态度和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能较好预测其SAT数学成绩;Asendorpf在两个实验中,分别利用与陌生高吸引力异性互动和创设模拟应聘害羞情境,记录被试的自发行为和控制行为,发现IAT获得的内隐羞怯特质可以预测自发行为,但外显报告只与控制行为有显著相关。在Egloff与Schmukle的研究中,利用IAT获得了被试的内隐焦虑特质,并考察了在压力演讲中被试表现出来的焦虑行为,发现两者有可靠相关,而被试的自我报告却无法准确地预测其外显行为表现[3]。

从上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IAT作为用来测量内隐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