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祖庙
作者:陆琦
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5期
陆琦
LU Qi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此后历代屡次重建改建扩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事修建后更为瑰丽壮观。祖庙属道教
神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据方志记载,该庙“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庙门一对联云:“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可见其显赫
一时的重要地位。该庙气魄宏大,殿阁巍峨,楼亭叠翠,通透玲珑,独具岭南传统建筑的神韵,是研究岭南建筑的珍贵的历史遗产。
佛山祖庙的主体建筑沿南北纵轴线排列,由南至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
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以锦香池为中心,池南为戏台娱乐建筑,池北为祭祀殿
堂建筑,主要入口设在以锦香池为前导空间的庭院两侧,不同于一般寺观祠祀建筑布局。整体
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建筑面积3 600 m2。
万福台为戏台,是省内仅存不多的完好的古戏台之一,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初名华丰台。歇山卷棚顶,台高2.1 m,面阔三间12.7 m,进深11.8 m,以金漆木雕大屏风分隔
前后,雕刻内容有八仙故事、三星拱照、降龙伏虎、大宴铜雀台等。屏风隔板有四个门,分别
供演员及工作人员出入。前台演戏,后台化妆。前台三面敞开,演戏在明间,奏乐在次间。东
西两侧是两层的回廊,卷棚顶,为观众雅座。观演广场两侧回廊雅座之前植有高大的乔木树,
起着遮阳的作用。禅城是粤剧的发祥地,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
灵应牌坊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设计考究,结构精密,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
石牌坊。其形式为12 柱3 间4 楼,通高11.4 m,面阔9.2 m。心间为阙道,次间用高石台基。正面顶层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层横书“圣域”“灵应”,背面顶层匾额书“谕祭”。朱红的木斗栱映衬着贴金大字,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
所以牌坊施工构建讲究,牌坊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东西长20 余米,南北宽11 m,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 年),原为土池。清雍正年间重砌石池,保留了部分明代的雕件。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池中
两侧筑有花坛,但栽植的是乔木,呈对植形式。
庙门建于明景泰初年,面阔九间31.7 m,硬山顶。东西连接崇正社学和流芳祠形成门庑式
建筑。中间辟三间石券拱门,门扇为镂空木雕,屋脊是高1.5 m,长30 多米的人物( 石湾琉璃人物) 陶塑,脊中置一对高大的铜质鳌鱼争珠。红墙有十六根白石檐柱,四根木柱,石砌台基
高1.2 m,台阶通宽15 m。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面阔三间13.3 m,进深三间15.9 m。歇山屋顶,清光
绪年间重修时曾加添人物瓦脊,檐下为如意斗栱。地面以尺寸不一的长方形花岗石铺砌,接缝
密致,传说缝隙灌铅填塞。
神庙中主体建筑的檐柱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栱梁架多样,以正殿最典型。正殿建于明洪武
五年(1372 年),为庙中最早、最重要的建筑。外观雄伟稳健,屋面梁架举折平缓,保留宋代建筑特点,大量使用斗栱,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栱实例。正殿面宽三间 14.3 m,
进深三间15.8 m。歇山顶,清光绪重修殿脊泥塑和陶塑,脊中宝珠高耸,凤凰、鳌龟双双对立,走兽力神、人物故事、花木藤蔓,斑斓璀璨。正殿三面围墙不设窗,使殿内显得阴暗神秘。殿
中还保存着铸于明代的2.5 吨重的北帝铜像和大型的铜铁铸件文物。殿前同样设有敬香祭拜的
拜亭。拜亭前的小院栽有古木一株。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69年),两层镬耳歇山顶楼阁。1975年维修,将木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院落干净利落,无直接植物栽植,用盆景绿化小院。
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
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
门瓦脊。全长32.02 m。正反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
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
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制造工艺之精良。灰塑又
叫灰批,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祖庙中,这种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如祖庙两旁门、额
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祝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
此外,还有“八仙”“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砖雕、石雕艺
术也是民间工艺之一。祖庙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
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
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制作工艺令
人惊叹。
佛山祖庙公园内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升平人瑞”牌坊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后
迁至祖庙公园现址。牌坊为清初庠生梁持璞建。《清乾通典》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明文颁布:“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107 岁,
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该坊为4柱3 间3 楼石牌坊,通面宽4.05 m,歇山顶。牌坊石材
采用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檐下有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栱,额枋、柁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
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各种龙凤、雀鸟、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因旧龙凤石
板已失,遂将题额正、反面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
“褒宠”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凤板刻有“褒宠”二字得名。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后搬迁重建
于祖庙公园。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皇帝旨
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故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该牌坊4 柱3 间3楼式架构,庑殿顶,通面宽达7.15 m,形制高大挺拔、宏伟壮观。其
建筑采用砖石混合结构,以灰沉积岩为梁柱,以砖雕为各楼的主要构件,由于各楼体量颇大,
牌坊重心较高,全凭梁柱斗栱支撑和承重,梁柱构筑采用传统榫卯连结工艺。建筑构件的制作
相当考究,所有砖石材料均经精雕细刻,除抱鼓石和大、小额枋上雕刻有“龙凤祥云”及“鱼
跃龙门”等图案纹饰,以及梁焯生前坐衙视事情景的浮雕外,正、次楼上的斗栱以及各栱之间
的装饰构件均以精美的砖雕组成,既有由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及仙佛罗汉等人物
的浮雕,又有镂空透雕着“鱼跃龙门”“宝鸭穿莲”以及云龙、麒麟、牡丹萱草、宝鼎宝剑等
多种图案纹样的单块砖雕。
佛山文庙也在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未宣统三年(1901 年)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并无依照传统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占地2 000m2。现文庙仅孔圣殿保存尚好,余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