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中的汉英翻译浅析
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中的汉英翻译浅析作者:王雪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本文为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科技局研究项目《打造“五型城区”目标下未央区旅宣翻译中文化特质的凸显策略研究》(201303)【摘要】本文以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文本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实例描述及比较分析,从多因素视角对目前旅宣翻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述评,重点研究如何规范旅宣翻译,同时更好地凸显西安旅游资源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以期为古都西安语言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旅宣翻译;英文译文;文化特质一、引言2013年对于西安市未央区来说,既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又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关键时期。
是汉长安城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关键时期,要提升未央区旅游形象,就必须重视未央区旅游景点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问题。
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未央区也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今后往来于西安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会经常举行国际性会议。
西安景点标牌上的英文翻译如果不准确一定会闹笑话。
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是传递某种文化传统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任何一个博物馆展览中,文物的选择定位和解释对有效的文化传递都有重要的意义。
精当得体的考古词汇翻译对中国文化文明传播能够做出重要贡献,准确、规范的跨文化翻译对塑造国际化都市形象意义不可小觑。
“旅宣翻译”在本文中特指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旅宣材料基本包括景区公示语、景点宣传材料以及相关旅游职能部门的对外宣传材料。
“旅宣翻译”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广泛,是旅游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全球化、国际化进一步深化,针对旅宣翻译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及翻译层面,而有必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考虑。
因此本文重点考察旅宣翻译中的文化特质及应对策略。
二、我国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2009-2012年这四年。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及解决策略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4期总第630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及解决策略摘 要:景区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等功能。
本文经过收集整理,对景区现行英文公示语的译文错误进行分类;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各种类型错误,主要表现为拼写不规范、不合语法、用词不当、生硬翻译等方面;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应提高译者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质,对译者和译介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进一步改善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应对策略作者简介:秦晓梅(1972.01-),女,甘肃酒泉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教学。
景区公示语翻译是外国游客与旅游景区产生联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其翻译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国际性旅游经济、旅游业发展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因而,应注重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标准化,使之变成经济发展和沟通交流服务项目的“个人名片”和“对话框”。
一、生态翻译学的含义生物学与翻译学相结合,根据生物学角度对翻译社会实践层面进行了综合性思考,具备学科交叉特性,思想体系比较健全,涵盖面广,为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胡庚申教授200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学专题讲座上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里的翻译,既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也强调了“译者融入选择”,将翻译主题活动列入了更宽阔的世界。
简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语言环境,并且涵盖了交际、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原语世界和译语世界。
后面一种认为译者在翻译情况下,关心语言表达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中间的多维度选择性融入和适应能力选择。
仅有在保证原语和译文翻译语言表达中间平衡的同时,关心译文翻译的情境效用和交际用意的完成,才可以造成高质量的翻译。
二、公示语的含义公示语是一种较为与众不同的文本,是社会发展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普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65
摘 要 随着跨文化交流日渐深入,我国电影业蓬勃发展, 字幕翻译在对外影视文化传播过程中日益重要。受字幕翻 译所限,文化缺省不可避免。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 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化缺省现象,从“文化维” 视角,采用直译、释义、减译、套译等方法对字幕翻译的文化 缺省进行补偿,助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翻译方法 Cultural Default and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Masters in the Forbid⁃ 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 WEN Huimin,WAN Tao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subtitl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film culture dissemination. Limited by subtitle translation, cul‐ tural default is inevitable. Taking eco-translatology as the the‐ 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efault phe‐ nomenon of the documentary“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 dimension”, it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subtraction, and set translation to com‐ pensate the cultural default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so as to pro‐ 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subtitle translation; cultural de‐ fault;translation methods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初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初探作者:薛雨张建芳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摘要:公示语翻译是景区的“脸孔”,是传播景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为例,总结其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提出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原则、避免中式英语及提高译者专业素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翻译策略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以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兼容开放著称,堪比世界文化的中心,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明宫更是中心的中心,是唐代长达200年的政令中枢所在地,大唐帝国统治中心和国家权威的象征,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要殿宇包括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于乾宁三年被烧毁。
大明宫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也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龙头项目和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探索[1]。
2005年,国家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10月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古城西安新的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与国际游客。
景区英文旅游公示语作为景区的“脸孔”,无疑影响国际游客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了解及文化的渗透传播。
本文以景区公示语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园区内公示语的使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翻译策略。
1.旅游公示语的翻译公示语是与生产、生活、生态紧密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具有告示、提示、显示、标识、警告等功能。
与标识语、标志语、标示语相比,公示语的应用更广泛,受众包括旅游者、海外游客、驻华外籍人士等,研究内容涉及旅游、食宿、娱乐、购物等领域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2]。
皮德敏认为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有时附有图形符号,以书面形式向公众展示或播报的口头语言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
在公示语的翻译活动中,文本类型是决定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则,语境也是辅助的一项制约原则[3]。
旅游翻译旨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观,使游客产生旅行的欲望,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
陈刚认为旅游翻译是一种具有美感的实用文体翻译,包括一切对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4]。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浅析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浅析
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上不断变化并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对语言交流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在保持翻译完整性的同时达到准确、流畅和地道的要求。
然而,不少人在翻译某些复杂文本时仍然会出现诸如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等现象,这可能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出现一般是由译者的资质不足、缺乏对改言语的熟悉以及其他相关原因所引起的。
如在一段熊猫乐园的宣传语中,原文“近,感受熊猫文化”可以直译为“Get close, feel the panda culture”,但由于文化含义全局会被忽略掉,所以应该采用“Cherish up-close encounters with pandas and explore the culture”以表达出熊猫文化当中的尊崇和好奇心。
此外,译者在进行公示翻译时也应对不同语种之间表达习俗和主观意见的方式有所区分;比如中文“限口令”可译为英文“strictly forbidden”,但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strictly prohibited”,其含义更为严格。
此外,想要避免出现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情况,最好的方式是进行深度调研,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类文本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进而妥善呈现出原文中所包含的内涵。
总之,准确而高效的翻译是每名译者的必备资质,仅凭简单的学习和技术功能毫无疑问是完成不了这样难度很高的事情的。
因此,有效地改进语言翻译技能,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是每位译者所必须努力掌握的能力。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作者:马山虎张玉莉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国家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我国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于我国景区而言,更需要借着这个机遇,更好地吸引外国游客,如何规范景区的英语翻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海龙屯景区翻译的一些译文作为例子,对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类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策略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近期和远期规划,使我国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西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
随着国家长征国家公园的建设和推进,红色旅游变得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红色旅游。
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各个景区必有英汉双语的翻译。
当然,对于这些旅游景区的公示语而言,因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往往出现一些文化传达错误,甚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笑话。
笔者在遵义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的时候,看到了遵义奥林匹克体育场翻译为Zhunyi Olympic Stadium,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经济体及红色革命圣地,把遵义拼写为Zhunyi,着实有失革命圣地的底蕴。
二十世纪伊始,生态翻译学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景区的翻译为例,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对景区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抛砖引玉。
一、生态翻译学的含义生态翻译学是结合生态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并把适者生存理论引入翻译学之中,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契合,逐步衍生出的翻译的新维度。
自1988年皮特·纽马克(P. Newmark)第一次提出翻译生态这个词汇以来,已经有三十余年了。
2001年10月,時任清华大学胡庚申在香港的一次讲座中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观点。
胡庚申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了整体的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作者:刘娟宋晓焕刘晓连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28期摘要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三座公园景区的公示语英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分析公示语英语译文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10.014Abstract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ity propaganda. Based on the eco-translat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stakes of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in three Xi’an Chan-ba gardens in term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given.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tourist attraction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及其生活、生产、生态、生业休憩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2005)。
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城市外宣的重要窗口。
目前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却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城市外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鉴于此,本文首先就西安市公示语的英语翻译研究进行了调查综述,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三处公园景区拍照采集公示语英译照片,依托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这三处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语译文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地区旅游文本英译不足研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地区旅游文本英译不足研究杨文丽导师姓名职称史澎海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提交日期 2018年 3月15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6月1日 学位授予单位 长安大学分类号: H3110710-2015113005Analysis of Inadequacies in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in Xi’an Area under Eco-translatology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 Yang WenliSupervisor: Prof. Shi Penghai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ABSTRACTFor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Xi‟a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to tourists. And tourism texts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tourists to obtain tourist information, which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ourism sector. However,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translation inadequacies in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in Xi‟an area, so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m.Eco-translatology, a domestic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i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 n in 2004. It proposes that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r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to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translator‟s selection within it in order to realize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for better translations, which reach the top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is study takes Eco-translat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dopts qualitative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inadequacies in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in Xi‟an area from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which are identified into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three dimension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possible causes of inadequacies.After the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exist inadequacie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a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each dimen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ssible reasons. Inadequacie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are analyzed from lexical and syntactic aspects. In lexical aspect, inadequacies are ident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misspelling, mis-translation, inappropriate diction and inconsistent versions; in syntactic aspect, inadequacies are classified into grammatical mistakes, loos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Chinglis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adaptive free transla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 inadequacies are analyzed in th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oaded words and quoted Chinese classics. Inadequacies in Chinese cultural-loaded words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Chinese dynasties, Chinese figures, names of Chinese local flavors and other Chinese-specific terms;inadequacies inquoted Chinese classics ar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Chinese poems and Chinese allus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namely, addition, omission, analogy, transliteration plus explana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inadequacies are analyzed on communicative sentenc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nfused sentences and misleading sentences.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i.e. omission plus generalization and creative translation.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ranslators of tourism texts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in Xi‟an area and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Xi‟an.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s of tourism texts, 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摘要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许多游客的必选之地。
西安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1302014年5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
这些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
但由于旅游景点的英语公示语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再加上参差不齐的翻译水平,西安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文翻译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
本文就西安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做了大量调研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和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翻译名称不规范;中国式英语等等。
一、拼写和语法错误东大街某商场的导购牌上写着美容中心 ladie ’s beauty center. lady 的复数所有格形式应该是“ladies ”,属于拼写错误,美容中心西方的标准翻译是“beauty center ”或“beauty salon ”。
另一商场“精品羊毛绒衬衫”的译文是“superior woolen shirt ”,对此很多外国顾客表示“无法理解”。
英语中表示“羊毛绒”的词是cashmere ,意指一种喀什米尔羊的细软羊毛,因此,“羊毛绒衫”改译为cashmere sweaters 或woolen sweaters 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公示语翻译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抄袭”和“模仿”(王银泉,2006)。
因此,可以借用英语中功能相等的习惯表达,将“羊毛绒精品”改译为luxury woolen wear ,这样的翻译符合英美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
否则,误译的公示语翻译不但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反会误导了目的语读者。
二、用词不当在大唐不夜城,它的名字译为“Great Tang All Day Mall ”,翻译的翻译应该是“只在白天营业的商场”。
“All day ”在英文就指白天,和“不夜”没有关系。
这样的翻译只是考虑词汇的字面意义对等,没有注意到“不夜城”的深层表达意义,从而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误解。
生态翻译学关照下的汉语公示语翻译——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为例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Guided by
Eco-translatology
作者: 赵铮
作者机构: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出版物刊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52-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生态翻译学 公示语翻译 翻译生态环境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研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即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公示语具有显示、提示、指示、警告等功能,被誉为“城市的名片”。
本文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资料为研究素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指导公示语英译,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在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下采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公示语译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对外宣传(外宣)工作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汉英翻译作为外宣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生态翻译学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外宣汉英翻译的规律、特点及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包括文本的内外环境、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因素等。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及要求外宣汉英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交际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外宣翻译的目标受众广泛,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读者,因此要求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其次,外宣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外宣翻译还要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国际形象。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一)注重文化因素的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外宣汉英翻译中,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二)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外宣汉英翻译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标受众,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同时,译者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翻译任务。
(三)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外宣汉英翻译要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国际形象。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陕西省是我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陕西省的红色文化,对相关资料进行英文翻译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在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首先,生态翻译学将语言翻译视为信息系统的翻译,多个语言之间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中的语境和信息传递方式。
因此,在翻译陕西省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时,语言翻译不仅需要表达旅游景区的位置、名称等基本信息,还需要将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信息传递给外国游客。
其次,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和接受者的差异性。
在陕西省红色文化旅游英文资料的翻译中,需要了解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程度。
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游客,翻译可以深入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来阐述景区的重要性。
而对于初次了解中国的游客,翻译应该更加简单易懂,通过图片等多种形式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景区。
最后,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对于红色文化景区资料的翻译,需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需求。
例如,在翻译战争遗址景区资料时,需要注重精准性和客观性,尽量避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色彩。
另外,对于自然景观的资料翻译,需要注重环保意识,通过翻译向游客提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游客爱护自然环境。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为红色文化旅游英文资料翻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在翻译中,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在多元化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传递的目标。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作者:杜颖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9期摘要:西安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其翻译研究能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丰富世界文化。
生态翻译学以维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为使命,能够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生态翻译学“多维整合”原则处理源文和译文、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源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和谐与共生。
关键词: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翻译学;多维整合一、引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实践与研究能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相比其保护和传承研究相对匮乏。
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西安地区典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探讨“多维整合”原则在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中的应用,以期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进行优化,提升其英譯质量,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推动西安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升中国文化品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1.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的便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陕北民俗、秦腔戏曲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关注。
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传统的外宣翻译模式往往只注重语言的转换,忽视了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失真。
急需在生态翻译学的视阈下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多维整合策略,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承。
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策略。
通过对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多维整合的策略和方法,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传播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研究旨在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更好展示和传播。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文化遗产翻译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推动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正文2.1 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翻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翻译实践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各种语言和文化。
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生态翻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翻译者需要尊重原文本身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特点,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体现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活动。
通过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到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实践中,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间的更好展示和传播。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的视阈下,通过多维整合的方式来提升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播和展示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挖掘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外宣翻译传达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二是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探讨多维整合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应用,为提升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西安城市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和吸引力,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一、对于学术研究的贡献。
本研究将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实际翻译实践相结合,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的多维整合策略,从而为翻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通过外宣翻译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十四运公示语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十四运公示语英译研究作者:陈柯周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第15期摘要:随着西安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其城市公示语对树立城市良好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以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原则(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来分析西安十四运公示语的英译,以期能更好地传递西安文化,更完美地展示西安形象。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全运会;公示语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2.15.0850 引言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千年古都,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西安旅游和学习。
西安想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在政治经济上加快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十四运的举办就是西安向世界各地人民展现综合实力的好机会,因此十四运公示语的英译对西安的城市形象宣传尤为重要。
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西安十四运的公示语进行分析研究。
1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阐述近些年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米歇尔·克罗尼恩(Cronin)教授在其专著《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的概念。
勒非费尔(Lefefer)与巴斯内特(Basnet)于1900年提出“文化转向问题”,使用“发现树木生存之地”“描述植物生长之状”等生态类比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家的探索行为。
有不少的学者将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运用于文学翻译、旅游景点翻译和公示语翻译实践中。
赵含琪与王占斌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策略研究——以《奇异的插曲》为例”中从生态三维转换角度研究译本《奇异的插曲》,黎晖与高婷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外宣英译现状及提升策略”中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外宣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点。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都的建筑、民间工艺、传统戏曲等。
而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外宣翻译,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与认识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需要“多维整合”,即将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以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在这一研究框架下,我们将探索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策略,旨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效果,推动其传承与保护。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需要注重“生态平衡”。
这意味着在进行翻译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特点,避免对原文化的歪曲与误解。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生态文化的保护,不仅要传递文化信息,还要传递文化的生态价值观,让受众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也懂得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性。
从文化学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需要“文化整合”。
这一理念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相融合,不仅要传递文化信息,还要让受众沉浸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翻译民间故事时,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进行阐释,让受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需要“社会融合”。
这一理念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语境与受众需求,让翻译作品更好地适应受众的审美与心理需求。
也要注意传播渠道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的评估,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有效地传达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
从传播学角度看西安旅游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传播学角度看西安旅游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在旅游推广中,词语的选择和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传递旅游文化信息的基本工具。
西安旅游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有的负载词,这些词语常常难以直接翻译,需要有一定的翻译策略。
一、负载词的定义和作用负载词是指一组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在某些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且难以翻译为其他语言。
在西安旅游文化中,一些具有独特意义的词语,如“古城墙”、“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都属于负载词。
这些负载词对于西安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游客了解和体验西安文化的关键词语,同时也是西安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标志。
二、西安旅游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负载词直接翻译为目标语。
这种翻译策略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能够保持原汁原味。
如果目标语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直接翻译。
例如,“华清池”可以直接翻译为“Huaqing Pool”、“大雁塔”可以直接翻译为“Big Wild Goose Pagoda”。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将负载词的含义通过翻译转化为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保证翻译的流畅度和读者的易理解性。
如果目标语中没有类似的词语,可以采用意译法。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翻译为“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 Huang”,其中“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是通过翻译表达出原文中“兵马俑”的意思。
3. 缩略表达法缩略表达法是指将负载词缩小或压缩为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策略的优点是既简洁又准确,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例如,“古城墙”可以缩略为“Ancient City Wall”、“文艺复兴城墙”可以缩略为“Renaissance City Wall”。
4. 联合翻译法联合翻译法是指将直译法、意译法和缩略表达法结合使用,根据翻译情况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究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策略。
基于官网搜索和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宣介中英文本实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别提出了对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对西安遗址公园英译规范化研究及译文质量提升提供启示。
关键词:西安遗址公园;大明宫;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1 引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迎来了新的旅游发展契机,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
这既为西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又对各类旅游文本的外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高质量的旅游外宣文本不仅能让游客更好地游玩,领略西安深厚的文化,同时还能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多个国家级遗址公园,这是西安旅游的一大亮点。
虽然西安市现有关于遗址公园的文本翻译较为完整,但其还未形成规范体系,个别景点的文本翻译不够严谨和准确,有可能阻碍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
基于此,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对旅游宣介文本英译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
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11)。
译者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与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翻译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活动。
只有能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反之,译文将会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刘艳芳,2009)。
具体来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
3 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探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官网搜索收集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景点介绍的十份中英对照文本,包括:梨园、左银台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飞龙厩、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考古探索中心、含元殿、丹凤门,分析后发现了诸多翻译不足和失误。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支持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翻译策略。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
如要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让译文在新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生存”。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专有名词译法统一、选词恰当和语言规范三个方面来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
3.1.1 专有名词译法要统一根据词汇意义,英语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是指人名、地名、事件、机构等专有名称,它们往往具有统一的英文译法。
在笔者考察的大明宫英文宣介文本中不乏大量专有名词译法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的介绍中,“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前后出现了三种不同译版:The Daming Palace Ruins Museum、The Daming Palace Relics Museum和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
鉴于博物馆门前石碑采用的译版为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建议“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统一采用此英译方法。
类似的实例还有“太液池”的三种不同译法:Taiye Pool、Taiye Pond和离谱的Too much liquid pool。
其中Too much liquid pool这一译法充分体现了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工作态度的欠严谨。
另外,pool和pond两个词的混用也容易给游客造成困惑。
根据英语用语习惯,较小面积的池为Pool,较大面积的池为Lake,潭为Pond(史茹雪,2019)。
太液池面积约为0.173平方公里,属于小面积的池,因此译为Taiye Pool更准确。
3.1.2 选词要恰当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各处景点宣介英译中,笔者发现了大量用词不当的语言维失误。
这种翻译失误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忽视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内涵差异,从而仅机械地翻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
典型案例如左银台门对应的英文为Left silver portal,而后的具体介绍中则将其译为Zuo Yintai Gate和Left Yintai Gate。
除专有名词译法不统一这一问题外,此处还存在选词不恰当的缺陷。
首先,将左银台门译为Left silver portal会让人理解为银质的门,或是银色的门,这与原文意思相悖。
实际上左银台不过是一个名字,所以直接音译为Zuo Yintai更为合适。
其次,关于portal和gate两个单词的选择,因为左银台门是大明宫的东宫门,所以此处的“门”指宫门,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宫门应使用gate,而portal则可表示宫殿等大建筑物的正门,所以左银台门译为Zuo Yintai Gate更加合适。
另一个相似的实例则是紫宸殿的英译,译者在介绍文本中将其译为Zichen temple,实际上紫宸殿并不涉及宗教意义,它是皇帝日常主要办公的内朝正殿,所以应该译为Zichen Hall。
3.1.3 语言要规范笔者在大明宫各处景点的宣介英译中也发现了颇多语言不规范问题,如单词拼写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动词时态错误、句式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
例如,在左银台门的介绍中有一句“由此可见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其对应的英文为“Thus, Zuo Yintai G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urity of Daming Pala ce”。
此处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应是左银台门在古代所起的作用,如今这种保卫功能已不存在,所以此处使用一般现在时“plays”属时态有误,应改为“played”。
另一处语言不规范的实例则是在宣介文本中“穿梭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盛唐皇家宫殿之中。
”一句对应的译文为“Shuttle in between, as if through time and space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royal palace.”这一句的语言错误之多让笔者不禁揣测其可能是工作人员利用机器翻译软件直接得出的译文。
因中文语言特点,原句省略了主语,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未补充主语,导致英语译文的句法错误。
笔者建议将译文修改为“Shuttling among these buildings, you will have 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traveled back to the royal palace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音译加注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遗址公园宣介这类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准确传达原文蕴含的深厚中国特色文化,又要尽可能考虑翻译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选择与适应。
针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机构名称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关键信息表达的文化负载词,建议采用音译加注法,即在保留中文拼音的同时,使用英文加以解释说明(王卉,2012)。
如在梨园的介绍中,译者直接将杨玉环音译为Yang Yuhuan,未加任何解释。
虽然杨玉环作为唐玄宗的宠妃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外国游客对其却知之甚少,简单音译很可能会造成杨玉环身份信息的缺失。
笔者建议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杨玉环译为“Yang Yuhuan (Emperor Xuanzong’s favorite concubine,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如此便兼顾了杨玉环特殊身份信息的传达。
1.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适当删减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旅游宣介翻译是一种更加关注目标受众和信息传达的翻译形式(胡兴文、张健,2013),译者既要传达中文旅游文本的信息,又要满足外籍游客的期待(张志祥,2017)。
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关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之外,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够在译文中实现。
一般来说,中文善用典故以实现旁征博引、意会不言传的表达效果。
但对于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来说,过多的典故和名人轶事可能会显得突兀,甚至令其费解,此时可进行适当的改写或删减。
比如在梨园的介绍中,有一句“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句中出现了四个人名,但知名度均不高,即使中国游客也未必知晓,外国游客并不必了解这些细节信息,所以在英译中完全可以删去,保留前半句突出梨园的成就即可。
4 结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分析发现,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中存在不少翻译失误与不足,这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符。
要想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它还与译文所处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译者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不断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努力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3]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4]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16-19.[5]史茹雪.名胜古迹牌示解说英译原则探究——以大明宫为例[J].海外英语,2019(6):33-35.[6]王卉.西安大唐芙蓉园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作家,2012(10):189-190.[7]张志祥.旅游翻译中的交际规范[J].上海翻译,2017(2):13-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研究”(WL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