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的变化引起疾病.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天气与疾病的关系调研报告》
天气与疾病的关系调研报告
一、摘要
1、天气与疾病的关系及其成因
2、佛山相关此类疾病的情况及预防措施
二、引言
由于人们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后的不适应,可能引发各式各样的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机能对天气与气候的不适应而产生生理性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例如,急剧的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特殊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疾病;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等等,因此,关注天气是人们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的第一步。
三、正文
(一)、天气与疾病的关系及其成因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人们早已观察到疾病与季节和气象的联系,如花粉症、枯草热、流行性感冒等,均与季节有明显相关;天气的变化也常常引起某些疾病的加重。
例如,心肌梗塞的急性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变化、大风等的影响;冷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动脉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多。
又如,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在1~2月份较7~8月份高,这是由于血管弹性、血液粘度、凝血时间和毛细血管脆性等均与气候有关。
高血压、脑溢血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的时日。
肺炎死亡多见于12~3月,当高气压急剧下降、冷锋通过时,肺炎的发作或死亡
数增加。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雷雨、台风、气团交替、冷锋过境、日温差较大有关
气候适应
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可以因锻炼而加强。
适应性依年龄而不同,一岁以下的婴儿以及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差,从10岁以后适应性开始增强,20~40岁适应性最强,4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下降。
人类对气候的适应,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总调整和动员。
首先,新
陈代谢率发生适应于特定气候条件的变化。
如以年平均气温为10℃的条件下热能需要量作为比较的基准,据FAO/WHO的意见,低于此温度每10℃热能需要量增加3%;高于此气温每10℃热能需要量减少5%,这是适应气候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动的一部分。
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都在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化。
如以高原气候的适应为例,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各系统功能的综合性调整过程。
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心跳次数和每搏输出血量都上升,血压有随海拔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肺通气量也加大。
这一适应过程是由机体许多器官和系统参与的。
如所周知,人类许多生理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所谓生物学节律。
这种现象也是长期适应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变化(太阳辐射、日照、气温等)而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这正是适应过程的一种表现。
3、急剧的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
例如,一次强寒潮的到来,温度可急降10C以上,感冒病人就大量增加。
关节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甚至被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兆。
哮喘、心脑血管病也会因天气突然变冷而增加发病率。
4、特殊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疾病。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突破记录的高温,中暑已成为一种更具威胁性的疾病。
5、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震动全球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
空气污染还造成了持续性的影响,它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后的不适应,可能引发疾病。
中暑、冻伤最为明显。
事实上很多疾病的产生和发作都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季节有关的疾病慢性气管炎常发生于深秋和初冬,青光眼多发于冬季;少儿的发热、口渴、多尿常发生在夏季暑天;成人的“功能性低热”多发于5—9月;精神病患者易在春、夏季复发,脑溢血、冠状动脉心脏病等心血管病在冬季发生较多。
另一类是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冷空气过境,关节炎会加重。
哮喘病在每次低气压控制时都有强烈反应,还有心绞痛等也常在冬季低气压过境
的锋面影响时发病。
以上这些随季节和天气变化而使某种疾病增加原因是气象要素温、湿、压、风的日际或月际变化加大的结果。
由于锋面过境使气象要素发生较大变化,会使一些心血管病死亡率增高;高、低压交替的时候往往也会使温、压、风梯度加大,
导致大量体质较弱的人患上感冒。
同时天气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
如好天气使你心旷神怡,坏天气使你沮丧忧郁。
最理想的天气,一般认为平均气温在21—23度略有微风的晴天。
(二)、佛山相关此类疾病的情况及预防措施
佛山处于北纬30度,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夏季多雨。
因为佛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佛山与其他地区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疾病方面。
1、肺结核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结核杆菌在自然条件下有较强的生存力,零度以下可以生存4—5个月,阴湿环境中可以生存5个月以上,佛山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为这种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发病率较高。
预防由于结核病康复期较长,因而多数回家疗养,故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健康教育显得很重要。
因此(1)、应多注意休息、空气、日光和营养四个方面的综合补充;(2)、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被服应经常在阳光下曝晒;(3)、按时服药;(4)、定期门诊复查。
2、流行性感冒此类病也属呼吸系统病,是南方地区梅雨季节
常发病,佛山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为这种病菌的生长提供了
条件,所以发病率较高。
预防(1)、多休息;(2)多喝水;(3)、发病期做好隔离工作预防交叉传染
说明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之后,我们提请朋友们每天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的阴晴冷暖适当的增减衣物,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
第二篇:《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天气的变化引起疾病}.
“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
”
“医学气象成果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未来的医学气象指数预报需要做准做精做深,并且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
”
“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是为了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
“歪风邪气”让疾病肆虐?
气象与人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
早在一二千年前,我国医学典籍《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
古代医学把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如果六气变化急剧,则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
那么风云变化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吗?
“气象条件是各种疾病的诱发要素,并非直接致病因子。
”多年研究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陆晨表示,除了由温度过高引发的中暑、温度过低引发的冻伤之外,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天气变化、气候反常会使人体不能与之适应而产生以气象为诱因的各种疾病。
由于季节交替转换,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等都将发生改变,有时这些改变来得很快,这对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甚至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体与环境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
如果环境中的因素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成为一个致病因子。
陆晨认为,人类疾病中虽然大部分并不是气象要素所引起,但一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可使某些疾病加重或复发。
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在冷锋过境、寒潮、高温热浪等强天气状况下发生,大风天气时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发病率变高等等。
习惯上,我们往往称这些与天气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为“气象病”。
医学气象学初步揭示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便已经开始。
当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 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1956年8月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最早对医疗气象领域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为分散的个人研究,当时还在上海做厂医的医疗气象专家夏廉博编写了《人类生物气象学》,引起较大轰动。
90年代末,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医疗气象不再局限于分散的个体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研究。
“虽然人们对于气象与健康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却十分缓慢,到现在依然处在摸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说道。
对于沿用至今的“医疗气象学”名称,王式功与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朱定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医疗更侧重于治疗技术层面和临床角度,在内涵和广度上并不能全面揭示天气气候变
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气象条件并非都能“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反映在气候养生或诱发疾病方面,确切来讲这门分支学科称为“医学气象学”更为恰当。
那么,医学气象学所研究的气象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朱定真指出,气候变化对于生活在大气圈层的生物影响是必然的。
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和情绪
状态,甚至影响到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里的人和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在容貌、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对人的生理形态的影响,王式功补充道,气象对病理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不同季节下的多发病、疾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特点、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等等。
研究医学气象对老百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
”陆晨表示,一方面,了解到许多诱发疾病的气象环境因素,据此制定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疾病治疗,即“候鸟式的养生”,例如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雨季来临时前往沙漠“沙疗”,哮喘患者可在冬末春初到海滨地带颐养。
{天气的变化引起疾病}.
未病先防医疗气象预报快速发展
近年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
如何适应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心前移?“预防的前提就是要有预报。
”王式功说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了科学预知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医疗气象预报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中叶,国外便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
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按时发布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50多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 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
1988年,“火炉”南京热死411人的数字引起医卫部门和气象部门的重视。
10年后,南京市卫生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了中暑天气条件指数。
当时在南京气象局工作的朱定真便参与了此项业务,他回忆起一则后续报道至今感触良多“自1998年7月8日首次对外发布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对比1998年、1988年两年气象资料,高温程度和时间差不多,但死亡人数相差甚远,1998年因中暑死亡24人,除了生活改善降温设备增多,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和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兰州等也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针对一些与气象条件变化有关的疾病,不定期地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疾病发病的指数或非指数预测,并介绍有关季节性疾病防治的小常识。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介绍,北京已经开发了儿童感冒指数、成人感冒指数、中暑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发热指数、哮喘指数、腹泻指数、花粉浓度监测等医疗气象预报服务。
“现在正值冬季,主要发布感冒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
”
其中,2008年开始在取暖季每天向社会发布的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预报已经发挥了作用。
据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70起,死亡87人;2010年发生60起,死亡74人;2011年发生26起,死亡38人。
近3年“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发布之后,北京地区煤气中毒的事件发生逐年下降,死亡人数也在逐渐减少。
路漫漫医学气象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医学气象领域虽然有各种研究成果和预报产品,但是其内涵却远远没有达到公众所需要的程度。
”对于医学气象学的发展现状,朱定真的说法与王式功和陆晨不谋而合。
他们都认为,医学气象是介于医学和气象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人员需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
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
再者,我国缺乏培养医学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或学科,目前仅兰州大学成立了“气象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中心”,相关的大气科学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等从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医学气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医学气象的本科人才培养仅在酝酿中。
此外,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还存在困难。
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尚有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朱定真还指出,前期我国很多城市推出了疾病类指数预报服务,但往往忽视了这一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某些城市直接引进其他地区的预报方法,没有与当地的实际结合,不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后续的效果评估和修正更是凤毛麟角。
“医学气象成果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未来的医学气象指数预报需要做准做精做深,并且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
”
不过,对于医学气象学的发展前景几位专家依然十分看好。
“我国已经到了促进医学气象学科发展非常好的时期。
”王式功认为,随着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提上日程,解决温饱之后将有更多人关注健康,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国家政策,更要注重科技支撑,通过医疗气象的研究与业务预报的广泛深入开展,可更好地为预防疾病、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间接减轻医疗负担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语
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一些新老传染病不断出现规模不等的暴发或流行,人类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越来越多,而医学气象关于气象与疾病的研究似乎也在预告着“险恶的未来”。
据朱定真介绍,气候无论是变冷还是变暖,只要变化就会带动原有气候带的摆动,长期居住在某一气候带的人群便会有所不适应,进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导致传统的传染病、虫的发生源地改变,传播范围变化,挑战现有的卫生防疫体系。
不过,“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是为了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朱定真表示,人类发展是适者生存的演绎,人体机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只要气候变化的过程足够慢,人类及其后代便可以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篇:《常见疾病与气象条件》
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
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
“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
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
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
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
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
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
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
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
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
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便可以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4.健康咨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知风云变幻对健康大有益处。
交通事故对健康的威胁近年来逐步上升,而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气候也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一旦下雨,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比晴天事故次数增加30%以上,以下中雨(一日降水量10.0至2 4.9毫米)时段发生事故最高,而后才下降。
在上海,气象专家、医学专家联合打造“个性化气象健康咨询”,即气象专家提供天气变化的预测报告,医学专家再根据不同的天气环境,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
常见病与气象条件
季节病
哮喘
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