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d1c6a4f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7.png)
论语中环境影响人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语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同时也需要努力改善环境。
一、环境的影响1.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容易变得麻痹和放松警惕,而在危机环境中则会变得警觉和谨慎。
因此,在平时要多思考、多备而不仅仅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去应对。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事物的爱好或乐趣,环境对于人们形成兴趣的影响也很大。
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乐趣和兴趣的环境时,我们会很快地融入其中,而且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其中。
3. “不学则不知,不问则不言,不思则不得。
”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道理:“不学、不问、不思”,即不去了解、不去思考和质疑,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学习或工作环境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影响到我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效果。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学而时习之”强调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一个有足够时间和资源去习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得到鼓舞和支持的环境中,学习就能变得更轻松、更感到乐趣,更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二、适应环境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自己和环境的了解,了解自己和了解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置条件。
若对于环境的了解不够充分,就会面临困境,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环境和自己,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中,“君子”和“小人”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性。
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才能做到符合环境的要求和期望。
3.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德行;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名声。
”这句话中,“敏于事”和“慎于言”,导致了“德行”和“名声”的提升。
适应环境应该是一个全方面的过程,不仅需要适应环境的学问、做事和言行,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品德和声誉。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140a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0.png)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于环境伦理的探讨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探讨其对环境伦理方面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庸》一书中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这一观点给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是地球共同的居民,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与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一份子。
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环境伦理给予了重要启示。
儒家学者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内在的道德规范,而人应当秉持这种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问题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行为应当尊重自然的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摒弃短视的行为和利益追求,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或污染。
相反,我们应当以天地大义为导向,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爱人”与“爱物”的伦理责任许多儒家经典中都提到了“爱人”与“爱物”的概念。
在环境伦理方面,这些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和他人的态度。
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儒家经典中,“爱人”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关怀。
类比地,我们也应当对自然环境抱有同样的态度。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a297905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0.png)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治理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提供了一些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谐共生等观念可以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一些借鉴。
要倡导儒家的中庸之道,避免极端的开发和保护。
在西北地区,资源稀缺,生态脆弱,不能过度开发和过度保护,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调和,可以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协调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避免极端的开发或保护。
要发扬儒家的仁爱之心,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
在西北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自然环境退化,物种减少。
儒家的仁爱之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要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节奏。
在西北地区,要倡导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调配,推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等,促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二、释家的生态智慧释家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和平衡观念上。
释家倡导放下成见,舍弃贪欲,追求心灵的平静,这种观念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些借鉴。
要倡导释家的放下成见观念,摒弃过度开发和消费的心态。
在西北地区,过度的开发和消费使得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退化。
释家强调放下成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可以引导人们转变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要倡导释家的舍弃贪欲观念,追求简单、节约的生活方式。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3a7fa8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7.png)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
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生态智慧的思考和实践,为人们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上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尤其对于西北地区这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自然环境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启示与指导。
一、儒释道的生态智慧1. 儒家生态智慧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提倡“顺天应人”,认为人类应当在依法、依天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孔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儒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合作共生,以及道德的约束和行为规范上。
释家主张“度化离缘”,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截然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
释家提倡“禅定自然”,认为通过打坐冥想、修行自净,达到超脱人世间烦恼的境界。
释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超然、淡泊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上。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与自然界做斗争,而是通过顺势而为,守中道而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生态智慧体现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崇尚自然界的道德规范上。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可以为西北自然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1.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西北地区开展环境伦理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培育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约资源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加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引导人们保护水、土、气,珍惜自然资源,提倡节约使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9bce2600b4c2e3f572763fc.png)
《论语》中的生态思想作者:孔乙仿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
关键词:论语生态关系仁爱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虽然进行生态研究的起步较晚,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却十分丰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包含着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表现为人与天的关系,《论语》主要从“敬畏天命”“仁爱万物”两方面来处理天人关系。
(一)敬畏天命《论语》中的“天”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万能之天。
如“天生德于予”,赋予了天神秘力量,表现出对“天”的敬畏之情。
还有一种是自然之天,即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 [1]《论语》中有两处出现“天命”,且均指自然规律。
孔子把“畏天命”放在君子“三畏”之首,并提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由此可见其对敬畏自然的重视。
此外《论语》中还提出要遵循时令行事,如“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等,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二)仁爱万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按照对象不同可分为“爱人”和“爱物”两个方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指“爱物”。
一方面通过称赞事物的品德,体现万物与人是平等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
这些都体现了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天赋价值。
[3]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喜爱,表现对万物的尊重。
《论语》中提出了一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山乐水生态伦理情怀,表明了孔子寄情于山水,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4]这种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是人的一種本性,体现出人来自自然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论语》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核心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27a27c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4.png)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其在生态智慧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上。
这种生态智慧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当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出发,探讨其在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中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强调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
儒家强调“天命之谓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可逆天而行,应该尊重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
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一种宇宙法则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释家的生态智慧强调心性的平和与宽容,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生态智慧注重自然的道法自然,主张顺势而为,顺势而生。
这些理念表明了儒释道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孝敬之心,以及对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的追求,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
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儒家主张保护自然资源,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释家的生态智慧也主张本分从命,反对激烈开发和抢夺资源。
道家则主张顺势而为,尽量避免对自然的干扰,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理念体现了儒释道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之心,对西北地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还在实践方法上具有借鉴意义。
儒释道主张慎终追远,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如孔子讲学求谦让、不伤生命,保护自然,重视自然和人文的传承;释家强调佛学的道德观念,提倡利他主义,反对杀生伤害,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性平和与宽容。
这些方法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afeb09b52acfc789ebc977.png)
内在于心而存在 。 _1 1 J
孟子 生活在 一个战 乱的年代 , 侯们 彼此征伐 , 诸 以致 民 不聊 生 , 土地 荒芜 , 生态环 境也 由于征战遭 到破坏 。作为 一 个 提倡 性善论的思想家 , 面对这样 的情形 他肯定会有所 反思 的。故有 了《 孟子 ・ 告子 上》 的记 载 , 孟子 日 :牛 山之木尝 美 “ 矣 。以其 郊于大 国也 , 斧斤伐 之 , 以为美乎 ?是其 日夜之 可 所息 ; 雨露 之所润 , 非无 萌蘖之 生焉 , 牛羊 又从 而牧 之 , 以 是 若彼濯濯也 。这是孟 子生态伦理意识产生 的一个时代背 景 , ” 也是外因 。那么 , 内因又是什 么呢?应当说是 他的性善论 。
孔子对人的教化方 面 , 主要体 现在对人作为道德 主体 的 心理建设 , 他把 “ 看成是最高 的道德修养 , 仁” 道德情操 , 家 儒 思想史 上第一 次将 “ 山” 乐 的生态伦理 要求纳 入“ 的范 畴 仁” 之中, 就是体现在 孔子 的 “ 知者乐 水 , 仁者乐 山” 的命题 中 , 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处 , 者不仅 “ 仁 爱人 ” 而且 热爱大 自然 。孑 , L 子 很重 视 “ ” 把 “ 乐 , 心是 之乐 ” 看成是 人生 的最 高追 求 。但
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5b0e03bb90d6c85ec3ac6a9.png)
ZHU o g- a Sn ・ mio
( . p r n f hlsp y a De at t i o h ,Wu a iest , h n 4 0 7 me o P o h nUnvri Wu a 3 0 2; y b De at n f ieeL n u g i rtr ,Y n h n nvri , . pr me to n s a g ae Lt aue u c e g U iest Ymmh n , h n i 0 4 0 Ch e y e g S a x 4 0 0,C ia hn )
仑 肥 学统 学辛 ( 良 社会科学版)
21 0 0年 3月 第 2 7 第 2
Ju ao Hf n e i(oi c ne) or l f e i i rt Sc l i cs n eU v sy aSe
从《 论语》 孑 子 的环 境 美 思想 看 L
朱 松 苗
(. 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汉 a武 武 4 0 7 ; . 城 学 院 中文 系 , 30 2 b 运 山西 运 城 040 ) 4 0 0
a sh t rn e n e c f h o f c b t e n tee t n a d terao ,fr teL s e gtikn etei ta s e d n eo ec nl t ew e h moi n h e s n om h eh n hn ig c t i o
1 何 为环 境 和 环 境 美
和发展 , 越过 “ 环境 ” 我们 就 会 失去 庇 护 。所 以环 境 自古 以来 就不 是人 的身 外之 物 , 是 人 的安 身 立命 它
所 人 同样环 境 也 创造 “ 环境 ” 一词 始见于 《 史 ・ 阙传 》 环境 筑 堡 之所 , 以马克 思说 “ 创 造 环境 , 元 余 “ 寨 , 精 甲外捍而 耕稼 于 中” , 选 … 当然 此 “ 境 ” 然 人 ” 。 环 显 不是 现代 意义上 的环境 , 但我 们 可 以从 “ 境 ” 环 的本 环境 是 综 合性 的 , 当人 身处 其 中感 到 快乐 的 时 这种环 境就 成为美 的环 境 , 乐 的人与美 的环境 快 义 中回到环境 本 身。“ ” 这 里是 环绕 、 环 在 围绕 的 意 候 , 思 ; 境 , 也 ”。 , 疆 , 也 ” 帅, 以境 在这 里 相得 益彰 融为一 体 , 构成 了环 境美 。那么 , “ 疆 [ “ 界 所 就 什么样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8dc3d3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b.png)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生态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寻求解决方案。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些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当今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出发,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写道:“大哉乎,至于不漏葱葱的"grows thick and long-leaved"乎?”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之情。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依托自然,而不是肆意破坏和剥削。
儒家思想强调“敬天爱人”,通过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倡导严格的道德伦理观念,从而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释家思想则着力强调“空”,提倡“无为而治”、“随顺自然”。
释家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释家思想认为,人应当超脱物欲,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塑造出“清净”的心灵,从而与自然相通、相融。
释家强调内心的平静、宁静,主张“忘我”,放下所有杂念,坦然面对自然,融入自然中去。
这种超然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中所缺乏的,而正是这种放下执念的内心平静,是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缺少的。
道家思想更加突出了与自然相融合的观念,道家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容万物、自成一体的整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阴阳调和”等观念,都是对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充分体现。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守朴求真,主张过简生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包容万物,像大地一样广阔宽容,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从儒释道三家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加强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和谐的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
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观
![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观](https://img.taocdn.com/s3/m/3b9694132cc58bd63086bdd3.png)
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观李一楠(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3)摘要: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基础是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开发那些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并且儒家思想将其上升到了价值道德的高度。
当今的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借鉴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对此有用的精华思想,无疑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环境保护;仁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具有了更高的能力影响自己存在的环境,从环境中获取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改造环境的能力相对于人类以往的历史具有了难于定量的提高。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提高,首先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环境的某些巨大的变化,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甚至是危机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
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古人很早也就已经注意到,并且也有不少的具有至理的慧言。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我国古代一些儒家思想家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
我们对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是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面对着我们日益面临着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借鉴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一、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关于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人们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哲学基础,对此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不同的对于环境的行为。
在把环境,或者是环境中的某一部分,或者自然环境的某一类、某一事物神圣化之后,就必然产生对其的神秘的崇拜,对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采取各种仪式,表示对其的敬畏。
比如一些原始宗教、民族图腾就把自然环境的某一部分神圣化,在印度,牛就是印度教徒心中的圣物,因此,在印度,牛是得到普遍敬畏的一种动物;有民族或部族将狼神圣化,将其看做自己民族的图腾,因此,狼在这些部族民众受到特别的保护与敬畏;也有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部族把大山、大树神圣化的。
儒家经典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d6b14d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0.png)
儒家经典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天人合一在儒家经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行为与决策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大学》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表明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平衡和谐的,人应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二、仁爱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然而,这一概念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讲到了“爱人者,以人换人;爱物者,以物驯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关爱。
人应该以和谐的心态对待自然世界,保护和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三、协调的人地关系儒家经典中的“人地关系”概念也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人应该依照天地之道,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秩序。
《论语》中提到了“治国有常,而利民至大”,这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秩序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就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谦逊与担当儒家经典中强调谦逊与担当的精神,这一精神也能指引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
谦逊意味着不以人类为中心,更加重视自然的存在与价值。
担当则表明人应该对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负责,积极承担起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五、和谐共生的实践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和谐共生观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儒家经典中提到的“有教无类”、“竹溪茅舍”、“终日言志”等等,都给出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和原则。
实践者要通过教育宣传,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同时也要通过个人行为与社会行动,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去。
结语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为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f7b923d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9.png)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生态理念之一。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居焉”之说,表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庸》中也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道,遵循天道,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表明只要人类遵循天道,就能够解决自然界的问题。
天命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命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命,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人感应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仁爱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孝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养生之道,务本之谓也”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论语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
![论语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5913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8.png)
论语论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环境法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一、《论语》中的天人关系观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提到了许多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天与人归”的理论,即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调和统一。
孔子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论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论语》中提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观点。
其中,孔子强调了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例如,在《论语·卫灵公第二》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所以言道者也。
”这句话是对于君子和小人对待资源的态度的对比,表明君子应当以义为先,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论语》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论语》中也存在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例如,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孔子谈到了关于水的问题。
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水资源,但不需要他们了解水资源的背后原理。
四、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在现代社会,恶劣的环境状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借鉴《论语》中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将其应用于环境法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立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规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限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论语》中的思想可以用来启发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让人们更加关注和爱护环境。
再次,要推动环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
![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6876fb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8.png)
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6期㊀ 教育史论收稿日期:2020-08-23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机制研究 社会学的视角 (16C1006)ꎮ作者简介:姜新生ꎬ男ꎬ湖南常德人ꎬ博士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ꎮ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㊁教育基本理论ꎮ杨㊀辉ꎬ女ꎬ湖南津市人ꎬ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ꎮ研究方向:高校管理ꎮ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姜新生1ꎬ杨㊀辉2(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ꎬ湖南长沙㊀410081ꎻ2.湖南广播电视大学ꎬ湖南长沙㊀410081)摘㊀要:孔子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出发ꎬ用 畏 爱 节 乐 (即敬畏㊁关爱㊁节制和亲近)的方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相处中的各种矛盾ꎬ形成了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生态伦理智慧ꎬ也就是 畏天顺天 的生态发展观ꎬ 仁爱万物 的生态道德观ꎬ 取用有节 的生态自然观ꎬ 乐山乐水 的生态情怀观ꎮ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为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ꎬ成了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伦理准则ꎮ孔子«论语»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ꎬ也饱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在从事教育活动时ꎬ要尊重教育规律ꎬ按教育本身的逻辑进行教育ꎻ要有爱心ꎬ将爱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ꎻ要把握教育的度ꎬ注重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ꎮ关键词:孔子ꎻ生态智慧ꎻ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5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6-0007-08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0 06 002EcologicalWisdomandItsEducationalValueinTheAnalectsJIANGXinsheng1ꎬYANGHui2(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sꎬHuna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shaꎬHunanꎬChinaꎬ410081ꎻ2.HunanRadio&TVUniversityꎬChangshaꎬHunanꎬChinaꎬ410081)Abstract:FromtheviewofnaturethatmanisanintegralpartofnatureꎬConfuciusformedanecologicalandethicalwisdomofhowhumanbeingshandl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by fear ꎬ love ꎬ moderation and closeness todealwithvariouscontradictionsbroughtbypeople sgettingalongwithnature.Thewisdomincludestheviewofecologicalde ̄velopmentofstandinginaweofHeavenandresigntofateꎬecologicalethicsof loveallthings ꎬtheviewofecologicalna ̄tureof limitingtheutilizationandexploitation ꎬandtheecologicalfeelingsof lovinghillandwater .Theecologicalethi ̄calwisdomofConfuciusprovidesanewperspectiveforustothink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ꎬandbe ̄comestheethicalcriterionto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NotonlytheecologicalwisdomcontainedinTheAnalectsꎬbutprofoundeducationalthoughts.Whenengagingineducationalactivitiesꎬthelawofeducationshouldbere ̄spectedandthelogicofeducationshouldbefollowed.Belovingandpermeatethewholeeducationalprocesswithloveꎻtocontrolthedegreeofeducationꎬandfocusontheoverallharmoniousdevelopmentofstudentsꎻandteachersshouldcultivatestudents humanisticfeelings.Keywords:Confuciusꎻecologicalwisdomꎻeducationalvalue.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6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教育史论㊀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ꎬ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ꎬ他创造并倡导的 敬天顺天 仁爱万物 取用有节 乐山乐水 生态伦理理念ꎬ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共生共处的和谐境界ꎬ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略ꎮ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ꎬ重温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ꎬ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ꎬ对我们充分认识自然ꎬ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ꎬ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ꎮ孔子«论语»生态智慧中蕴含的教育哲理ꎬ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ꎮ㊀㊀一㊁孔子«论语»中蕴含的生态智慧1. 畏天顺天 的生态发展观孔子 畏天顺天 的生态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他的 敬天 与 顺天 思想中ꎮ首先ꎬ敬天ꎮ«论语»中有关 天 的论述一共出现了17次ꎬ大多数学者都认为ꎬ孔子所指的 天 是 意志之天 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ꎬ是一个决定社会㊁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 [1]ꎬ是万能的主宰者ꎮ如:子曰: 天生德于予ꎬ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 述而»)子畏于匡ꎬ曰: 文王既没ꎬ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ꎬ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ꎻ天之未丧斯文也ꎬ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子罕»)孔子认为ꎬ 天 是人格化的神ꎬ是宇宙秩序的制订者与维护者ꎬ它至高无上ꎬ明鉴万物ꎬ能决定人的生死祸福ꎬ能对人进行赏罚ꎮ在谈及 天 时ꎬ孔子总是怀着尊重的情感㊁虔敬的态度ꎮ孔子认为ꎬ天命不可抗拒ꎬ如果做了违背天地良心的事ꎬ 天 就会抛弃他㊁惩戒他ꎬ如 予所否者ꎬ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雍也»)ꎮ孔子深刻意识到ꎬ 天 除了对人具有惩戒权之外ꎬ也了解并关心人间疾苦ꎮ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身染疾病时ꎬ孔子与普通大众一样常常祈求于天ꎬ希望得到上天的帮助ꎬ如 丘之祷久矣 («论语 述而»)ꎮ除了敬天ꎬ孔子也畏天ꎮ畏是 敬 的极度形态 [2]ꎬ由敬而畏ꎬ则更进一步ꎬ除了恐惧ꎬ还有谦卑的情感ꎮ在«论语 季氏»中ꎬ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㊁畏大人㊁畏圣人之言ꎮ 孔子把 畏天命 放在君子 三畏 的首位ꎬ足以说明他对 天 的敬仰与畏惧ꎮ孔子认为ꎬ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ꎬ能对人采取行动ꎬ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ꎮ因此ꎬ他教育他的弟子及世人要畏天ꎬ否则ꎬ获罪于天ꎬ无所祷也 («论语 八佾»)ꎮ其次ꎬ顺天ꎮ有学者认为ꎬ孔子所言之 天 还含有规律的意思ꎬ 是世界秩序之源 [3]ꎬ打破这种秩序就意味着 欺天 ꎮ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ꎬ百物生焉ꎬ天何言哉? («论语 阳货»)孔子用反问的语气来阐述 天 虽不言不语ꎬ四季照样运行ꎬ万物照样生长的事实ꎬ目的是强调 天 (即规律)的客观属性ꎬ要求人们要顺天应命ꎬ尊重自然规律ꎬ按规律办事ꎮ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ꎬ唯尧则之ꎮ荡荡乎ꎬ民无能名焉ꎮ («论语 泰伯»)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ꎮ («论语 泰伯»)孔子认为ꎬ天是崇高无比的ꎬ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与法则ꎬ因为尧能按天道行事ꎬ所以能取得令人无法用言语来赞美的伟大成就ꎮ孔子通过人们熟知的尧帝来教育其弟子并告诫大家ꎬ只有畏天顺天ꎬ按规律行事ꎬ才能有所作为ꎬ成就事业ꎮ通过孔子 畏天顺天 的生态发展观ꎬ我们可以获取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伦理智慧:首先ꎬ敬畏自然ꎮ敬则尊重ꎬ畏则不可违逆ꎬ因为敬畏ꎬ所以惧怕ꎮ心存敬畏之心ꎬ方能行有所止ꎮ朱熹说: 君子之心ꎬ常存敬畏ꎮ («中庸章句序»)敬畏既是一种态度ꎬ更是一种信念ꎬ有敬畏之心才会 谨小慎微 ꎬ才不敢恣意妄为地破坏自然环境ꎬ才会自觉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ꎮ 自然是生命之母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ꎬ人类必须敬畏自然ꎬ尊重自然ꎬ顺应自然ꎬ保护自然ꎮ [4]167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这些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孔子 畏天顺天 生态自然观的具体体现ꎮ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㊁为所欲为ꎮ对大自然无序开发㊁粗暴掠夺就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ꎬ已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ꎮ恩格斯曾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ꎬ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ꎬ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ꎮ [5]要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 报复 与 伤害 ꎬ就要常怀敬畏之心ꎬ以虔敬的心态对待自然ꎬ做大自然的朋友ꎮ其次ꎬ顺应自然ꎮ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ꎬ人类发展依赖于自然ꎬ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ꎬ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亲密伙伴ꎮ在孔子看来ꎬ对自然规律ꎬ只能遵循顺应ꎬ不可违背与渎犯ꎬ要敬之㊁畏之㊁顺之ꎮ 敬天畏天 是 顺天 的前提和基础ꎬ 顺天 是 敬天畏天 的目的和归宿ꎮ 不以伟. All Rights Reserved.姜新生ꎬ杨㊀辉: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㊀ 教育史论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ꎬ只会带来灾难ꎮ [6]近现代以来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ꎬ人类开始轻视自然㊁藐视自然ꎬ甚至以征服者㊁占有者的姿态对待自然ꎬ为满足自身需求向大自然毫无节制地索取ꎬ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ꎮ大气污染ꎬ淡水资源缺乏ꎬ森林惨遭毁灭ꎬ耕地不断减少ꎬ大批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等ꎬ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产生的严重后果ꎮ 自然不是可供我们任意操纵的处置物 [7]6ꎬ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ꎮ 涸泽而渔 焚林而猎 杀鸡取卵 都是急功近利和为了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惨遭破坏的严峻现实ꎬ人类应该拥有敬畏之心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ꎮ2. 仁爱万物 的生态道德观仁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ꎮ孔子的 仁爱不仅体现在爱同类的 人 上ꎬ也体现在爱非同类的动植物 上ꎬ孔子的仁爱是 爱所有的人和物 [8]ꎮ孔子认为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ꎬ就必须发扬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品格ꎬ并将之向外推衍扩展ꎬ泛爱过渡到自然万物ꎬ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孔子家语五帝德»)ꎮ在孔子看来ꎬ用细目之网捕鱼㊁射杀归巢的宿鸟都是不仁的行为ꎬ因此ꎬ 子钓而不纲ꎬ弋不射宿ꎮ («论语 述而»)而 启蛰不杀ꎬ则顺人道ꎻ方长不折ꎬ则恕仁也 («孔子家语 弟子行»)ꎬ则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仁者情怀ꎮ同时ꎬ孔子认为ꎬ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要合乎 道 和 义 ꎬ滥杀动物是一种 不义 的行为ꎬ这种不义行为不仅会导致鸟兽绝迹ꎬ也会带来云雨不兴的后果ꎮ孔子曰: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ꎬ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ꎬ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ꎮ («史记 孔子世家»)这是告诫我们ꎬ杀死幼兽ꎬ麒麟就不会来到郊野ꎻ竭泽而渔ꎬ破坏了鱼类的生长环境蛟龙自然不会再来光顾ꎬ也就不会调和风雨ꎻ捣毁鸟的巢窠ꎬ打碎鸟蛋ꎬ凤凰就不会飞来栖息ꎮ山林茂密ꎬ旷野葱绿ꎬ鸟兽自然乐于栖息ꎬ才会大量聚集繁衍ꎬ共生同长ꎮ孔子认为ꎬ生物都有灵性ꎬ同类生物间存在着特殊的 语言 ꎬ它们是 心灵 相通的ꎮ麒麟㊁蛟龙㊁凤凰更是同类之中的灵性之物ꎬ是同类中的 智者 ꎬ同类动物受到伤害ꎬ它们很快就会获得相关 信息 而逃离危险之地ꎬ从此不再出现ꎮ先秦儒家思想中ꎬ 仁 的底线是 无伤 ꎬ也就是不侵害ꎬ不干扰ꎬ不毁伤ꎮ因此ꎬ孔子极力倡导 君子讳伤其类 («史记 孔子世家»)ꎮ孔子把对待动物的态度跟自然生态联合起来的道德观念ꎬ闪耀着其对世间万物的终极关怀ꎬ使仁爱突破人类自身向自然界转化ꎬ极富生态与生命意义ꎮ可以说ꎬ孔子不仅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普遍联系ꎬ而且看到了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ꎬ将伦理学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ꎬ并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规范ꎬ体现了他珍惜生命㊁ 仁爱万物 的生态道德理念ꎮ孔子 仁爱万物 的生态道德观念不仅强化了人的道德主体责任ꎬ也流露出其怜爱万物㊁倡导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情怀:首先ꎬ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万物ꎬ做自然环境的积极守护者ꎮ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域ꎬ是人类永远离不开的生命母体ꎬ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栖息之地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ꎬ人类理应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重要责任ꎬ就像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对于我们的滋养一样ꎮ对自然万物ꎬ人类要关心和爱护它ꎬ而不是一味地占有它ꎬ统治它ꎮ恩格斯说: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民族一样ꎬ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ꎮ相反地ꎬ我们连同我们的肉㊁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ꎬ存在于自然界的ꎻ我们对自然统治ꎬ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ꎮ [9]159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ꎬ具有主体地位ꎬ自然则是消极被动的客体ꎬ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而不是自然ꎮ所以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由人来执行ꎮ自然万物都是生命的结晶ꎬ都是自然界的常住 居民 ꎬ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ꎬ都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ꎮ 每一物种的存在ꎬ每一种生命的展现ꎬ都值得尊重和爱护ꎬ绝不应该任意践踏和毁灭ꎮ [10]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ꎬ人类应该积极融入 仁 的情怀ꎬ以平等之心对待自然ꎬ关怀自然ꎬ以 毋我 的情怀包容自然万物ꎬ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接纳自然ꎬ与之和谐相处㊁协同共生ꎮ其次ꎬ人类应该做自然环境的精心管理者ꎮ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ꎬ不仅是自然界的一员ꎬ更是具有道德责任的实践主体ꎬ保护环境是其应然使命与责任担当ꎮ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ꎬ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ꎮ [11]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㊁高度相关的统一体ꎬ人.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6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教育史论类应当热爱大自然ꎬ善待大自然ꎬ以自己的智慧去促进和维护自然的和谐稳定ꎬ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节者ꎮ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造化ꎬ人与万物同根同源ꎬ没有高下之分ꎬ没有尊卑之别ꎮ [12]人源于自然㊁依赖自然ꎬ破坏自然㊁伤害自然万物就是伤害人类自己ꎬ正如伦理学家利奥波德(AldoLeopold)所说: 大自然并非供人类掠夺的财富ꎬ作为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其有存在下去的权利ꎮ [13]如果把自然比做一艘大船ꎬ那么人类与其他生命一样ꎬ都是船上休戚与共的乘客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兴衰息息相关ꎮ只有爱护自然㊁珍惜自然ꎬ使地球上的生物各得其所ꎬ自然界才会出现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ꎮ在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时ꎬ我们只有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ꎬ施 仁爱 于万物ꎬ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ꎬ将爱护自然㊁保护自然上升到全体公民道德要求的层面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下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ꎮ3. 取用有节 的生态自然观孔子一贯反对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ꎬ倡导 取用有节 ꎮ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ꎬ对自然界不可能做到秋毫无犯ꎬ但要求人们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一定要把握好 度 ꎬ不盲目攫取ꎮ对于谷物与瓜果ꎬ他认为应该 不时不食 («论语 乡党»)ꎮ孔子提倡 不时不食 ꎬ就是反对违背时令取物㊁无节制的索取行为ꎬ既体现了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仁本情怀ꎬ也反映了他 取用有节 的生态消费观念ꎮ 断一树ꎬ杀一兽ꎬ不以其时ꎬ非孝也ꎮ («礼记 祭义»)儒家非常看重孝ꎬ把孝作为判断一个人品德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ꎬ主张 弟子入则孝ꎬ出则悌 («论语 学而»)ꎮ孔子将 不以其时 ㊁毁木害兽视为不孝ꎬ可谓对仁推及物无以复加ꎬ足见他对自然生命的重视与尊重ꎮ孔子不但亲自奉行 取用有节 的生态消费主张ꎬ甚至把这一主张上升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具体要求ꎮ他提出了 国君春田不围猎ꎬ大夫不掩群ꎬ士不取鸟卵 («礼记 王制»)的观念ꎮ 春田不围猎 与 不掩群 ꎬ就是要求统治者遵循动物生长的自然规律ꎬ不在春季动物繁育期间无节制地围猎ꎬ不对野兽赶尽杀绝ꎮ 奢则不孙ꎬ俭则固ꎮ与其不孙也ꎬ宁固ꎮ («论语 述而») 礼ꎬ与其奢也ꎬ宁俭ꎻ丧ꎬ与其易也ꎬ宁戚ꎮ («论语 八佾»)ꎮ本来ꎬ孔子重礼㊁尚礼ꎬ不谦逊意味着越礼㊁违礼ꎬ为儒家所不齿ꎬ但在同因节俭带来的寒碜相比ꎬ孔子宁愿违礼而选择过一种俭朴的生活ꎬ足见他对节俭的重视程度ꎮ作为个人美德ꎬ节俭无疑从更广泛意义上包含了对自然资源的爱护和珍惜ꎮ可以说ꎬ孔子 取用有节 的生态伦理思想既体现了其对自然万物的善意关怀ꎬ又展现了他对生态平衡问题的理性论断ꎮ孔子 取用有节 的生态消费观对于我们应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㊁日渐枯竭的自然资源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ꎬ继承孔子 取物有节 的生态消费观念ꎮ任何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ꎮ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ꎬ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ꎬ它由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㊁温度㊁空气㊁水和湿度㊁土壤)㊁生产者(绿色植物)㊁消费者(动物㊁人)㊁分解者(微生物)组成ꎮ这个系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整体关联ꎬ生物与生物㊁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ꎬ共同维护着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ꎮ在一定时期和限度内ꎬ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ꎬ系统内生产者㊁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保持着动态平衡ꎮ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ꎬ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ꎬ该系统就会失去平衡ꎬ失衡后的生态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恢复ꎮ只顾眼前利益ꎬ过度开采㊁违背规律利用自然资源ꎬ超前消费自然资源㊁寅吃卯粮的做法ꎬ都会成为导致环境恶化的 最后一根稻草 ꎮ可以说ꎬ孔子 取用有节 的生态消费观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ꎮ十八大以来ꎬ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其 环境生产力理念 ꎬ把 自然休养 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 生态修复 ꎬ强调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ꎬ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中ꎬ形成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的时代格局ꎬ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㊁地绿㊁水清的生活环境ꎮ其次ꎬ吸取孔子生态消费观中取物勿尽 的生态补偿原则ꎮ孔子取用有节消费观念启发并教育我们ꎬ获取生活所需物质时要有一定的度ꎬ有所取ꎬ有所不取ꎬ要有所保留ꎬ不可尽物而取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ꎬ只有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ꎬ才能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ꎮ对于非再生资源(如煤炭㊁石油等)ꎬ由于人类的使用ꎬ只会逐渐减少ꎬ一旦用完ꎬ就会资源枯竭ꎮ而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ꎬ但如果处置不当ꎬ过度利用ꎬ影响了其生存条件ꎬ也会变成非再生资源ꎮ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ꎬ用之不觉ꎬ失之难存 [14]233ꎬ我们不. All Rights Reserved.姜新生ꎬ杨㊀辉: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㊀ 教育史论能无偿地获取某一自然物ꎬ对自然资源要自觉地进行报答性补偿ꎬ如定期伐木㊁适时植树造林㊁实行休渔期等ꎮ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ꎬ在 人类中心 思想理念指引下ꎬ人类总是以功利的尺度来对待和衡量自己的行为ꎬ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一种征服与被征服㊁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ꎬ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空前提高ꎬ更是加速了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步伐ꎬ许多自然资源已日渐枯竭ꎮ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15]ꎬ环境问题与资源过度开发㊁粗放利用㊁奢侈浪费息息相关ꎮ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ꎬ 宁要绿水青山ꎬ不要金山银山 [14]230ꎮ面对日趋紧张的自然资源ꎬ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ꎬ日益失衡的生态环境ꎬ我们应该以孔子 取用有节 的生态消费观念为指导ꎬ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ꎬ倡导简约适度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ꎬ树立崇尚节俭㊁永续利用的观念ꎬ摒弃过度追求物欲的生活态度ꎮ4. 乐山乐水 的生态情怀观«论语 雍也»中最早记载了孔子 仁者乐山㊁智者乐水 的思想ꎮ孔子说: 知者乐水ꎬ仁者乐山ꎮ知者动ꎬ仁者静ꎮ知者乐ꎬ仁者寿ꎮ («论语 雍也») 知者乐水ꎬ仁者乐山 ꎬ是把自然山水人格化ꎬ以人性感悟自然之性ꎬ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山水结合起来ꎮ在孔子看来ꎬ 智者 和 仁者 都是道德修为极高之人ꎮ孔子高度赞美 仁者 和 智者 ꎬ目的是为了鼓励和教育他的学生及广大民众都来做这种 智者 和 仁者 ꎮ这种 仁者 和 智者 既长寿又快乐ꎬ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ꎮ生态情怀是 人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与自己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大自然所产生的一种普遍情愫 [16]ꎮ山水是自然的构成要素ꎬ是自然生命的象征ꎬ是生命的源泉和栖息地ꎮ亲近山水就是亲近大自然ꎬ回到山水中来就像真正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样ꎮ孔子把大自然作为居所来对待ꎬ由对自然的感悟向对人生的感悟过渡ꎬ由此唤起人的道德意识ꎬ继而扩展为人的道德行为ꎬ可以说是 天人合一 思想的最高体验ꎬ是儒家思想与生态情怀观念的完美结合ꎮ孔子 乐山乐水 的生态情怀观是相当高明而有远见的ꎮ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化ꎬ正是由于人们普遍缺乏 乐山乐水 仁者情怀ꎬ只顾眼前利益ꎬ不管子孙后代发展的结果ꎮ由于人类乱用地球资源ꎬ违背生态道德ꎬ特别是代际生态伦理道德ꎬ虽然经济空前繁荣ꎬGDP迅猛增加ꎬ但也使环境惨遭破坏ꎬ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ꎮ大自然不仅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ꎬ也是人类快乐的源泉ꎬ人类须臾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ꎬ地球上的山山水水都是全人类共享的生态资源ꎬ只有具有 乐山乐水 的人生情怀ꎬ才能使这些生态资源与人类融为一体ꎬ进而得到有效保护ꎮ孔子将 乐山乐水 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君子情怀有机结合起来ꎬ把社会中的伦理思想与大自然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论述ꎬ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ꎮ高山沉稳ꎬ流水灵动ꎬ这既是对自然界仁与智的体悟ꎬ更是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ꎮ雨过天晴ꎬ大自然千姿百态ꎬ令人陶醉ꎮ无声开放的花儿ꎬ才露尖尖角的小荷ꎬ飘浮不定的悠悠白云ꎬ江上之清风ꎬ山间之明月ꎬ这一切都孕育着无限生机ꎬ都是大自然灵动活泼的组成部分ꎬ它们和人类相依并存ꎮ孔子 乐山乐水 的生态情怀观念ꎬ不仅教给人们一种承认事物多样性的世界观ꎬ而且教会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㊁一山一石ꎮ它使人懂得ꎬ自然万物是人类的朋友ꎬ能与人类发生情感上的交流ꎬ人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ꎬ油然而生一种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向往与崇敬ꎮ 生态兴则文明兴ꎬ生态衰则文明衰[17]42ꎬ生态的兴盛与文明是一体的ꎬ生态文明必须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ꎮ保护生态环境ꎬ营造碧水蓝天的绿色家园ꎬ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地球居民面前的紧迫任务ꎮ发源于欧洲的现代工业文明把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推到了极限 [7]7ꎮ随着后工业时代商业竞争所引发的物欲膨胀㊁道德沦丧㊁人文精神蜕化与衰落ꎬ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ꎮ沙尘与雾霾㊁反常的雨雪㊁极端的干旱等现象ꎬ时而出现的瘟疫ꎬ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极端自私行为发出的警告ꎮ 天地者ꎬ生之本也 («荀子 礼论篇»)ꎬ生命起源于自然界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依赖于自然界ꎮ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ꎬ人类理应从孔子 畏天顺天 仁爱万物 取用有节 乐山乐水 ㊁融入自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ꎬ进一步获取丰硕的生态思想养分ꎬ借鉴其尊重自然㊁敬畏自然㊁热爱自然㊁感恩自然㊁保护自然㊁取之有节㊁用之有度的生态伦理理念ꎬ顺应 天行有常 的自然规律ꎬ进一步审视人类自身的活动ꎬ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ꎮ.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6期JiaoYuWenHuaLunTan㊀ 教育史论㊀㊀二㊁孔子«论语»生态智慧的教育价值1.尊重教育规律而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教ꎮ任何事物都有其变化和发展规律ꎬ面对自然界ꎬ孔子顺应自然发展规律ꎬ提出了 畏天顺天 的生态发展观念ꎮ同样ꎬ对待教育ꎬ我们也应该 遵守自然的秩序 [18]27ꎬ 根据儿童的天性㊁年龄㊁能力进行 [18]27ꎮ只有尊重学生的特殊性ꎬ尊重教育规律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ꎮ探讨教育规律ꎬ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追问ꎬ早在两千多年前ꎬ中国的先哲们对教育问题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ꎬ«中庸»开篇即说ꎬ 天命之谓性ꎬ率性之谓道ꎬ修道之谓教 («礼记 中庸»)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依照人的 天命 顺性而教ꎬ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ꎬ找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施以教化ꎮ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㊁从一般到特殊㊁由简单到复杂㊁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ꎬ因此ꎬ教育也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㊁由简单到复杂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级展开ꎬ既不 拔苗助长 ꎬ也不 陵节而施 ꎮ 劈柴不照纹ꎬ累死劈柴人 ꎬ劈柴需遵循木柴的纹理ꎬ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也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ꎬ否则ꎬ就如同不按照木头的纹理去劈柴一样ꎬ必然劳而无功ꎬ或事倍功半ꎬ有时还会适得其反ꎮ尊重学生具有差异性的规律而教ꎮ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 ꎬ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学生间的差异性ꎮ 孔子教人ꎬ各因其才 ꎬ因材施教ꎬ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ꎮ每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ꎬ他可能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ꎬ也可能长成一棵小草ꎬ我们不要奢望小草能长成参天大树ꎮ 尺有所短ꎬ寸有所长 ꎬ大树有大树的作用ꎬ小草有小草的价值ꎬ正是生物的多样性ꎬ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ꎮ教育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㊁湿度㊁养分 这颗种子最后长成大树还是小草ꎬ是由其固有的本性(种子)决定的ꎮ面对个性各异㊁知识基础及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ꎬ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ꎬ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ꎬ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ꎬ成为最好的自己ꎮ在教育过程中ꎬ要求内容一致㊁方法上搞 一刀切 ꎬ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混在一起ꎬ让他们接受同样难度及内容的教育ꎬ都在违背教育规律ꎬ最终必将导致失败ꎮ2.融入爱的情感而教将爱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ꎮ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 教育之没有情感ꎬ没有爱ꎬ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ꎮ没有水ꎬ就不成其为池塘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ꎮ [19]被爱是每个学生内心的渴望与欲求ꎬ当学生的这种心理诉求得到满足后ꎬ就会从内心深处对老师产生依恋感和亲近感ꎬ并将之升华迁移至学习上ꎬ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ꎮ教育过程中ꎬ经常有教师假借 爱 的名义ꎬ用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ꎬ用体罚的方式 规训 学生ꎬ用讽刺挖苦的口吻数落学生ꎮ这种做法连同类之间的 爱 都没有做到ꎬ更不用说达到孔子 仁爱万物 的境界了ꎬ久而久之ꎬ这些学生很可能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ꎬ从厌恶老师到厌恶学习进而厌恶校园生活ꎬ甚至自暴自弃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ꎮ保罗 弗莱雷这样概括教师的工作: 它是这样一种工作ꎬ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ꎬ不仅要爱他人ꎬ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ꎮ没有爱的勇气ꎬ没有不轻言放弃的勇气ꎬ就不可能有教育ꎮ简言之ꎬ没有长期培养的新鲜而深思熟虑的爱ꎬ是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的ꎮ [20]可以说ꎬ教育工作就是爱的工作ꎬ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ꎬ也是教师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真正体现ꎮ给学生无差等的爱ꎮ教育实践告诉我们ꎬ作为教师ꎬ喜爱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容易ꎬ而要喜爱每个学生则不容易做到ꎬ喜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更难ꎮ教育过程中ꎬ相当一部分教师说起所教的优等生来ꎬ总是津津乐道ꎬ如数家珍ꎬ而在对待 差生 特别是 双差生 时ꎬ他们的态度则截然相反ꎬ不是抱怨ꎬ就是不管不问ꎮ强调教师给学生无差等的爱ꎬ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爱学习成绩好㊁身体健康㊁长相漂亮㊁听话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ꎬ还要爱学习成绩差㊁调皮捣蛋㊁学习习惯欠佳㊁家庭贫寒甚至身体有残疾的学生ꎮ孔子的 仁爱 不仅涉及同类的人ꎬ还 泛爱 过渡到万物之间ꎬ这种超出同类㊁泛爱万物的伟大思想与歧视 差生 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ꎮ人生而平等ꎬ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利ꎬ虽然我们老师无法达到孔子 仁爱万物 的高度ꎬ但至少我们要做到一视同仁地爱每个学生ꎬ像父辈㊁兄长一样ꎬ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ꎬ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ꎬ给学生以春天般的温暖ꎮ教育是爱的共鸣ꎬ我们更要借鉴老子 仁厚及于鸟. All Rights Reserved.。
《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与新时代环境育人
![《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与新时代环境育人](https://img.taocdn.com/s3/m/b5328c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8.png)
《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与新时代环境育人作者:王天民张倩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01期摘要: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论语》全面阐释了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深刻论析了人生环境的作用情势。
新时代坚持“两创”指导思想,汲取《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之精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顺承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势,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一定能创新和深化环境育人实践,切实推进和强化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工作。
关键词:《论语》; 人生环境; 新时代; 环境育人DOI:10.15938/ki.iper.2022.01.012中圖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066-06环境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人生环境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良的人生环境则会对个体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因此,引导个体深刻理解人生环境及其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论语》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经典著作,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及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其对人生环境问题的深刻阐释,为我们透彻理解和分析新时代环境育人问题,引导个体顺利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
一、《论语》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论语》作为深蕴人生智慧的经典教育著作,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成长特别是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人生层面、生活情景和问题语境深刻阐释了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
《论语》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三个层面对人生环境构成要素的解析,为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生环境理念提供了清晰思想脉络和重要范畴体系。
1.物质环境《论语》认为,物质因素是人生环境的基本要素,物质环境是人生环境的首要层面,对个体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
《论语》对人生之物质环境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论语》尊重生命和生活事实,承认物质要素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必要性和个人以正当途径获取物质财富的合理性。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ae480c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7.png)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生态智慧是这两个学派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所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这种生态智慧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北地区是中国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主要由戈壁滩、盐碱地和沙漠等自然环境构成。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借鉴儒释道的生态智慧。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界应该和谐共存,相互依存。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儒家还提出了“养生”的理念,强调个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保持和治理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应该注重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提高大家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界的无穷运动和变化,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干扰自然界的运行。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来治理自然环境。
文章开头提到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要治理这样的环境,可以借鉴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要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而是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和研究,找到适合当地环境的治理方式,再逐步扩大范围。
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强调“和谐”的价值观。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建立起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
要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合作,共同参与和推动自然环境治理的工作。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9917c46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c.png)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西北自然环境治理的借鉴
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种哲学
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儒释道的
生态智慧可以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天命。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可以借鉴儒家思想,注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开发与破坏。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提倡人的道德行为
应当符合社会规范与伦理要求。
在西北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可以借鉴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佛教注重慈悲与智慧的培养。
佛教强调“觉悟”与“菩提心”,认为通过智慧与慈悲
可以摆脱人类的痛苦。
在西北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可以借鉴佛教的慈悲智慧,培养人们对
自然的关爱与同情心,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道家注重自然的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的存在,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
的状态,并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
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治理中,可以借鉴道家的观点,
通过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对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儒释道
的观点,可以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道德伦理素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9feffe30740be1e640e9ae4.png)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和“自然”等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又鲜明的自然生态环境理念,在文中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以表达。
一、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之神”的敬畏 ; 二是对“自然之物”的敬畏 ; 三是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自然存在对象的崇拜、虔诚、畏惧等情感和态度。
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主要是针对一些迷信和宗教的神灵崇拜来说的。
它有异于一般的迷信,却不具备成熟宗教的特征,但是在孔子时代类似宗教性的敬畏自然思想依然影响巨大。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敬畏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 八佾》)表现的是祭祀的虔诚 ; 在祭祀的时候则要求人们“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 对子路忠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反之,如果不敬畏天神则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对“自然之物”的敬畏是假借于物来体现的。
这是因为孔子时代的自然多少带着神秘的面纱,《论语》中对于直接的自然敬畏描述比较少,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宗教性的敬畏,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假借于物来实现的。
《乡党》中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古人取出一些饮食来祭祖也一定要像斋戒那样对待。
再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 ; “迅雷风烈,必变”(《乡党》)即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孔子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自然之美的重视。
相对于自然之工具价值注重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之非工具价值则更偏重自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
《论语》智慧:环境选择很重要
![《论语》智慧:环境选择很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b80f153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c.png)
《论语》智慧:环境选择很重要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释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今解: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好的学校让人挤破门楣,而不好的学校则是门可罗雀。
因为再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如果在好的学校里面,他在环境影响下会开始认真读书。
而在不好的学校里面,他会沾染恶习。
所以,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选择好的环境很重要。
孔子对于环境发展的语录研究
![孔子对于环境发展的语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b76e4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0.png)
孔子对于环境发展的语录研究一、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在孔子的思想中,环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孔子对于环境发展的语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二、孔子对于环境保护的语录1.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颜渊》)这句话意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桓魋之躯何足挂齿。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样地,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环境保护中应该尊重并保护每一个物种。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为:“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看重个人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环境问题都源自于人类追求利益而忽略了道义。
因此,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从道义层面去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
3.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这句话意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雍也》)这句话意为:“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心胸狭窄。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
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真正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孔子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语录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为:“不积累小步骤就无法达成大目标。
”孔子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完成。
在可持续发展中,也需要通过逐步改善环境、推进环保事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意为:“只有学习和思考才能避免错误。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避免犯错和走弯路。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和“自然”等
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又鲜明的自然生态环境理
念,在文中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
以表达。
一、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
“自然之神”的敬畏 ; 二是对“自然之物”的敬畏 ; 三是对“自然之
非工具价值”的敬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自然存在对象的
崇拜、虔诚、畏惧等情感和态度。
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主要是针对一些迷信和宗教的神灵崇
拜来说的。
它有异于一般的迷信,却不具备成熟宗教的特征,
但是在孔子时代类似宗教性的敬畏自然思想依然影响巨大。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敬畏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 八佾》)表现的是祭祀的虔诚 ; 在祭祀的时候则要求人们“齐,
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 对子路忠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反之,如果不敬畏天神则会“获罪于天,无所
祷也”(《八佾》)。
对“自然之物”的敬畏是假借于物来体现的。
这是因为孔子时
代的自然多少带着神秘的面纱,《论语》中对于直接的自然敬
畏描述比较少,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宗教性的敬畏,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假借于物来实现的。
《乡党》中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古人取出一些饮食来祭祖也一定要像斋戒那样对待。
再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 ; “迅雷风烈,
必变”(《乡党》)即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孔子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自
然之美的重视。
相对于自然之工具价值注重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之非工具价值则更偏重自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
就有了如此大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雍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子罕》)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对于智者和仁者的欣赏、松柏后凋的感悟、时间流
逝的感叹,都早已超出了工具理性价值的范畴,俨然上升到了非工具价值的高度,让人钦佩、喟叹。
二、孔子顺天、应时、不违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除了敬畏自然,在《论语》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其他生态环境
理念,如从自然之天而行、从自然之时而行、从自然规律而行,
简而言之就是顺天、应时、不违自然。
从自然之天而行是相对于“天命之天”而言的。
何谓“天命
之天”,《论语》中有许多表达天命的句子,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这里的
“天”“命”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宿命的必然。
这与传统的敬畏天神
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着重强调了人的能力,如“不知命,无
以为君子”(《尧曰》)。
那么何谓“自然之天”,这里说的自然之天已然区别于之前的天命之天,已经具有现代自然观的意
味,自然之天在论语中直接提到的较少,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中,四季变幻、万物
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再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
升也”(《子张》)。
从自然之时而行是指物与人都要遵循自然时令行事。
首先是自
然物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世间的一切生物都是要遵循时节捕食、生活、迁徙的。
其次人类也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颜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第一句的回答就是“行夏之时”,表明了孔子主张主动来遵循自然规律。
再次,在生活和人事上也要从自然之时。
如“不时,不食”(《乡党》),这是孔子在生活细节上对于自己的要求,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
从自然规律而行是指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谋
福利,倘若违背自然就会付出代价。
前面所说从自然之天、从自然
之时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
这在《论语》中在描述人事问
题上有所体现,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里仁》)。
在处理人事问题的时候,尽管其本身并
没有针对自然而言,却也传达了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同时
灵活处理问题的先进思想。
这种适时变换的思想是我们遵循自然
规律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这样,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人
类才能适时调整策略来顺应、利用好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孔子爱生和俭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
此外,《论语》中也含有许多爱惜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爱惜自
然资源提倡民众勤俭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爱生和俭用的思想。
爱惜自然生命,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孔子十分爱惜自然生命,在《论语 ?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只钓鱼
而不网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
一种可持续生态理念。
然而孔子的思想由于时代限制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次孔子退朝后,有人告诉他马厩被烧了,他只问了“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篇》)。
马虽然没有人命重要,但毕竟也
是条生命,一般人也该问问马。
最受赞同的是朱子的解说,不是孔
子不爱马,是因为人贵畜贱的观念所致。
爱惜自然资源,提倡民众俭朴生活。
孔子个人十分推崇节俭,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出要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
如“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是执政者治理国家的原则,“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儒家向来是很看重“礼”的,但孔子认为宁愿要俭朴一些也不要
奢侈浪费。
“俭,吾从众。
”(《八佾》)。
“居简而行简,无
乃大简乎”(《雍也》),治国理政,只要严格依礼办事,便可
简约行之,不求全责备。
节约本身没有错,为了节俭,反对骄奢
浪费,宁愿别人说自己固执鄙陋也无妨,故子曰:“奢则不孙,
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对于其他人的浪费
行为,孔子也会提出批评,如“臧文仲居蔡,山节藻■”(《公
冶长》)。
四、《论语》中的环境理念对当今环境教育的启发
环境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论语》中的环境教育与当今环境教育的是有所区别的。
一方面,《论语》中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意识建构,另一方面,论语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里着重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从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建构出发,来提升环境教育对象的内在修
养从而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首先,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环保的行动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区别于以往的世界观,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以
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主体。
人们光有环保意识还不够,最终还是要靠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
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人固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征服自然。
因此,《论语》中祭祀神祗、敬畏神明,虽然在今天来看来有些愚昧,但其中对自然适当的敬畏之心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环境主体的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是增强环境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其一,增强热爱自然的主体意识。
中国地大物博,让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的意
识。
《论语》中孔老夫子对于仁者智者的认识和松柏后凋的自然美
的认识对我们启发深刻。
其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将爱
护环境逐渐内化为一种道德观念,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离开
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
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最后,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环境教育的直接价值目标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一就是学习《论语》中的节约精神,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持生态
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二,要学习论语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讨
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孔子对于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共鸣,唯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这才赞叹道:“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看法,这幅美好的画面就是孔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代表,孔老夫子的环境理念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