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习题

1.课文开头的作用

2.“忘路之远近”一句能否去掉

3.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

何作用?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原文)

5.作者为什么把桃花源的入口写得很小?(山

有小口,中“小口”说明什么?)

6.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有什

么特点?

7.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

写?

8.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9.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

朴的?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11.村中人来此的原因?(原文回答)说明桃花

源人怎样的追求?

12.村中人为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文

回答)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

么?

1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5.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

是什么?

1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

天应当怎么评价?

1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

了哪几件事?

18.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

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

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 (2)诣太守,说如此。

19主旨归纳

词语注释练习

1.缘:

2.逢:

3.鲜美:

4.落英:

5.缤纷:

6.异:

7.欲穷其林:

8.林尽水源:

9.仿佛:

10.才通人:

11.复:

12.豁然开朗:

13.俨然:

14.属:

15.阡陌交通:

16.相闻:

17.悉:

18.外人:

19.黄发垂髫:

20.并:

21.怡然:

22.乃:

23.具:

24.要:

25.闻:

26.咸:

27.问讯:

28.云:

29.妻子:

30.绝境:

31.遂与外人间隔:

32.乃:

33.无论:

34.为具言:

35.叹惋:

36.延:

37.语云:

38.不足:

39.道:

40.既:

41.便扶向路:

42.志:

43.及郡下:

44.诣:

45.遣:

46.欣然:

47.规:

48.未果:

49.寻:

50.遂:

51.问津:

《桃花源记》习题答案

1.课文开头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主人公。

2.“忘路之远近”一句能否去掉

暗示渔人不知走了多远,为下文写后人难以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3.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渔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做了铺垫。也从侧面表现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原文)

夹岸……缤纷

5.作者为什么把桃花源的入口写得很小?(山有小口,中“小口”说明什么?)

“小口”说明桃花源的入口很隐秘,为后文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伤佛"写出了洞口若隐若现的特点,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表明桃花源的幽远和隐蔽,颇具神秘色彩。“小口”为后文渔人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仿佛”一词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

6.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有什么特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的环境,突出其优美、宁静、温馨、祥和的特点。

7.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写?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写: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恰然自乐”)。

8.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张本。

9.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中人来此的原因?(原文回答)说明桃花源人怎样的追求?

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村中人为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文回答)

不复……间隔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旨在说明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15.文末写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神秘难得;引入刘子骥这个真实人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表明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1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原再寻桃花源这几件事。

18.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答案]1.“具言”的内容:(1)现今是何世;(2)自秦以来的朝代更替;(3)现在人的生活状况。

“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人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衬托了现实中世人的不幸。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如此”指课文前面所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人生活的情形、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交谈以及渔人归途中做记号的事等。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则与前文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19主旨归纳

这篇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安定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字词注释答案

[缘]沿着,顺着。

[逢]遇到,碰到。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