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园艺试验统计方法课后答案主编盖钧镒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家蚕遗传育种学

西南大学:家蚕遗传育种学

《家蚕遗传育种学》教案主讲教师:朱勇代方银陈萍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05年6月《家蚕遗传育种学》教案《家蚕遗传育种学》是高等农业学校蚕学专业主要骨干专业课程之一。

大体上分为家蚕遗传学和家蚕育种学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家蚕遗传学是以重要的农业经济昆虫蚕为研究对象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在于阐明家蚕遗传和变异规律,是家蚕育种的理论基础;家蚕育种学是研究家蚕育种理论与技术、家蚕现行品种改良和培育新的家蚕品种的学科。

家蚕遗传育种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家蚕生物学专业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运用能力。

一、教材选用1、主要教材:本课程选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家蚕遗传育种学》为主要教材。

该教材为农业部优秀教材。

2、主要教学参考教材:1、向仲怀主编《中国蚕种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2、冯家新主编《家蚕育种选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3、向仲怀等主编《中国蚕丝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4、向仲怀主编《蚕丝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5、中国蚕业研究所主编《家蚕遗传育种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6、浙农大主编《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827、盖钧镒主编《试验统计方法》农业出版社,2000年3、辅助教材:1、《日蚕杂》、《蚕业科学》等多个著名刊物。

2、《家蚕形态性状——家蚕基因库主要标记性状》电教片。

3、夏秋蚕品种“夏芳×秋白”繁育饲养技术要点录相片。

4、多媒体课件。

二、课程教学安排:1、课堂教学:50学时2、实践教学:①蚕育种实习1周(校内实习基地)②蚕种生产实习8周(校内外实习基地)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了解家蚕遗传育种学的发展概况,识别家蚕丰富的遗传性状,掌握家蚕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对家蚕雌完全连锁遗传的特点及其运用,家蚕连锁群与染色体图,蚕的性决定与性别调控,家蚕染色体及其变异、染色体工程等蚕的经典遗传理论与发展有较好掌握,并对家蚕发生遗传、生化(同工酶)遗传、蚕的分子遗传与遗传工程研究进展有较好的了解;对家蚕茧丝性状、化性、眠性、食性、抗性等重要实用经济性状的遗传与选择技术有较好的掌握;熟悉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近交效应与运用、杂种优势与配合力测定等育种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蚕品种资源及其创新,同时掌握系统分离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转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田试与生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xp最新习题解析实用加强版版

田试与生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xp最新习题解析实用加强版版

μ0 =7.25cm,即新 育苗方法与常规方法所育鱼苗一月 龄体长相同。对HA: μ≠ μ0 ; (2)选取显著水平α = 0.05; (3)检验计算:
(1)假设H0:μ=
(4)推断:u分布中,当α
= 0.05时,u0.05 = 1.96 。实得|u|>1.96 ,P<0.05 ,故 在0.05显著水平上否定H0,接受HA, 认为新育苗方法一月龄体长与常规方 法有显著差异。
(2)λ=np,不出现变异株的概率
e e np P(0) e e 0.01 x! 0!
x
0
例3.9
设u服从正态分布N(0, 1),试求:(1)P(u<1);(2)P(u >1);(3)P(-2.0<u<1.5); (4)P(|u|>2.58)。 解:查附表2,得:
解:已知
变异株的概率 p=0.0045 非变异株的概率 q = 1- p = 1-0.0045 = 0.9955, n = 100 (1)获得2株或2株以上变异株的概率: 获得0株,x=0,P(0)= =0.6370 获得1株,x=1,P(1)=…=0.2879 获得2株或以上,x≥2,P(x≥2)=10.6370-0.2879=0.0751
假设H0:μ1= μ2,即两种饲料饲养 的大白鼠体重没有显著差别。对 HA:μ1≠ μ2 ; (2) 规定显著水平α = 0.05 ; (3) 检验计算:
(1)
(4)推断:接令H0,认为两种饲
料饲养大白鼠的增重量没有显著 差别。
例4.7
两小麦品种千粒重(g)的调查结 果如下: 品种甲:50,47,42,43,39,5l, 43,38,44,37; 品种乙:36,38,37,38,36,39, 37,35,33,37。 试检验两品种的干粒重有无显著差异。 解:此题n1 = n2= 10,经F检验,得知 两品种千粒重的方差有显著的不同。

大豆业遗传领域的拓荒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

大豆业遗传领域的拓荒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

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最近出版, 他参与编撰的 《 田间试验和 统计方法》 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采集1 0 0 5 0 多种大豆 品种
南 京农 业 大学 拥有 全 球 第 三 、 中国第 二 的大 豆 种 质 综 合性 状 数据 库 , 存 1 0 0 保 0 多份 大 豆 品种 , 5 这个 数据 库 的存 在, “ 是 国家大 豆改 良中心 ” 址南农 的重 要原 因。 选 提起 这个 “ 库” 农 大 的师生对 盖钧 镒 的敬 意溢 于言表 。 0 纪8 宝 , 2世 0 年代 , 盖钩 镒 首次 赴豆 生 0 产因胞 囊线 虫病 几乎 陷入 灭顶 之灾 , 中国北 京小 黑豆 的抗 是
少年壮志奉献农 业
盖钧 镒 1 3 年 出生于 江 苏 无 锡市 , 的父母 虽 然 文化 96 他
想 主 义色 彩 的年代 , 盖钧 镒 毫不 犹豫 立下 为农 业奉 献一 生 的
志愿 。
16 年, 3 9 盖钧镒 报 考 大豆 遗 传学 家马育华 的研 究生 , 在
水平 不 高 , 却非 常重 视 对他 们 兄 妹 的教 育 , 小 学 中学 读 的 他
份, 建成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 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
质库 和美 国农业部 的大豆种质 资源 库 。 19 年, 9 8 国家 启动 种子工程 , 南农 大 豆研 究 所 “ 力挫群 雄” 争 得 “ , 国家大 豆 改良中心 项 目” 落户。
6 年 代 初 参加 育成 并 推 广 了南 京农 学 院第 一 批 大豆 新 品 种 0 “ 农 1 3 3 、“ 农1 3 6 等 。 此他 就 将根 深 深 扎 南 — ” 南 — ” 3 3 从 在大 豆遗 传 育种 领域 , 即便在 “ 革” 文 那样 的艰 难 岁月 , 钧 盖

(优选)试验统计方法课后答案

(优选)试验统计方法课后答案
⑸ p(1.61 u 0.42) p(u 0.42) p(u 1.61)
0.3372 0.0537 0.2835
⑹ p(1.61 u 0.42) p(u 0.42) p(u 1.61)
0.6628 0.0537 0.6091
⑺ p( u 1.05) 1[ p(u 1.05) p(u 1.05)]
组 限 组中值(y)
划线计数
次数(ƒ)
24.5 —27.5
26

2
27.5 —30.5
29 ╫╫ ║
7
30.5 —33.5
32
╫╫ ╫╫ ╫╫ ╫╫ ║║
24
33.5 —36.5
35 ╫╫ ╫╫ ╫╫ ╫╫ ╫╫ ╫╫ ╫╫ ╫╫│
41
36.5 —39.5
38
╫╫ ╫╫ ╫╫ ╫╫│
21
39.5 —42.5
S1
y12 (
y1)2 / n1
4014 2002 /10 1.247
n1 1
10 1
CV1
S1 y1
100%
1.247 /
20 100%
6.24%
金皇后:R2 26 15 11 y2 y2 / n2 (16 21 19) /10 20
S2
y22 ( y2 )2 / n2 4104 2002 /10 3.399
158.20
P(5)
C55 0.755 0.250
0.2373
1.0000
94.92
400.00
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
p p 0.75
2 p
pq
/
n
0.75 0.25 /
5
0.0375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纲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教学⽬的使学⽣掌握现代试验统计知识,学会运⽤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现代科学试验研究必不可少的⼯具。

能应⽤⽣物统计学的原理设计试验,并对试验所得的结果进⾏正确的统计和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

学会利⽤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较复杂的统计运算及提⾼运算速率。

⼆、教学内容、教学⽬标及学时分配第⼀章绪论(3学时)本章概述农业科学试验、⽣物统计学发展概况、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法。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科学试验的特点、任务和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功⽤;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法。

1. 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要求:农业科学试验和⽥间试验;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来源;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要求。

2.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来源;试验误差的控制。

3. ⽣物统计学与农业科学试验:部分⽣物统计学基本概念;⽣物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物统计学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作⽤和注意问题。

第⼆章试验设计和实施(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及常⽤的试验设计⽅法。

重点是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法;了解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法;了解试验的实施⽅法。

1. 试验⽅案:试验⽅案的概念和类别;处理效应。

2. 试验设计原则:试验⽅案的设计要点;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3. ⼩区技术:⼩区;区组和⼩区的排列。

4. 常⽤的试验设计:对⽐法设计;间⽐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设计;裂区设计。

5. 试验的实施:试验的计划;试验的准备;播种;试验管理;试验调查记载。

第三章描述性统计(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试验资料初步整理的⽅法;了解制作各种不同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和绘制次数分布图的⽅法;了解常⽤的统计图;掌握平均数、变异数的意义、种类及计算⽅法。

1.统计学的若⼲术语:个体、总体与样本;观察值与变量。

试验统计方法

试验统计方法

造林树种的统计分析摘要:鉴于物种的遗传特性及环境的选择,相同龄级的不同树种在地径、树高等指标上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利用试验统计的方法对田间试验材料进行方差分析、F 测验等处理,即可得出能有效指导农业作业的方针策略。

关键字:方差,F 测验,树种,地径,树高,多重比较,造林物种的形态主要是由于DNA 遗传因子所决定的,不同树种具有其所特有的特征。

与此同时,同一树种的某一性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差别,这是环境与树木相互选择的结果。

“适树适地”要求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这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了选择优良的造林树种,必须进行严格的田间试验,并应用数量化理论、多变量分析及其他数学方法深入探讨现有林中各树种的生长指标(包括其立地指数)与各立地因子之间及各因子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进行预测。

现对田间试验材料进行分析: 1、 地径因子的统计分析现田间试验材料有4个同龄树种,其中以栾树为标准树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其地径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如下。

表1:各树种的地径测量结果(mm ) 树种 区组T t tyⅠ Ⅱ Ⅲ Ⅳ 栾树 3.50 3.22 3.68 3.29 13.69 3.42 喜树 2.48 2.67 2.36 2.34 9.85 2.46 腊梅 2.81 2.98 3.02 2.98 11.79 2.95 小叶栎 2.75 2.68 5.87 3.01 14.31 3.58 T r 11.5411.5514.93 11.62 T=49.64y =3.10ry2.89 2.893.732.90(1)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 ①自由度的分解:总DF T =nk -1=(4×4)-1=15 区组DF R =n -1=4-1=3 品种DF t =k -1=4-1=3误差DF e =(n -1)(k -1)=(4-1)(4-1)=9 ②平方和的分解: 矫正数C =nkT2=4464.492⨯=154.01总SS T =∑nky 12-C =3.52+3.222+…+3.012-C =10.34区组SS R =()∑-nr yy k 12=C kT -∑2r=462.1193.1455.1154.112222+++-C =2.16树种SS t =n ()∑-kt y y 12=C nT -∑2t =431.1479.1185.969.132222+++-C =3.04误差SS e =()∑∑+--nt rkyy yy 121=SS T -SS R -SS t =10.34-2.16-3.04=5.14(2)F 测验将上述计算结果列入表2,算得各变异来源的MS 值。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1
第一类错误是,无效假设是正确的,但试验结果的测定却否定了它。(1.5 分) 第二类错误是,无效假设是错误的,但试验结果的测定却接受了它。(1.5 分) 减少两类错误: (1)为了降低犯两类错误的概率,需采用一个较低的显著水平,如 =0.05;同时适当增加
样本容量,或适当减小总体方差 2 ,或两者兼有之。(3 分)
(2)如果显著水平 已固定下来,则改进试验技术和增加样本容量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第二类 错误的概率。因此,不良的试验设计(如观察值太少等)和粗放的试验技术,是使试验不能获 得正确结论的极重要原因。(3 分)
1. 试验的误差主要由[ D ]引起
A、水平 B、处理
C、唯一差异原则
D、环境变异
2. 方差分析中,常用的变量转换有反正弦转换、[ A ]。
三、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四、是非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 试验误差的存在会夸大或缩小处理的真实效应,甚至还会犯优劣颠倒的错误。(√) 2. 在统计上,如果所有可能样本的某一统计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的相应参数,则该统 计数为总体相应参数的无偏估值。(√) 3. 一个试验是固定模型还是随机模型在进行方差分析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4. 在进行多重比较时,给没有显著差异的处理以不同字母,而给有显著差异的处理 以相同字母。(×) 5. 一个显著的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说明 X 和 Y 的关系必为线性关系。(×)
六、计算题(30 分)
1.有一个完全随机设计的两因素试验(均衡设计方案),A 因素为夜间温度,分高、低温两个水平,
B 因素为光照时数,分 8,12,16 小时 3 水平,每个处理种植 5 盆,以盆为单位测量株高。
(1) 分析试验的变异来源和自由度值;(4 分)

核桃茎段组织培养

核桃茎段组织培养

经济林研究Z OO5 Z3Z):36-38Nonzood Forest Research核桃茎段组织培养张进张燕吴国良余承忠张琰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摘要选用汾阳核桃实生苗和核桃年生树为试材利用正交来对影响核桃茎段组织培养中腋芽分化的种主要激素种类的浓度进行设计试验中发现取材于年生核桃树的外植体茎段和叶片污染褐变现象严重苗分化数以及愈伤组织分化数达不到统计样本要求故试验结果均是以核桃实生苗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得到的诱导芽分化和增殖的培养基均为改良试验结果显示核桃茎段腋芽萌发的最佳激素组合为mg T mg mg关键词核桃茎段组织培养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Tissue Culture with Caulinary Bud in Juglans regia LZHANG Jin ZHANG Yan WU GuO-Liang YU Cheng-ZhOng ZHANG YanXinyang 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China Horticulture College of hanxi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hanxi ChinaAbstra C t The ex p erimental materials W ere collecte d from the stem p art of year-ol d W alnut trees an d nursery see d lings of F enyang W alnut The effects of three k in d s of p lant regulators on the axillary b u d in d uction of stem sections of W ere investigate d using orthogonal d esign metho d The contamination an d b ro W ning rate of ex p lants from the year-ol d W alnut trees W ere very high The d e d ifferentiation rate of shoots W as not u p to the statistical nee d s The b asic me d ium W as me d iate d The o p timum hormone treatment of in d ucing axillary b u d s germination through W alnut stems W as mg T mg mgK ey wOrds alnut stem section tissue culture orthogonal d esign核桃属胡桃科J uglan d aceae胡桃属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以其很高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虽然在长期栽培和人为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核桃优良品种和类型但是不完善的繁殖技术一直是制约核桃优良品种推广的巨大障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改善它的繁殖方法在生产上显示出了其很大的优点和意义~而利用正交表来设计核桃的组织培养中激素配比在相关报道中仍少见正交试验是一种理想的优化试验设计方案通过正交试验能够以最少的次数从多个因素中找出影响试验结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和最优结果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本试验于年月至年月在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组织培养室进行试验材料为年生太谷绵核桃山西农业大学果园和室内年生汾阳核桃实生苗试验方法无菌营养繁殖系的建立外植体材料的采集年月选择大小相对一致的汾阳核桃种子清洗干净后进行催芽处理即先用自来水浸泡d后在恒温培养箱内!下培养d然后再泡水循环一周后检查并统计裂壳数裂开壳收稿日期--7作者简介张进7男河南省信阳市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花卉栽培和组织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核桃先置于冰箱(10!)中9然后待全部裂开壳后9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砂土按照2:1混合做基质进行播种O 播种25~30d 后9种子先后发芽出土9待苗高至30cm 左右时9即可选择带腋芽茎段和叶片作为接种材料O 另外2003年4月至8月9从果园中采集成年核桃树叶片和茎段作为接种材料O1.2.1.2清洗与消毒不同的外植体材料消毒程序基本一致9只是根据材料的来源~被污染程度等对各种消毒剂的浸泡时间略作调整(如表1)O 清洗与消毒程序为:1)用自来水冲洗材料30min ;2)用洗洁净清洗材料9若大田材料污染较重9可以用软毛刷轻轻刷洗茎段和叶片9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3)用滤纸吸干其表面水分;4)置于2%硫代硫酸钠溶液中浸泡20~30min ;5)用蒸馏水冲洗4~5次;6)将材料移至超净工作台9在无菌条件下9用灭过菌的纱布吸干材料表面水分9置于灭过菌的烧杯中;7)每个处理后都用无菌水冲洗4~5次;8)取出后浸入无菌的0.2%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备用O1.2.1.3接种材料与培养室环境取出材料9置于灭过菌的滤纸上9切割外植体成适宜的大小(将茎段切成1~2cm 长的小段;叶片分别取叶边~叶尖~叶柄处9切成1cm 见方的小片)O 立即接种9视三角瓶容量不同分别接种叶片4~6块叶片9茎段4~6个不等O 培养室白天温度为(25 3)!9夜间温度为(18 2)!9光照时间15h /d 9光照强度2000lx O 如无特殊说明9以下培养条件均按照此要求设置O 表1核桃外植体消毒方法材料处理75%酒精0.1%升汞大田茎段3min ~5min8min ~10min大田叶片1min 5min 实生苗茎段30S ~1min3min ~5min实生苗叶片5S1min1.2.2培养基筛选本试验所用基本培养基为改良DKW +琼脂7g /L +蔗糖30g /L 9PH 值5.8O 按照L 9(34)正交表(见表2分析结果中试验因素的安排)设计茎段初代培养基中激素组合I 4]O 所用激素单位均为mg /L O 试验中同一处理20瓶9重复3次9培养周期20d O 并将得到的芽苗进行分级观察9统计初代分化指数:初代分化指数=E (苗级数>该苗级株数)/(总株数I ]>4)>100%表2最适激素配比L 9(34)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ABA /(mg L )BKT /(mg L )C DIBA /(mg L )初代分化指数I I I Tt 11(0.5)1(0.5)11(0.02)88.1982.5188.19258.89212(1.0)22(0.1)58.8958.3760.07177.33313(2.0)33(0.2)57.855.7357.29170.8242(1.0)12337.2332.1435.79105.165223138.7639.742.19120.656231247.8747.4157.29152.5773(1.5)13228.3227.1335.2490.698321339.739.2348.79127.729332117.6612.9218.4349.01T 1607.04454.74539.18428.55414.42395.14443.281252.84T 2378.38425.7331.5420.59T 3267.42372.4382.16403.7X 1X 2X 3202.35126.1389.14151.58141.90124.131179.7310.50127.39142.85140.20134.57最佳激素配比BA 0.5mg /L +KT 0.5mg /L +IBA 0.02mg /LR113.2127.4569.238.28X 1~X 3为T 1~T 3的平均值;本试验所涉及到的百分率在进行多重比较时均经过反正弦值转换I 5]O C (空列)为(A >B )9(B >C )9(A >C )各互作效应一部分数量的混杂;R 为X 1~X 3之间的极差(最大值 最小值)O 根据极差大小可以确定因素中主次顺序为A >C >B >D O 由于互作效应比较复杂9该试验仅分析了单因素组合O 从表中可以选出X 1~X 3中最大值(A 列~B 列~D 列)对应的水平组合即为最佳激素组合O2结果与分析2.1最佳初代培养基筛选2.1.1不同激素配比对诱导不同级别芽苗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不同浓度组合诱导芽苗分化的效果9在试验中将无菌芽苗进行分级观察O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0等级9处理1到处理9出苗数为0个到25.66个不等9但是其它处理都明显地73第2期张进等:核桃茎段组织培养高于处理1;对于4等级 处理1到处理9出苗数为29.33个到1个不等 但是其它处理都明显地低于处理1;可以得出处理组合1为最佳组合O 处于其它等级的材料趋势不明显O 图1不同激素组合诱导核桃茎段腋芽萌发成苗效果2.1.2茎段初代培养基中最佳激素配比筛选e 1除含有试验误差外 还含有模型误差(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所以对空列效应需作F 测验[5]O 从表3中得知F 值达到极显著 表示空列误差(互作)达到极显著 则e 1~e 2不能合并 只能e 2作为测验其他效应的误差O F 测验结果A ~B 达到极显著效果O 根据F 值(表3)大小 可确定主次顺序为A (BA )-B (KT ) 这与直观分析(表2中R 值大小)结果相似O 通过R 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D (IBA 0.02mg /L )为最优水平O 但经过F 值测验 可以看出D (IBA )浓度间差异不显著 所以不需要将D 进行多重比较 即在此试验中D (IBA )任何水平均可采用O 所以对于因素的分析 应该按照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F 值测验 利用直观分析存在一定的弊端O 将BA ~KT 作多重比较分析(见表4~5)O表3L 9(34)结果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DF SS MS F Fa区组2130.44665.22311.419A 26664.4173332.209583.402 F 0.05(2 16)=3.63B 2387.558193.77933.926 F 0.01(2 16)=6.23D 235.78417.892 3.132空列(e 1)22605.6561302.828228.098误差(e 2)1691.387 5.711688总计269915.248由方差分析得知:各因子及其交互效应均处于极显著差异状态;经对BA 各浓度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得知水平1和水平2~3差异极显著 故水平1最好(BA 为0.5mg /L )O 经对KT 各浓度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得知 水平1和水平3差异极显著 水平1和水平2差异不显著O 水平2和水平3差异极显著O 故水平1(KT 为0.5mg /L )最好O表4BA 浓度间多重比较水平BA 浓度/(mg -L -1)平均出苗数0.050.0110.5202.35a A 2 1.0126.13b B 31.589.14c表5KT 浓度间多重比较T水平KT 浓度/(mg -L -1)平均出苗数0.050.0110.5151.58a A 2 1.0141.90a A 32.0124.13bBT LSR 0.05=SSR 0.05>1.379;LSR 0.01=SSR 0.01>1.379O3小结(1)利用核桃茎段诱导腋芽萌发来进行核桃的快速繁殖是一条方便的途径O 一般核桃茎段在开始诱导腋芽萌发到长成为2~3cm 的组培无根苗需要时间在7~10d O(2)正交试验筛选出核桃茎段腋芽萌发最佳培养基为改良DKW +BA 0.5mg /L +KT 0.5mg /L +IBA 0.02mg /L +琼脂7g /L +蔗糖30g /L pH 值5.8O 其诱导率高 诱导时间短 组培无根苗颜色正常 质量较高 有利于进一步进行生根方面的研究O 在诱导腋芽萌发的过程中 激素影响以细胞分裂素类(6-BA 和KT )最大O(3)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绿化方面和~退耕还林政策中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可以为生产上解决苗木供应不足的问题O[参考文献][1]郗荣庭 张毅萍.中国核桃[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2]郗荣庭 张毅萍.中国果树志(核桃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3]高清华.我国核桃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J ].果树科学 2000 17(3):220-224.[4]韩华柏 何方.我国核桃育种的回顾和展望[J ].经济林研究 2004 22(3):45-50.[5]刘玉礼 汤险峰 彭兴龙 等.核桃良种壮苗快速繁育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03 21(1):52-53.[6]卢军智.核桃双嫩枝芽接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03 21(1):54-55.[7]常月梅 王贵 刘英翠.核桃砧木苗培育新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02 20(3):30-32.[8]晋明瑞.核桃苗砧嫁接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01 19(1):55-56.[9]周泽胜.核桃繁殖途径[J ].经济林研究 2001 19(1):40-41.[10]胡蕙露 杨景华 杨荻荣.银杏茎段试管培养条件筛选研究[J ].林业科学 2002 38(3):52-56.[1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290.83经济林研究第23卷核桃茎段组织培养作者:张进, 张燕, 吴国良, 余承忠, 张琰, ZHANG Jin, ZHANG Yan, WU Guo-Liang,YU Cheng-Zhong, ZHANG Yan作者单位:张进,张燕,余承忠,张琰,ZHANG Jin,ZHANG Yan,YU Cheng-Zhong,ZHANG Yan(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 吴国良,WU Guo-Liang(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刊名:经济林研究英文刊名:NONWOOD FOREST RESEARCH年,卷(期):2005,23(2)被引用次数:21次1.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核桃 19922.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果树志(核桃卷) 19963.高清华我国核桃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果树科学 2000(03)4.韩华柏;何方我国核桃育种的回顾和展望[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4(03)5.刘玉礼;汤险峰;彭兴龙核桃良种壮苗快速繁育技术[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3(01)6.卢军智核桃双嫩枝芽接技术[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3(01)7.常月梅;王贵;刘英翠核桃砧木苗培育新技术[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2(03)8.晋明瑞核桃苗砧嫁接技术[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1(01)9.周泽胜核桃繁殖途径[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1(01)10.胡蕙露;杨景华;杨荻荣银杏茎段试管培养条件筛选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2(03)1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 20001.伊书亮.郭国宁.葛世栋.周米生.宋蒙亚.孙皓晗核桃组织培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2.王娟.田建保.贺小红.吉意斌"金薄香"核桃组培中灭菌及防止褐变的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3.张丽娟.陈建华实生核桃茎段的组织培养研究[期刊论文]-甘肃农业2008(2)4.张小红.闵东红.康冰.李军超.马勤.ZHANG Xiao-hong.MIN Dong-hong.KANG Bing.LI Jun-chao.MA Qin核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材料的初代培养研究[期刊论文]-陕西林业科技2005(2)5.田爱梅.王国强实生核桃茎段的组织培养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6.纪小楠.吕芳德核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方园艺2009,20(1)7.宋开好.高强.谢宝东核桃组织培养苗嫁接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2004(3)8.张燕.张鹏飞.张国强.范宏伟.吴国良汾阳核桃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9.宋锋惠.史彦江.卡德尔美国黑核桃组织培养技术[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2004,22(1)10.刘兰英.LIU Lan-ying核桃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期刊论文]-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5)1.李晓梅.王国平.李志芳核桃茎段培养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河北果树 2012(3)2.曾斌.何天明.吴玉霞.王新.童莉新疆野生核桃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期刊论文]-新疆农业科学 2011(7)3.王平.马英姿.王晓明.左之文.颜利玲药用植物单面针离体胚培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4.金强.吴翠云.陈广义.王新建早实核桃外植体材料培养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8(1)5.牛青.田建保.王国平金薄香核桃茎段初代培养的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山西农业科学 2012(5)6.陈少瑜.杨恩.习学良.范志远.张雨云南主要核桃品种的ISSR分子鉴别[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6(4)7.伊书亮.郭国宁.葛世栋.周米生.宋蒙亚.孙皓晗核桃组织培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09(11)8.吴开志.肖千文.唐礼贵.庞永长.韦莉.张丽核桃种仁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分析[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2007(2)9.蒋淑磊.徐刚标巨尾桉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9(2)10.于艳萍.侯立群.赵登超核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12(5)11.张志敏.尚旭岚.王纪.杨万霞.方升佐.盛丽莉.谢寅峰消毒方法和培养基对青钱柳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期刊论文]-林业科技开发 2010(3)12.邹露.曹福样.龙绛雪.董旭杰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的诱导[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9(2)13.孟艳琼.查晓虹.丁之恩.梁淑云.李春如'米邦塔'仙人掌的快速繁殖[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6(3)14.严波国内外核桃生产概况和甘肃省陇南市核桃产业开发方略[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8(1)15.姜傲芳.田大伦.谭晓风.张党权.曾艳玲.杨伟薜荔茎段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3)16.闵安民.王宇.费楠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7(1)17.纪小楠.吕芳德核桃组织培养技术综述[期刊论文]-河北果树 2009(1)18.纪小楠.吕芳德核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方园艺 2009(1)19.田荣欢.刘迪秋.陈朝银.葛锋.方松刚.王光勇核桃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2010(11)20.陈建华.罗丽华.苏冬梅.杨定海.朱凡不同板栗品种的组培技术[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6)21.袁靖.何钢.王晓明.李樊.喻林华金银花发根诱导初探[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7(1)引用本文格式:张进.张燕.吴国良.余承忠.张琰.ZHANG Jin.ZHANG Yan.WU Guo-Liang.YU Cheng-Zhong.ZHANG Yan 核桃茎段组织培养[期刊论文]-经济林研究 2005(2)。

《计算机数据处理》B教学大纲.docx

《计算机数据处理》B教学大纲.docx

《计算机数据处理B》教学大纲(大学本科专业)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生物统计教研室《计算机数据处理B》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编码:Z301257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理论学分:8/0.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16/1.5适用专业:资环专业开课单位:石河子大学农业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资环专业的普通教育专业选修课。

2、课程H的: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B》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元川I线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多元非线性回归以及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掌握相应的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程序和方法,能够对农业领域中的试验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图表制作,并能进行深入的数据统计分析,如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EXCEL公式与函数2学时(上机实验)第一节数学和三角函数(1学时)第二节统计函数(1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种类,掌握各类函数使用步骤及相应结果分析。

通过上机演示主要常用函数(数学和三角函数、统计函数)的使用方法。

函数的类别很多,课堂上只对最常用、最典型的函数进行详细讲述,其他没讲到的函数由学生自学完成。

要求学生课堂上跟着教师完成函数的操作过程,并理解其统计意义,课下通过自学掌握教师没有介绍到的具他函数的使用方法,从而达到木章的学习忖的。

第二章EXCEL统计图表4学时(上机实验)第一节统计图(3学时)第二节直方图(1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常用条形图、折线图、散点图、饼图、雷达图、气泡图等统计图的制作,内容包扌舌利用工作表数据绘图、编辑和完善己绘制的图、利用统计图分析数据和预测,根据专业知识揭示事物的规律。

第三章一元冋归分析6学时(2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第一节直线回归分析(理论0.5学时)第二节冊线回归分析(理论1.5学时+4学时实验)教学要求:介绍对于呈因果关系的两个相关变量建立直线冋归方程以及方程的假设测验的原理和方法。

农学园艺试验统计方法课后答案主编盖钧镒答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

农学园艺试验统计方法课后答案主编盖钧镒答案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

n1 4 n2 3 y1 7.60 y2 5.27 SS1 6.50 SS2 4.59
Se2
SS1
1
SS2
2
6.50 4.59 (4 1) (3 1)
2.218
S 2.218 2.218 1.14
y1 y2
4
3
t 7.60 5.27 2.04 1.14
t0.05,(5) 2.015(一尾概率) t0.05,(5) 2.571(二尾概率)
p(奇数) p(被3整除) 5 2 0.2 10 5
第10页
P72/3
WxWx wxwx
Wxwx wxwx
⑴ 在回交后代200株中, 杂合体非糯稻与纯合体 糯稻出现概率各为1/2, 即杂合体非糯稻与纯合
Wxwx wxwx
体糯稻各有
1
1
2
2
100株。
⑵ F1自交得F2代分离作3:1遗传比率,即非糯稻为0.75,
0.0375
样本总和数(次数)抽样分布:
np np 5 0.75 3.75
2 np
npq
5 0.75 0.25
0.9375
第13页
P73/6 ⑴ p(u 1.17) 1 p(u 1.17) 1 0.8790 0.1210 ⑵ p(u 1.17) 0.8790 ⑶ p(u 1.17) 0.1210 ⑷ p(0.42 u 1.61) p(u 1.61) p(u 0.42)
n 1
10 1
S 1.17
第9页
P72/2
⑴ p(2 y 8) 0.7 p(1 y 9) 0.9
⑵ p[(2 y 4)或(6 y 8)]
p(2 y 4) p(6 y 8) 0.3 0.3 0.6

20011河南农大考研参考书

20011河南农大考研参考书
805
土壤侵蚀原理

806
机械基础
机械基础王景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807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第五版)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8
水力学基础
水力学基础(第二版)黄儒钦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09
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第三版)严家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0
电工学
电工学(第六版)秦曾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4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5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杨秀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16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生理学杨生玉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817
工业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8
食品化学(含30%食品营养学)
1.食品化学谢笔钧编科学出版社
60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01
气象学与土壤学(各50%)
气象学原理及应用董中强主编气象出版社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802
园林设计(作图)
园林设计唐学山等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803
测树学
测树学孟宪宇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804
植物生理学
现代植物生理学(第二版)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7
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概论吴添祖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1
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12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农业生态学
1.大学计算机基础韩宪忠、王玉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答案

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答案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总体和样本的概念,与科学试验的关系;随机变数的性质与分类;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算术平均数等主要平均数种类,定义公式与应用;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误的概念、公式与应用;excel的频数表工具和描述统计工具的应用。难点为统计数和参数之统计意义的理解,应该将抽象概念用于学生熟悉的不同事物,最后归纳总结。
研究的过程看生物统计学在科学实践中的地位。
教学方式方法建议: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
学时:2
第一节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
1定义
2发展简史
第二节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功用
1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内容
2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功用
第三节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科学实践中的地位
第5节统计图及统计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思考题:
1什么是总体、样本、随机样本?统计分析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参数与统计数?两者关系如何?
3什么是试验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如何提高试验的准确性与精确性?
4资料可以分那几类?它们有何区别与联系?
5平均数有哪几类?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6标准差的意义是什么?何谓变异系数?其功用是什么?
3简答样本均数抽样总体与原总体的参数间的关系,两样本均数差数的抽样分布与其总体的的关系,并解释均数标准误、均数差数标准误。
第四章统计假设检验
教学内容及总体要求:讲解统计推断的分类、假设检验原理与步骤、假设检验的分类、统计假设的分类、假设检验错误的分类、参数估计的分类、影响t临界值大小的因素、影响成组资料与成对资料的标准误大小的因素。要求掌握统计假设检验概述、区间估计的有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试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复习总结盖钧镒主编全

试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复习总结盖钧镒主编全

第一章试验因素: 被变动并设有待比较的一组处理的因子或试验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的效应).试验处理: 单因素试验中的每一个水平即为一个处理;多因素试验中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处理组合,也简称为处理。

试验水平: 试验因素内不同的级别或状态简单效应: 在同一因素内两种水平间试验指标的差异。

主要效应: 一个因素内各简单效应的平均数。

交互作用效应: 简称互作: 因素内简单效应间差异的平均。

什么是试验方案, 如何制订一个正确的试验方案? 试结合所学专业举例说明之。

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所拟定的用来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制订试验方案的要点:1. 目的明确。

2. 选择适当的因素及其水平。

3. 设置对照水平或处理。

4. 应用唯一差异原则。

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结果与处理真值之间的差异系统误差影响力数据的准确性, 偶然误差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 共同影响了实验处理间比较的可靠性。

来源: (1)试验材料固有的差异(2)试验时农事操作和管理技术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差异(3)进行试验时外界条件的差异控制途径: (1)选择同质一致的试验材料(2) 改进操作和管理技术,使之标准化(3) 控制引起差异的外界主要因素, ( 选择条件均匀一致的试验环境; , 试验中采用适当的试验设计和科学的管理技术; 应用相应的科学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试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1.重复 2.随机排列 3.局部控制重复的作用:估计试验误差 ; 降低试验误差。

随机的主要作用:无偏估计试验误差;研究随机事件----获得随机变量-----概率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局部控制就是分范围分地段或分空间地控制非处理因素, 使之对各试验处理的影响在较小空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从而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

这是降低误差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章总体: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有限总体-由有限个个体构成的总体.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目有无穷多个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个体的集合称为样本。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教案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教案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教案(首页)《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二、 次数分布表:制作次数分布表的意义;间断性变数资料的整理,连续性变数的整理;确定组数、 组距、组限、组中点值和数据归组的方法,做成次数分布表。

属性变数资料的整理。

三、 次数分布图:方柱形图、多边形图适用于表示连续性变数的次数分布资料。

条形图适用于间断性变数和属性变数的资料。

三种图形的绘制方法。

第三节平均数 (1学时) 一、 算术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亠Zx 送x1. 直接法 x口 一nNZfx2.加权法 x 二工f(二) 算术平均数的主要特性:1•离均差的总和等于零;、(x - x ) =02 .离均差平方的总和较各观察值与任意数值的差数平方的总和为小。

'、(x -X )2最小二、 几何平均数G = ; X 1X 2 ...X n三、 中数四、众数第四节 变异数(1学时)、极差(又称全距)利用两个极端观察值的相差来估测资料的变异度。

以样本平均数作为共同比较的标准,利用全部观察值与平均数的差数平方的总 和,再被其自由度除后的商数来度量资料的变异度。

教学进R=max-min方差名师精编精品教案S2' (x-x)2n T 2 ' (X - A (T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教案(章节备课)第二节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和区间估计( 1.5学时)一、单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测验 (一)测验方法复习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知识:1.从;鼻已知的总体抽样,无论样本容量的大小,其样本平均数 X 的抽样分布必做正态分布,具有平均数必二卩和方差圧二』门。

2•从』未知的总体抽样,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n>30),其样本平均数 X 的抽样分2 2 / 布趋于近正态分布,具有平均数=卩和方差°x = 6 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